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動態】科學家開發出治療腦部疾病的納米顆粒給藥系統

2021-01-09 騰訊網

本文為轉化醫學網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Yun

導言:布萊根婦女醫院與波士頓兒童醫院的研究人員開發用於治療腦部疾病的納米顆粒藥物遞送系統,解決了科學家在將治療劑通過血腦屏障進入大腦時面臨的挑戰。

創傷性腦損傷(TBI)是兒童和年輕成人死亡和殘疾的主要原因,TBI會導致潛在的神經功能障礙、記憶障礙、行為改變、言語不正常和步態異常。它也與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展有關,特別是慢性創傷性腦病,阿爾茨海默氏病和帕金森氏病。最終可能導致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細胞死亡,組織損傷和萎縮。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研究人員已經確定了導致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生物途徑,並開發了有針對性的分子藥物來靶向治療。但是,將這些發現轉化為臨床治療速度卻要慢得多,因為科學家在將治療劑通過血腦屏障(BBB)進入大腦時面臨了挑戰

最近布萊根婦女醫院與波士頓兒童醫院的研究人員在《Science Advances》上發表了題目為「BBB pathophysiology–independent delivery of siRNA in traumatic brain injury」的論文,就解決了治療劑通過血腦屏障(BBB)進入大腦時面臨的挑戰,促進了治療藥物成功輸送到大腦

為了促進治療藥物成功輸送到大腦,布萊根婦女醫院(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和波士頓兒童醫院(Boston Children's Hospital)的生物工程師、醫生和合作者團隊創建了一個納米顆粒平臺,該平臺可以在受損或完整BBB的小鼠體內有效地輸送封裝的藥物。在創傷性腦損傷(TBI)小鼠模型中,他們觀察到,這種給藥系統在大腦中的累積量是傳統方式的三倍,而且具有治療效果,這為治療多種神經系統疾病打開了可能性。

以前開發的在TBI之後將治療劑輸送到大腦的方法依賴於頭部物理損傷後的短暫時間窗,此時BBB暫時被破壞。然而,BBB在幾周內修復後,醫生缺乏有效給藥的工具。

本研究中使用的治療方法是一種小幹擾RNA (siRNA)分子,旨在抑制tau蛋白的表達,而tau蛋白被認為在神經退行性變中起關鍵作用。聚乳酸-羥基乙酸共聚物(PLGA)是一種可生物降解的生物相容性聚合物,用於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准的幾種現有產品中,被用作納米粒子的基礎材料。研究人員系統地設計和研究了納米粒子的表面特性,以最大程度地使它們穿透健康小鼠中完整無損的BBB。這導致鑑定出獨特的納米顆粒設計,該設計可使被封裝的siRNA跨完整BBB的轉運最大化,並顯著改善腦細胞的攝取。

在接受新型遞送系統抗tau siRNA的TBI小鼠中,觀察到tau表達降低了50%。這與製劑注入破壞的BBB的臨時窗口內或外無關,相比之下,通過傳統給藥系統接收siRNA的小鼠tau蛋白沒有受到影響。

Karp說:「在臨床轉化方面,我們希望超越tau蛋白,來驗證我們的系統是否適用於其他靶點。我們使用創傷性腦損傷模型來探索和發展這項技術,但基本上任何研究神經障礙的人都可能發現這項工作的益處。我們當然有很多工作要做,但我認為這為我們向多種治療靶點邁進提供了重要的動力,並將其推向人體試驗。」

除了瞄準tau蛋白外,研究人員還在研究如何利用新型給藥平臺攻擊其他靶點。

參考資料:

【1】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1-01-nanoparticle-drug-delivery-brain-disorders.html

