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研製出近紅外激發的納米探針

2020-12-07 中國科學院

  418日,《科學進展》期刊在線發表了題為《高靈敏和特異的納米探針用於近紅外鉀離子成像》的研究論文,報導了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杜久林研究組、熊志奇研究組與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施劍林、步文博研究組的一項合作研究成果。該研究開發了一種可用近紅外光激發的鉀離子螢光納米探針,成功監測了斑馬魚和小鼠腦中伴隨神經活動的鉀離子濃度的動態變化。

  細胞外鉀離子濃度變化直接反映神經元電活動的改變,進而又影響神經元的興奮性和神經元間的突觸傳遞。因此,鉀離子濃度的改變可以從另外一個側面反應神經活動的異常,鉀離子成像成為研究神經系統功能及其異常的新手段。在眾多監測方法中,螢光成像具有獨特的優勢,可以非侵入性地獲取細胞外離子濃度動態變化的時空信息,從而多尺度揭示腦部神經元間的相互作用。然而,現有的鉀離子探針只能用紫外或可見光激發,因其在活組織中易於被吸收和散射而只能應用於大腦淺層。另外,現有的鉀離子探針抗幹擾性差,選擇低,尤其難以區分鈉鉀離子,無法實現針對鉀離子的特異性監測。因此,急需發展新型鉀離子螢光探針,其要具備更高穿透深度的近紅外光激發,而且對鉀離子具有特異性響應。

  為此,科研人員精細設計並製備了具有三層(上轉換發光納米顆粒@鉀離子感應探針@鉀離子選擇性薄膜)核殼結構的球狀納米探針,總直徑為85 nm左右。內核上轉換發光納米顆粒可以將近紅外光轉換成可見光,正好作為中間層鉀離子螢光探針的激發光。外層2 nm厚的薄膜只允許鉀離子進出納米探針,極大地提高了探針對體內其他陽離子(如鈉離子、鈣離子等)的抗幹擾性能,因此這層薄膜賦予探針超高的鉀離子選擇性。

  為進一步驗證上述新型鉀離子納米探針的實用性,科研人員在小鼠偏頭痛模型和斑馬魚癲癇模型中運用該納米探針檢測了大腦中鉀離子濃度的動態變化。皮層擴散性抑制被認為是引起偏頭痛的原因。除了大規模神經元放電活動在皮層內的擴布,前人工作還發現該過程中存在強烈的鉀離子濃度變化。由於離子選擇性電極製備困難,且只能在極少位置同時採集信號,鉀離子濃度變化的時空規律並不清楚。研究人員應用新開發的高靈敏和特異鉀離子探針,在近紅外光激發下觀察到了鉀離子濃度變化以平面波形式傳播的現象,為進一步了解皮層擴散性抑制的機制提供了新技術手段。

  在癲癇研究領域,有觀點認為細胞外鉀離子濃度的升高,不僅是神經元劇烈放電的結果,也是癲癇發作和傳播的起因之一。但由於缺乏靈敏而特異的探針,這個觀點一直難於驗證。研究人員在癲癇斑馬魚模型上,通過雙色成像同時記錄神經元活動和鉀離子濃度變化,發現在沒有癲癇式劇烈神經活動的腦區,也可以觀察到鉀離子濃度升高,從而支持鉀離子擴散在大規模神經活動發作與傳播過程中的作用。

  該研究工作同時為設計近紅外光激發的其他離子特異性探針提供了新思路,為探究神經元中離子活動開闢了實時動態監測的新方法。

  該項工作由杜久林組博士後劉佳男、副研究員尚春峰與上海矽酸鹽所助理研究員潘黎敏在杜久林、熊志奇以及施劍林、步文博的共同指導下完成。熊志奇研究組的陸斌、吳榮潔,蒲慕明研究組的馮芸,杜久林研究組的陳瑋鈺、張榮偉、卜繼雯也做了重要貢獻。該工作得到中國科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科技部、中科院和上海市的資助。

  圖註:鉀離子納米探針的設計以及感應機理。(A) 鉀離子納米探針的製備過程。上轉換發光顆粒NaYF4:Yb/Tm@NaYF4:Yb/Nd 表面連續包裹一層實心二氧化矽和一層介孔二氧化矽。刻蝕實心二氧化矽留下的空腔結構可裝載鉀離子螢光指示劑。最後,外表面包裹一層鉀離子特異性的薄膜即成鉀離子納米感應探針。(B) 鉀離子納米探針的感應機理。外層薄膜只允許鉀離子進出納米探針,同時排斥其他陽離子。在近紅外光激發下,內核上轉換發光顆粒發出的紫外光可作為鉀離子螢光指示劑的激發光,從而賦予探針近紅外光激發的功能。

