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蘭州化物所:納孔石墨烯一步合成新方法

2020-09-14 材料分析與應用

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手性分離與微納分析課題組聚焦於納孔石墨烯的合成及其在分離分析中的應用研究。近期,研究人員將Hummers法製備氧化石墨烯的過程進行擴展,發展出直接從石墨到納孔石墨烯的一步合成新方法,實現納孔石墨烯簡單、快速、高效、低成本的一步合成。

通常,Hummers法合成氧化石墨烯分為低溫、中溫和高溫三個反應階段,低溫階段硫酸插入石墨層間,中溫階段高錳酸鉀沿硫酸插入的路徑擴入層間,高溫階段層間插層的氧化劑與石墨發生反應形成氧化石墨,隨後利用反覆超聲洗滌的方法製備出氧化石墨烯。基於此,研究人員將高溫階段的產物——硫酸鹽插層的氧化石墨溶液直接抽濾乾燥,在氧化石墨的層間形成二維納孔硫酸鹽的水滑石模板。燃燒時,水滑石模板孔隙中裸露出的石墨烯被氧化去除,進而一步直接合成出納孔石墨烯材料。該方法用石墨代替氧化石墨烯,同時利用Hummers法的副產物作為制孔模板,省去氧化石墨烯合成中的水洗過程。

研究人員結合機械攪拌與快速抽濾,將不同孔徑的納孔石墨烯製備為納孔石墨烯分離膜。利用雷射共聚焦顯微鏡觀察到納孔石墨烯膜表面的微米級渦旋結構,證實該渦旋結構膜具有一定的手性特性,膜的正面和反面具有相反的旋光性特徵。利用該手性膜實現外消旋苯丙氨酸的高選擇性分離,最高分離因子達到4.76。

此前,研究人員利用重離子加速器製備出單層納孔石墨烯離子分離膜(Analytical Chemistry);後期,研發出一種簡單快速的納孔石墨烯燃燒合成新方法(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Chinese Chemical Letters)及金屬氧化物納米二維材料的層間限域合成技術(ChemNanoMat),將納孔石墨烯應用於離子的高選擇性膜分離。此外,研究人員還製備出具有納米酶催化活性的納孔石墨烯和金屬氧化物的複合材料(Analytical Chemistry,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

