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竇紅靜教授團隊開發了一種基於多糖螢光納米顆粒的腫瘤...

2021-01-20 網易

2020-08-19 18:13:45 來源: 高分子科學前沿

舉報

  化學藥物治療(即化療)在腫瘤的一線治療中佔比約60%,是腫瘤的三大治療手段之一。但自其應用至今,化療的耐藥性一直是科學家們致力解決的關鍵問題。究其原因,由於腫瘤細胞的異質性和可塑性,部分腫瘤細胞在給藥一段時間後,通過耐藥基因的過表達而對治療藥物產生耐藥性,使得治療效果變差乃至完全無效。目前已報導的方法無法從根本上區分、分選出具有耐藥性的腫瘤細胞,更不能對耐藥細胞比例、耐藥程度進行全面評估,其精準度和適用範圍也受到制約,腫瘤耐藥性的診斷和治療很大程度上仍處於「盲人摸象」的狀態,從而無法對化療用藥給予進一步指導

  針對如上背景,為了對腫瘤化療耐藥性提供一種準確、高效的評估方法,並指導相應的治療方案,近日,上海交大竇紅靜教授團隊與復旦大學附屬金山醫院許國雄教授團隊、上海交大附屬瑞金醫院周敏教授團隊合作,以基於多糖的螢光納米顆粒為底物來檢測腫瘤細胞內吞行為的異質性,並由此建立了一種基於多糖螢光納米顆粒的流式細胞術進行腫瘤耐藥性的高效診斷。由於腫瘤的異質性,化療後的腫瘤組織由不耐藥的敏感腫瘤細胞和高耐藥的耐藥腫瘤細胞而組成。鑑於多糖螢光納米顆粒有通過內吞行為差異來分選高耐藥細胞和敏感細胞的能力,本研究表明,對於耐藥細胞,其在腫瘤細胞中所佔的比例及耐藥性的高低可由流式細胞術直接判斷。此外,腫瘤細胞株耐藥性的平均值,一方面由耐藥細胞所佔比例決定,另一方面,則由耐藥細胞自身耐藥性的高低所決定;同時,本方法還可清晰檢測不同治療方法對腫瘤耐藥性的逆轉程度(圖1)。

  

  圖1多糖螢光納米顆粒用於診斷腫瘤耐藥性示意圖。可用於檢測腫瘤細胞組成、耐藥細胞所佔比例、腫瘤細胞耐藥性、及評價耐藥腫瘤治療方法的有效性。

  本方法要求所使用的螢光納米顆粒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以及粒徑和螢光性能的均一性。基於竇紅靜教授團隊前期提出的「接枝聚合輔助自組裝(Graft copolymerization InducedSelf-Assembly, GISA, Acta Biomaterialia,2020,103, 247; Advanced Biosystems,2020,4(2), 1900213; Acta Biomaterialia,2018, 72, 206)」,本研究實現了多糖螢光納米顆粒的高效製備及螢光功能化(圖2),使得耐藥細胞和敏感細胞由於耐藥性不同所導致的內吞行為差異可通過細胞內納米顆粒的螢光信號得以表現,從而由流氏細胞儀和雷射共聚焦顯微鏡所讀出的螢光差異可直觀反映出兩類細胞耐藥性的不同。

  

  圖2 多糖基螢光納米顆粒的製備及其用於檢測化療後腫瘤細胞的異質性,其中高、低螢光強度的腫瘤細胞分別為敏感細胞和耐藥細胞。

  通過流式細胞儀對高、低螢光的細胞亞群進行分離並進行細胞克隆培養,發現低螢光強度細胞亞群為真正的耐藥細胞,並伴隨著耐藥基因如MDR1以及乾性基因CD44的高表達,且低螢光強度的耐藥細胞亞群有進一步分化出高螢光強度敏感細胞的潛能(圖3),即如持續處於無化療藥物幹預的環境中,高耐藥細胞可轉化為不耐藥的敏感細胞。

  

  圖3 基於多糖螢光納米顆粒的流式細胞術用於分析和分選具有分化潛能的高耐藥腫瘤細胞。

  此外,本研究還分析了這一方法對多種腫瘤耐藥性的診斷效果。結果表明,本方法在包括卵巢癌、肺癌、白血病的多種腫瘤細胞株中都實現了耐藥性的高效檢測、以及耐藥細胞和敏感細胞的準確分析(圖4)。並進一步以肺癌病人的胸水和腫瘤組織為樣本,實現了腫瘤組織異質性的診斷。因此,本工作所建立方法可作為一種普適性的腫瘤化療耐藥性診斷方法,並可對化療耐藥性的逆轉途徑研究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圖4 基於多糖螢光納米顆粒的流式細胞分析方法用於診斷多種腫瘤的耐藥性。

  參考文獻:

  Fluorescent glycan nanoparticle-based FACS assays for theidentification of genuine drug-resistant cancer cells with differentiationpotential,Nano Research,DOI: 10.1007/s12274-020-2981-8

  來源:高分子科學前沿

  聲明: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作者水平有限,如有不科學之處,請在下方留言指正!