【2】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7/1/eabd6889

相關焦點

  • 為治療腦部疾病而開發的納米粒子給藥系統
    然而,將這些發現轉化為臨床批准的治療方法的進展速度要慢得多,部分原因是科學家在將治療方法穿過血腦屏障(BBB)並進入大腦方面面臨的挑戰。在創傷性腦損傷(TBI)小鼠模型中,他們觀察到,這種給藥系統在大腦中的累積量是傳統方式的三倍,而且具有治療效果,這為治療多種神經系統疾病打開了可能性。研究結果發表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雜誌上。
  • 治療神經系統疾病的新型智能給藥系統
    近日,發表在《先進材料》上的一項新研究中,美國羅格斯大學領導的一個團隊發明了一種智能藥物遞送系統,它可以減少受損神經組織的炎症,有助於治療脊髓損傷和其他導致神經紊亂的疾病。該藥物遞送系統包括一個多孔的可生物降解平臺該系統使用可植入體內的納米生物材料,還可以保護連接受損神經組織中神經細胞的神經纖維(軸突)。
  • Science子刊論文:開發出可穿過血腦屏障的納米顆粒!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科學家們已經確定了導致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生物途徑,並開發了針對這些途徑的有前途的分子製劑。然而,將這些發現轉化為臨床批准的治療方法的進展速度要慢得多,部分原因是人們在將治療藥物穿過血腦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BBB)並送入大腦方面所面臨的挑戰。
  • 科學家開發出一種有望治療帕金森疾病的新型人工納米酶
    日前,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no Today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開發了一種人工酶類,其能阻斷錯誤摺疊的α突觸核蛋白在大腦中的擴散,相關研究結果或有望幫助開發治療帕金森疾病的新型療法。研究人員所開發的人工酶類擁有較強大的抗氧化特性,該酶是鉑和稱之為PtCu的銅的納米級組合產物,其抗氧化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該金屬組合的組成。
  • 【行業動態】用納米紡織材料載藥 可提升腫瘤治療效果
    【行業動態】用納米紡織材料載藥 可提升腫瘤治療效果 2020-06-25 04: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面向重大疾病治療的納米載體材料及診斷技術」取得突破
    癌症的早期診斷和治療是醫療領域亟待解決的世界性難題,納米載體技術和檢測技術是重大疾病領域的重要發展方向之一,納米生物醫學對人民健康、社會和諧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十二五」期間,863計劃新材料技術領域支持了「面向重大疾病治療的納米載體材料及診斷技術」主題項目。近日,科技部高新司在北京組織專家對該主題項目進行了驗收。
  • 美科學家嘗試以氣泡和超音波治療腦部疾病
    美科學家嘗試以氣泡和超音波治療腦部疾病 2002年8月2日10:12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8月2日消息:美國科學家正以新奇的技術測試氣泡和超音波
  • Nat Nanotechnol:開發出新的抗癌納米顆粒,有望長期阻止癌症復發
    2017年5月3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梅約診所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的旨在讓乳腺瘤萎縮同時阻止其復發的抗癌納米顆粒。接受這種納米顆粒注射的小鼠的腫瘤大小下降了70~80%。最令人關注的是,接受這種納米顆粒治療的小鼠抵抗未來的腫瘤復發,即便在治療一個月後接觸到癌細胞,也是如此。
  • 【行業動態】科學家開發出一種低成本聚氨酯海綿,可用於清理漏油
    【行業動態】科學家開發出一種低成本聚氨酯海綿,可用於清理漏油 2020-06-07 03: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陳根:研究開發納米粒子,助力癌症治療對抗化療耐藥性
