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Advances:納米顆粒突破血腦屏障的克拉伯病

2021-02-26 奇物論

溶酶體貯積症(LSD)是由溶酶體內的酶缺乏引起的。但是,在涉及中樞神經系統(CNS)的LSD的情況下,對缺乏的酶進行全身性給藥是無效的。有鑑於此,義大利比薩高等師範學校Giovanni Signore和Marco Cecchini等人將交聯酶聚集體(CLEAs)封裝到腦靶向肽(Ang2、g7或Tf2)功能化的PLGA納米顆粒(NPs)中形成酶傳遞系統,用於治療由半乳糖神經醯胺酶(GALC)缺乏引起的神經退行性LSD——Krabbe病。這些結果為所有主要中樞神經系統受累的LSD開闢了新的治療前景。

 

本文要點

要點1. 首先合成並表徵Ang2-,g7-和Tf2靶向的GALC的CLEA NPs。在體外研究了NP細胞的轉運和恢復酶活性的能力。

要點2. 在Twitcher小鼠中成功測試了該製劑。並報導了腹膜內注射後在神經系統和積聚區的酶活性測量結果,表明了大腦中的酶活性恢復到未受影響的小鼠水平。

  

Del Grosso A, Galliani M, Angella L, Santi M, Tonazzini I, Parlanti G, et al. Brain-targeted enzyme-loaded nanoparticles: A breach through the blood-brain barrier for enzyme replacement therapy in Krabbe disease. Science Advances. 2019;5(11):eaax7462.

