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紅外寬光譜響應的光激勵稀土納米螢光標記研究獲進展

2020-12-03 OFweek維科網

光激勵發光材料可將短波長的激發光能量儲存在基質陷阱中,並在長波光子如近紅外光的激勵下發射短波光子,廣泛應用於輻射劑量計、紅外成像、信息存儲和發光塗料等技術領域。

近紅外光具有深層生物組織穿透、無背景螢光幹擾和對生物樣本損傷小等優點,因此近紅外光激勵納米發光材料有望作為一類新型的螢光探針應用於生物醫學領域。但是如何控制材料的陷阱深度和密度來研製出發光性能優良的光激勵納米材料是其生物應用的前提,也是該領域的一個技術挑戰。

據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消息,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功能納米結構與組裝重點實驗室陳學元團隊在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中科院創新國際團隊以及副研究員鄭偉主持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基金、中科院青促會和海西研究院春苗計劃等支持下,發展出一種獨特的高溫共沉澱法合成單分散、形貌粒徑均一的CaS:Eu2+, Sm3+光激勵納米晶(圖1)。

圖1 近紅外寬光譜響應CaS:Eu2+,Sm3+光激勵稀土納米螢光標記示意圖(Chem. Sci.封底)

研究團隊通過螢光光譜、餘輝光譜、熱釋光譜和光激勵光譜等測試手段,對材料的陷阱分布、充放電過程以及光激勵發光機理進行了系統研究(圖2)。

圖2 CaS:Eu2+,Sm3+光激勵納米螢光標記材料: a) 光勵激發光譜, b) 功率依賴發射光譜, c) 發光強度與功率依賴關係, d) 光激勵螢光衰減曲線, e) 光激勵螢光響應曲線, f) 發光機理示意圖

研究表明,Sm3+的摻雜增加了材料的陷阱深度,顯著提升了納米晶的光激勵發光性能。經過熱處理去除表面和晶格內部的缺陷猝滅中心,該納米晶在650nm具有較強的Eu2+的光激勵發光,且在近紅外800-1600nm的寬譜段都有很好的光激勵響應,其光激勵持續發光時間大於2h,980nm的激勵光閾值功率密度小於10mW·cm-2

該納米晶經生物素化兩親性磷脂分子包覆可作為光激勵螢光納米探針,用於生物素受體過表達腫瘤細胞的靶向螢光成像。該工作為發展高效的近紅外光激勵稀土螢光納米探針提供了理論基礎,也為光激勵稀土納米探針在無背景螢光生物檢測與成像領域的新應用開闢了方向。

