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S Nano:中國科學家開發出新型納米顆粒療法 有望靶向作用淋巴結...

2021-01-10 生物谷

2019年8月19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中國華南理工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納米顆粒療法或能有效靶向作用癌症的淋巴結轉移,相關研究結果刊登在國際雜誌ACS Nano上。

圖片來源:nature.com

癌症轉移,即癌細胞從原發性腫瘤位點脫離從而在機體其它部位形成腫瘤的過程,其會使得很多癌症患者的病情發生惡化;而淋巴結作為遍布機體全身免疫系統的腺體,其常常會成為癌細胞在機體中「旅行」的第一個目的地,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開發了一種新策略能夠靶向作用淋巴結中的癌症轉移,從而在癌細胞在機體別的位點形成腫瘤之前促進其破壞。

當一個人被診斷為癌症後,其首先會進行淋巴結的活組織檢查來確定是否癌症已經開始發生擴散,然而外科手術操作會給患者帶來疼痛、感染及其它問題;有研究表明,癌細胞會通過淋巴管從腫瘤部位遷移到特殊的淋巴結位點,淋巴管會攜帶免疫細胞和體液而並非血液;因此一種能夠注射到血液中的療法就能夠進入腫瘤,隨後通過淋巴管來治療癌症。

此前,研究者Hong-Jun Li等人開發了一種名為iCluster的納米顆粒運輸工具,其能通過血液進入腫瘤中,iCluster是一種大規模的納米顆粒簇,腫瘤的酸性環境會促進iCluster拆解為小型組分,從而滲透入腫瘤中同時運輸化療製劑;研究人員想知道是否這些小型納米顆粒能夠穿過連接腫瘤和淋巴結之間的淋巴管。

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將標記紅色染料的iCluster注射到了攜帶移植腫瘤小鼠的血液中,通過螢光成像技術,研究者發現,攜帶化療藥物順鉑的小型納米顆粒的確能夠穿過來自腫瘤的淋巴管進入附近的淋巴結中;在另一項實驗中,研究者在腫瘤發生轉移之前利用iCluster處理小鼠,幾天後通過手術切除小鼠的原發性腫瘤,結果與癌症患者機體所表現的相似。

研究者表示,大約40%的治療小鼠在110天後仍然能夠存活,這與未治療的小鼠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未治療的小鼠在術後51天均死於癌症轉移。隨後研究者在癌症已經發生轉移的小鼠機體中檢測了上述療法的效果,他們發現,iCluster治療的小鼠存活期更久,而且屍檢結果顯示,相比未治療的小鼠而言,其機體中的腫瘤尺寸要比前者小得多。(生物谷Bioon.com)

原始出處:

Jing Liu, Hong-Jun Li, Ying-Li Luo,et al. Enhanced Primary Tumor Penetration Facilitates Nanoparticle Draining into Lymph Nodes after Systemic Injection for Tumor Metastasis Inhibition. ACS Nano, 2019; DOI:10.1021/acsnano.9b03472