    文/陳根時至今日,癌症依然是一類讓我們感到畏懼的疾病。儘管現代醫學的進步使得更多療法顯示出巨大希望,但對於目前,化療仍然是現代醫學治療癌症的最佳方法之一。然而,令人沮喪的是,癌細胞可以對這些藥物產生耐藥性,這也是癌症化療失敗的主要原因。
  • 陳根:研究開發納米粒子,助力癌症治療對抗化療耐藥性
    文/陳根時至今日,癌症依然是一類讓我們感到畏懼的疾病。儘管現代醫學的進步使得更多療法顯示出巨大希望,但對於目前,化療仍然是現代醫學治療癌症的最佳方法之一。然而,令人沮喪的是,癌細胞可以對這些藥物產生耐藥性,這也是癌症化療失敗的主要原因。
  • 腦腫瘤完全消失,納米顆粒突破血腦屏障,最難治癌症迎來新希望
    血腦屏障的存在,對於阻止有害物質由血液進入大腦具有重要意義,然而,血腦屏障同時也阻止了大多數小分子藥物和大分子(例如肽,蛋白質和基於基因的藥物)的轉移,嚴重限制了神經中樞系統疾病外科手術切除腫瘤,然後進行放射治療和替莫唑胺給藥治療,是目前的治療方案,但該方案僅能改善患者的整體生存率。膠質母細胞瘤患者目前的中位生存期僅為18個月,平均五年生存率低於5%。
  • 肝纖維化如何治療?新研究納米顆粒知識集結(上)
    納米顆粒(nanoparticles,NPs)的應用已經成為一個快速發展的領域,在肝纖維化等疾病的治療中安全遞送各種藥物NPs藥物傳遞系統具有保護治療劑、優化藥理效果、載藥量高、聯合治療、降低藥物毒副作用、控制藥物釋放、延長循環
  • 科學家開發出光誘導的納米顆粒有效治療轉移性癌症!
    2018年2月3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開發出了一種光誘發的納米顆粒或能有效治療轉移性癌症;研究者表示,發射光作為傳統癌症成像技術的一部分,其能夠有效定位轉移性腫瘤,並且誘發光敏性藥物發揮作用,當這樣的藥物被包裹到納米顆粒中時其就能「
  • Ange Chem Int Ed:科學家開發出新型基於鉑的納米顆粒 有望高效...
    2019年2月21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相比當前藥物而言,利用鉑納米顆粒(platinum nanoparticles)有望高效殺死肝癌細胞。
  • 新型智能給藥系統可能有助於神經疾病的治療
    它可以減少受損神經組織中的炎症,並可能有助於治療脊髓損傷和其他神經疾病。 根據期刊上的一項研究,該系統使用極薄的植入人體內的生物材料,也保護連接受損神經組織中神經細胞的神經纖維(軸突)。先進材料. 炎症通常是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和損傷康復過程中的一個主要因素。一些再生醫學方法在治療脊髓損傷、創傷性腦損傷、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中風和其他神經疾病方面顯示出巨大的潛力。
  • 技術解讀:給藥系統的脂質體表徵
    馬爾文儀器公司的高級應用科學家Pauline Carnell和技術支持經理Mike Kazsuba探討了納米顆粒跟蹤分析技術以及光散射技術在表徵脂質體作為藥物載體中的應用及效果。   脂質體是一種重要的給藥載體,已獲批用於多種治療配方。
  • 我國科學家研發出聚集誘導發光納米仿生機器人系統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生物醫藥與技術研究所納米醫療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蔡林濤、副研究員張鵬飛、研究員龔萍、博士鄧冠軍等,與香港科技大學教授、中科院院士唐本忠以及湘潭大學教授陳華傑合作,研發出一種基於聚集發光元件的AIE納米仿生機器人系統,用於血腦屏障穿越及腦膠質瘤
  • ACS Nano:中國科學家開發出新型納米顆粒療法 有望靶向作用淋巴結...
    2019年8月19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中國華南理工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納米顆粒療法或能有效靶向作用癌症的淋巴結轉移,相關研究結果刊登在國際雜誌ACS Nano上。
  • 耶魯科學家利用納米顆粒開發新療法
    ,只需要簡單的打一針,將納米顆粒注射到腫瘤中,就可以有效消除癌細胞。具體來說,研究人員向腫瘤注射的是含有化療藥物的納米顆粒。治療成功的關鍵在於,這些納米顆粒具有生物粘附性,也就是說,它們可以結合腫瘤,並保持足夠長的附著時間,最終殺死大量癌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