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研製出可個性化定製的PET分子影像探針

2020-12-04 新華社

新華社杭州4月9日電(朱涵 楊凌偉)8日,浙江大學發布了我國首套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PET(正電子發射型計算機斷層顯像)分子影像探針微流控模塊化集成合成系統。該系統大幅降低了放射量、製備時間等關鍵能耗指標,拓展了個體化、精準醫療的PET臨床應用,還可為相關新藥研發發揮重要支撐作用。

該成果受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和國家基金委科學儀器基礎研究專項支持,由浙大核醫學與分子影像研究所張宏教授團隊歷時12年研發完成,形成9項專利。

據介紹,PET是國際上先進的分子影像學檢查技術,能夠反映活體狀態下細胞或分子水平的變化,通過特定標記的藥物,可動態顯示機體內各種組織器官及細胞代謝的生化改變、基因表達、受體功能等生命關鍵信息,揭示疾病生物學過程,實現腫瘤、心血管及神經精神等重大疾病的精準診治。

「分子影像探針是PET和核醫學的關鍵,是一種特異性的顯像劑,其中發揮信號作用的是放射性核素。這些放射性核素就像『偵察兵』,能為醫生和科研人員找到病灶的位置。」張宏說。

課題組成員、浙江大學醫學中心副主任田梅介紹說,PET分子影像探針的特殊性還在於「一把鑰匙開一把鎖」,要觀察特定的生化過程,需要特定的探針。目前,國際上已經有這類分子影像探針100餘種,但現有的分子影像探針存在功能單一、合成計量大的問題,滯後於臨床應用和研究的需求。

據了解,浙大團隊目前研製成功的樣機採用微流控晶片模塊化策略,他們設計出一款由石英製成的、約兩張名片大的微流控晶片,晶片內部最小的通道內徑比一根頭髮絲還要細。在微小尺度通道網絡內,通過對反應物質流體進行控制,實現合成反應的微量快速合成,在一臺儀器上就可以合成不同的PET分子影像探針,具有低成本、多模塊、快合成、自動化等特點。(完)

