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影像學:分子影像引導下的免疫治療

2020-12-05 BioArt生物藝術

程序性死亡受體-1(programed death receptor-1, PD-1)/程序性死亡配體-1(programed death ligind-1, PD-L1)通路的激活是腫瘤細胞逃逸抗原特異性T細胞攻擊的主要機制,以該通路為靶點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在臨床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基於免疫檢查點阻斷的腫瘤免疫治療仍然存在響應率低等問題,腫瘤患者的治療有效率往往只有20~30%。如何提高免疫檢查點阻斷療法的響應率是目前臨床上十分關注的問題,也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目前,PD-L1的高表達被認為是預測PD-1/PD-L1阻斷治療有效性的生物標誌物之一。然而,由於腫瘤的異質性以及PD-L1表達的動態變化,傳統的免疫組化檢測方式難以實現對PD-L1表達的實時定量準確檢測。相比於傳統PD-L1免疫組化的檢測方法,分子影像通過特異性的分子探針能夠無創、實時、動態地對腫瘤部位的PD-L1表達水平進行定量分析,從而為指導免疫檢查點阻斷治療帶來新機遇。

2020年11月17日,北京大學王凡教授課題組在Journal for immunotherapy of Cancer 在線發表了題為Nuclear imaging-guided PD-L1 blockade therapy increases effectiveness of cancer immunotherapy的研究工作。此項研究基於該課題組開發的放射性核素99mTc定點標記的抗PD-L1納米抗體(nanobody)99mTc-MY1523,通過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成像 (Single-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 在活體狀態下評價腫瘤免疫微環境中PD-L1表達的動態變化。這項研究工作提出了免疫治療時間窗的概念,即在多種腫瘤模型的研究中發現,通過幹預手段使腫瘤PD-L1表達上調,再通過核醫學分子影像手段確定PD-L1表達上調的時間窗口,在時間窗內進行PD-L1靶向阻斷治療能夠顯著提高抗PD-L1治療的有效性。研究工作證實,無論是在對抗PD-L1治療敏感的動物模型還是在不敏感的動物模型,核醫學分子影像引導下的免疫治療都能有效地提高治療效果。這項研究工作的臨床價值在於,目前臨床上的抗PD-L1治療基本都採用聯合治療的策略,因此可以通過放療或者化療調控腫瘤PD-L1的表達,在核醫學分子影像引導下進行抗PD-L1治療,不僅可以使那些對抗PD-L1治療產生響應的患者收到更好的療效,也可以使那些對抗PD-L1治療沒有響應的患者受益,提高響應率和療效。

研究人員首先製備一种放射性標記的寡肽99mTc-HYNIC-G4K,隨後利用轉肽酶-A(Sortase-A)實現了其對納米抗體(C端帶有LPETG-His6標籤)的定點標記,製備了一種靶向小鼠PD-L1的納米抗體分子探針99mTc-MY1523。研究人員使用IFN-γ(interferon-γ)幹預手段使小鼠腫瘤PD-L1表達上調,通過SPECT/CT顯像觀測到PD-L1表達上調時進行抗PD-L1免疫治療(圖1A)。MC-38腫瘤模型是對抗PD-L1治療敏感的,可以看到核醫學分子影像引導下的免疫治療不僅更加有效地抑制了腫瘤的生長,也有效地延長了小鼠的生存時間(圖1B&1C)。研究人員在A20腫瘤模型(抗PD-L1治療敏感)和4T1腫瘤模型(抗PD-L1治療不敏感)重複了上述實驗,結果顯示,無論是對抗PD-L1治療敏感的動物模型還是對抗PD-L1治療不敏感的動物模型,通過上述策略的免疫治療都能有效地抑制腫瘤的生長並有效地延長小鼠的生存時間(圖2)。研究人員揭示了動態上調的PD-L1表達與改善的PD-L1阻斷治療效果之間的相關性,並且驗證了核醫學分子影像引導下的抗PD-L1治療引起腫瘤微環境中效應T細胞浸潤明顯增加。

圖1

圖1. 在MC-38腫瘤模型中進行的核醫學分子影像引導下的PD-L1阻斷治療 A.影像引導下的抗PD-L1免疫治療策略及IFN-γ幹預後的99mTc-MY1523 SPECT/CT顯像;B. 腫瘤生長曲線(n = 5, mean ± SD, ** P< 0.01, **** P < 0.0001); C. Kaplan-Meier存活曲線(n = 5, SV = survival). Injection methods: i.t. = intratumorally; i.p. = intraperitoneally; i.v. = intravenously.

