Science+Nature丨「那些花兒」——溶酶體內的胺基酸

2021-01-15 BioArt生物藝術

撰文 | 岷眉

責編 | 酶美

生物機體在自然界面臨著各種壓力和應激狀況,演化出一系列複雜精密的感受能量狀態變化調節自身代謝的分子機器。mTORC1複合體是細胞合成代謝的調控中心,生長因子,葡萄糖和胺基酸水平的改變都能影響mTORC1複合物的活性,進而控制下遊底物激活和細胞生長。其中GATOR-Rag路徑和FNIP-FLCN-Rag路徑感知細胞胺基酸水平的變化來控制mTORC1的激活。胺基酸可來源於細胞外通過膜上的胺基酸轉運蛋白直接輸入;也可經由巨胞飲經內吞途徑轉運到溶酶體降解獲得。溶酶體膜表面則是mTORC1複合物激活行使其功能之地。在已有的技術條件下,胺基酸感受的主要路線似乎已知曉,但其中很多問題尚未明了。

近端標記是近年發展起來特異蛋白質標記技術手段,主要有APEX、BioID和turboID三種方法。目標蛋白插入進行生物素化的亞基,可對與之相關的附近的蛋白質進行標記富集,通過質譜分析,獲得蛋白質特殊時空分布和互作的信息。採用新的技術對現有生物學過程和目標蛋白進行探索,將提供更多更新的信息。

近日,Science刊發了來自加拿大多倫多大學Anne-Claude Gingras實驗室的研究成果:The GATOR–Rag GTPase pathway inhibits mTORC1 activation by lysosome-derived amino acids。作者採用了BioID的方法鑑定比較了內吞運輸途徑不同目標囊泡上的蛋白質,揭示了不同來源的胺基酸對mTORC1的調控機制差異。

SNARE(SNAP Receptor)蛋白負責各種囊泡之間,囊泡與質膜之間的融合。SNARE蛋白的差別決定了融合膜系統的特異性。VAMP7和VAMP8屬於R-SNARE蛋白,分別負責了內吞體與溶酶體,內吞體與質膜的融合過程。作者將BirA生物素化蛋白分別插入VAMP7和8位點,以鑑別不同性質囊泡融合過程所需蛋白差異。同時,還進行突變VAMP7的BioID實驗為負對照。三組BioID獲得的蛋白組進行了比較鑑定,雖然VAMP7和VAMP8獲得的蛋白有很大部分重合,實驗仍然富集了各自特異的相關功能蛋白組。

VAMP7經由AP-3複合物轉運至將與溶酶體融合的囊泡表面,VAMP7的BioID富集了HOPS複合物(內吞溶酶體融合),溶酶體相關, mTORC1複合物蛋白及其上遊調控GATOR2複合體的相關蛋白。

在完全飢餓條件下,可通過添加基本胺基酸(EAAs)或者BSA+Gln來增加胞內胺基酸水平以激活mTORC1。因為輸入途徑的差別,這兩種來源的胺基酸對mTORC1的調控激活機制也產生了極大的差異。BSA+Gln可通過巨胞飲-內吞進入胞內,和溶酶體融合後被降解成基本胺基酸,轉運出溶酶體後再激活mTORC1。敲低HOPS複合物的表達,幹擾內吞溶酶體融合,將阻斷BSA+Gln激活mTORC1。同時溶酶體輸出胺基酸可不依賴於Rag GTPase,而RAB7和Retromer敲低均可影響mTORC1激活。

而基本胺基酸通過質膜上胺基酸轉運蛋白進入胞內後,通過胺基酸感受器來依次控制GATOR1/2和Rag GTPase,最後激活mTORC1。因此這一胺基酸途徑不受HOPS,AP3複合物的影響,但依賴於Rag GTPase蛋白。

綜上所述,兩種不同來源途徑的胺基酸依賴於不同的複合物來激活mTORC1;而溶酶體降解產生的胺基酸不依賴於GATOR-Rag來激活mTORC1,甚至GATOR-Rag軸對這一途徑的mTORC1激活有所抑制。這一現象背後的機制亟待進一步的深入探索。

使用新技術研究已知生物學過程獲得了新的認識;新技術的使用也使我們得以窺探到以前難以深入的生物學過程。

近日,Nature在線發表了MITDavid. Sabtini團隊的研究:MFSD12 mediates the import of cysteine into melanosomes and lysosomes。研究鑑定確認了首個負責向溶酶體輸入胺基酸的轉運蛋白MFSD12 ,MFSD12可能負責轉運半胱氨酸進入溶酶體內,調節色素形成和溶酶體穩態平衡。

黑色素體是類溶酶體細胞器,負責色素的合成和分泌。作者將黑色素體膜蛋白GPR143插上3xHA標籤,在細胞中迅速分離富集這一細胞器,對其進行蛋白組和代謝組分析,以深入探索黑色素合成分泌的機制。

