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創紀錄長近紅外開啟波長的分子化學發光探針合成成功

2020-11-24 科學網

具有創紀錄長近紅外開啟波長的分子化學發光探針合成成功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31 22:01:56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化學與生物醫學工程學院蒲侃義團隊經過不懈努力,合成了一種具有創紀錄長近紅外開啟波長的分子化學發光探針,可用於生物體內成像研究。 相關論文於10月29日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雜誌上。

研究團隊通過將二氰亞甲基-4H-苯並噻喃或二氰亞甲基-4H-苯並硒吡喃與二氧雜環丁烷單元結合,創造出兩種具有超長近紅外發射波長(> 750 nm)的化學發光探針。通過用可降解基團進一步保護,研究人員進一步創造出僅在活性氧或酶存在時產生信號的近紅外化學發光探針(NCP S),且該探針發光的組織最大穿透深度多達2 cm。

這其中,糖修飾的近紅外探針(NCP Sg)可以在β-半乳糖苷酶(一種腫瘤標記物)存在時激發波長為760 nm的化學發光,實現在活體小鼠中的不同腫瘤細胞中成像和區別不同表達水平的β-半乳糖苷酶。因此,這項研究提供了一種用於在活體的深層組織中對不同生物標記物成像的近紅外化學發光探針分子模板。

據介紹,化學發光成像因其內在的高靈敏度受到診斷成像的青睞。為了改善體內生物標誌物的檢測,急需開發同時具有近紅外發射波長和易構建可活化探針的模塊化設計的化學發光分子,但目前這樣的分子仍非常少。

附:英文原文

Title: Molecular Chemiluminescent Probes with a Record Long Near‐infrared Turn‐on Wavelength for In vivo Imaging

Author: Kanyi Pu, Jingsheng Huang, Yuyan Jiang, Jingchao Li, Jiaguo Huang

Issue&Volume:29 October 2020

Abstract: Chemiluminescence imaging is imperative for diagnostics and imaging due to its intrinsically high sensitivity. To improve in vivo detection of biomarkers, chemiluminophores that simultaneously possess near‐infrared (NIR) emission and modular structures amenable to construction of activatable probes are highly desired, which however are rare. We herein report two chemiluminophores with record long NIR emission (> 750 nm) via integration of dicyanomethylene‐4H‐benzothiopyran or dicyanomethylene‐4H‐benzoselenopyran with dioxetane unit. Caging of the chemiluminophores with different cleavable moieties leads to NIR chemiluminescence probes (NCP  S  ) that only activate signals upon reaction with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or enzymes with the tissue‐penetration depth up to 2 cm. Particularly, NCP  Sg  can trigger its chemiluminescence at 760 nm for sensitive detection of β‐galactosidase (a cancer biomarker), allowing to image and differentiate 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β‐galactosidase in different cancer cells in living mouse. Thus, this study provides NIR chemiluminescence molecular scaffolds applicable for in vivo turn‐on imaging of versatile biomarkers in deep tissues.

