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19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中國華南理工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納米顆粒療法或能有效靶向作用癌症的淋巴結轉移,相關研究結果刊登在國際雜誌ACS Nano上。
圖片來源:nature.com
癌症轉移,即癌細胞從原發性腫瘤位點脫離從而在機體其它部位形成腫瘤的過程,其會使得很多癌症患者的病情發生惡化;而淋巴結作為遍布機體全身免疫系統的腺體,其常常會成為癌細胞在機體中「旅行」的第一個目的地,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開發了一種新策略能夠靶向作用淋巴結中的癌症轉移,從而在癌細胞在機體別的位點形成腫瘤之前促進其破壞。
當一個人被診斷為癌症後,其首先會進行淋巴結的活組織檢查來確定是否癌症已經開始發生擴散,然而外科手術操作會給患者帶來疼痛、感染及其它問題;有研究表明,癌細胞會通過淋巴管從腫瘤部位遷移到特殊的淋巴結位點,淋巴管會攜帶免疫細胞和體液而並非血液;因此一種能夠注射到血液中的療法就能夠進入腫瘤,隨後通過淋巴管來治療癌症。
此前,研究者Hong-Jun Li等人開發了一種名為iCluster的納米顆粒運輸工具,其能通過血液進入腫瘤中,iCluster是一種大規模的納米顆粒簇,腫瘤的酸性環境會促進iCluster拆解為小型組分,從而滲透入腫瘤中同時運輸化療製劑;研究人員想知道是否這些小型納米顆粒能夠穿過連接腫瘤和淋巴結之間的淋巴管。
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將標記紅色染料的iCluster注射到了攜帶移植腫瘤小鼠的血液中,通過螢光成像技術,研究者發現,攜帶化療藥物順鉑的小型納米顆粒的確能夠穿過來自腫瘤的淋巴管進入附近的淋巴結中;在另一項實驗中,研究者在腫瘤發生轉移之前利用iCluster處理小鼠,幾天後通過手術切除小鼠的原發性腫瘤,結果與癌症患者機體所表現的相似。
研究者表示,大約40%的治療小鼠在110天後仍然能夠存活,這與未治療的小鼠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未治療的小鼠在術後51天均死於癌症轉移。隨後研究者在癌症已經發生轉移的小鼠機體中檢測了上述療法的效果,他們發現,iCluster治療的小鼠存活期更久,而且屍檢結果顯示,相比未治療的小鼠而言,其機體中的腫瘤尺寸要比前者小得多。(生物谷Bioon.com)
原始出處:
Jing Liu, Hong-Jun Li, Ying-Li Luo,et al. Enhanced Primary Tumor Penetration Facilitates Nanoparticle Draining into Lymph Nodes after Systemic Injection for Tumor Metastasis Inhibition. ACS Nano, 2019; DOI:10.1021/acsnano.9b03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