相關焦點

  • Nano Letters:中國科學家開發出DNA納米機器人 或能高效靶向殺滅...
    DNA納米機器人,其能有效識別乳腺癌細胞表面的HER2蛋白,並靶向摧毀癌細胞。圖片來源:Adapted from Nano Letters 2019, DOI: 10.1021/acs.nanolett
  • Ange Chem Int Ed:科學家開發出新型基於鉑的納米顆粒 有望高效...
    2019年2月21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相比當前藥物而言,利用鉑納米顆粒(platinum nanoparticles)有望高效殺死肝癌細胞。
  • ACS Nano:新型納米載體或可將肺癌藥物的作用效率提高25倍
    2015年3月7日 訊 /生物谷BIOON/ --納米顆粒可以作為藥物運輸載體來幫助抵禦肺部癌症,近日,來自德國環境健康研究中心等處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開發出了一種新型納米顆粒載體納米顆粒是非常小的分子顆粒,其在醫藥領域可以被進行多種用途的修飾作用,比如納米顆粒可以被工程化操作來講藥物特異性地運輸至疾病位點,同時並不幹擾機體的健康組織。
  • ACS nano:對於納米醫療,細胞的性別很關鍵!
    ,進而影響靶向藥物的輸送與治療。這些因子能夠與納米顆粒發生相互作用。作者們發現男性與女性之間的旁分泌因子存在顯著的差別。在接受檢測的63周靜旁分泌因子中,14種存在顯著差異。這些差異會影響納米顆粒的生物活性,以及改變其與細胞的相互作用。除此之外,男性與女性細胞中的組織結構、分布以及肌動蛋白纖維束的形態也有明顯差別。
  • Nature子刊:治療性B肝疫苗新進展,淋巴結靶向納米疫苗免疫新機制
    病毒樣顆粒(以及近些年受到日益關注的鐵蛋白)等納米顆粒載體對於提高抗原的免疫原性,提高抗體應答的效果早就得到廣泛重視和認可。但是其免疫學機制並不十分清楚,長期以來停留在淋巴結靶向遞送、理想抗原展示密度等傳統認知,以及鐵蛋白顆粒載體的三聚體構象抗原展示等方面,限制了這一類疫苗改進優化的思路。
  • Nat Nanotechnol:開發出新的抗癌納米顆粒,有望長期阻止癌症復發
    2017年5月3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梅約診所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的旨在讓乳腺瘤萎縮同時阻止其復發的抗癌納米顆粒。接受這種納米顆粒注射的小鼠的腫瘤大小下降了70~80%。最令人關注的是,接受這種納米顆粒治療的小鼠抵抗未來的腫瘤復發,即便在治療一個月後接觸到癌細胞,也是如此。
  • 仿生超小納米顆粒可靶向小膠質細胞治療帕金森氏病
    仿生超小納米顆粒可靶向小膠質細胞治療帕金森氏病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6 16:04:28 蘇州大學Zhen Li研究團隊通過仿生超小納米顆粒靶向小膠質細胞來治療帕金森氏病。
  • 梁高林課題組研製成功新型釓納米顆粒T2核磁共振造影劑
    2019, DOI: 10.1021/acs.nanolett.8b05154)。有趣的是,梁高林課題組發現釓納米結構在高強磁場下(9.4 T)可以用作一種新型T2磁共振造影劑。因此,他們在本工作中設計了一種可以在細胞內自組裝形成納米顆粒的釓小分子探針。
  • 兒童腫瘤藥物開發存短板 新型載藥系統有望補位
    2015年4月14日訊 /生物谷BIOON/ --隨著人們對腫瘤發生機制認識的深入,科學家們相繼開發出了越來越多的特效腫瘤療法然而,這些療法通常都是基於成人臨床試驗得到的。這也意味著目前在兒童癌症研究中仍然存在著很大的短板。事實上,根據美國費城兒童醫院(CHOP)的研究人員介紹,目前臨床上仍然缺少專門針對兒童的抗腫瘤藥物。許多治療方案都是沿用著30-40年前的藥物療法。有鑑於此,近些年來,CHOP的研究人員紛紛投入到兒童腫瘤藥物研發中。
  • 科學家開發出一種有望治療帕金森疾病的新型人工納米酶
    日前,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no Today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開發了一種人工酶類,其能阻斷錯誤摺疊的α突觸核蛋白在大腦中的擴散,相關研究結果或有望幫助開發治療帕金森疾病的新型療法。研究人員所開發的人工酶類擁有較強大的抗氧化特性,該酶是鉑和稱之為PtCu的銅的納米級組合產物,其抗氧化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該金屬組合的組成。
  • 金大勇​等Nano Letters:利用上轉換納米顆粒定量監測線粒體熱動力學
    於此,澳大利亞雪梨科技大學金大勇、Qian Peter Su等人報導了一種基於上轉換納米顆粒的溫度計,它可以對活細胞中的線粒體進行原位熱動力學監測。 本文要點:1)實驗證明了上轉換納米溫度計可以有效地靶向線粒體,並且溫度響應特性不受探針濃度和介質條件的影響。
