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ge Chem Int Ed:科學家開發出新型基於鉑的納米顆粒 有望高效...

2021-01-10 生物谷

2019年2月21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相比當前藥物而言,利用鉑納米顆粒(platinum nanoparticles)有望高效殺死肝癌細胞。

圖片來源:ETH Zurich / Helma Wennemers

近些年來,靶向性癌症藥物的數量持續上升,然而常規的化療製劑仍然在癌症療法中扮演著關鍵角色,其中就包括能攻擊並殺滅癌細胞的基於鉑的細胞毒性製劑,但這些製劑通常會損傷健康組織並誘發嚴重的副作用;因此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就鑑別出了一種新方法來幫助篩選更具選擇性的癌症療法。

當鉑(II)被氧化時其常常會攜帶細胞毒性,而通常其以常規基於鉑的化療形式存在,而非氧化狀態的鉑(0)則對細胞的毒性較小;研究人員通過研究找到樂一種新方法將鉑(0)引入到靶向細胞中隨後其就會被轉化成為鉑(II),為了實現該目的,研究人員使用了非氧化的鉑納米顆粒,其首先必須用肽類來穩定;研究者對包含數千種肽類的文庫進行篩選鑑別出了一種特殊肽類,其能使鉑納米顆粒維持穩定狀態數年時間。

對癌細胞培養物進行檢測,結果表明,鉑(0)納米顆粒能夠滲入細胞中,一旦進入肝癌細胞的特殊環境後其就會被氧化成為鉑(II)納米顆粒並產生細胞毒性效應。隨後研究人員對10種不同的人類細胞進行研究後發現,這種肽包裹的納米顆粒能夠高度選擇性地殺滅肝癌細胞,其與藥物索拉非尼具有相同的毒性效應,索拉非尼是當前用來治療原發性肝臟腫瘤的最常用藥物,相比索拉非尼而言,新型納米顆粒的選擇性更強,而且比化療藥物順鉑更加有效。

研究者指出,相比常規藥物而言,這種納米顆粒的副作用更小,隨後研究者利用特殊質譜法測定了細胞及其細胞核中鉑的含量,他們發現,相比結直腸癌細胞而言,肝癌細胞中鉑的含量明顯升高,因此研究者認為,肝癌細胞中鉑納米顆粒氧化後所產生的鉑(II)離子能夠進入到癌細胞的細胞核中並釋放細胞毒性效應。

最後研究者Wennemers說道,距離開發一種新型藥物的路或許還很漫長,但目前我們引入了一種新方法來改善藥物對特定類型癌症的選擇性作用,即利用一種針對特殊癌症類型的選擇性激活機制,後期研究人員還將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擴展這種新型納米顆粒的化學特性,從而更好地控制其所帶來的生物效應。(生物谷Bioon.com)

原始出處:

Michal S. Shoshan, Thomas Vonderach, Bodo Hattendorf, et al. Peptide-Coated Platinum Nanoparticles with Selective Toxicity against Liver Cancer Cells.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2019; DOI:10.1002/anie.201813149

