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物構所研製出藍光LED可激發的納米螢光標記材料

2020-11-30 LEDinside

2019-06-12 09:22:27 [編輯:Andygui]

稀土摻雜近紅外二區(NIR-II: 1000-1700 nm)納米螢光標記材料具有光化學穩定性好、窄線寬、長螢光壽命、深層生物組織穿透、無背景螢光幹擾和低毒性等優點,在生物醫學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前景。然而,由於稀土離子的f→f宇稱禁戒躍遷特性,稀土基NIR-II納米螢光標記材料存在吸收強度弱、螢光量子效率低的瓶頸。如何提高材料吸收效率研製出具有高效NIR-II發光的稀土納米螢光標記材料是人們普遍關注的焦點,也是該領域的一個重大技術挑戰。

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功能納米結構與組裝重點實驗室陳學元團隊在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中科院創新國際團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海峽聯合基金以及副研究員鄭偉主持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基金、中科院青促會和海西研究院春苗計劃等支持下,發展了一種獨特的高溫共沉澱法,首次合成了單分散、形貌/粒徑可控兼具高效NIR-II發光的稀土摻雜CaS納米晶(圖1)。

圖1 稀土摻雜CaS NIR-II納米螢光標記材料:a)合成示意圖,
b-i) 通過改變油酸(OA)/油胺(OM)比例製備不同粒徑CaS:Ce3+納米晶的透射電鏡、高分辨透射電鏡和選區電子衍射圖

該團隊通過穩態/瞬態螢光光譜和螢光量子產率等測試手段,對Ce3+單摻、Ce3+/Er3+和Ce3+/Nd3+共摻CaS納米晶的發光性能進行了系統研究,揭示了納米晶尺寸、摻雜濃度等對材料發光效率和能量傳遞效率的影響。利用Ce3+在450 nm藍光區域的f→d吸收允許躍遷來提高材料的吸收效率,並通過Ce3+→Er3+和Ce3+→Nd3+的能量傳遞可實現Er3+和Nd3+的高效NIR-II發光,其中Ce3+到Er3+和Nd3+的能量傳遞最高效率分別為85.1%和82.6%,Er3+和Nd3+的NIR-II螢光絕對量子產率分別達到9.3%和7.7%(圖2)。

圖2 CaS:Ce3+/Er3+和CaS:Ce3+/Nd3+ NIR-II納米螢光標記材料: Er3+濃度相關a)發射光譜, b) Er3+螢光衰減曲線和c)
Ce3+螢光衰減曲線;Nd3+濃度相關d) 發射光譜, e) Nd3+螢光衰減曲線和f) Ce3+螢光衰減曲線;g, h) 能量傳遞示意圖

由於Ce3+在450 nm的強吸收與GaN藍光LED晶片的發射很好吻合,因此該納米晶經兩親性磷脂分子包覆後可作為一種新型高效的藍光LED可激發的NIR-II螢光納米探針,用於疾病標誌物黃嘌呤的高靈敏特異性體外檢測,檢測限達32 nM。該工作突破了稀土螢光納米探針f→f禁戒躍遷吸收弱、效率低的技術瓶頸,為發展高效的稀土基NIR-II螢光納米探針提供了一種利用允許躍遷天線敏化的普適方法,也為NIR-II納米探針在即時檢測(POCT)開闢了新途徑。相關結果6月5日在線發表於《德國應用化學》雜誌(Angew. Chem. Int. Ed. 2019, DOI: 10.1002/anie.201905040),福建物構所/福建師範大學聯培生張美然是該論文的第一作者。

此前,陳學元團隊在近紅外稀土納米螢光標記材料的電子結構、光學性能和生物應用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進展。例如,以Eu3+為結構探針,揭示了Nd3+在LiLuF4納米晶中的局域電子能級結構並實現高靈敏溫度探測(Adv. Sci. 2019, 6, 1802282);發展一種具有近紅外寬光譜響應的CaS:Eu2+/Sm3+光激勵納米螢光探針,實現對生物素受體過表達腫瘤細胞的靶向螢光成像(Chem. Sci. 2019, 10, 5452, Outside Back Cover);設計合成NaCeF4:Er3+近紅外二區螢光納米探針,實現對人體血清中尿酸的高靈敏檢測及對小鼠深層組織高分辨成像(Chem. Sci. 2018, 9, 4682)。

 

