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物構所基於稀土納米螢光探針實現唾液腫瘤標誌物即時檢測

2021-01-20 瀟湘晨報

早期準確、靈敏地檢測腫瘤標誌物對於降低其死亡率十分重要。人體唾液中含有幾十種生物標誌物,包括蛋白質、核酸、電解質和激素等,可提供有關口腔和全身健康狀況的重要信息,因此唾液檢測在癌症早期診斷中具有較大的應用潛力。唾液檢測的顯著優勢在於安全無創地收集唾液,減少醫護人員和其他患者之間交叉感染,因此較適用於現場即時檢測(POCT)。然而,由於唾液中含有約99.5%的水,其中的腫瘤標誌物所表達的濃度遠低於人血清中的濃度,實現超靈敏且特異性的唾液腫瘤標誌物即時檢測仍具有挑戰性。

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功能納米結構設計與組裝/福建省納米材料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陳學元團隊,發展了適用於即時檢測的稀土納米顆粒溶解增強螢光免疫分析策略,利用單一納米顆粒含有成千上萬個稀土離子來提高待分析物的標記比率。科研人員將該策略和可攜式檢測裝置進行整合,實現了對人體唾液中的腫瘤標誌物高靈敏快速檢測(圖1),即利用Eu2O3納米晶作為生物探針,可以溶解在酸性增強液中並轉化為大量高效發光的Eu3+膠束;使用負載硝酸纖維素膜的一次性注射器作為生物檢測平臺,簡化了操作流程,只需10分鐘即能完成檢測過程。在對癌胚抗原(CEA,癌症臨床診斷和預後的重要腫瘤標誌物)進行檢測時,利用可攜式紫外線手電筒照射,肉眼可區分CEA濃度超過0.1 ng/mL(0.5 pM)時的螢光強度變化,從而可以裸眼定性評估CEA水平。通過時間分辨模式定量檢測時,檢測限可低至1.47 pg/mL(7.35 fM)。此外,科研人員證實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癌症患者唾液樣本中CEA濃度的可靠性和準確性(圖2),從而驗證了該策略對人體唾液中的腫瘤標誌物進行臨床診斷和家庭自我監測的可行性。

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先進科學》上(),福建物構所工程師周山勇和研究員塗大濤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研究工作得到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和科學技術部國家重點研發專項等項目的支持。

此前,陳學元團隊在用於腫瘤診療的稀土納米螢光探針的設計、合成及應用中已取得系列進展。例如,發展了一種基於稀土納米晶溶解增強的螢光免疫分析技術,實現了對人體血清中腫瘤標誌物的高靈敏特異性檢測();開發了時間分辨稀土納米探針NaEuF4,首次實現了全血中循環腫瘤細胞的直接檢測();設計合成了氧化石墨烯包覆的稀土納米探針NaYF4:Yb,Er@NaYF4@GO,實現了腫瘤細胞內microRNA可視化成像及腫瘤靶向的無背景近紅外二區成像()。

圖1.基於稀土納米探針的螢光增強策略實現唾液腫瘤標誌物即時檢測示意圖

圖2.(a)基於Eu2O3納米螢光探針的唾液CEA濃度測定校準曲線。(b)分別基於Eu2O3納米探針和商用Eu3+-DTTA試劑盒測定的20份人唾液樣本CEA濃度的相關性曲線。(c)基於Eu2O3納米螢光探針測定33名志願者唾液和血清樣本中CEA濃度的相關性曲線。(d)健康人和口腔癌患者血清和唾液樣本中CEA濃度的平均水平對比情況。