相關焦點

  • 科學家開發出一種有望治療帕金森疾病的新型人工納米酶
    日前,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no Today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開發了一種人工酶類,其能阻斷錯誤摺疊的α突觸核蛋白在大腦中的擴散,相關研究結果或有望幫助開發治療帕金森疾病的新型療法。研究人員所開發的人工酶類擁有較強大的抗氧化特性,該酶是鉑和稱之為PtCu的銅的納米級組合產物,其抗氧化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該金屬組合的組成。
  • 鉑結構在單晶表面、薄膜和納米顆粒中的溶解
    科學家使用了一系列定製的表徵工具來研究明確定義的鉑結構在單晶表面、薄膜和納米顆粒中的溶解。他們已經開發出了在原子尺度上觀察過程的能力,以了解造成溶解的機制並確定其發生的條件,然後,他們將這些知識應用於材料設計中,以減輕溶解並增加耐用性。
  • 科學家發現多種元素的納米顆粒的新用途
    儘管催化劑作用顯著,但它們的工作方式對科學家來說往往是個謎。了解催化過程可以幫助科學家們開發出更高效、更具成本效益的催化劑。在最近的一項研究中,來自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UIC)和美國能源部(DOE)阿貢國家實驗室的科學家們發現,在通常會快速降解催化材料的化學反應過程中,某種類型的催化劑表現出特別高的穩定性和耐久性。
  • 空心三元納米顆粒:高效析氫,便宜好用 | NSR
    目前,電催化析氫最好的固體催化劑是貴金屬鉑(Pt),但其相對稀少、價格昂貴,不適合大規模生產。因此,設計合成高效、穩定、價格低廉的新型催化劑至關重要。(a)TEM圖像,(b)高倍率TEM圖像(插圖為納米顆粒尺寸分布), (c)HRTEM圖像,(d)能譜分析。
  • ACS Nano:中國科學家開發出新型納米顆粒療法 有望靶向作用淋巴結...
    2019年8月19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中國華南理工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納米顆粒療法或能有效靶向作用癌症的淋巴結轉移,相關研究結果刊登在國際雜誌ACS Nano上。
  • 中山大學張輝團隊開發新冠病毒新型納米顆粒疫苗
    (Ferritin)二十四聚體,開發了針對新冠病毒的新型納米顆粒疫苗。研究概述目前全世界已經開發了多種應對全球COVID-19大流行的疫苗,這些疫苗均通過獨特的方式誘導了一定的免疫反應。為提供更多強力有效的備用疫苗,中山大學人類病毒學研究所團隊基於自組裝的幽門螺旋桿菌鐵蛋白(Ferritin)二十四聚體,開發了針對新冠病毒的新型納米顆粒疫苗。
  • 新型納米材料有望帶來革命性應用
    近日,研究人員開發出了第一個證明「光子雪崩」的納米材料,有望在傳感、成像和光探測等方面帶來新的應用。相關論文1月14日刊登於《自然》。  「之前沒有人在納米材料中看到過這樣的『雪崩』行為。」該研究負責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機械工程副教授James Schuck說,「我們在單納米粒子水平上進行了研究,從而證明雪崩行為可以發生在納米材料中。」
  • 俄科學家開發基於納米顆粒高解析度雷射3D列印
    先前美國LLNL的研究人員在2018年1月宣布找到了一種改進雙光子聚合(TPL)的方法,雙光子聚合是一種納米級3D列印技術,LLNL將雙光子聚合3D列印技術開發到可以兼顧微觀精度同時又滿足較大的外型尺寸的水平。 無獨有偶,來自俄羅斯的科學家也在積極的推動雙光子光刻技術的研究。
  • Nat Nanotechnol:開發出新的抗癌納米顆粒,有望長期阻止癌症復發
    2017年5月3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梅約診所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的旨在讓乳腺瘤萎縮同時阻止其復發的抗癌納米顆粒。接受這種納米顆粒注射的小鼠的腫瘤大小下降了70~80%。最令人關注的是,接受這種納米顆粒治療的小鼠抵抗未來的腫瘤復發,即便在治療一個月後接觸到癌細胞,也是如此。
  • Science子刊論文:開發出可穿過血腦屏障的納米顆粒!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科學家們已經確定了導致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生物途徑,並開發了針對這些途徑的有前途的分子製劑。然而,將這些發現轉化為臨床批准的治療方法的進展速度要慢得多,部分原因是人們在將治療藥物穿過血腦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BBB)並送入大腦方面所面臨的挑戰。
  • 【行業動態】科學家開發出治療腦部疾病的納米顆粒給藥系統