來源: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

如需獲取更多資訊,請關注LEDinside官網(www.ledinside.cn)或搜索微信公眾帳號(LEDinside)。

相關焦點

  • 【生化】福建物構所陳學元團隊基於雙激發比率型稀土上轉換螢光標記實現胞內次氯酸根檢測
    然而,目前大多數胞內螢光分析方法只提供非定量的螢光成像,其靈敏度和精確度都難以達到實際監測需求。中科院福建物構所功能納米結構設計與組裝重點實驗室陳學元團隊在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中科院創新國際團隊以及盧珊副研究員主持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中科院青促會等項目支持下,首次提出近紅外雙激發比率型上轉換策略實現細胞內生物分子的精準檢測。
  • 福建物構所稀土上轉換螢光生物標記材料研究取得新進展
    與傳統的分子螢光標記材料(如螢光染料)相比,稀土上轉換納米發光材料不僅化學穩定性高、螢光壽命長、潛在生物毒性低,而且由於採用近紅外光源激發具有較大的光穿透深度、無生物組織自螢光以及對生物組織幾乎無損傷等顯著優點,在螢光生物檢測和成像等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前景。
  • 福建物構所新型近紅外二區發光量子點生物標記獲新進展
    目前主要研究的近紅外二區量子點為II-VI族和IV-VI族半導體材料,如CdSe、CdTe和PbSe等,其中含有的重金屬元素(如Cd2+和Pb2+等)極大地限制了其後續的生物醫學應用。因此,開發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且高效發光的近紅外二區量子點是目前生物標記領域的研究熱點和難點。
  • 福建物構所近紅外稀土納米晶/量子點雙激發解碼策略實現精準探溫
    中國科學院功能納米結構設計與組裝/福建省納米材料重點實驗室陳學元團隊首次提出了利用基於稀土納米晶/量子點複合物探針的雙激發解碼策略來實現生物組織內精準溫度探測(圖1)。隨後,該團隊巧妙地利用Nd3+離子與量子點不同的光吸收特性,選用與808 nm雷射波長相近且共路的另一束830 nm雷射來單獨激發出複合物中量子點的發光,最終通過此種雙激發策略將1057 nm處重疊的發射信號進行分離,並計算其發射強度比值作為溫敏參數。
  • 福建物構所滷化鉛雜化半導體材料研究獲進展
    福建物構所滷化鉛雜化半導體材料研究獲進展 2016-02-29 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這類材料的半導體性能主要來源於雜化材料中的無機骨架部分,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三維鈣鈦礦無機結構和二維層狀無機結構上。尋找具有新型滷化鉛結構的雜化材料或可成為解決當前這類材料穩定性不好和導電性能差的一個解決方案。
  • 福建物構所新型螢光可調陰離子銅研究取得進展
    福建物構所新型螢光可調陰離子銅研究取得進展 2017-10-12 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該系列金屬簇基配位聚合物材料的螢光顏色可以通過陽離子誘導物的大小進行調控,隨著陽離子(Li+,Na+,NH4+,K+,TEA+)的變化呈現出由藍到黃的紅移。通過單晶衍射實驗和晶體結構分析發現,螢光顏色的變化來源於沙漏型Cu6I7-金屬簇構型的轉變和金屬簇內銅-銅作用的強弱變化。
  • 科學家研製出高載負量高螢光亮度碳納米點
    近日,中科院長春光機所曲松楠團隊首次研製出高載負量、高螢光亮度的碳納米點@二氧化矽複合凝膠。
  • 近紅外寬光譜響應的光激勵稀土納米螢光標記研究獲進展
    光激勵發光材料可將短波長的激發光能量儲存在基質陷阱中,並在長波光子如近紅外光的激勵下發射短波光子,廣泛應用於輻射劑量計、紅外成像、信息存儲和發光塗料等技術領域。近紅外光具有深層生物組織穿透、無背景螢光幹擾和對生物樣本損傷小等優點,因此近紅外光激勵納米發光材料有望作為一類新型的螢光探針應用於生物醫學領域。
  • 福建物構所新型近紅外二區發光量子點生物標記研究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功能納米結構設計與組裝/福建省納米材料重點實驗室陳學元團隊開發出CuInSe2(CISe)基新型高效近紅外二區發光量子點生物探針,並首次將其應用於循環腫瘤細胞(CTC)檢測和腫瘤靶向實時成像。
  • 福建物構所廣色域顯示用高抗溼性能氟化物紅光螢光粉研究獲進展
    Mn4+離子摻雜的氟化物螢光粉由於其能被藍光有效激發該論文的第一作者為助理研究員黃得財,LED器件封裝和測試工作由福建物構所郭旺研究小組協作完成。特別的,就液晶顯示背光源而言,其要求發光材料(藍、綠、紅)具有儘可能窄的發射帶寬和合適的發射波長,從而獲得高的色純度及廣的色域範圍(>92% NTSC),而目前商用的氮化物紅色螢光粉難以滿足這一要求。近些年,Mn4+離子摻雜的氟化物螢光粉由於其能被藍光有效激發、高發光效率以及~630 nm的尖銳譜線發射(帶寬<7 nm)等優勢而受到廣泛關注,在廣色域液晶顯示領域具有很好的應用前景。
  • 長春光機所研製出高載負量、高螢光亮度碳納米點@二氧化矽複合凝膠