  投稿模板:

  單篇報導:

  系統報導:

  歷史進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上海交大竇紅靜團隊發表多糖人工仿細胞研究的重要進展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竇紅靜教授團隊在合成具有凝集素結合特性的多糖仿細胞微囊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基於凝集素—糖這類天然細胞識別與粘附的主要驅動力,該團隊構築了以多糖共聚物為「細胞」膜主要成份的仿細胞微囊,並在此基礎上進行結構設計,賦予人工細胞可識別凝集素的仿生「細胞」膜,這使得相關研究向更複雜的類細胞結構邁出一步。
  • 上海交大材料學院竇紅靜團隊ACS Nano上發表多糖人工仿細胞研究的...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竇紅靜教授團隊在合成具有凝集素結合特性的多糖仿細胞微囊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基於凝集素—糖這類天然細胞識別與粘附的主要驅動力,該團隊構築了以多糖共聚物為「細胞」膜主要成份的仿細胞微囊,並在此基礎上進行結構設計,賦予人工細胞可識別凝集素的仿生「細胞」膜,這使得相關研究向更複雜的類細胞結構邁出一步。
  • 上海交大範先群教授課題組合作開發蛋殼來源的新型仿生骨修復材料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眼科範先群教授課題組與泉州師範學院楊大鵬教授課題組合作,開發一種蛋殼來源的新型骨修復納米材料,該材料具有環保、仿生、骨誘導的特性,為骨組織工程支架材料的開發提供思路。基於此,範先群教授帶領的眼眶骨修復研究團隊和楊大鵬教授帶領的納米材料研發團隊提出蛋殼顆粒或可作為一種生物填料,將其改性後摻入羧甲基殼聚糖(carboxymethyl chitosan, CMC)交聯製備仿生型的骨修復材料。
  • 中國科學家開發抗體納米顆粒破解腫瘤免疫耐受難題!
    不幸的是,只有一小部分接受治療的患者對目前的ICB治療有反應,這可能是由於腫瘤的免疫耐受。因此,開發一種切實可行的策略來對抗這種免疫耐受和放大ICB治療療效已成為當務之急。為了迎接這一挑戰,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SIMM)的科學家們開發了一種用於癌症免疫治療的腫瘤酶微環境活化的抗體納米顆粒。
  • 西安交大科研人員開發一種中空聚多巴胺納米載體
    如何改善腫瘤的缺氧環境,提高耗氧治療方法(如化療、放療、光動力、聲動力等)的治療效果,是腫瘤治療面臨的一大挑戰。聲動力療法(SDT)是利用超聲波對生物組織有較強的穿透能力,尤其是聚焦超聲能無創傷地將聲能聚焦於深部組織,並激活聲敏劑產生抗腫瘤效應。但由於腫瘤乏氧微環境的限制,SDT的治療效果往往受到很大的影響。
  • 上海矽酸鹽所在多糖基響應型藥物遞送系統及其腫瘤聯合治療研究中...
    腫瘤在生長惡化過程中,常伴隨產生乏氧、低pH值、失衡的氧化還原狀態等一系列具有異常特徵的微環境,這些微環境特徵為開發更加智能的響應型藥物遞送系統提供了可能。多糖類物質具有毒性低、生物相容性好、可化學修飾基團豐富等優勢,在抗菌、醫用敷料等領域被廣泛應用。
  • 上海矽酸鹽所在多糖基響應型藥物遞送系統及其腫瘤聯合治療研究中獲進展
    腫瘤在生長惡化過程中,常伴隨產生乏氧、低pH值、失衡的氧化還原狀態等一系列具有異常特徵的微環境,這些微環境特徵為開發更加智能的響應型藥物遞送系統提供了可能。多糖類物質具有毒性低、生物相容性好、可化學修飾基團豐富等優勢,在抗菌、醫用敷料等領域被廣泛應用。
  • 福建物構所基於稀土納米螢光探針實現唾液腫瘤標誌物即時檢測
    然而,由於唾液中含有約99.5%的水,其中的腫瘤標誌物所表達的濃度遠低於人血清中的濃度,實現超靈敏且特異性的唾液腫瘤標誌物即時檢測仍具有挑戰性。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功能納米結構設計與組裝/福建省納米材料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陳學元團隊,發展了適用於即時檢測的稀土納米顆粒溶解增強螢光免疫分析策略,利用單一納米顆粒含有成千上萬個稀土離子來提高待分析物的標記比率。
  • 上海交大基礎醫學院方超課題組研究促進納米藥物腫瘤靶向遞送和深...
    近日,上海交大基礎醫學院藥理學與化學生物學系方超課題組在美國化學會國際著名期刊Nano Letters(影響因子為12.08)在線發表了題為「Enhanced Drug Delivery by Nanoscale Integration of a Nitric Oxide Donor To Induce Tumor Collagen
  • 上海矽酸鹽所在「納米催化醫學」的腫瘤治療領域取得多項重要進展
    「納米催化醫學」是由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施劍林研究員所帶領的科研團隊提出的前沿學術思想,旨在通過響應腫瘤部位的特異內場微環境或外源性雷射、超聲作用場,利用無毒/低毒納米材料所引發的瘤內原位催化反應,高效地實現腫瘤細胞的氧化損傷及細胞死亡。