渦旋堆疊多孔石墨烯用於手性對映體膜分離

渦旋多孔石墨烯膜的合成及表徵

相關焦點

  • 納孔石墨烯的合成及其在分離分析中的應用
    現有的納孔石墨烯的製備方法包括「自上而下」的物理或化學方法以及「自下而上」化學合成法。其中,「自下而上」的方法主要利用化學合成手段將有機小分子組裝成二維納孔石墨烯片,但是該方法具有高耗能和低產率等缺點。而「自上而下」物理合成方法主要利用高能粒子、射線等對石墨烯進行適當的輻照,進而在其表面製備出一定數量、密度和孔徑的納米孔。
  • 中科院蘭州化物所設計合成螢光探針
    &nbsp&nbsp&nbsp&nbsp原標題:中科院蘭州化物所設計合成螢光探針&nbsp&nbsp&nbsp&nbsp成功應用於人體宮頸癌細胞中過氧化氫的檢測&nbsp&nbsp&nbsp&nbsp
  • 中科院蘭州化物所——轉化研究成果 為蘭州市企業注入新活力
    原標題:中科院蘭州化物所——轉化研究成果 為我市企業注入新活力科研人員正在做實驗聚焦科博會一線看創新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始建於1958年,由原中國科學院石油研究所催化化學、分析化學、潤滑材料三個研究室遷至蘭州而成立,主要開展資源與能源、新材料、生態與健康等領域的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戰略高技術研究工作,目前為國際上有重要影響、國內不可替代並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國立研究機構。
  • 中科院蘭州化物所這條生產線國際唯一
    12月21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了解到,該所羰基合成與選擇氧化國家重點實驗室胡斌研究團隊與吉林卓創新材料有限公司(原吉林吉恩鎳業股份有限公司第三精練廠)合作開發的羰基金屬功能材料項目「5000噸/年羰基鐵粉工業化生產線」,實現了中壓法羰基鐵粉生產技術的全流程系統拉通,生產出合格的羰基鐵粉
  • 蘭州化物所在生物質基C5含氮藥物中間體合成方面取得進展
    利用非糧木質纖維素中富含的半纖維素、纖維素及它們水解(加氫)的下遊平臺分子如多元糖醇、呋喃醛等,可以合成多種燃料和化學品,對減少人類對化石能源的依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羰基合成與選擇氧化國家重點實驗室黃志威團隊致力於生物質基高附加值化學品合成方面的研究。在多年生物質基平臺分子催化加氫/氫解合成二元醇工作基礎上(Appl. Catal.
  • 中科院蘭州化物所——轉化研究成果 為我市企業注入新活力
    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始建於1958年,由原中國科學院石油研究所催化化學、分析化學、潤滑材料三個研究室遷至蘭州而成立,主要開展資源與能源、新材料、生態與健康等領域的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戰略高技術研究工作,目前為國際上有重要影響、國內不可替代並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國立研究機構。
  • 蘭州化物所石墨烯複合材料及器件研究取得進展
    石墨烯作為一種新型碳納米材料,具有高機械強度、良好導電導熱性、大比表面積、良好化學穩定性等優點,在能量儲存、電子器件、傳感材料、催化劑、防腐塗料等領域展現出極為廣闊的潛在應用前景。目前,石墨烯的應用主要採用複合材料的途徑進行性能的提升,其製備方法主要包括化學還原法、水熱法、溶膠凝膠法和電化學法。
  • 北京大學教授施章傑到蘭州化物所交流
    北京大學教授施章傑到蘭州化物所交流 2016-09-27 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  報告中,施章傑簡明扼要地介紹了其課題組在C-O/C-H鍵活化領域所做的開創性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 蘭州化物所實現熱固性形狀記憶聚合物形狀重構
    此外,由於環氧樹脂較脆,通過引入增強性的石墨烯很好地改善了環氧的力學性能,為獲得較大形變的形狀記憶及重構性能提供了保障。同時石墨烯作為很好的光熱轉換材料能夠將紅外光轉換為熱能,因此也實現了紅外光引發的形狀恢復。
  • 蘭州化物所在光/鎳協同催化醛與1,3-二烯的還原偶聯研究中取得進展
    醛的烯丙基化是構建C-C鍵合成高烯丙基醇的重要方法。傳統合成方法需要烯丙基金屬試劑,具有成本高和步驟多等問題。金屬銥或釕催化的醇和1,3-二烯的借氫偶聯是很好的解決方法之一。金屬鎳催化的醛與1,3-丁二烯的還原偶聯反應,得到的全部是線性區域選擇性的烯丙基化或高烯丙基化產物。
  • 離子液體催化劑合成三聚甲醛
    中化新網訊    國際上首個使用離子液體催化劑合成三聚甲醛技術工業化試驗取得成功。由中科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提供核心技術的三聚甲醛合成中試裝置已運行近一個月。離子液體催化合成三聚甲醛技術與傳統技術相比,可減少環境汙染和設備腐蝕,極大地降低投資。
  • 這所高校又收穫省級實驗室,目標直指國家實驗室「預備隊」
    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簡稱蘭州化物所)副所長周峰與煙臺大學副校長李合亮代表雙方籤約。合作共建山東省實驗室,意在培育國家實驗室「預備隊」?此次籤約煙臺先進材料與綠色製造山東省實驗室,是推進山東省實驗室建設的重要成果。
  • 離子液體催化合成三聚甲醛技術獲突破
    本報訊 日前,由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負責催化劑及催化反應工藝等相關核心技術,富藝國際工程公司負責中試設計,中海化學公司負責中試裝置建設和試車的三聚甲醛合成中試裝置,在中海石油化學股份有限公司(海南東方)一次投料試車成功,生產出合格的三聚甲醛。
  •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能源轉換研究所博士葉生發到蘭州化物所交流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能源轉換研究所博士葉生發到蘭州化物所交流 2016-12-16 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 語音播報   12月13日上午,德國馬克斯-普朗克能源轉換研究所博士葉生發應邀訪問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蘇州研究院
  • 本周末中科院公眾科學日活動舉行,精彩的科普活動等你來
    每日甘肅網蘭州5月14日訊(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秦娜)走進中科院,參觀「大國重器」,現場聆聽院士報告,與科研人員面對面交流,一起做有趣的科學實驗……過一個這樣的周末是不是很充實?
  • 西部地區三個材料類國家重點實驗室材料前沿科學論壇在蘭州召開
    新甘肅客戶端蘭州8月3日訊(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李滿福)以「工程材料前沿與科教融合發展」為主題的西部地區三個材料類國家重點實驗室材料前沿科學論壇,今天上午在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召開。本次論壇旨在促進蘭州化物所固體潤滑、西北工業大學凝固技術、西安交通大學金屬材料強度三個國家重點實驗室之間開展廣泛學術交流和深度合作。
  • 中科院最新科研、科技動態 2020.9.10 星期四
    科研進展1、蘭州化物所發展出納孔石墨烯一步合成新方法 2、福建物構所分子籠基超分子框架穩定性研究獲進展3、上海光機所在中紅外鹼土氟化物透明陶瓷研究方面取得進展4、大連化物所等通過雙單原子亞納米反應器實現高效電化學固氮
  • 『石墨烯 合成』新方法能夠在金屬氧化物表面上合成納米石墨烯
    德國、美國及波蘭、盧森堡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在金屬氧化物表面形成納米石墨烯的方法。基於碳的納米結構是用於納米電子學的有前途的材料。然而,它們通常需要在非金屬表面上形成,迄今為止,這一直是材料學的一個挑戰。
  • 中科院蘭州化物所牟斌:從「黏土礦物」到「高值利用」
    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王愛勤研究員團隊,攻克了凹凸棒石棒晶束無損解離這一世界性難題,實現了礦物材料到納米材料的「華麗轉身」,讓凹凸棒石高值化利用成為可能。牟斌就是團隊中的重要一員,相關成果已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和省技術發明獎一等獎,均排名第三。
  • 科學網—新方法突破等離子體製備石墨烯技術瓶頸
    本報訊(見習記者楊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夏維東研究團隊與合肥碳藝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提出新方法,突破了熱等離子體工藝高能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