【來源: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稀土上轉換納米螢光探針研究綜述
    稀土摻雜上轉換納米螢光探針:電子結構、光學性能和生物檢測 稀土摻雜上轉換納米發光材料具有高光化學穩定性、幾乎無毒性、窄線寬、長螢光壽命、可調諧螢光發射波長等優勢,是目前普遍看好且有望成為替代傳統下轉換螢光探針的新一代螢光生物標記材料
  • 福建物構所稀土上轉換螢光生物標記材料研究取得新進展
    特別地,該納米晶經表面修飾後可作為上轉換螢光探針實現對疾病標誌物的高靈敏特異性檢測。例如,上轉換異相檢測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 β 亞單位(β-hCG,一種重要的腫瘤標誌物)的檢測限達到3.8 ng/mL,與正常人血清中β-hCG的水平相當。
  • ...螢光成像定量檢測多個腫瘤標誌物-螢光,成像,腫瘤,切片,張凡...
    原標題:腫瘤精準診斷新方法有望試行螢光成像定量檢測多個腫瘤標誌物  復旦大學昨天發布一項最新科研重大突破成果,並引起了國際關注。該校化學系教授張凡團隊經實驗發現,近紅外螢光壽命成像技術可運用於活體多重檢測當中,有望成為一種全新的腫瘤精準診斷方法。  目前,對組織進行切片仍為臨床醫學中診斷腫瘤的主要方法。
  • 腫瘤早期診斷(下)——腫瘤標誌物檢測
    現今所知的腫瘤標誌物中,雖然絕大多數不僅存在於惡性腫瘤中,也存在於良性腫瘤、胚胎組織,甚至正常組織中,但其濃度在惡性腫瘤患者中明顯增多,所以腫瘤標誌物的動態監測在一定程度上能有助於評價治療效果、預測腫瘤的復發和轉移。因此 腫瘤標誌物廣泛應用於癌症的早期診斷,是一種反覆,無創,簡便,快捷的檢測手段 。如何準確可靠的檢測腫瘤標誌物是腫瘤篩查、診斷、預後評估、療效監測、復發預測的重要指標。
  • 上海藥物所等在螢光分子探針研究中取得進展
    發展可用於檢測生物大分子(如核酸、蛋白質)的小分子螢光探針一直是國際上的研究熱點,然而可用於檢測並協同調控生物大分子結構的分子探針較為少見。上海藥物所李佳課題組與華東理工大學副研究員賀曉鵬課題組合作,共同開發了一種可用於同時檢測並交聯蛋白質的新型半乳糖基摺疊型探針。
  • 大連化物所提出螢光探針分子結構半定量設計方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複雜分子體系反應動力學研究組研究員韓克利團隊與生物分子功能研究組研究員樸海龍團隊合作,基於概念密度泛函理論中的局域親電性指數,提出了一種穀胱甘肽硫轉移酶(GST)檢測螢光探針的分子結構半定量設計方法。
  • 復旦張凡團隊 在近紅外螢光壽命活體成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技術進步:螢光成像逐步應用於活體多重成像研究螢光是自然界中常見的一種發光現象,可以通過螢光探針介質來對生物體組織進行成像檢測。螢光成像不僅具備了實時性和高空間解析度等特點,同時還能通過多個不同波長的螢光信號,以實現多個待測物的同時多通道檢測。螢光成像所具備的一系列優勢,使其在生命科學、藥學和醫療診斷等領域都有著非常廣泛的應用前景。
  • 基於MOFs的「關-開」型螢光探針實現高靈敏度檢測次氯酸鹽
    日前,洛陽師範學院化學化工學院周戰與合作者一起,開發了一種新型鑭系-有機框架基於氧化脫氧反應誘導次氯酸鹽識別體系,在次氯酸根檢測方面取得突破。相關成果在線發表於《化學工程雜誌》。次氯酸鹽作為一種不穩定的弱酸,它廣泛用於生活和工業中的廢水處理,醫院洗衣和消毒,以及紙張和紡織工業的漂白。此外,它在細胞內氧化還原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 基於邏輯與的螢光探針選擇性檢測活細胞溶酶體中的亞硫酸氫鹽
    然而,細胞內的小生物分子之間存在複雜的相互作用,如何識別這些共存的生物標誌物仍然是一個挑戰。在此,華東理工大學朱為宏、王成雲、郭志前課題組報導了一種基於邏輯與的螢光探針(NY-Lyso),它通過響應細胞內細胞器之間的pH差異、選擇性與亞硫酸氫鹽(HSO3-)反應來工作。這種方法使探針的螢光在中性或鹼性條件下保持沉默,在低pH和亞硫酸氫鹽的共刺激下激活。
  • 福建物構所研製出藍光LED可激發的納米螢光標記材料
    利用Ce3+在450 nm藍光區域的f→d吸收允許躍遷來提高材料的吸收效率,並通過Ce3+→Er3+和Ce3+→Nd3+的能量傳遞可實現Er3+和Nd3+的高效NIR-II發光,其中Ce3+到Er3+和Nd3+的能量傳遞最高效率分別為85.1%和82.6%,Er3+和Nd3+的NIR-II螢光絕對量子產率分別達到9.3%和7.7%(圖2)。