  • 揭示納米顆粒進入腫瘤的新機制!
    癌症納米醫學的主流理論是,納米顆粒主要通過內皮細胞之間的微小縫隙被動地擴散到腫瘤中。內皮細胞排列在血管內壁上,為腫瘤的生長提供支持。圖片來源:Shrey Sindhwani研究人員之前的研究表明,只有不到1%的納米顆粒藥物能夠達到它們的腫瘤靶點。在目前的研究中,研究小組發現,在能夠穿透腫瘤的納米顆粒中,超過95%的顆粒能夠穿過內皮細胞,而不是在這些細胞之間的縫隙中。
  • 杭師大謝恬教授團隊發明鍺烯納米水凝膠藥物遞送系統,用於腫瘤手術...
    杭州師範大學謝恬教授團隊發明鍺烯納米水凝膠藥物遞送系統用於腫瘤手術輔助治療新策略手術是目前實體瘤治療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創口感染和術後腫瘤復發是實體瘤手術治療面臨的兩大挑戰。新輔助治療和術後輔助治療在改善患者預後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 深圳科研團隊研發出腫瘤免疫新療法 細胞膜可偽裝成納米顆粒
    &nbsp&nbsp&nbsp&nbsp近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獲悉,該研究院蔡林濤團隊構建了自然殺傷(NK)細胞膜偽裝納米顆粒用於腫瘤免疫治療。
  • 西安交大科研人員在腫瘤細胞DNA編程計算分析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5月21日記者獲悉,西安交大科研人員在腫瘤細胞DNA編程計算分析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科研成果登上國際化學領域權威期刊。腫瘤的發生、發展等進程是涉及多水平的複雜分子事件,與多種RNA、蛋白的異常表達密切相關。 同時,獲取多元組分的準確信息,並探究其潛在關聯對理解細胞功能、解析致病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 復旦張凡團隊 在近紅外螢光壽命活體成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來源 | 復旦大學新聞網 編輯 | 化學加導讀8月6日,《自然·納米技術》(Nature Nanotechnology)期刊在線發表了復旦大學化學系教授張凡團隊的科研成果,為以上難題的攻克提供了全新的思路與可能。
  • 耶魯科學家利用納米顆粒開發新療法
    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正在開發一種治療皮膚癌的方法,只需要簡單的打一針,將納米顆粒注射到腫瘤中,就可以有效消除癌細胞。具體來說,研究人員向腫瘤注射的是含有化療藥物的納米顆粒。治療成功的關鍵在於,這些納米顆粒具有生物粘附性,也就是說,它們可以結合腫瘤,並保持足夠長的附著時間,最終殺死大量癌細胞。
  • 上海交大團隊提出基於信號通路的肝癌風險預測模型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生物信息學與生物統計學系俞章盛教授團隊在肝癌風險預測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在柳葉刀雜誌子刊《EBioMedicine》發表了題為「Pathway-based Biomarker Identification with Crosstalk Analysis for Robust Prognosis Prediction
  • 上海矽酸鹽所在納米催化醫學研究中取得進展
    「納米催化醫學」是由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研究員施劍林團隊提出的學術思想,旨在通過響應腫瘤部位的特異內場微環境或外源性雷射、超聲作用場,利用無毒/低毒納米材料所引發的瘤內原位催化反應,高效實現腫瘤細胞的氧化損傷及細胞死亡。
  • 北京大學工學院侯仰龍教授課題組在分子影像診療探針領域取得重要...
    最近,為了進一步利用碳化鐵納米顆粒的生物酶活性,侯仰龍教授團隊報導了一種基於腫瘤微環境「解鎖」的具有納米酶活性的多功能磁性納米診療探針Ag2S@Fe2C-DSPE-PEG-iRGD,成果發表於Science Advances(Sci. Adv. 2020, 6, eabc8733)。
  • 上海交大在多功能半金屬納米生物材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最近,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金屬基複合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李萬萬研究員科研團隊在多功能半金屬納米生物材料領域取得了重要的研究進展,研究成果以「Ultrasmall Semimetal Nanoparticles of Bismuth for Dual-Modal Computed Tomography/ Photoacoustic Imag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