MFSD12在多項GWAS實驗中發現和不同人種的膚色差異相關,它的缺失可造成色素合成增加色素加深。MFSD12也定位於黑色素體和溶酶體上,但其具體的功能未知。作者利用這項快速分離細胞器的方法,檢測了MFSD12缺失的黑色素體中的代謝產物情況,並發現mfsd12-/-的黑色素體中胱氨酸(cystin)水平急劇降低。他們推測半胱氨酸水平(cysteine)的降低造成了胱氨酸減少。與此同時,mfsd12-/-黑色素體還檢測到半胱氨酸和絡氨酸的產物cysteinyldopas的減少,和他們的推測相符合。在293細胞中,作者也檢測到伴隨mfsd12的缺失,溶酶體中胱氨酸水平降低。上述實驗結果表明,MFSD12蛋白和半胱氨酸在溶酶體中的累積密切相關。

進一步實驗表明,突變的MFSD12蛋白可駐留在細胞膜上,引起[35S]cysteine向胞內累積。而未標記的cysteine可競爭MFSD12,減少[35S]cysteine向胞內累積。結果提示MFSD12可能直接負責向溶酶體和黑色素體轉運半胱氨酸。

遺憾的是,作者未能完成在人工脂質體上進行MFSD12對半胱氨酸的直接轉運實驗,但眾多實驗證據均提示了MFSD12可能直接向溶酶體內輸入半胱氨酸;而這是首個發現的溶酶體胺基酸輸入蛋白。

溶酶體降解輸入的蛋白質和肽段,貯存胺基酸,向細胞輸出胺基酸,可直接激活mTORC1控制合成代謝。一直以來,發現多個溶酶體胺基酸轉運蛋白,均是負責輸出。MFSD12蛋白的功能鑑定,則提示了胺基酸在溶酶體可出也可進,進一步說明了溶酶體在細胞能量代謝穩態維持的重要作用。半胱氨酸是細胞氧化還原狀態調節的重要分子,其轉運蛋白CTNS的異常造成了胱氨酸溶酶體儲積病症;溶酶體內半胱氨酸水平升高可造成線粒體功能異常鐵平衡改變和機體衰老(Cell | 半胱氨酸毒性導致衰老相關線粒體減少)。MFSD12功能的確認和深入分析,將有助於科學家找到更多維持溶酶體功能和調控活性的方法。

原文連結:

