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科院蘭州化物所這條生產線國際唯一
12月21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了解到,該所羰基合成與選擇氧化國家重點實驗室胡斌研究團隊與吉林卓創新材料有限公司(原吉林吉恩鎳業股份有限公司第三精練廠)合作開發的羰基金屬功能材料項目「5000噸/年羰基鐵粉工業化生產線」,實現了中壓法羰基鐵粉生產技術的全流程系統拉通,生產出合格的羰基鐵粉
-
中科院蘭州化物所——轉化研究成果 為蘭州市企業注入新活力
原標題:中科院蘭州化物所——轉化研究成果 為我市企業注入新活力科研人員正在做實驗聚焦科博會一線看創新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始建於1958年,由原中國科學院石油研究所催化化學地處蘭州的蘭州化物所與蘭州市科技局緊密合作,他們的研究課題其中有一部分為蘭州市選列的10大科技項目和10大科技創新項目,通過國家級研究院所助力,為蘭州的企業轉型升級注入新活力、開闢新通道。「藍色是一種高貴的顏色,它的發色原料是鈷粒子,一般成本比較高。
-
【中國科學報】研究人員合成二氧化硫及亞硫酸氫根可逆螢光探針
日前,記者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研究院獲悉,該單位智能所王素華研究員課題組在二氧化硫及亞硫酸氫根的檢測方面取得新進展。該工作建立了快速靈敏可逆的二氧化硫及亞硫酸氫根高選擇性識別方法,設計合成了亞硫酸氫根比率可逆螢光探針。該探針不僅可以用於檢測大氣中的二氧化硫,還能對細胞內的亞硫酸氫根進行成像研究。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美國化學會期刊《分析化學》上。
-
科學網—合成二氧化硫及亞硫酸氫根可逆螢光探針
中科院合肥物質研究院
-
北京大學教授施章傑到蘭州化物所交流
北京大學教授施章傑到蘭州化物所交流 2016-09-27 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 報告中,施章傑簡明扼要地介紹了其課題組在C-O/C-H鍵活化領域所做的開創性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
大連化物所提出螢光探針分子結構半定量設計方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複雜分子體系反應動力學研究組研究員韓克利團隊與生物分子功能研究組研究員樸海龍團隊合作,基於概念密度泛函理論中的局域親電性指數,提出了一種穀胱甘肽硫轉移酶(GST)檢測螢光探針的分子結構半定量設計方法。
-
蘭州化物所在生物質基C5含氮藥物中間體合成方面取得進展
利用非糧木質纖維素中富含的半纖維素、纖維素及它們水解(加氫)的下遊平臺分子如多元糖醇、呋喃醛等,可以合成多種燃料和化學品,對減少人類對化石能源的依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羰基合成與選擇氧化國家重點實驗室黃志威團隊致力於生物質基高附加值化學品合成方面的研究。在多年生物質基平臺分子催化加氫/氫解合成二元醇工作基礎上(Appl. Catal.
-
中科院蘭州化物所——轉化研究成果 為我市企業注入新活力
地處蘭州的蘭州化物所與蘭州市科技局緊密合作,他們的研究課題其中有一部分為蘭州市選列的10大科技項目和10大科技創新項目,通過國家級研究院所助力,為蘭州的企業轉型升級注入新活力、開闢新通道。蘭州化物所環境材料與生態化學研究發展中心主任王愛勤研究員介紹,他們與蘭州市的企業聯繫比較多,目前與西北永新塗料有限公司合作研究的甘肅省重大科技專項項目《鈷藍/凹凸棒石納米雜化顏料產業化關鍵技術研究》,依託甘肅凹凸棒石特色資源,自主創新開發高端鈷藍納米雜化顏料,填補國內外高性能黏土基鈷藍雜化顏料空白
-
稀土上轉換納米螢光探針研究綜述
稀土摻雜上轉換納米螢光探針:電子結構、光學性能和生物檢測 稀土摻雜上轉換納米發光材料具有高光化學穩定性、幾乎無毒性、窄線寬、長螢光壽命、可調諧螢光發射波長等優勢,是目前普遍看好且有望成為替代傳統下轉換螢光探針的新一代螢光生物標記材料
-
福建物構所基於稀土納米螢光探針實現唾液腫瘤標誌物即時檢測
然而,由於唾液中含有約99.5%的水,其中的腫瘤標誌物所表達的濃度遠低於人血清中的濃度,實現超靈敏且特異性的唾液腫瘤標誌物即時檢測仍具有挑戰性。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功能納米結構設計與組裝/福建省納米材料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陳學元團隊,發展了適用於即時檢測的稀土納米顆粒溶解增強螢光免疫分析策略,利用單一納米顆粒含有成千上萬個稀土離子來提高待分析物的標記比率。