  • 耶魯科學家利用納米顆粒開發新療法
    ,只需要簡單的打一針,將納米顆粒注射到腫瘤中,就可以有效消除癌細胞。具體來說,研究人員向腫瘤注射的是含有化療藥物的納米顆粒。治療成功的關鍵在於,這些納米顆粒具有生物粘附性,也就是說,它們可以結合腫瘤,並保持足夠長的附著時間,最終殺死大量癌細胞。研究團隊中的Mark Saltzman教授介紹:「當我們將納米顆粒注射到腫瘤中時,事實證明它們將很好地留在腫瘤內。
  • Science子刊論文:開發出可穿過血腦屏障的納米顆粒!
    為了促進治療藥物成功地遞送到大腦,來自美國布萊根婦女醫院和波士頓兒童醫院的研究人員在一項新的研究中,構建出一種納米顆粒平臺,它在小鼠中可以促進將封裝的藥物有效地遞送到物理上被破壞或完整的BBB中。在創傷性腦損傷(TBI)的小鼠模型中,他們觀察到這種遞送系統在大腦中的累積量是傳統遞送方法的三倍,而且治療效果也很好,這可能為治療眾多神經系統疾病提供了可能性。
  • J Med Chem:一種新型策略或有望克服癌細胞對靶向性療法的耐受性
    2020年4月10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倫敦癌症研究所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開發了一種抑制HSP72蛋白的新方法,HSP72對於幫助癌細胞存活並抵禦療法非常重要,相關研究結果有望幫助研究人員發現靶向作用該蛋白的新型癌症藥物。
  • Nano Letters:一種新型的敏感生物傳感器有望快速診斷唐氏症候群
    近日來自北京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開發出了一種新型的敏感型生物傳感器,其有望通過檢測孕婦血液中的胎兒DNA來診斷唐氏症候群患兒,相關研究結果刊登於國際雜誌Nano Letters上。當前新興的全基因組測序技術具有較高的準確性,但其價格昂貴而且檢測過程比較緩慢;這項研究中,研究者Zhiyong Zhang等人就通過研究開發了一種快速、敏感且廉價的檢測手段,其能對孕婦機體的血液進行檢測來發現胎兒21號染色體DNA濃度的升高。研究者所使用的場效應電晶體生物傳感器晶片基於單層二硫化鉬,這種生物傳感器能將金納米顆粒吸附到其表面。
  • 科學家開發出新型協同抗癌聯合療法 有望靶向治療多種類型的癌症
    為了消滅癌細胞,科學家們越來越多地轉向開始使用組合性的療法;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德國馬普高分子所和中國大連理工大學的科學家們將化學療法與光動力療法結合開發出了一種新型的抗癌聯合療法
  • 《ACS Nano》綜述:抗菌、抗病毒納米材料和塗層的現狀和未來展望
    有關銀抗病毒已有多個研究:以離子、納米顆粒和混合塗層形式使用銀來形成抗病毒表面;在塗料中使用金屬離子;AgNPs與許多不同的材料結合在一起以提供抗病毒能力;將銀納米顆粒整合到膜和過濾器中。有關銀的抗病毒特性,主要集中在AgNPs,除了以上使用,AgNPs的大小也會影響到抗病毒的效果。
  • 科學家識別出有望幫助開發COVID-19療法的新型關鍵基因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愛丁堡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了與嚴重疾病形式相關的5個關鍵基因,或有望幫助開發COVID-19的新型潛在療法。在判斷哪種療法能有效治療疾病方面,遺傳學證據是僅次於臨床試驗的第二種方法,當前能靶向作用這些基因活性的藥物或許能夠幫助揭示哪種藥物能被重新定向來在臨床試驗中治療COVID-19。
  •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開發新型納米藥物,「餓死」腫瘤
    責編 | 兮腫瘤血管栓塞療法是通過在已形成的腫瘤血管內形成血栓,阻斷血液供應,使腫瘤細胞因缺乏營養和氧氣,而飢餓壞死的一種治療方法。對於臨床上大多數癌症患者而言,藥物所針對的都是已經血管化的腫瘤。因此,該類治療方法呈現出較好的臨床應用前景。
  • ACS Nano:納米顆粒能直接載藥入癌細胞核
    科學家們正在越來越多地關注細胞水平上用納米技術來對抗疾病。雖然納米技術具有相當大的設計挑戰性,但納米技術是一種非常有前景的靶向治療手段。現在,西北大學研究團隊首次發表報告稱他們製造了一個簡單的納米粒子可以針對癌症細胞的細胞核,並能直接觀察了納米尺寸的微小物體與細胞核之間是如何交互作用的。Odom是西北大學溫伯格在藝術和科學學院的教授。她也是麥考密克工程和應用科學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教授。對於他們的研究中,她和她的同事們共同研究了人類的子宮頸癌和卵巢癌的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