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英國皇家化學會Chemical Science雜誌上。

相關焦點

  • 福建物構所研製出藍光LED可激發的納米螢光標記材料
    (NIR-II: 1000-1700 nm)納米螢光標記材料具有光化學穩定性好、窄線寬、長螢光壽命、深層生物組織穿透、無背景螢光幹擾和低毒性等優點,在生物醫學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前景。然而,由於稀土離子的f→f宇稱禁戒躍遷特性,稀土基NIR-II納米螢光標記材料存在吸收強度弱、螢光量子效率低的瓶頸。如何提高材料吸收效率研製出具有高效NIR-II發光的稀土納米螢光標記材料是人們普遍關注的焦點,也是該領域的一個重大技術挑戰。
  • 福建物構所稀土上轉換螢光生物標記材料研究取得新進展
    與傳統的分子螢光標記材料(如螢光染料)相比,稀土上轉換納米發光材料不僅化學穩定性高、螢光壽命長、潛在生物毒性低,而且由於採用近紅外光源激發具有較大的光穿透深度、無生物組織自螢光以及對生物組織幾乎無損傷等顯著優點,在螢光生物檢測和成像等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前景。
  • 發光學報 | 稀土發光材料在近紅外二區成像中的應用
    在眾多的近紅外二區螢光納米材料中,稀土發光納米材料因具有化學穩定性和光穩定性好、發射帶窄、發光顏色和壽命可調等優點受到研究人員的廣泛關注。近日,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張洪傑院士和王櫻蕙副研究員團隊在《發光學報》上發表了題為「稀土發光材料在近紅外二區成像中的應用」的綜述文章。
  • 稀土上轉換納米螢光探針研究綜述
    稀土摻雜上轉換納米螢光探針:電子結構、光學性能和生物檢測 稀土摻雜上轉換納米發光材料具有高光化學穩定性、幾乎無毒性、窄線寬、長螢光壽命、可調諧螢光發射波長等優勢,是目前普遍看好且有望成為替代傳統下轉換螢光探針的新一代螢光生物標記材料
  • 安徽大學在新型螢光碳納米材料研究取得新進展
    碳點(CDs)具有優良的光學性能和細胞相容性,是應用於生物醫學領域的理想納米材料。然而,CDs在近紅外(NIR)區域的微弱響應阻礙了其實際應用。近日,安徽大學畢紅教授團隊與田玉鵬教授團隊以及鄭州大學盧思宇教授合作,在新型近紅外多光子發射碳點的可控制備和生物標記的相關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 級聯光場調控增強上轉換螢光與選擇性多波長窄帶近紅外光電探測
    目前,針對多波段窄譜帶的NIR光電探測技術的研究,主要集中於集成多個不同帶隙並且對NIR具有不同響應能力的紅外半導體材料。這無疑會增加器件設計與使用的複雜性、穩定性以及製備成本。最近的一些研究表明,具有雙光子或多光子泵浦特徵的稀土上轉換材料,可以將NIR光子轉換為可見或紫外光子,並為較寬帶隙的半導體所吸收,製備出性能優異的上轉換PDs。
  • 稀土照亮你的美——稀土光功能材料
    在人類的生產、生活中,光功能材料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稀土元素具有獨特的4f電子層結構和優越的理化特性,在不同激發方式下可以呈現出不同的電子躍遷形式和極其豐富的能級躍遷,吸收或發射從紫外到紅外光譜區的各種波長的光,形成多種多樣的光功能材料。伴隨著稀土純化技術的提高、市場需求的增加,稀土光功能材料幾乎覆蓋了整個固體發光的範圍,已成為光功能材料研發和應用的主導、重點和前沿。
  • 合肥研究院在星上定標光譜儀在軌絕對輻射定標應用研究中獲進展
    合肥研究院在星上定標光譜儀在軌絕對輻射定標應用研究中獲進展 2020-12-30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字體:大 中 小】
  • 復旦張凡團隊 在近紅外螢光壽命活體成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這篇以《螢光壽命工程化的近紅外第二窗口納米顆粒解鎖活體多重成像》(「Lifetime engineered NIR-II nanoparticlesunlock multiplexed in vivo imaging」)為題的論文,提出將近紅外螢光壽命成像技術運用於活體多重檢測當中,有望成為一種全新的腫瘤精準診斷方法。這也是復旦大學通過交叉學科研究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
  • 稀土納米材料——這種材料極具潛力!(上)
    目前,主要有以下極具潛力的稀土納米材料,分別是稀土納米發光材料、稀土納米催化材料、稀土納米磁性材料、納米氧化鈰紫外遮蔽材料及其他納米功能材料。稀土配合物具有色純度高、激發態壽命長、量子產率高、發射譜線豐富等優點,在顯示、光波導放大、固體雷射器、生物標記及防偽等諸多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但是,稀土配合物的光熱穩定性低、可加工性差,嚴重阻礙了其應用推廣。將稀土配合物與具有良好力學性能和穩定性的無機基質相結合,是改善稀土配合物的發光性能的一條有效途經。
  • 基於螢光碳納米材料的高帶寬可見光通訊器件研究取得進展
    基於螢光碳納米材料的高帶寬可見光通訊器件研究取得進展 2018-09-12 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 【字體,但是其存在的聚集誘導螢光淬滅問題一直阻礙其在光電器件中發展,特別是碳納米點在可見光通訊器件方面的應用更是鮮有報導。
  • 中國科大實現亞納米分辨的近場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
    最近,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侯建國院士團隊的董振超研究小組,在近場螢光成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將成像空間解析度大幅提升,推進至~8Å的亞納米分辨水平,從而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為在原子尺度上展顯物質結構、揭示光與物質相互作用本質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該成果於2020年8月10日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光子學》上在線發表。
  • 量子點作為生物螢光標記物的研究進展
    因此本文將著重圍繞球狀量子點來對量子點的光學特性、製備方法及其作為螢光標記物在生物學中的研究進展作一簡要綜述。 1、量子點的光學特性 與傳統的有機螢光染料或鑭系配合物相比,螢光量子點具有以下光學特性:(1) 量子點的發射波長可通過控制它的粒徑大小來「調諧」,因而可獲得多種可分辨的顏色。
  • 放射性核素標記多功能納米探針及其在PET顯像中的研究進展
    由於PET的高靈敏度、精確的空間定量能力及其在診斷和監測疾病變化中的重要作用,放射性核素標記納米探針迅速成為近年的研究熱點。本文擬以放射性核素標記納米材料的策略為起點,介紹近年分子影像領域出現並用於臨床研究的多功能納米探針。
  • 前沿光譜技術分享——2020分子光譜會議首日下午乾貨不斷
    全國分子光譜學學術會議最早開始於1978年,至今已歷時41年,其旨在展示我國光譜及相關領域所取得的最新研究進展及成果,增進廣大光譜科學工作者和支持光譜事業的同行之間的交流,促進我國光譜事業發展。據悉,本次會議共收到論文摘要近320篇。
  • 中科院寧波材料所:LED用稀土發光材料研究獲進展
    該研究獲國家發明專利一項(ZL201410545720.6),相關結果發表於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2015, 3(8), 1096-1101,入選封面文章)。獲國家發明專利一項(ZL201510780416.4),相關基礎研究結果發表於J. Phys. Chem. C 2015, 119, 24558-24563;Materials Research Bulletin 2016, 80, 288-294。  近期,該團隊通過理論和實驗相結合,在 Ba 9 Lu 2 Si 6 O 24 基青色螢光粉發光性能調控方面開展了系統研究。
  • Prime 95B助力新型近紅外激發電壓螢光納米探針問世!
    現有的螢光電壓探針一般都是通過紫外或可見光激發,在活體組織中極易被吸收和散射,因此只能檢測來自大腦淺層的信號。而紅外光(750 nm - 1000 nm)在生物組織中穿透能力更強,光毒性更小,如果可以使用紅外光激發,勢必將大大拓展神經元集群電活動研究的邊界。
  • 螢光光譜儀在稀土上轉化發光材料測試方向的應用
    斯託克斯(Stokes)定律認為材料只能受到高能量的光激發,發射出低能量的光,即經波長短、頻率高的光激發,材料發射出波長長、頻率低的光。而上轉化發光則與之相反,上轉換發光是指連續吸收兩個或者多個光子,導致發射波長短於激發波長的發光類型,我們亦稱之為反斯託克斯(Anti-Stokes)。
  • 中國科大在近場螢光成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中新網合肥8月11日電 (記者 吳蘭)記者11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科研人員在近場螢光成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該成果8月10日在線發表於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光子學》上。
  • 中國科大在近場螢光成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中新網合肥8月11日電 (記者 吳蘭)記者11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科研人員在近場螢光成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該成果8月10日在線發表於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光子學》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侯建國院士團隊的董振超研究小組,近日將成像空間解析度大幅提升,推進至~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