圖2

圖2. 在A20腫瘤模型(抗PD-L1治療敏感)和4T1腫瘤模型(抗PD-L1治療不敏感)中進行的核醫學分子影像影像引導下的PD-L1阻斷治療. A&C. 腫瘤生長曲線(n = 5, mean ± SD, * P< 0.05, ** P < 0.01); B&D. Kaplan-Meier存活曲線(n = 5, SV = survival).

該研究突破了以單次有創檢測腫瘤PD-L1表達指導抗PD-L1治療的傳統方法,通過分子影像學及免疫學分析證明了腫瘤PD-L1表達的動態上調期是抗PD-L1治療的有效時間窗,為指導免疫檢查點阻斷治療及聯合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有利於實現增效減毒的治療預期。目前,該研究團隊已開發了一種用於臨床轉化的靶向人源PD-L1的納米抗體探針99mTc-NB17,相關臨床轉化研究正在進展過程中,期望通過新型顯像探針結合分子影像手段實現對臨床腫瘤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療效的精確預測,並有效指導其精準治療。

王凡教授課題組高瀚男博士、吳越博士以及史繼雲副研究員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通訊作者是北京大學王凡教授。王凡教授先後主持國家科技攻關項目、「863」項目、國家「重大新藥創製」重大科技專項課題,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重點國際合作項目和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製項目等,領導的團隊在新型特異性腫瘤顯像劑、雙靶點、雙功能分子探針以及腫瘤放射靶向治療方面開展了多項深入系統的研究工作,研製出我國第一個核醫學放射診斷1類新藥並成功應用於臨床,目前正在開展III期臨床試驗。

原文連結:

http://dx.doi.org/10.1136/jitc-2020-001156

相關焦點

  • 免疫影像學:分子影像引導下的腫瘤免疫治療
    研究工作證實,無論是在對抗PD-L1治療敏感的動物模型還是在不敏感的動物模型,核醫學分子影像引導下的免疫治療都能有效地提高治療效果。這項研究工作的臨床價值在於,目前臨床上的抗PD-L1治療基本都採用聯合治療的策略,因此可以通過放療或者化療調控腫瘤PD-L1的表達,在核醫學分子影像引導下進行抗PD-L1治療,不僅可以使那些對抗PD-L1治療產生響應的患者收到更好的療效,也可以使那些對抗PD-L1治療沒有響應的患者受益,提高響應率和療效。
  • 免疫成像技術、策略及在免疫治療中的應用
    2.內源性免疫細胞生物標誌物的探針 這種影像探針通過結合或選擇性地被內源性免疫分子或免疫細胞所利用,免疫靶點多種多樣,其中許多被免疫學家歸類為分化抗原簇(CD)標記。在正常生理條件下,所謂的免疫檢查點有助於防止免疫系統錯誤的攻擊健康組織。不幸的是,癌症可以調節免疫檢查點分子,從而逃避免疫檢測和攻擊。用治療藥物阻斷這些免疫抑制信號通路,對免疫檢查點進行阻斷,從而對抗腫瘤免疫反應進行阻滯。
  • 2019醫學分子影像與探針天津高峰論壇成功召開
    他表示醫學分子影像和探針技術是分子生物學、納米材料學、醫學影像學、計算機學等學科的交叉領域,同時涵蓋腫瘤靶向成像、基因成像以及細胞信號傳導通路等尖端技術,是未來影像醫學和精準醫療重要分支,希望藉助此次論壇進一步增進跨單位多學科之間的交流,搭建產學研醫充分交流互動的平臺,推動醫學分子影像和探針領域的技術進步,為中國相關產業發展貢獻應有的力量。
  • 【精準醫學】分子影像分會開始籌建,引領分子影像學發展
    、基因或分子水平的變化,對其生物學行為進行定性和定量研究的科學,相對於傳統醫學影像學的解剖結構成像,分子影像學側重於對疾病的基因及分子水平的異常進行監測,對於儘早診斷疾病、闡明發病機制、尋找新的治療靶點具有重要價值。
  • 國家級繼續醫學教育項目 《分子探針與分子影像技術培訓班》成功舉辦
    作為第四屆東方核醫學與分子影像學術大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次培訓班是上海健康醫學院醫學院醫學影像學院與上海市分子影像學重點實驗室攜手打造的精品項目,旨在為國內臨床一線的核醫學工作者、分子探針研究者以及影像醫學與核醫學領域的教育工作者提供相互學習、交流和探討的平臺,以助推新型分子探針及其技術的轉化應用,促進我國臨床核醫學的發展。
  • 免疫檢查點分子與腫瘤免疫治療 ——解讀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另一位獲獎者Honjo教授,於1992年首先克隆並發現了程序性細胞死亡蛋白-1(PD-1,也被稱為CD279),其後在著名華裔免疫學家陳列平教授有關PD-1配體——PD-L1分子及其功能研究的啟發下,Honjo與他人共同揭示了PD-1/PD-L1途徑在機體免疫應答調節過程中的反向和剎車制動作用,開創了以PD-1/PD-L1為靶點的腫瘤免疫治療方法。
  • 樊嘉院士:免疫微環境下肝癌的免疫治療
    會議期間,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的樊嘉院士分享了《肝癌的免疫微環境和免疫治療新策略》。通過免疫炎症表觀調控,最終形成肝細胞癌;壞死微環境下,通過免疫炎症表觀調控,最終形成膽管細胞癌。、免疫微環境調控因子、免疫微環境的異質性、免疫微環境的可塑性、免疫治療策略及展望五個方面闡述了樊嘉院士團隊關於免疫微環境的系列探索。
  • 免疫治療與腫瘤微環境
    免疫治療的陽性反應通常依賴於腫瘤細胞與腫瘤微環境(TME)內免疫調節的相互作用。在這些相互作用下,腫瘤微環境在抑制或增強免疫應答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認識免疫治療與TME間的相互作用不僅是剖析作用機制的關鍵,也為改善目前免疫治療的療效提供新的方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本綜述中,原文作者將著重研究TME如何影響免疫治療的療效,以及在某些情況下如何調節TME來改善當前的免疫治療方案。
  • 肺癌治療選擇,靶向還是免疫?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胸科醫院腫瘤科主任、上海市肺部腫瘤臨床醫學中心主任陸舜教授表示,肺癌並不是一個病,而是一組病,不同類型的肺癌治療南轅北轍,目前公認的治療方法是手術,放化療、靶向、免疫等療法。這些年都有了很大進展,但患者不應當跟風盲試藥物。目前,針對肺癌的診斷主要分為影像學診斷、病理學診斷、分子學分型三種診斷方式。
  • 免疫治療成為腫瘤治療的重要方法,年老體弱可以免疫治療嗎?
    目前,腫瘤免疫治療被公認為「手術、放療、化療外的第四模式」。《science》雜誌早在2013年就將其評為當年十大科學突破第一位。免疫治療屬於腫瘤生物治療的一種,種類繁多,機制各異,我們通常說的PD1/PDL1隻是眾多免疫治療的一種,也是目前最炙手可熱的一種。
