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me 95B助力新型近紅外激發電壓螢光納米探針問世!

2021-01-14 Photometrics

人類的大腦中有860億左右的神經元,這些神經元通過相互連接,形成一套精密的控制系統,決定我們的所有行為。因此,神經元的電活動一直是神經科學家們探索大腦奧秘的重點關注對象。為了更準確,更全面地了解神經元電活動,從傳統的離體和在體電生理記錄,到鈣離子螢光成像技術,科學家們可謂是費盡心思。

電生理記錄是檢測神經元電活動最直接的手段,具有非常精準的時間解析度。但是它具有很明顯的缺陷,一來造成較大損傷,二來難以同時對大量神經元的群體活動進行檢測。 鈣離子成像是近年來檢測群體神經元活動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是與傳統的電極記錄相比,鈣離子螢光信號的時間解析度較差,很難推斷出與之對應的神經元動作電位的頻率和數量。而且,鈣離子螢光信號只能反映動作電位,不能反映出閾下的膜電位變化。為了克服這些不足,科學家們又將目光投向了對細胞膜電位變化敏感的電壓螢光探針,希望能夠實現對大範圍神經元集群電活動的高時空解析度檢測。

現有的螢光電壓探針一般都是通過紫外或可見光激發,在活體組織中極易被吸收和散射,因此只能檢測來自大腦淺層的信號。而紅外光(750 nm - 1000 nm)在生物組織中穿透能力更強,光毒性更小,如果可以使用紅外光激發,勢必將大大拓展神經元集群電活動研究的邊界。

新型螢光電壓探針問世

2020年4月8日,由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杜久林研究組與中科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施劍林、步文博研究組共同合作開發的一種新型可用近紅外激發並對電壓敏感的發光納米探針在《美國化學會志》期刊發表。這種新型的探針基於UCNP(稀土元素摻雜的上轉換納米顆粒),利用UCNP和DPA(六硝基二苯胺)之間的螢光共振能量轉移(FRET)原理來實現對神經元膜電位的變化的檢測(圖1)。

圖1 電壓納米探針原理示意 (Liu et. al

在靜息狀態下,膜電位外正內負,帶負電荷的DPA 在細胞膜外側聚集,UCNP 發光被 DPA 吸收;而當神經元去極化時,膜電位外負內正,DPA 在電場作用下在細胞膜內側聚集,UCNP 恢復發光。同時,由於 UCNP 螢光淬滅速度慢,對生物組織的損傷小,可以實現 30 分鐘以上連續的活體記錄。

Prime 95B 助力新型電壓螢光探針研究

神經元的電活動非常迅速,時間只有1-2毫秒左右,而螢光探針的螢光信號又相對比較微弱。因此,要檢測到這種微弱的FRET信號變化,需要高靈敏度和高幀率的檢測設備。在對比了一些 EMCCD 和 sCMOS 相機之後,Teledyne Photometrics背照式 sCMOS 相機 Prime 95B成為了科學家們的最終選擇。95%高量子效率和低讀出噪聲,高幀率的性能特點,使得Prime 95B能夠提供高信噪比,高時間解析度的優質圖像用於數據分析(圖2)。

圖2 電壓螢光探針檢測HEK293細胞膜電位變化。A:電壓螢光探針標記的HEK293細胞在100mV去極化脈衝刺激下的螢光信號變化偽彩圖像。B:電壓螢光探針對不同頻率去極化脈衝(黑)的響應(紅)C: B中的響應匯總 (Liu et. al.,2020)

利用這種新型的電壓敏感探針,該研究成功檢測了斑馬魚前腦神經元對食物刺激的反應,以及小鼠初級體感皮層在不同麻醉深度的神經元閾下膜電位活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腦科學作為當前科學領域最熱門和最前沿的學科,勢必將在未來幾十年內得到長遠的發展,這和新型研究工具和技術的開發是密不可分的。Teledyne Photometrics 高端 sCMOS 相機也將繼續作為堅強的技術後盾,為最前沿的科學研究提供有力支持!