    本文為轉化醫學網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Yun 導言:布萊根婦女醫院與波士頓兒童醫院的研究人員開發用於治療腦部疾病的納米顆粒藥物遞送系統,解決了科學家在將治療劑通過血腦屏障進入大腦時面臨的挑戰。
  • Med Chem Commun:科學家有望開發出治療人類淋病的新型抗生素
    圖片來源:www.sciencedaily.com2017年1月6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約克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一氧化碳釋放分子的治療效應開發出了一種新型抗生素,該抗生素或有望用來治療性傳播感染的淋病,相關研究刊登於國際雜誌Med.
  • 張輝團隊開發針對新冠病毒的新型納米顆粒疫苗
    本研究所開發的新型納米顆粒疫苗所誘導的針對SARS-CoV-2的中和抗體滴度在小鼠中位居國際第一,在恆河猴模型中位居世界第三。(註:中和抗體滴度判斷標準、統計方式、實驗靈敏度均可能存在不同。)相對於RBD或HR單體免疫,納米顆粒的抗原展示技術可以更加高效的將免疫原呈遞給機體免疫系統,並極大程度地維持RBD和HR的原始抗原構象,暴露有效的中和抗體空間表位。在初始免疫原篩選過程中,張輝教授團隊充分考慮到了單次免疫單體抗原可能引起的免疫原性不足,以及輔助性T細胞(Tfh)的與生發中心B細胞(GC B)可能存在協同效應低下。
  • 上海交大竇紅靜教授團隊開發了一種基於多糖螢光納米顆粒的腫瘤...
    針對如上背景,為了對腫瘤化療耐藥性提供一種準確、高效的評估方法,並指導相應的治療方案,近日,上海交大竇紅靜教授團隊與復旦大學附屬金山醫院許國雄教授團隊、上海交大附屬瑞金醫院周敏教授團隊合作,以基於多糖的螢光納米顆粒為底物來檢測腫瘤細胞內吞行為的異質性,並由此建立了一種基於多糖螢光納米顆粒的流式細胞術進行腫瘤耐藥性的高效診斷。
  • Sci Adv:新型金納米顆粒或有望檢測癌細胞所釋放的特殊信號
    2020年3月12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誌Science Advance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昆士蘭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開發了一種新型血液檢測手段,其能利用金納米顆粒來檢測癌症,這種新方法能識別癌細胞所釋放的特殊信號,有望幫助進行癌症的早期診斷及療法的開發。
  • 一種高效高穩定性的低鉑催化劑——小尺寸的鉑鈷金屬間化合物
    ,有效抑制了高溫下有序化相變過程中納米顆粒的遷移和團聚現象,製備出的小於三納米的鉑鈷金屬間化合物低鉑電催化劑在酸性條件下表現出了優異的氧還原電催化活性和穩定性。但是在長期工作下,小尺寸納米顆粒的脫落、團聚,加之活性組分的腐蝕析出容易導致催化劑穩定性的下降。鉑基金屬間化合物具有高度有序的原子排列結構,在酸性條件下的多種電催化反應中表現出了更高的抗腐蝕性。
  • 科學家製備出新型室溫磷光非晶態材料
    科學家製備出新型室溫磷光非晶態材料 2018-09-05 中國科學報 黃辛 【字體:  研究人員通過將各種含氧官能團取代的苯基磷光單體與丙烯醯胺簡單二元共聚,非常便捷地製備了一系列具有高效室溫磷光發射的無定形態聚合物材料。此類無定形態材料因其超長的壽命和高效的量產可以通過肉眼觀察到發光現象。  值得注意的是,該材料實現了無重原子無定形態的室溫磷光發射。
  • 科學家研製出新型硫化物高效光催化劑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發展了一種膠體化學合成法,成功製備了一種新型四元硫化物單晶納米帶光催化劑,並表現出優異的光催化產氫性能。相關成果日前發表在《自然—通訊》上,為設計開發新型高效光催化劑提供了新途徑。
  • Chem. Int. Ed.:新型納米金彈光熱化療結合成功進行癌症治療
    繼國際著名學術期刊ACS nano(2010, 4, 6874-6882)和Biomaterials(2011, 32, 1657-1668)相繼報導了理化所研製的新型納米載藥系統在惡性腫瘤治療及其生物安全性評價方面的工作之後,最新一期國際材料界頂級刊物《德國應用化學》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2011,
  • 我國科學家開發出新型納米纖維素基載藥包封結構實現對藥物的可控...
    1月8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獲悉,該所崔球研究員帶領的代謝物組學研究組和天津科技大學的相關科研人員合作,以水溶性廣譜抗生素——鹽酸四環素為模型藥物,基於前期對CNF和聚多巴胺(PDA)複合材料對改善藥物緩釋和促進傷口修復的研究,構築了一種新型的CNF基載藥包封結構,可實現對藥物的智能可控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