相關焦點

  • 【中國日報網】中科院研製出近紅外激發的納米探針用於鉀離子成像
    最後,外表面包裹一層鉀離子特異性的薄膜即成鉀離子納米感應探針。(B) 鉀離子納米探針的感應機理。外層薄膜只允許鉀離子進出納米探針,同時排斥其他陽離子。在近紅外光激發下,內核上轉換發光顆粒發出的紫外光可作為鉀離子螢光指示劑的激發光,從而賦予探針近紅外光激發的功能。
  • Prime 95B助力新型近紅外激發電壓螢光納米探針問世!
    鈣離子成像是近年來檢測群體神經元活動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是與傳統的電極記錄相比,鈣離子螢光信號的時間解析度較差,很難推斷出與之對應的神經元動作電位的頻率和數量。而且,鈣離子螢光信號只能反映動作電位,不能反映出閾下的膜電位變化。為了克服這些不足,科學家們又將目光投向了對細胞膜電位變化敏感的電壓螢光探針,希望能夠實現對大範圍神經元集群電活動的高時空解析度檢測。
  • 福建物構所研製出藍光LED可激發的納米螢光標記材料
    然而,由於稀土離子的f→f宇稱禁戒躍遷特性,稀土基NIR-II納米螢光標記材料存在吸收強度弱、螢光量子效率低的瓶頸。如何提高材料吸收效率研製出具有高效NIR-II發光的稀土納米螢光標記材料是人們普遍關注的焦點,也是該領域的一個重大技術挑戰。
  • 這個納米探針不簡單 可用近紅外光監測大腦深層活動
    為了監測神經活動進而理解神經系統的功能機制,科學家們研發了不少高大上的「武器」。近日,《美國化學會志》期刊報導了一項新研究成果。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可用近紅外光激發的電壓螢光納米探針,並用它成功監測了斑馬魚和小鼠腦中神經元膜電位的動態變化。
  • 科學網—合成可激活型近紅外二區納米螢光探針
    本報訊(記者黃辛)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趙春常課題組與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樊春海團隊合作,在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 菁染料標記多肽-X光激發 | 凝血酶激活的納米探針用於活體大鼠血栓形成早期診斷和進展監測
    近年來鑭系元素摻雜的閃爍體納米晶體(NCs)由於其強X光吸收及可調XEL性能而被使用,與紫外-可見和近紅外光激發相比,提高了體內組織穿透性並降低了背景螢光,可用於體內無背景X光激發發光(XEL)成像,因此成為一種有前途的成像和治療工具。然而,目前NCs通常「始終開啟」且信噪比有限,故尚未嘗試用於血栓成像。
  • 福建物構所新型近紅外二區發光量子點生物標記獲新進展
    中科院功能納米結構設計與組裝/福建省納米材料重點實驗室陳學元團隊在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和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專項等項目支持下,近期成功開發出CuInSe2(CISe)基新型高效近紅外二區發光量子點生物探針,並首次將其應用於循環腫瘤細胞(CTC)檢測和腫瘤靶向實時成像(圖1)。
  • 福建物構所近紅外稀土納米晶/量子點雙激發解碼策略實現精準探溫
    中國科學院功能納米結構設計與組裝/福建省納米材料重點實驗室陳學元團隊首次提出了利用基於稀土納米晶/量子點複合物探針的雙激發解碼策略來實現生物組織內精準溫度探測(圖1)。隨後,該團隊巧妙地利用Nd3+離子與量子點不同的光吸收特性,選用與808 nm雷射波長相近且共路的另一束830 nm雷射來單獨激發出複合物中量子點的發光,最終通過此種雙激發策略將1057 nm處重疊的發射信號進行分離,並計算其發射強度比值作為溫敏參數。
  • 科學家研製出可用於高容量雷射應用的新型納米複合陶瓷
    導語:遠東聯邦大學的材料科學家與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合作研製的近期有報導稱,由遠東聯邦大學的材料科學家與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合作完成了一項壯舉,他們研製的新型納米複合陶瓷(Ho3+:Y2O3-MgO)已被設計用於在2-6微米中紅外輻射(IR)範圍內工作的高容量雷射儀器。目前相關論文已發表在《國際陶瓷》雜誌上。
  • 發光學報 | 稀土發光材料在近紅外二區成像中的應用
    在眾多的近紅外二區螢光納米材料中,稀土發光納米材料因具有化學穩定性和光穩定性好、發射帶窄、發光顏色和壽命可調等優點受到研究人員的廣泛關注。近日,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張洪傑院士和王櫻蕙副研究員團隊在《發光學報》上發表了題為「稀土發光材料在近紅外二區成像中的應用」的綜述文章。
  • 科研人員基於近紅外稀土納米晶/量子點雙激發解碼策略實現精準探溫