-
科學家設計新型雙光子螢光探針 —新聞—科學網
日前,中國科學院院士黃維與南京工業大學教授李林團隊與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Yao ShaoQ合作,設計合成了一種新的雙光子螢光探針,這將有助於未來臨床上對人源膠質瘤的標誌物
-
一種檢測二氧化硫及亞硫酸氫根的可逆螢光探針
日前,記者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研究院獲悉,該單位智能所王素華研究員課題組在二氧化硫及亞硫酸氫根的檢測方面取得新進展。
-
分子螢光探針實現活細胞內可視化檢測
生物體內存在著各種內源性活性物質 (蛋白質,小分子和離子),它們在生命體內的種類和濃度不盡相同,所起的生理活性的功能各異。利用小分子螢光探針可視化監測各類活性物質已成為目前化學和生物學的熱點領域之一。 中科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陳令新研究員「環境微分析與監測」創新團隊針對硫化氫(H2S)、硫醇和鐵等活性物質,巧妙設計合成了幾種新穎的小分子螢光探針,成功實現了活細胞內可視化檢測。
-
中科院蘭州化物所:納孔石墨烯一步合成新方法
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手性分離與微納分析課題組聚焦於納孔石墨烯的合成及其在分離分析中的應用研究。近期,研究人員將Hummers法製備氧化石墨烯的過程進行擴展,發展出直接從石墨到納孔石墨烯的一步合成新方法,實現納孔石墨烯簡單、快速、高效、低成本的一步合成。
-
科學家提出螢光探針分子結構半定量設計方法—新聞—科學網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韓克利團隊與研究員樸海龍團隊合作,基於概念密度泛函理論中的局域親電性指數,提出了一種穀胱甘肽硫轉移酶(GST)檢測螢光探針的分子結構半定量設計方法。之前報導的GST螢光探針多採用2,4—二硝基苯磺醯基作為識別和反應基團,該基團雖能保證極高的靈敏度,但同時會帶來嚴重的背景噪音。這是由該基團對GSH可觀的非酶促化學反應活性導致的。為了得到高性能的實用型GST螢光探針,需要降低識別基團的背景反應噪音。然而,靈敏度與背景噪音往往是相互制衡的一對因素,因此,對反應活性的微調是找準平衡點的關鍵。
-
科學網—合成可激活型近紅外二區納米螢光探針
本報訊(記者黃辛)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趙春常課題組與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樊春海團隊合作,在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
離子液體催化劑合成三聚甲醛
中化新網訊 國際上首個使用離子液體催化劑合成三聚甲醛技術工業化試驗取得成功。由中科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提供核心技術的三聚甲醛合成中試裝置已運行近一個月。離子液體催化合成三聚甲醛技術與傳統技術相比,可減少環境汙染和設備腐蝕,極大地降低投資。
-
新型冠狀病毒螢光PCR引物探針設計之我見
筆者認為,引物探針設計是決定試劑靈敏度的關鍵,設計上存在的問題是內在缺陷,很難通過優化試劑盒組分和調整實驗條件來得到顯著改善。 早期診斷的靈敏度事關新型冠狀病毒疫情防控的成敗,同時今後將有一大批企業申報該產品的註冊批文,最終推向檢測市場,對人民健康產生深遠的影響。疫情爆發後,世界衛生組織(WHO)發表了多個國家設計的新型冠狀病毒螢光PCR引物探針序列。
-
科學網—成功研製金屬離子螢光探針
成功研製金屬離子螢光探針 本報訊(記者黃辛)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與華東理工大學研究人員合作,首次開發成功可細胞選擇性標記細胞內重金屬離子的可視化螢光探針,這對於未來發展體內跟蹤技術具有重要意義。 利用螢光小分子探針,動態標記特定組織及病理狀態下細胞對於特殊物質的內吞和表達,一直是化學生物學領域的重要命題。雖然近年來這一領域發展迅速,然而為實現「靶向性」示蹤並減少探針的毒副作用,發展可高特異性、高選擇性檢測待測物的螢光探針仍然是一個挑戰。
-
定量PCR Taqman探針設計要領
探針只要設計一條探針,因此探針設計較便宜方便,而且也能完成基本的定量PCR要求。當然Taqman定量方法由於還是要合成探針,也給實驗操作帶來了挑戰。一般Taqman定量PCR實驗過程為:目的基因查找比對→探針與引物設計→探針與引物合成→配置反應體系→反應參數→重複實驗,優化條件→獲得曲線數據,比對標準曲線→再重複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