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始建於1958年,由原中國科學院石油研究所催化化學、分析化學、潤滑材料三個研究室遷至蘭州而成立,主要開展資源與能源、新材料、生態與健康等領域的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戰略高技術研究工作,目前為國際上有重要影響、國內不可替代並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國立研究機構。地處蘭州的蘭州化物所與蘭州市科技局緊密合作,他們的研究課題其中有一部分為蘭州市選列的10大科技項目和10大科技創新項目,通過國家級研究院所助力,為蘭州的企業轉型升級注入新活力、開闢新通道。
科研人員正在做實驗
「藍色是一種高貴的顏色,它的發色原料是鈷粒子,一般成本比較高。我們通過凹凸棒石研究的鈷藍顏料降低了成本,並且耐腐蝕,是一種高檔藍色顏料。」蘭州化物所環境材料與生態化學研究發展中心主任王愛勤研究員介紹,他們與蘭州市的企業聯繫比較多,目前與西北永新塗料有限公司合作研究的甘肅省重大科技專項項目《鈷藍/凹凸棒石納米雜化顏料產業化關鍵技術研究》,依託甘肅凹凸棒石特色資源,自主創新開發高端鈷藍納米雜化顏料,填補國內外高性能黏土基鈷藍雜化顏料空白。
據地質勘察資料表明,窯街煤電公司礦區煤系地層伴生油頁巖總儲量為2.6億噸,可採儲量為1.87億噸。在煉油工藝遇到的主要瓶頸問題之一是油頁巖煉油後產生的油頁巖半焦處理問題。窯街煤電集團每年產生約60萬~100萬噸半焦,如何利用半焦就成為該集團亟待解決的問題。他們與窯街煤電集團合作進行煤電油頁巖半焦綜合利用產業化關鍵技術的研究開發。
窯街煤電公司由煤炭開採過程中的油頁巖提取油之後變成固體廢物,但是它具體有半焦富有機質和富鐵低鈣的特性,王愛勤研究員帶領研究團隊經過研究和工藝試驗,確定了油頁巖半焦礦物鐵紅顏料和礦物生物炭兩種高附加值產品,拓展並實現油頁巖半焦在土壤改良、土壤修復、基質、塗料、工程塑料、陶瓷顏料等領域的應用,對油頁巖半焦等固體廢物進行二次開發利用,實現變廢為寶,不僅符合國家發展循環經濟的需要,而且能減少固體廢物給生態環境帶來的汙染和破壞,可帶來巨大的社會和環境效益。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已定型了油頁巖半焦基生物炭複合材料和鐵紅雜化顏料產品工藝,完成了工藝設計和設備選型,該項目填補了從礦物材料角度實現油頁巖半焦綜合利用的技術空白,為國內外油頁巖半焦固廢資源的高值應用提供了新思路。
據了解,油頁巖半焦等固體廢物進行二次開發利用已經完成了設計招標,今年底可以投入生產。
除此之外,蘭州化物所還與地方合作進行中藥資源研究開發利用。蘭州化物所藥物重點研究室主任邸多隆說,甘肅是中藥資源大省,中藥原料居全國前列,但卻是產業小省、研發弱省。針對此現狀地方政府高度重視中藥的創新與研發,他們實驗室是中國科學院布局在西北的一個圍繞中藥資源開發的重點實驗室,近年來重點進行中藥大健康產品的研究,包括中藥保健品、化妝品、功能產品和中藥新藥等,近5年來通過研究成果的轉化,給當地企業帶來了10億元的收入。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彭維國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