    長春光機所研製出高載負量、高螢光亮度碳納米點@二氧化矽複合凝膠 2017-02-23 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   近日,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曲松楠課題組首次研製出高載負量、高螢光亮度的碳納米點@二氧化矽複合凝膠。該工作利用碳納米點表面大量的羥基官能團引發正矽酸乙酯水解,在碳納米點表面原位包覆二氧化矽。
  • ChemNanoMat:「Off-On」型可雙光子激發的螢光納米探針
    圖1基於FRET構建Off-on型可雙光子激發的螢光納米探針用於細胞內1O2的靈敏檢測為了克服DPBF的固有缺陷,中央民族大學理學院彭洪尚教授課題組提出了一種基於螢光共振能量傳遞(Fluorescence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FRET)來構建「Off-On」型可雙光子激發的螢光納米探針
  • 長春光機所研製出橙紅光波段最高螢光量子效率的碳納米點
    近日,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曲松楠課題組研製出橙紅光波段螢光量子效率高達46%的碳納米點,為國際上最高值。  發光碳納米點是近十年興起的新型納米發光材料,其無毒、發光性能好、生物相容性好、原料廣泛等優點,引起國際上廣泛的關注。該領域發展面臨的瓶頸是缺少調控碳納米點發光帶隙的手段和增強其螢光量子效率的方法。目前,碳納米點在藍光和綠光波段已實現較為高效的發光,但在可見區長波長波段,特別是橙光到紅光波段,缺少高效率發光的碳納米點。
  • 長春光機所研製出基於碳納米點的超穩定強螢光複合材料
    近日,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曲松楠課題組首次研製出基於碳納米點的超穩定、強螢光複合材料,該工作利用靜電誘導自組裝過程,通過碳納米點表面電荷逐步靜電吸附離子並原位形成無機包覆層,實現具有超高穩定性、強發光的碳納米點複合材料,在開發基於碳納米點的光電器件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前景。
  • ...藍光熱激發延遲螢光主體材料——破解低成本有機電致發光器件的...
    因此,高性能TADF主體材料的開發對熱激發延遲螢光OLED的實際應用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其中,藍光TADF主體材料的研究尤為關鍵。下側示意圖給出了在高激發態偶極主體和低激發態偶極主體中主客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和能量及電荷傳遞過程。
  • 福建物構所水溶性鑭系分子籠的設計合成及雙模態成像研究取得進展
    稀土元素具有獨特的光、電、磁性質,在生物成像、傳感、催化、單分子磁體與上轉化發光材料等眾多領域中具有重要應用。配位導向自組裝是製備新型金屬有機多面體型超分子納米容器的重要途徑之一。在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等項目的支持下,中科院福建物構所結構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孫慶福研究員團隊與暨南大學陳填烽教授團隊以及深圳大學李霄鵬教授團隊合作
  • 高效雙極藍光熱激發延遲螢光主體材料——破解低成本有機電致發光...
    因此,高性能TADF主體材料的開發對熱激發延遲螢光OLED的實際應用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其中,藍光TADF主體材料的研究尤為關鍵。下側示意圖給出了在高激發態偶極主體和低激發態偶極主體中主客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和能量及電荷傳遞過程。
  • 研製出基於碳納米點的超穩定強螢光複合材料
    近日,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曲松楠課題組首次研製出基於碳納米點的超穩定、強螢光複合材料,該工作利用靜電誘導自組裝過程,通過碳納米點表面電荷逐步靜電吸附離子並原位形成無機包覆層
  • 福建物構所光固化3D列印研究獲新進展
    面向人工智慧和健康監控的柔性可穿戴傳感器正在從基礎研究向產業化方向發展,3D列印具有不受零件幾何結構限制和快速製造的優勢,在可穿戴傳感器方面具有應用前景,但如何滿足智能穿戴應用中的各種力學性能和傳感性能要求仍具挑戰。
  • 中科院院士謝毅、趙宇亮應邀訪問福建物構所
    中科院院士謝毅、趙宇亮應邀訪問福建物構所 2018-11-19 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 【字體:,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謝毅,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趙宇亮於11月16日訪問福建物構所,並分別作了題為《激子過程調控優化無機半導體光催化》、《無機納米材料的生物學效應及其化學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