(該項工作由劉佳男博士後、張榮偉副研究員和尚春峰副研究員在杜久林研究員以及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的施劍林研究員、步文博研究員的共同指導下完成。)

Reference

Near-Infrared Voltage Nanosensors Enable Real-Time Imaging of Neuronal Activities in Mice and Zebrafish,Jianan Liu,Rongwei Zhang, Chunfeng Shang, et.al., J. Am. Chem. Soc. 2020, 142 (17), 7858-7867.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研製出近紅外激發的納米探針
    該研究開發了一種可用近紅外光激發的鉀離子螢光納米探針,成功監測了斑馬魚和小鼠腦中伴隨神經活動的鉀離子濃度的動態變化。  細胞外鉀離子濃度變化直接反映神經元電活動的改變,進而又影響神經元的興奮性和神經元間的突觸傳遞。因此,鉀離子濃度的改變可以從另外一個側面反應神經活動的異常,鉀離子成像成為研究神經系統功能及其異常的新手段。
  • 復旦張凡團隊 在近紅外螢光壽命活體成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最近,研究者們發現,在近紅外第二窗口區(NIR-II,波長1000 nm-1700nm)內,生物組織對激發光和螢光信號的散射和吸收作用極低。光在穿透皮膚、脂肪等生物組織時的「折損率」就極大地下降了。換句話說,相比起可見光區和近紅外第一窗口,螢光信號在近紅外第二窗口區域內可以更好地實現對生物體的深組織成像。
  • 【中國日報網】中科院研製出近紅外激發的納米探針用於鉀離子成像
    刻蝕實心二氧化矽成留下的空腔結構可裝載鉀離子螢光指示劑。最後,外表面包裹一層鉀離子特異性的薄膜即成鉀離子納米感應探針。(B) 鉀離子納米探針的感應機理。外層薄膜只允許鉀離子進出納米探針,同時排斥其他陽離子。在近紅外光激發下,內核上轉換發光顆粒發出的紫外光可作為鉀離子螢光指示劑的激發光,從而賦予探針近紅外光激發的功能。
  • 科學網—合成可激活型近紅外二區納米螢光探針
    本報訊(記者黃辛)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趙春常課題組與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樊春海團隊合作,在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 福建物構所研製出藍光LED可激發的納米螢光標記材料
    圖2 CaS:Ce3+/Er3+和CaS:Ce3+/Nd3+ NIR-II納米螢光標記材料: Er3+濃度相關a)發射光譜, b) Er3+螢光衰減曲線和c)Ce3+螢光衰減曲線;Nd3+濃度相關d) 發射光譜, e) Nd3+螢光衰減曲線和f) Ce3+螢光衰減曲線;g, h) 能量傳遞示意圖 由於Ce3+在450 nm的強吸收與GaN藍光LED晶片的發射很好吻合,因此該納米晶經兩親性磷脂分子包覆後可作為一種新型高效的藍光LED可激發的NIR-II螢光納米探針,用於疾病標誌物黃嘌呤的高靈敏特異性體外檢測,檢測限達32 nM。
  • 這個納米探針不簡單 可用近紅外光監測大腦深層活動
    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可用近紅外光激發的電壓螢光納米探針,並用它成功監測了斑馬魚和小鼠腦中神經元膜電位的動態變化。活體監測時,這種新「武器」表現不俗。設計電壓敏感探針一直是個技術難關群體神經元活動的在體監測是揭示神經系統功能機制的關鍵。目前,神經元鈣離子螢光成像是主要手段之一。
  • 近紅外寬光譜響應的光激勵稀土納米螢光標記研究獲進展
    光激勵發光材料可將短波長的激發光能量儲存在基質陷阱中,並在長波光子如近紅外光的激勵下發射短波光子,廣泛應用於輻射劑量計、紅外成像、信息存儲和發光塗料等技術領域。近紅外光具有深層生物組織穿透、無背景螢光幹擾和對生物樣本損傷小等優點,因此近紅外光激勵納米發光材料有望作為一類新型的螢光探針應用於生物醫學領域。
  • 福建物構所近紅外稀土納米晶/量子點雙激發解碼策略實現精準探溫
    近紅外螢光比率型溫度傳感具有較大的組織穿透深度、較低的背景螢光幹擾及無創探測等優點,因而在生物醫學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為了避免螢光探測信號相互串擾,傳統的近紅外螢光比率型溫度探測模式採用兩個無交疊的螢光發射的強度之比作為溫敏參數。然而,光在生物組織中的衰減係數具有波長依賴性,因而兩個無交疊的螢光發射的強度之比這一溫敏參數不僅受溫度調製,還與螢光信號在組織中的衰減係數及穿透深度有關。
  • 科研人員基於近紅外稀土納米晶/量子點雙激發解碼策略實現精準探溫
    近紅外螢光比率型溫度傳感具有較大的組織穿透深度、較低的背景螢光幹擾及無創探測等優點,因而在生物醫學領域具有廣闊應用前景。為了避免螢光探測信號相互串擾,傳統的近紅外螢光比率型溫度探測模式採用兩個無交疊的螢光發射強度之比作為溫敏參數。然而,光在生物組織中的衰減係數具有波長依賴性,因而兩個無交疊的螢光發射強度之比這一溫敏參數不僅受溫度調製,還與螢光信號在組織中的衰減係數及穿透深度有關。