DOI: 10.1002/anie.202013531

Source: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2013531

相關焦點

  • 發光學報 | 稀土發光材料在近紅外二區成像中的應用
    在眾多的近紅外二區螢光納米材料中,稀土發光納米材料因具有化學穩定性和光穩定性好、發射帶窄、發光顏色和壽命可調等優點受到研究人員的廣泛關注。近日,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張洪傑院士和王櫻蕙副研究員團隊在《發光學報》上發表了題為「稀土發光材料在近紅外二區成像中的應用」的綜述文章。
  • 科學網—合成可激活型近紅外二區納米螢光探針
    本報訊(記者黃辛)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趙春常課題組與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樊春海團隊合作,在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 福建物構所新型近紅外二區發光量子點生物標記獲新進展
    近紅外二區發光(950-1700 nm)在生物體內散射低、組織穿透深且成像解析度高,在分析化學和生物醫學等領域具有非常重要的應用前景。特別地,近紅外二區無機量子點由於發射波長可調、吸收截面大和量子產率高等特性受到了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
  • 近紅外有機發光材料研究進展
    論文評閱人認為這項工作為將來設計近紅外有機電致發光材料提供了新的思路, 對有機光電子學和光通訊應用的研究與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近年來,隨著近紅外領域研究的深入和其應用範圍的擴大,特別是光通訊,公共安全和生物醫療等行業的發展和需求,迫切需要一種具有良好發光性能的近紅外材料。有機材料由於成本低、工藝簡單和結構易調控等優點而備受關注。
  • 《AFM》近紅外化學發光探針用於超氧陰離子和過氧亞硝酸鹽​成像
    化學發光成像分析靈敏度高。
  • 新型近紅外二區發光量子點生物標記研究取得進展
    近紅外二區發光(950-1700 nm)在生物體內散射低、組織穿透深且成像解析度高,在分析化學和生物醫學等領域具有應用前景。
  • 天津大學仰大勇課題組:生物合成蛋白質分子影像探針用於腫瘤靶向...
    該研究利用生物合成的策略,開發了一種腫瘤特異性雙模態分子影像探針,該探針生物相容性好,在小鼠腦膠質瘤模型中,顯示出優異的腫瘤靶向和螢光/磁共振成像效果,為分子影像探針的設計和開發提供了生物合成新思路。相關成果已申請中國發明專利。天津大學化工學院講師趙懷鑫博士和碩士研究生趙慧婷為共同第一作者。
  • 福建物構所新型近紅外二區發光量子點生物標記研究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功能納米結構設計與組裝/福建省納米材料重點實驗室陳學元團隊開發出CuInSe2(CISe)基新型高效近紅外二區發光量子點生物探針,並首次將其應用於循環腫瘤細胞(CTC)檢測和腫瘤靶向實時成像。
  • 腦腫瘤近紅外二區聚集誘導發光探針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勞特伯醫學成像中心分子影像團隊與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劉斌合作,構建了近紅外二區(1000-1700nm)聚集誘導發光
  • 發光學報 | 當稀土遇見分子籠:新型發光超分子體系
    與有機發色團以及過渡金屬-有機發色團相比,稀土元素獨特的光譜性質使其在光學領域具有特殊地位。因其豐富的電子能級和特殊的f電子躍遷,鑭系稀土元素的發光波長几乎覆蓋整個固體發光範疇且具有長壽命激發態,可以用於製備各種新型的發光材料。從Y2O3:Eu螢光粉到YAG:Nd雷射器,今天稀土元素已經在光學器件、生物成像和診療、安全防偽、發光傳感器和太陽能轉換等方面實現了廣泛應用。
  • 近紅外二區光學探針與活體成像分析研究獲進展
    近紅外二區(NIR-II, 1000-1700 nm)光學探針因成像質量較好而引起關注。與近紅外一區(NIR-I, 650-900 nm)相比,近紅外二區成像具有較低的自發背景螢光、較深的組織穿透性和較高的信背比;基於有機小分子的螢光體表現出較高的安全性,多年來用於臨床。
  • 雙重發射過渡金屬配合物與比率發光探針
    雙重發射過渡金屬配合物可以同時具有兩個最大發射波長, 它兼具雙重發射與過渡金屬配合物發光材料的雙重優勢, 在待測物的分析檢測與成像領域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與應用前景。相較於單重發射金屬配合物, 基於雙重發射金屬配合物的比率發光探針, 可以有效減少環境的幹擾並顯著提高分析檢測的靈敏度和準確性。
  • 南科大在近紅外二區成像材料設計及其生物醫學應用取得系列進展
    研究團隊通過理論計算驗證其設計理念和策略,得到了多種具有近紅外二區光學活性的高性能光聲及螢光成像材料,並將其成功應用於血管成像、腫瘤檢測等研究領域。該體系隨著烷氧基苯基、烷基噻吩基、酯基等取代基吸電子能力的增強,分子的最低非佔有軌道能級逐漸降低,從而實現了吸收波段從近紅外一區(NIR-I)至近紅外二區(NIR-II)的紅移。其中,酯取代的半導體聚合物分子(BDT-TQE)具有較強的扭曲分子內電荷轉移(TICT)效應,在激發狀態下顯示出極具減弱的螢光以及增強的光聲信號。
  • 復旦張凡團隊 在近紅外螢光壽命活體成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技術進步:螢光成像逐步應用於活體多重成像研究螢光是自然界中常見的一種發光現象,可以通過螢光探針介質來對生物體組織進行成像檢測。螢光成像不僅具備了實時性和高空間解析度等特點,同時還能通過多個不同波長的螢光信號,以實現多個待測物的同時多通道檢測。螢光成像所具備的一系列優勢,使其在生命科學、藥學和醫療診斷等領域都有著非常廣泛的應用前景。
  • |基於磷取代羅丹明近紅外螢光探針對體內內源性次氯酸的深度成像
    一、摘要精心設計的螢光探針的螢光成像對先天免疫系統複雜活動的無創口分析具有重要意義,同樣也迫切需要具有深度組織穿透能力的螢光分子結構來進行生物體內的螢光成像
  • 近紅外光譜儀操作步驟_近紅外光譜儀波長範圍
    打開APP 近紅外光譜儀操作步驟_近紅外光譜儀波長範圍 網絡整理 發表於 2020-12-11 16:00:38   近紅外光譜儀操作步驟
  • Chem.發表論文報導可定點開啟的螢光探針新結構——Huaxi-Fluors
    近日,我院臨床磁共振研究中心吳昊星研究團隊在化學領域知名期刊Angewandte Chemie(影響因子12.96)發表題為「A general strategy to design highly fluorogenic far-red and near-infrared tetrazine bioorthogonal probes」的研究論文,報導了可用於活細胞、活體成像的新型螢光探針。
  • 中科院化學所研發用於活體成像的紅外光學探針
    近紅外二區(NIR-II, 1000-1700 nm)光學探針因成像質量較好而引起關注。與近紅外一區(NIR-I, 650-900 nm)相比,近紅外二區成像具有較低的自發背景螢光、較深的組織穿透性和較高的信背比;基於有機小分子的螢光體表現出較高的安全性,多年來用於臨床。
  • 復旦大學在J-聚集體用於近紅外第二窗口生物動態螢光成像新進展
    近期,復旦大學化學系張凡教授研究團隊報導了最大吸收和發射波長均大於1300 nm的近紅外成像探針FD-1080 J-聚集體。實驗通過生物相容性較好的磷脂誘導花菁染料FD-1080分子自組裝形成具有規則排列的J-聚集體。
  • 分子螢光探針實現活細胞內可視化檢測
    圖2:一類含硒功能團的近紅外螢光探針利用小分子螢光探針可視化監測各類活性物質已成為目前化學和生物學的熱點領域之一。 中科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陳令新研究員「環境微分析與監測」創新團隊針對硫化氫(H2S)、硫醇和鐵等活性物質,巧妙設計合成了幾種新穎的小分子螢光探針,成功實現了活細胞內可視化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