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學仰大勇課題組:生物合成蛋白質分子影像探針用於腫瘤靶向...

2021-01-07 網易

2020-07-05 23:20:53 來源: 高分子科學前沿

舉報

  近期,天津大學化工學院仰大勇教授課題組在生物材料領域國際權威期刊《Biomaterials》上發表生物合成蛋白質分子影像探針用於精準腫瘤成像的最新成果。該研究利用生物合成的策略,開發了一種腫瘤特異性雙模態分子影像探針,該探針生物相容性好,在小鼠腦膠質瘤模型中,顯示出優異的腫瘤靶向和螢光/磁共振成像效果,為分子影像探針的設計和開發提供了生物合成新思路。相關成果已申請中國發明專利。天津大學化工學院講師趙懷鑫博士和碩士研究生趙慧婷為共同第一作者。合作者包括天津醫科大學王銀松教授和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穀子高級講師。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的資助支持。

  分子影像可在亞細胞、細胞和組織水平反映活體狀態下分子水平變化,在疾病診斷和治療中發揮重要作用。分子影像涉及化學、醫學、生物、計算機科學、放射科學、材料科學等多個學科,其發展亟需高效的分子影像探針。基於生物合成策略,他們設計合成了一種基於蛋白的腫瘤靶向雙模態分子影像探針,並用於腦膠質瘤的精準成像研究。該研究通過DNA的精準設計組裝和在工程細菌中的精確表達,獲得了融合腫瘤靶向肽(RGD)、近紅外發光的紅色螢光蛋白(RFP)以及鑭系離子結合肽(LBT)的分子影像探針。該探針在酸性到鹼性的廣泛pH範圍內具有長期穩定的紅外螢光發射,保證高效的螢光成像效果。磁共振成像弛豫率比商業化的釓噴酸葡胺高5.2倍,並呈現高空間解析度腫瘤成像效果。腫瘤靶向的螢光和磁共振雙模態成像可以提供互補的成像信息,有利於對腫瘤的準確診斷。該研究證明生物合成製備多模態分子影像像探針的可行性和優越性。由於DNA序列的高度可調性,可根據不同疾病定製特異性的分子影像探針,實現其他類型疾病的精確成像診斷。

  

  圖1. 生物合成蛋白質分子影像探針用於腫瘤靶向的螢光和磁共振雙模態成像

  課題組簡介:

  仰大勇 博士,天津大學化工學院教授。任天津大學校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納米醫學與工程分會委員。入選國家級海外人才計劃,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優青資助。課題組聚焦DNA生物功能高分子,通過分子結構的精準控制和材料性能的精確調控,實現DNA精準化學和生物功能的完美融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通過化學、化工、生物、材料等多學科交叉對生物分子進行個性化設計,合成製造新型智能DNA生物功能材料,利用材料化學的手段認識複雜生命系統、理解生命體系的運行機制,並探索在重大疾病診斷治療、合成生物學、食品安全和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應用。

  https://doi.org/10.1016/j.biomaterials.2020.120220

  課題組主頁:

  http://yanglab-dna.com/

  來源:高分子科學前沿

  聲明: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作者水平有限,如有不科學之處,請在下方留言指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天津大學仰大勇課題組JACS:DNA水凝膠網絡實現幹細胞特異性高效捕獲
    本站訊(通訊員 李莎)近期,天津大學化工學院仰大勇課題組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發表關於DNA水凝膠網絡捕獲幹細胞的研究。天津大學化工學院姚池博士和碩士研究生唐涵為共同第一作者。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支持。相關成果已申請中國發明專利。
  • 2019醫學分子影像與探針天津高峰論壇成功召開
    本站訊(通訊員 董玥欣)為進一步凝聚分子影像和探針領域的學術力量,搭建相關領域交流合作的資源平臺,促進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交叉碰撞,12月22日,由天津大學醫學部舉辦的2019醫學分子影像與探針天津高峰論壇在津成功召開。來自史丹福大學、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天津大學等知名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應邀做學術報告,吸引了百餘名業內人士參與其中。
  • 工學院侯仰龍教授課題組在分子影像診療探針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該Fe5C2磁性納米顆粒具有獨特的物理化學性質和優異的生物相容性,在生物醫學中具有巨大的應用潛力。隨後,侯仰龍組建科研團隊進行深入研究。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團隊圍繞「分子影像診療探針」這一新興的醫工交叉領域,發展了一系列磁性納米探針,取得重要研究進展。
  • 北京大學工學院侯仰龍教授課題組在分子影像診療探針領域取得重要...
    北京大學工學院侯仰龍教授課題組長期致力於低維磁性納米材料的設計合成,研究反應條件、表面結構、界面能等因素對材料成核與生長的影響規律,探索其界面結構、電子結構及微磁學結構與材料表觀性能之間的構效關係,進而在維度、尺寸、形貌、結晶性和異質界面等多個方面實現協同調控。
  • 螢光引導手術來襲 靶向螢光分子探針或將改變腫瘤診療現狀
    目前,吲哚菁綠(ICG)已作為目前唯一一個被批准用於臨床的 NIR 螢光已在肝癌顯影和前哨淋巴結顯影等應用上已初見成效。但由於ICG本身並不具有腫瘤靶向性,自此,具有靶向性的螢光分子探針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術中螢光分子探針成像原理上圖:靶向螢光分子探針的潛在應用示意圖。下圖:在開放和腹腔鏡手術中實施螢光引導。
  • 天津大學仰大勇課題組《德國應化》:手性碳量子點模擬拓撲異構酶I調控超螺旋DNA拓撲結構
    近期,天津大學化工學院仰大勇教授課題組在化學領域權威期刊
  • 天津大學仰大勇教授Chemical Reviews:樹枝狀DNA組裝DNA功能材料的...
    立即下載到手機桌面,隨時調用,非常方便 導讀 近期,天津大學化工學院仰大勇教授在頂級化學材料綜述期刊《Chemical Reviews》(IF=52.758)上發表題為「DNA functional materials assembled
  • 免疫影像學:分子影像引導下的腫瘤免疫治療
    相比於傳統PD-L1免疫組化的檢測方法,分子影像通過特異性的分子探針能夠無創、實時、動態地對腫瘤部位的PD-L1表達水平進行定量分析,從而為指導免疫檢查點阻斷治療帶來新機遇。這項研究工作提出了免疫治療時間窗的概念,即在多種腫瘤模型的研究中發現,通過幹預手段使腫瘤PD-L1表達上調,再通過核醫學分子影像手段確定PD-L1表達上調的時間窗口,在時間窗內進行PD-L1靶向阻斷治療能夠顯著提高抗PD-L1治療的有效性。
  • 國家級繼續醫學教育項目 《分子探針與分子影像技術培訓班》成功舉辦
    江蘇省原子醫學研究所林建國教授作了《腫瘤PD-L1靶向分子探針研究》的專題報告,PD1與PD-L1是目前關注的腫瘤靶點,腫瘤PD-L1靶向分子探針的基礎研究報導很多,這一研究對腫瘤靶向治療的決策及療效評價提供了有力有依據。解放軍總醫院張錦明教授作了《新型放射性藥物PSMA研發與應用》的專題報告,他結合放射性藥物PSMA國內外研發情況,為進一步的臨床應用及發展提供了思路。
  • 浙大研製出可個性化定製的PET分子影像探針