  • CCS Chemistry | 簡單靈敏,一種基於MOFs的螢光放大檢測探針構築策略
    關注CCS Chemistry,即時獲取期刊相關資訊。武漢大學汪成課題組將螢光共振能量轉移給受體引入到金屬有機框架(MOFs)中,通過對給受體比例的簡單調控,簡單高效的構築了對食品添加劑(特丁基對苯二酚)具有螢光放大檢測性能的MOFs,從而發展了一種構建基於MOFs的螢光放大檢測探針的簡單策略。
  • 大連化物所螢光染料發光構效關係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分子探針與螢光成像研究組徐兆超團隊長期致力於螢光分子科學與工程研究,針對生物單分子檢測和超高時空動態分辨的前沿需求,開展「標記-探針-成像」一體化研究。該團隊以螢光分子發光構效關係為核心,以「實驗/理論」相結合的模式深刻理解和探索分子發光機理,工程化創製高性能新型螢光分子,並於近期取得一系列新進展。
  • 醫學前沿:不一樣的流式螢光檢測技術
    由於在同一體系中,不同編碼微球各自反應、互不幹擾,因此每種微球可共價交聯任意蛋白或核酸探針,實現一次檢測獲得100項結果的高通量聯合檢測,也因此可進行新項目的開發及個體化檢測試劑的定製。微球逐顆經過檢測儀器時,紅色雷射識別微球編碼確定項目類型,綠色雷射讀取檢測物信號值進行定量或定性分析。流式螢光技術的多重聯檢特色尤其適用於腫瘤標誌物的臨床檢測。
  • 腫瘤標誌物 7 種檢測方法學大比拼
    這些檢查對於腫瘤早期的檢測效果十分有限,部分檢測方法不僅價格昂貴,且會給患者帶來痛苦。因此,在腫瘤早期階段開展快速、有效的檢測十分必要,不僅可以達到早發現、早治療的目的,還可以改善患者就醫體驗。腫瘤標誌物的篩檢對於腫瘤早期檢測具有重要意義[1]。  腫瘤標誌物是指由腫瘤組織或宿主與腫瘤相互作用所產生的一類活性物質,能夠提示腫瘤存在與生長變化。
  • 分子螢光探針實現活細胞內可視化檢測
    生物體內存在著各種內源性活性物質 (蛋白質,小分子和離子),它們在生命體內的種類和濃度不盡相同,所起的生理活性的功能各異。利用小分子螢光探針可視化監測各類活性物質已成為目前化學和生物學的熱點領域之一。 中科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陳令新研究員「環境微分析與監測」創新團隊針對硫化氫(H2S)、硫醇和鐵等活性物質,巧妙設計合成了幾種新穎的小分子螢光探針,成功實現了活細胞內可視化檢測。
  • 科學家設計新型雙光子螢光探針 —新聞—科學網
    所以單胺氧化酶與中樞神經系統疾病有著密切的聯繫,是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研究中的重要生化標誌物。 李林表示,基於各自代謝底物的不同,單胺氧化酶分為兩種亞型(MAO—A 和MAO—B),MAO—A和MAO—B就像一對孿生兄弟,它們的構造及其相似,兩者的胺基酸序列相似率高達70%以上。它們功能異常與不同的疾病有關。在帕金森症中,MAO—B作為生化標誌物,而MAO—A則作為膠質瘤的標誌物。
  • 中科院蘭州化物所設計合成螢光探針
    &nbsp&nbsp&nbsp&nbsp原標題:中科院蘭州化物所設計合成螢光探針&nbsp&nbsp&nbsp&nbsp成功應用於人體宮頸癌細胞中過氧化氫的檢測&nbsp&nbsp&nbsp&nbsp
  • ...公司的參股公司廈門奧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稀土納米螢光免疫...
    同花順金融研究中心4月26日訊,有投資者向壘知集團提問, 你好,請問公司子公司廈門奧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產品新型冠狀病毒IgM/IgG抗體即時檢測試劑盒是否已經開始出口於國外的義大利,歐盟等國,以及美日韓等國?是否新型冠狀病毒IgM/IgG抗體即時檢測試劑盒30分鐘就可以檢測出新冠病毒?
  • 壘知集團:公司的參股公司廈門奧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稀土納米螢光...
    同花順金融研究中心4月26日訊,有投資者向壘知集團提問, 你好,請問公司子公司廈門奧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產品新型冠狀病毒IgM/IgG抗體即時檢測試劑盒是否已經開始出口於國外的義大利,歐盟等國,以及美日韓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