  • 肉眼可讀取的近紅外螢光可視化技術!
    螢光可視化技術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作為一種方便識別、能檢測不同環境及生物分析物的首選工具,螢光可視化技術(FV)正迅速發展。目前,FV主要是基於在可見光波長下具有螢光響應的螢光探針而設計的。圖1:以光氣響應的近紅外螢光團為引發劑,可裸眼識別的啟動-輸入-轉導納米平臺的概念示意圖。要點2.
  • ChemNanoMat:「Off-On」型可雙光子激發的螢光納米探針
    圖1基於FRET構建Off-on型可雙光子激發的螢光納米探針用於細胞內1O2的靈敏檢測為了克服DPBF的固有缺陷,中央民族大學理學院彭洪尚教授課題組提出了一種基於螢光共振能量傳遞(Fluorescence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FRET)來構建「Off-On」型可雙光子激發的螢光納米探針
  • 菁染料標記多肽-X光激發 | 凝血酶激活的納米探針用於活體大鼠血栓形成早期診斷和進展監測
    近年來鑭系元素摻雜的閃爍體納米晶體(NCs)由於其強X光吸收及可調XEL性能而被使用,與紫外-可見和近紅外光激發相比,提高了體內組織穿透性並降低了背景螢光,可用於體內無背景X光激發發光(XEL)成像,因此成為一種有前途的成像和治療工具。然而,目前NCs通常「始終開啟」且信噪比有限,故尚未嘗試用於血栓成像。
  • 福建物構所新型近紅外二區發光量子點生物標記獲新進展
    中科院功能納米結構設計與組裝/福建省納米材料重點實驗室陳學元團隊在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和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專項等項目支持下,近期成功開發出CuInSe2(CISe)基新型高效近紅外二區發光量子點生物探針,並首次將其應用於循環腫瘤細胞(CTC)檢測和腫瘤靶向實時成像(圖1)。
  • 復旦大學在J-聚集體用於近紅外第二窗口生物動態螢光成像新進展
    近期,復旦大學化學系張凡教授研究團隊報導了最大吸收和發射波長均大於1300 nm的近紅外成像探針FD-1080 J-聚集體。實驗通過生物相容性較好的磷脂誘導花菁染料FD-1080分子自組裝形成具有規則排列的J-聚集體。
  • 科學家開發新型近紅外二區螢光/生物發光雙模式光學成像技術—新聞...
  • 腦腫瘤近紅外二區聚集誘導發光探針研究獲進展
    (AIE)分子,通過納米共沉澱技術製備了RGD多肽靶向的AIE探針,實現了腦膠質瘤的近紅外二區螢光/近紅外一區光聲雙模態分子成像。研究成果Bright Aggregation‐Induced‐Emission Dots for Targeted Synergetic NIR‐II Fluorescence and NIR‐I Photoacoustic Imaging of Orthotopic Brain Tumors(《明亮的聚焦誘導發光點用於原位腦腫瘤的近紅外二區螢光/近紅外一區光聲協同靶向分子成像》)在線發表在《先進材料
  • B-Chem.|基於磷取代羅丹明近紅外螢光探針對體內內源性次氯酸的深度成像
    本文研究者設計了最大激發波長在730nm處的磷取代羅丹明螢光探針PR-HOCl,對HOCl(檢測限,10 nM)表現出快速響應(20s)和較高的選擇性,並在體外具備較寬的線性範圍(0.15 uM-13.5 uM)。
  • 發光學報 | 稀土發光材料在近紅外二區成像中的應用
    在眾多的近紅外二區螢光納米材料中,稀土發光納米材料因具有化學穩定性和光穩定性好、發射帶窄、發光顏色和壽命可調等優點受到研究人員的廣泛關注。近日,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張洪傑院士和王櫻蕙副研究員團隊在《發光學報》上發表了題為「稀土發光材料在近紅外二區成像中的應用」的綜述文章。
  • 「神奇」納米探針成功監測神經元電信號變化!上海科學家合作研發新...
    該研究開發了一種可用近紅外光激發的電壓螢光納米探針,成功監測了斑馬魚和小鼠腦中神經元膜電位的動態變化。 群體神經元活動的在體檢測是揭示神經系統功能機制的關鍵。目前,神經元鈣離子螢光成像是主要的手段之一。然而,相比於神經脈衝信號,鈣離子螢光信號的動力學相對較慢,且很難推斷出與之對應的神經脈衝的頻率和數量。
  • 【中國新聞網】中國成功研發新型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系統
    【中國新聞網】中國成功研發新型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系統 2020-05-20 中國新聞網 孫自法 年的醫-工交叉深入探索,成功研發出新型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系統及手術導航技術,並在國際上首次開展臨床應用轉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