  • 知己知彼 優化免疫治療策略——乳腺癌免疫治療現狀及進展
    各類研究顯示,與免疫功能低下、免疫細胞浸潤少的乳腺癌相比,免疫細胞浸潤豐富的乳腺癌病理完全緩解(pCR)率明顯較高,生存獲益也更明顯。1.2.乳腺癌腫瘤微環境在正常情況下,免疫系統最終產生的影響由細胞分布和整體免疫環境所決定,免疫系統在激活因素和抑制因素的雙重作用下達到平衡。
  • 什麼是免疫治療,一文讀懂「免疫治療」
    何為免疫治療?免疫治療是通過增強機體的免息反應或利用各種方法刺激免疫系統反應來抵抗腫瘤細胞。也是近幾年才被發現,明確有效針對腫瘤治療手段。何為免疫細胞?人體免疫系統中負責監督和殺死腫瘤細胞的主要細胞亞群包括:「殺傷性T細胞」「NK細胞」,當腫瘤細胞在人體內無序分化並不受控制的增殖,而殺傷細胞活性減弱,不能有效清除腫瘤細胞,重大疾病就發生了。為什麼免疫系統不能扼殺癌細胞了?腫瘤細胞十分狡猾,如果說免疫系統有100中殺死腫瘤細胞的方法,腫瘤細胞就會有101中逃避識別或攻擊方法,可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 腫瘤免疫治療的作用機制
    近20年來,以腫瘤疫苗、過繼細胞免疫療法(ACT)和免疫檢驗點單抗療法為代表的腫瘤免疫治療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其作為一種全新的腫瘤治療方法在臨床上凸顯出廣闊的應用前景。  腫瘤疫苗也稱為腫瘤主動免疫療法,其來源於自體或異體腫瘤細胞或其有腫瘤特異性抗原(TSA)或腫瘤相關抗原(TAA)。
  • 靶向治療還是免疫治療?腫瘤專家:規範合理用藥才是關鍵
    而當上述這些症狀持續超過2周,經過治療不能緩解,尤其是痰中帶血、刺激性乾咳,或原有的呼吸道症狀加重,要高度警惕肺癌存在的可能性。  而當出現上述症狀時,患者應及時去醫院進行就診。  目前,針對肺癌的診斷主要分為三種:影像學診斷、病理學診斷、分子學分型。
  • 免疫治療後,膀胱癌竟「超進展」?!美國腫瘤專家權威解析
    為了解開心中的疑惑,同時明確後續治療方案,通過院內好醫友中美遠程會診平臺,陳女士及其家人在主診醫生的陪同下,遠程連線了美國腫瘤學家麥可·卡斯楚(Michael Castro)博士。 CA19-9腫瘤標誌物明確反映了疾病負荷,因此了解其是否升高、免疫治療前幾個月的升高率以及免疫治療開始後其倍增時間的變化,將很有幫助。如果沒有充分的影像學或血清學證據顯示生長速度加倍,那麼宮頸和陰道病灶很可能是在化療期間出現的。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才引發了對於過早終止免疫治療的疑問。
  • 權威共識丨心肌炎等免疫治療不良反應應如何診治
    2020 年 11 月 14 日,在廣州召開的中國腫瘤學大會整合腫瘤心臟病學分會場上,來自全國各地的臨床、影像、藥學、病理等多個學科的知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同見證了《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相關心肌炎監測與管理中國專家共識》的隆重發布。
  • 【學術會訊】第二屆廣東省分子影像學新進展學術交流會暨粵港澳分子影像高峰論壇順利召開
    12月20日-21日,由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主辦的「第二屆廣東省分子影像學新進展學術交流會暨粵港澳分子影像高峰論壇」在廣東大廈順利召開,受邀來自兩岸三地的數十位知名專家教授以及全國各地400餘位代表共同參與了本屆學術盛會。
  • NEJM大綜述:免疫治療時代的免疫耐受
    然而,在每個人身上,由於每個T細胞在其配體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MHC)編碼的分子的多態性和多基因成分的背景下結合自身肽的能力而被限制和扭曲。這個選擇步驟,被稱為陽性選擇,確保T細胞能夠識別一種結合到由特定自身MHC等位基因編碼的蛋白質的外源肽抗原,最常見的MHC I類和II類分子分別用於CD8+和CD4+T細胞[4]。
  • 核醫學影像檢測PD-1/PD-L1表達的研究進展
    由於在原發性腫瘤和轉移瘤中PD-1及PD-L1表達的高度異質性,使用常規活檢與免疫組織化學(IHC)方法並不能完全準確及全面的評估PD-1/PD-L1的真實表達。前期研究表明,核醫學分子影像學技術可以從整體上直觀且無創性地監測相關免疫檢查點的表達,即檢測和量化患者的PD-1/PD-L1表達水平以提供更精確、實時、全面的信息,進而來篩選適合PD-1/PD-L1免疫治療的患者及對療效進行預估。
  • 肺癌免疫治療
    癌細胞本身可以釋放出可以控制免疫系統的物質,免疫系統雖然能夠識別癌細胞,但做出的反應卻不足以破壞殺傷癌症細胞。為了克服以上的問題,研究人員找到了幫助免疫系統識別癌細胞並增強其反應能力的方法,從而殺死了癌細胞。這就是免疫治療(有時也在不同場合被稱為生物治療),是調動自身免疫系統去攻擊殺傷癌細胞。2、為什麼醫生患者都在關注免疫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