1.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70/6514/351.full

2.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937-x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大首次解析人類溶酶體維生素B12外排蛋白ABCD4的電鏡結構
    研究表明人類ATP結合盒式(ABC)轉運蛋白 ABCD4定位於溶酶體膜上,可能在溶酶體內維生素然而溶酶體內維生素B12外排的分子機制卻不清楚,制約了對相關疾病的深入了解和治療。其轉運的底物包括離子,胺基酸,短肽,糖類以及脂質等,因而參與多種重要生理功能,並與腫瘤細胞的抗藥性密切相關。
  • 中國科大解析人類溶酶體維生素B12外排蛋白ABCD4的電鏡結構
    研究表明人類ATP結合盒式(ABC)轉運蛋白ABCD4定位於溶酶體膜上,可能在溶酶體內維生素B12然而溶酶體內維生素B12外排的分子機制卻不清楚,制約了對相關疾病的深入了解和治療。其轉運的底物包括離子、胺基酸、短肽、糖類以及脂質等,因而參與多種重要生理功能,並與腫瘤細胞的抗藥性密切相關。近些年來,由於單顆粒冷凍電鏡技術的飛速發展,一系列的人類ABC膜轉運蛋白的分子結構被解析,涵蓋了除ABCD亞家族之外的所有亞家族。
  • 研究發現參與自噬溶酶體重構調控基因
    TOR激酶是胺基酸、ATP和激素的感受器,對細胞生長具有重要調節作用,抑制自噬的發生,是自噬的負調控分子,並發揮 「門衛(gatekeeper)」作用。此外,過去的研究還證實在飢餓誘導的自體吞噬後,細胞可通過激活TOR激酶及相關信號從而實現自噬溶酶體的重構。
  • The science to look for in 2019 | Nature Briefing
    Nature | Read this article at nature.com/nature/articles?Nature Podcast | Listen to nature.com/nature/articles?
  • Science:調節溶酶體功能的基因網絡
    是細胞內具有單層膜囊狀結構的細胞器,溶酶體內含有許多種水解酶類,能夠分解很多種物質,溶酶體被比喻為細胞內的「酶倉庫」「消化系統」 「細胞垃圾處理站」。溶酶體可以將有害的分子進行分解,包括那些在阿茲海默症、亨廷頓氏病和帕金森氏病以及許多所謂的「溶酶體貯積症」患者的細胞中所積聚的有害分子。
  • Nature/Science盤點:三月材料領域重大進展
    文獻連結:Monolayer atomic crystal molecular superlattices(Nature, 2018, DOI:10.1038/nature25774)   材料牛資訊詳戳:段鑲鋒攜手湖南大學再發Nature:單層原子晶體分子超晶格   2
  • Nature、Science、PRL等期刊,對圖片的要求是什麼?
    來源丨物理所研究生教育 ← 關注TA辛辛苦苦得到了實驗數據,卻在文章投稿時被審稿人diss數據圖片不夠規範,甚至一切都要推倒重來,你是否有過這樣的慘痛經歷呢?1. https://www.nature.com/nature/for-authors/formatting-guide 2. https://www.nature.com/nphys/for-authors/preparing-your-submission#preparing-figures3. https://www.nature.com/documents/ncomms-submission-guide.pdf4
  • 三句話讀一篇 Nature,Science
    Brown et al, Science, 24/4/2020, DOI:10.1126/science.aaz7959 2,Could it be anymore clearer about SARS-CoV-2 MAIN Protease?
  • 發Nature和Science?網友:還以為是西湖大學!
    歡迎關注:說教育雙非的成果最近,上海的一所「雙非院校」——上海師範大學發表了兩篇重量級的文章,分別是在nature和science上發表。nature和science是各種理科的集合,物理研究更得拼錢,相對而言生物化學所用的瓶瓶罐罐要便宜多了,準入門檻低。我不信雙非學校的錢比一流大學的錢多,能發頂尖文章應該是研究人員的idea牛,更努力,並能抓住機會。
  • Nature:重磅!揭示貪婪的胰腺癌細胞逃避飢餓機制
    這會導致胰腺星狀細胞將它們自己的細胞組分降解為構造單元,如蛋白的構造單元是胺基酸(如丙氨酸),DNA的構造單元是4種鹼基:A、T、C和G。胰腺癌細胞然後將丙氨酸轉運到它們的線粒體中,利用它作為替代葡萄糖的能源。
  • Nature、Science和Cell三大期刊低溫電鏡解析蛋白結構重大研究
    (Science, 20 Aug 2015, doi: 10.1126/science.aac7629; doi: 10.1126/science.aac8159)2. Science:HIV重大突破!史上最詳細HIV包膜三維結構出爐!
  • Nature:只需226個胺基酸,華西醫院魏霞蔚等開發出重組蛋白新冠疫苗...
    為儘量減少潛在副作用,研究團隊找到了新冠病毒Spike蛋白受體結合域(S-RBD)中319-545的胺基酸序列,實驗結果表明,包含S-RBD胺基酸殘基319-545的重組疫苗可在免疫小鼠、兔和非人靈長類動物(獼猴)中,僅接受一次疫苗注射,在7天或14天即可誘導有效的功能性抗體反應。
  • 經濟,人口,教育和社會學家發表在Nature和Science期刊上的文章​最全集結!
    IN MANUFACTURINGArgote, L; Epple, DSCIENCE199059210.1126/science.247.4945.920Monkeys reject unequal payBrosnan, SF; de Waal, FBMNATURE200357610.1038/nature01963Quantifying the Influence of Climate on
  • Science Advances:納米顆粒突破血腦屏障的克拉伯病
    溶酶體貯積症(LSD)是由溶酶體內的酶缺乏引起的。
  • 《少女佳禾》上映 「那些花兒」希望你們再紅十年
    但「春天花會開」,大銀幕上總會有少女向我們走來,《少女佳禾》的背後,是「那些花兒」翩若驚鴻的風採。 站在2020年歲末回望,正如樸樹那首《那些花兒》所唱的那樣,國產電影中的「那些花兒」——少女形象經過近十年的「迎風怒放」與「雨打風吹」,在「被風吹走散落在天涯」的同時逐漸豐滿成熟,在從「花季」步入「雨季」的腳步中越來越多的開放在電影敘事的每個角落,即使她們的背影,已消失在人海茫茫。
  • 石墨烯納米帶近年來成果集錦:7篇Science/Nature
    Rational synthesis of atomically precise graphene nanoribbons directly on metal oxide surfaces, Science 2020DOI:10.1126/science.abb8880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20/06
  • Science 等一周論文導讀(下) 2017年2月第2期
    Schuman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55/6325/634(導讀 柳寒石)  microRNA能夠通過阻止mRNA的翻譯從而調節基因的表達。研究人員利用新開發的誘導螢光探針技術指示miRNA成熟的過程。
  • 2017年1月20日Science期刊精華
    他補充道,利用實驗確定的蛋白結構數據能夠提高Rosetta的計算準確性,「但是幾年前,我們和其他人已意識到如果你擁有來自一個大的蛋白家族的足夠多序列,那麼你可能能夠基於它們在進化期間的共同變異(covariation),鑑定出在三維結構中進行接觸的胺基酸殘基對。」簡而言之,如果兩個胺基酸在一個蛋白內相互作用,那麼它們可能一起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