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5/11/eaax7462

>>>推薦閱讀<<<

相關焦點

  • 腦腫瘤完全消失,納米顆粒突破血腦屏障,最難治癌症迎來新希望
    血腦屏障的存在,對於阻止有害物質由血液進入大腦具有重要意義,然而,血腦屏障同時也阻止了大多數小分子藥物和大分子(例如肽,蛋白質和基於基因的藥物)的轉移,嚴重限制了神經中樞系統疾病小鼠實驗結果表明,合成蛋白納米顆粒(SPNP)攜帶STAT3i,成功突破血腦屏障,八隻膠質母細胞瘤小鼠中有七隻長期存活,並且腫瘤完全消失。
  • Science子刊論文:開發出可穿過血腦屏障的納米顆粒!
    然而,將這些發現轉化為臨床批准的治療方法的進展速度要慢得多,部分原因是人們在將治療藥物穿過血腦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BBB)並送入大腦方面所面臨的挑戰。為了促進治療藥物成功地遞送到大腦,來自美國布萊根婦女醫院和波士頓兒童醫院的研究人員在一項新的研究中,構建出一種納米顆粒平臺,它在小鼠中可以促進將封裝的藥物有效地遞送到物理上被破壞或完整的BBB中。
  • 突破人類血腦屏障!用於理解腦內納米顆粒傳輸機制的微納平臺
    神經疾病藥物開發中的主要挑戰之一仍然是血腦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儘管動物模型對藥物發現有重要貢獻,但動物模型仍難以在分子和細胞水平上對屏障功能以及與藥物的相互作用進行機理研究。
  • 【行業動態】科學家開發出治療腦部疾病的納米顆粒給藥系統
    本文為轉化醫學網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Yun 導言:布萊根婦女醫院與波士頓兒童醫院的研究人員開發用於治療腦部疾病的納米顆粒藥物遞送系統,解決了科學家在將治療劑通過血腦屏障進入大腦時面臨的挑戰。
  • 血腦屏障突破技術進入了人體實驗階段
    所謂血腦屏障(Blood-Brain Barrier)是指腦毛細血管壁與神經膠質細胞形成的血漿與腦細胞之間的屏障,以及由脈絡叢形成的血漿和腦脊液之間的屏障,這些屏障能夠阻止某些物質(多半是有害的)由血液進入腦組織。
  • 研究發現解決阿爾茨海默病血腦屏障損傷的通路
    原創 David Orenstein 阿爾茨海默病在阿爾茨海默病中,沿大腦血管系統沉積的澱粉樣蛋白會導致一種稱為腦澱粉樣血管病(CAA)的疾病,從而損害血腦屏障(BBB)功能並加速認知退化。
  • 大分子突破血腦屏障,科學家們取得重要進展
    論文中,這家生物技術公司介紹了一種全新的技術,能幫助大分子突破血腦屏障,進入大腦。這也意味著在40多年的不斷嘗試下,我們終於取得了可喜的進展。 自此之後,許多科學家們就在探索突破血腦屏障的方法。這一探索,就是幾十年的時間。
  • 雙重靶向納米方法是阿爾茨海默病治療的有利工具
    阿爾茨海默病的一般病理特徵是大腦中澱粉樣β蛋白斑塊沉積和細胞內神經原纖維纏結,而tau蛋白、磷酸化tau蛋白的發展,乙醯膽鹼酯酶水平的改變以及活性氧的形成為共同支持因素。最近的研究還顯示澱粉樣β蛋白和非澱粉樣蛋白途徑的相互關聯行為,這使疾病更加嚴重。
  • 通過開放血腦腫瘤屏障治療膠質母細胞瘤_膠質母細胞瘤_血腦屏障...
    阻礙治療GBM的原因並不是缺乏有效藥物,而是由於血腦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血腦腫瘤屏障(blood brain tumor barrier,BBTB)的存在阻礙藥物的遞送。因此尋找開放BBB/BBTB的方法是治療的關鍵。
  • 人類首次打開血腦屏障
    今天讓我們來聊一聊,血腦屏障的故事。時間穿越回 19 世紀末。當年,一位叫保羅的科學家,嘗試用一種叫做苯胺的染色劑,給器官染色,方便觀察組織結構。於是,一位柏林的醫生,萊萬多夫斯基,將這層屏障命名為 Blood Brain Barrier,血腦屏障,因此得名。
  • 專家點評Sci Advances | 袁增強組發現蘆丁可用於幹預阿爾茨海默病
    clearance的研究成果(http://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5/2/eaau6328/tab-pdf)。在該研究中,袁增強課題組首先將蘆丁加工為更易於體內吸收並能夠穿透血腦屏障的蘆丁衍生物—蘆丁鈉(Sodium rutin, NaR),並在AD模型小鼠中發現,NaR可以延緩AD小鼠的病理進程,提高AD小鼠的神經突觸可塑性和小鼠的學習認知功能,並且在所使用的藥物濃度範圍內無明顯毒副作用
  • 璧辰醫藥獲兩千萬美元A+輪融資:聚焦於可突破血腦屏障的小分子藥物...
    來源:藍鯨財經8月7日,聚焦於可突破血腦屏障的小分子藥物研發的生物醫藥創新企業璧辰醫藥 (ABM Therapeutics)宣布,公司於近日完成兩千萬美元A+輪融資。本輪融資由華創資本領投,國藥資本、磐霖資本、聚明創投跟投。現有股東凱泰資本、LongDAC繼續參投。
  • 納米顆粒載藥到大腦仍面臨諸多挑戰
    針對神經元的保護和恢復,研究人員設計了不同針對神經元的納米顆粒,並在攝取機制和相關理化特性方面取得了進展。納米顆粒的設計和修飾引起了廣泛關注,包括粒徑、表面疏水性和電荷等理化特性。在中樞神經系統中,血腦屏障通過調節分子和離子交換的不同機制將大腦組織與有害分子隔離。由於血腦屏障阻止超過95%的小分子和幾乎100%的大分子進入,因此血腦屏障是藥物向視網膜和大腦輸送的關鍵阻礙。
  • Science經典:BBB實驗研究的進展
    一些神經退行性疾病中重要基因的鑑定顯示了這一研究領域的前景,但是siRNA通過血腦屏障(BBB)並進入大腦仍然是一個挑戰。現在,一種納米顆粒已經被開發出來,可以促進在小鼠體內的傳遞。事實上,在一個創傷性腦損傷(TBI)的小鼠模型中,這種傳遞系統在大腦中的積累是傳統方法的三倍。這項工作表明,這種納米顆粒平臺可能是治療TBI的一種有前途的新一代藥物遞送方法。
  • 耶魯科學家利用納米顆粒開發新療法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正在開發一種治療皮膚癌的方法,只需要簡單的打一針,將納米顆粒注射到腫瘤中具體來說,研究人員向腫瘤注射的是含有化療藥物的納米顆粒。治療成功的關鍵在於,這些納米顆粒具有生物粘附性,也就是說,它們可以結合腫瘤,並保持足夠長的附著時間,最終殺死大量癌細胞。
  • 中文解讀 | 基底膜在血腦屏障發育及維護屏障功能中的作用
    《中華腦血管病雜誌》、《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疾病雜誌》編委。基礎研究主要方向為血腦屏障體外模型的建立與功能評價。血腦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BBB)作為中樞神經系統內一個獨特的生理結構,具有物質屏障、電屏障、免疫屏障等功能,將腦置於一個密閉、穩定、安全的系統中,但同時也限制了治療藥物的作用。腦微血管內皮細胞、周細胞、星形膠質細胞、基底膜共同構成了血腦屏障,對於血腦屏障中的細胞組分 —— 腦微血管內皮細胞間的緊密連接等研究相對比較集中且為大家所熟知。
  • 11篇Science子刊同期上線,俞書宏、羅忠、陳曉等學者在生物材料領域取得新進展
    DOI:10.1126/sciadv.aaz6579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6/18/eaaz65793.Science Advances:通過聚焦超聲增強腦腫瘤間質流促進腦穿透納米顆粒的分散和轉染由於血腦屏障(BBB)和血液腫瘤屏障(BTB),將全身施用的基因療法遞送至腦腫瘤是特別困難的。另外,粘性的和納米孔的腫瘤細胞外基質阻礙治療分散。美國維吉尼亞大學Richard J.
  • 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經典文章:B群鏈球菌如何穿過血腦屏障?
    它們可能是由各種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細菌、真菌或病毒。所有這些病原體的一個共同特徵:它們能夠穿過大腦中的一個主要保護屏障,即血腦屏障。cell systems的人腦內皮細胞HBMEC(貨號:ACBRI 376),人腦周細胞(貨號:ACBRI 498)經常被用於血腦屏障的實驗中。來自巴黎巴斯德研究所和雅典希臘巴斯德研究所的科學家開發了一種新的感染模型,以闡明這些嗜神經病原體通過血液進入大腦的機制。
  • 腦科學日報:類腦晶片核心材料獲突破;記憶是怎麼形成的?
    1,Nature:類腦晶片核心材料獲突破! 3,小小顆粒大能量:雙靶向配體納米顆粒跨血腦屏障的藥物遞送 來源:MDPI
  • PNAS:免疫細胞是血腦屏障的守護神
    科學家們最近發現,幫助大腦抵禦感染和炎症的保護性細胞,也承擔著修復血腦屏障的重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