    因此,利用傳統的近紅外螢光比率型溫度探測模式進行生物組織內溫度探測時,所獲得的溫敏參數會因為光在組織中的衰減而偏離真實值,導致產生溫度測量偏差。因此,如何實現生物組織內準確的溫度探測依然是一個嚴峻挑戰。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研究員陳學元團隊首次提出了利用基於稀土納米晶/量子點複合物探針的雙激發解碼策略來實現生物組織內精準溫度探測(圖1)。
  • 福建物構所新型近紅外二區發光量子點生物標記研究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功能納米結構設計與組裝/福建省納米材料重點實驗室陳學元團隊開發出CuInSe2(CISe)基新型高效近紅外二區發光量子點生物探針,並首次將其應用於循環腫瘤細胞(CTC)檢測和腫瘤靶向實時成像。
  • AM:多通道近紅外二區(NIR-II)探針用於腫瘤侵入性淋巴結的檢測和...
    然而,基於ICG的臨床造影劑也如嚴重的光漂白、成像深度有限、信號對比度和靈敏度差等限制,這導致當前基於ICG的手術導航需要在亮度降低的光線下進行,或需要反覆切換白光和ICG的激發光以降低ICG的總體曝光時長,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手術的精度和效率。 另一方面,前哨淋巴結活檢是術前進行的侵入性手術,活檢術需要一定的時間來對結果進行判定從而進行治療方案的確定。
  • 新型近紅外二區發光量子點生物標記研究取得進展
    近紅外二區無機量子點由於發射波長可調、吸收截面大和量子產率高等特性受到廣泛關注。目前主要研究的近紅外二區量子點為II-VI族和IV-VI族半導體材料,如CdSe、CdTe和PbSe,但其中含有的重金屬元素(如Cd2+和Pb2+等)極大限制了其後續的生物醫學應用。開發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且高效發光的近紅外二區量子點,是目前生物標記領域的研究熱點和難點。
  • 具有創紀錄長近紅外開啟波長的分子化學發光探針合成成功
    具有創紀錄長近紅外開啟波長的分子化學發光探針合成成功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31 22:01:56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化學與生物醫學工程學院蒲侃義團隊經過不懈努力,合成了一種具有創紀錄長近紅外開啟波長的分子化學發光探針
  • 腦腫瘤近紅外二區聚集誘導發光探針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勞特伯醫學成像中心分子影像團隊與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劉斌合作,構建了近紅外二區(1000-1700nm)聚集誘導發光
  • ChemNanoMat:「Off-On」型可雙光子激發的螢光納米探針
    圖1基於FRET構建Off-on型可雙光子激發的螢光納米探針用於細胞內1O2的靈敏檢測為了克服DPBF的固有缺陷,中央民族大學理學院彭洪尚教授課題組提出了一種基於螢光共振能量傳遞(Fluorescence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FRET)來構建「Off-On」型可雙光子激發的螢光納米探針
  • 「神奇」納米探針成功監測神經元電信號變化!上海科學家合作研發新...
    該研究開發了一種可用近紅外光激發的電壓螢光納米探針,成功監測了斑馬魚和小鼠腦中神經元膜電位的動態變化。 群體神經元活動的在體檢測是揭示神經系統功能機制的關鍵。目前,神經元鈣離子螢光成像是主要的手段之一。然而,相比於神經脈衝信號,鈣離子螢光信號的動力學相對較慢,且很難推斷出與之對應的神經脈衝的頻率和數量。
  • 復旦張凡團隊 在近紅外螢光壽命活體成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這篇以《螢光壽命工程化的近紅外第二窗口納米顆粒解鎖活體多重成像》(「Lifetime engineered NIR-II nanoparticlesunlock multiplexed in vivo imaging」)為題的論文,提出將近紅外螢光壽命成像技術運用於活體多重檢測當中,有望成為一種全新的腫瘤精準診斷方法。這也是復旦大學通過交叉學科研究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
  • 深圳先進院研發出新型光學探針 為納米機器人提供便攜GPS系統
    記者近日從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簡稱深圳先進院)獲悉,該院生物醫藥與技術研究所納米中心的張鵬飛副研究員團隊研發出基於聚集發光材料的多功能光學探針,能為納米機器人的開發提供便攜的GPS定位系統。光學探針不僅為科研人員探索生命的奧秘提供有力武器,同時也為重大疾病的預防、控制及治療提供了重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