    新華社杭州4月9日電(朱涵 楊凌偉)8日,浙江大學發布了我國首套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PET(正電子發射型計算機斷層顯像)分子影像探針微流控模塊化集成合成系統。該系統大幅降低了放射量、製備時間等關鍵能耗指標,拓展了個體化、精準醫療的PET臨床應用,還可為相關新藥研發發揮重要支撐作用。
  • 吳華——廈門大學——腫瘤生物靶向診斷與治療;醫學分子影像的基礎...
    姓名: 吳華       性別: 男       出生年月: 1958-10 所在院校: 廈門大學
  • 天津大學仰大勇教授課題組JACS:納米界面上的基因線路區室化促進...
    近期,天津大學化工學院仰大勇教授課題組通過在金納米顆粒上共同錨定兩段在功能上具有關聯性的基因,構建了納米界面上的基因線路區室化結構,並利用無細胞基因表達系統研究了基因線路區室化對級聯基因表達的影響。該基因線路區室化結構將調控蛋白基因和報告蛋白基因之間的物理距離拉近在納米級範圍內,使表達合成的調控蛋白RNA聚合酶主要分布在區室區域,並快速穿梭到鄰近的報告蛋白基因上,從而促進級聯基因表達。實驗結果表明,基因線路區室化結構提高了報告蛋白的產率和初始表達率,縮短了級聯基因表達的反饋時間。
  • 新加坡中央醫院楊長通博士的最新綜述: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標記物和核磁共振成像造影劑雙醫學影像連用分子探針的發展與挑戰
    比起單一的影像技術,PET-MR雙醫學影像連用技術兼具兩種影像技術的優點,能更準確地研究病理。 PET-MR雙醫學影像連用的掃描儀也已經用於臨床比如應用在腫瘤的早期診斷,並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但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與之相適應的PET-MR雙影像連用的分子探針用於臨床,只有少數的雙影像分子探針用於動物試驗階段。因此,發展能用於臨床的雙醫學影像連用分子探針已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 免疫影像學:分子影像引導下的免疫治療
    相比於傳統PD-L1免疫組化的檢測方法,分子影像通過特異性的分子探針能夠無創、實時、動態地對腫瘤部位的PD-L1表達水平進行定量分析,從而為指導免疫檢查點阻斷治療帶來新機遇。這項研究工作提出了免疫治療時間窗的概念,即在多種腫瘤模型的研究中發現,通過幹預手段使腫瘤PD-L1表達上調,再通過核醫學分子影像手段確定PD-L1表達上調的時間窗口,在時間窗內進行PD-L1靶向阻斷治療能夠顯著提高抗PD-L1治療的有效性。研究工作證實,無論是在對抗PD-L1治療敏感的動物模型還是在不敏感的動物模型,核醫學分子影像引導下的免疫治療都能有效地提高治療效果。
  • PET分子影像探針可實現個性化定製
    8日,記者從浙江大學獲悉,該校核醫學與分子影像研究所張宏教授團隊,歷時12年成功研製了國內首套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PET分子影像探針微流控模塊化集成合成系統。       該成果不僅極大拓展了個體化、精準醫療的PET臨床應用,也為相關新藥研發提供了重要支撐。
  • 蘇大發現紅光介導探針錨定於細胞質RNA分子誘發腫瘤凋亡新途徑
    增加腫瘤藥物或探針在腫瘤組織的積聚和延長其滯留是提高藥物診療效果的有效途徑。近年來,為了提高藥物在腫瘤細胞內的攝取量與滯留時間,科學家們發展了許多先進的策略使藥物或探針分子特異性靶向並滯留於腫瘤部位以達到提高腫瘤診療效果的目的。臨床上一般通過使用大劑量或者多次給藥的方式來提高診療療效,這往往會給機體帶來較大的毒副作用。
  • 上海藥物所等在螢光分子探針研究中取得進展
    發展可用於檢測生物大分子(如核酸、蛋白質)的小分子螢光探針一直是國際上的研究熱點,然而可用於檢測並協同調控生物大分子結構的分子探針較為少見。上海藥物所李佳課題組與華東理工大學副研究員賀曉鵬課題組合作,共同開發了一種可用於同時檢測並交聯蛋白質的新型半乳糖基摺疊型探針。
  • 多模態分子影像的研究進展
    多模態分子影像中的分子探針能同時進行多種方式的顯像,克服了單一顯像方式的不足,實現了優勢互補,拓寬了分子影像技術的應用範圍。多模態分子顯像分為直接顯像和間接顯像,均需構建相應的分子探針。直接顯像指標記探針直接與目標靶特異性結合達到顯像的目的,直接顯像的多模態探針需要針對一個目標靶向蛋白連接不同的顯像功能基團,此方法需要對每一個靶構建相應的探針,且受到偶聯位點數目的限制。
  • 分子影像行業解析:診斷行業新機遇
    它涉及多個學科的交叉比如分子生物學、納米材料學、醫學影像學、核醫學、計算機學等學科,同時涵蓋多方面內容比如腫瘤靶向成像、基因成像、受體成像、單細胞示蹤以及細胞信號傳導通路等尖端技術,是現在以及未來有望將疾病消滅在萌芽中的未來影像醫學和精準醫療重要分支。二、分子影像可以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