相關焦點

  • PET分子影像探針可實現個性化定製
    8日,記者從浙江大學獲悉,該校核醫學與分子影像研究所張宏教授團隊,歷時12年成功研製了國內首套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PET分子影像探針微流控模塊化集成合成系統。       該成果不僅極大拓展了個體化、精準醫療的PET臨床應用,也為相關新藥研發提供了重要支撐。
  • 浙大分子影像領域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啟動
    近日,浙大分子影像領域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及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製項目啟動會在杭州舉行,實現浙江大學該領域承擔國家重大科技任務的突破。腦損傷是一類嚴重危害公眾健康的神經系統疾病,有著較高的發病率和死亡率。
  • 天津大學仰大勇課題組:生物合成蛋白質分子影像探針用於腫瘤靶向...
    該研究利用生物合成的策略,開發了一種腫瘤特異性雙模態分子影像探針,該探針生物相容性好,在小鼠腦膠質瘤模型中,顯示出優異的腫瘤靶向和螢光/磁共振成像效果,為分子影像探針的設計和開發提供了生物合成新思路。相關成果已申請中國發明專利。天津大學化工學院講師趙懷鑫博士和碩士研究生趙慧婷為共同第一作者。
  • 浙江大學分子影像領域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啟動
    近日,浙大分子影像領域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及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製項目啟動會在杭州舉行,實現浙江大學該領域承擔國家重大科技任務的突破。
  • 2019醫學分子影像與探針天津高峰論壇成功召開
    本站訊(通訊員 董玥欣)為進一步凝聚分子影像和探針領域的學術力量,搭建相關領域交流合作的資源平臺,促進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交叉碰撞,12月22日,由天津大學醫學部舉辦的2019醫學分子影像與探針天津高峰論壇在津成功召開。來自史丹福大學、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天津大學等知名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應邀做學術報告,吸引了百餘名業內人士參與其中。
  • 國家級繼續醫學教育項目 《分子探針與分子影像技術培訓班》成功舉辦
    國家級繼續醫學教育項目《分子探針與分子影像技術培訓班》成功舉辦上海健康醫學院主辦的國家繼續教育I類學分項目《分子探針與分子影像技術培訓班》於10月24日成功開班。作為第四屆東方核醫學與分子影像學術大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次培訓班是上海健康醫學院醫學院醫學影像學院與上海市分子影像學重點實驗室攜手打造的精品項目,旨在為國內臨床一線的核醫學工作者、分子探針研究者以及影像醫學與核醫學領域的教育工作者提供相互學習、交流和探討的平臺,以助推新型分子探針及其技術的轉化應用,促進我國臨床核醫學的發展。
  • 多模態分子影像的研究進展
    多模態分子影像中的分子探針能同時進行多種方式的顯像,克服了單一顯像方式的不足,實現了優勢互補,拓寬了分子影像技術的應用範圍。多模態分子顯像分為直接顯像和間接顯像,均需構建相應的分子探針。直接顯像指標記探針直接與目標靶特異性結合達到顯像的目的,直接顯像的多模態探針需要針對一個目標靶向蛋白連接不同的顯像功能基團,此方法需要對每一個靶構建相應的探針,且受到偶聯位點數目的限制。
  • 分子影像行業解析:診斷行業新機遇
    分子影像(Molecular Imaging)又稱為分子成像,是指在活體狀態下,應用醫學影像學方法來實現顯示活體內細胞、分子或者基因水平的生物學、病理學過程,還可以進一步實現疾病早期定量與定性診斷相關研究的前沿學科。醫學分子影像結合檢測基因或者納米材料的分子探針,採用多模態成像方法,最終實現對體內特定的靶點進行分子水平的無創傷成像。
  • 分子影像學探針早期鎖定「癌魔」
    遼寧科技大學孟慶濤博士開展的分子影像學探針研究,通過監測癌症等疾病早期在細胞水平上活性標記物的特異性表達,有望攻克癌症這一人類共同的難題。醫學影像技術就像醫生的「眼睛」,但它只能單純地觀察人體解剖結構的變化,並不能解釋疾病的成因,也不能回答錯綜複雜的臨床問題。
  • 【ICBC2020】學術專題介紹:分子影像與精準醫學
    【ICBC2020】學術專題介紹:分子影像與精準醫學 2020-10-28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免疫影像學:分子影像引導下的免疫治療
    相比於傳統PD-L1免疫組化的檢測方法,分子影像通過特異性的分子探針能夠無創、實時、動態地對腫瘤部位的PD-L1表達水平進行定量分析,從而為指導免疫檢查點阻斷治療帶來新機遇。這項研究工作提出了免疫治療時間窗的概念,即在多種腫瘤模型的研究中發現,通過幹預手段使腫瘤PD-L1表達上調,再通過核醫學分子影像手段確定PD-L1表達上調的時間窗口,在時間窗內進行PD-L1靶向阻斷治療能夠顯著提高抗PD-L1治療的有效性。研究工作證實,無論是在對抗PD-L1治療敏感的動物模型還是在不敏感的動物模型,核醫學分子影像引導下的免疫治療都能有效地提高治療效果。
  • 免疫影像學:分子影像引導下的腫瘤免疫治療
    相比於傳統PD-L1免疫組化的檢測方法,分子影像通過特異性的分子探針能夠無創、實時、動態地對腫瘤部位的PD-L1表達水平進行定量分析,從而為指導免疫檢查點阻斷治療帶來新機遇。在MC-38腫瘤模型中進行的核醫學分子影像引導下的PD-L1阻斷治療 A.影像引導下的抗PD-L1免疫治療策略及IFN-γ幹預後的99mTc-MY1523 SPECT/CT顯像;B.
  • 新加坡中央醫院楊長通博士的最新綜述: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標記物和核磁共振成像造影劑雙醫學影像連用分子探針的發展與挑戰
    比起單一的影像技術,PET-MR雙醫學影像連用技術兼具兩種影像技術的優點,能更準確地研究病理。 PET-MR雙醫學影像連用的掃描儀也已經用於臨床比如應用在腫瘤的早期診斷,並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但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與之相適應的PET-MR雙影像連用的分子探針用於臨床,只有少數的雙影像分子探針用於動物試驗階段。因此,發展能用於臨床的雙醫學影像連用分子探針已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 創新型分子影像研發中心落戶上海 助力國際科創中心建設
    葉佳琪 攝   中新網上海1月14日電(陳靜 袁蕙芸 王昊寧)一個集「產學研醫」於一體的創新型分子影像研發中心——仁濟-聯影分子影像研發中心14日落戶上海。  仁濟-聯影分子影像研發中心由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分子醫學研究院院長譚蔚泓領銜,將與仁濟醫院核醫學科、放射科聯合組成尖端研發團隊,圍繞腫瘤精準診療、藥代動力學研究、靶向藥物臨床評估等開展深入研究。該中心還將進一步致力於疾病早期預防和診斷的研究,讓治療實現真正的個性化與精準化。
  • 化學所研製出探測細胞鐵死亡過程的光學探針
    作為活性最高的ROS,羥基自由基(·OH)已被證實可引發脂類過氧化反應。·OH在生物體內的主要產生途徑同樣依賴於鐵的參與,因此可假設·OH是導致鐵死亡過程中脂類過氧化的重要原因。然而,目前並不清楚鐵死亡過程中·OH水平是如何變化的。另外,細胞質黏度的增加是細胞凋亡最典型的形態學特徵之一。
  • 放射性核素標記多功能納米探針及其在PET顯像中的研究進展
    ,其藉助分子探針,運用影像設備實時監測活體細胞、組織乃至整個機體在細胞或分子水平發生的生理、生化事件。目前常用的分子影像探針包括常規的非特異性造影劑、帶有特異分子配體的分子探針及納米探針。納米探針主要包括磁性納米探針、光學納米探針、放射性核素標記納米探針、聲學納米探針、多模態納米探針和診療一體化納米探針等。
  • 科學家研發出新型糖螢光分子探針
    上海藥物所等研發出靶向標記肝細胞硫化氫的糖螢光分子探針 內源性氣體信號分子硫化氫可廣泛參與調控機體多種生理病理過程,被認為是繼一氧化氮、一氧化碳後第三種重要的氣體信號分子。於是,發展可特異性檢測肝細胞內硫化氫的分子探針,無論是對細胞生物學研究還是疾病診斷均有重要意義。 基於螢光化學探針領域的前期工作基礎(Chem. Commun. 2014, 50:11735;ACS Appl. Mater.
  • 工學院侯仰龍教授課題組在分子影像診療探針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團隊圍繞「分子影像診療探針」這一新興的醫工交叉領域,發展了一系列磁性納米探針,取得重要研究進展。該磁性納米探針具有高飽和磁化強度,可以作為優異的磁共振成像造影劑。此外,該磁性納米探針還具有良好的光吸收能力,展現出優異的光聲成像能力和光熱性能。該磁性納米探針可以實現磁共振成像和光聲成像介導的卵巢癌光熱治療。該成果於2014年發表在Advanced Materials上(Adv. Mater.2014, 26, 4114-4120)。
  • 北京大學工學院侯仰龍教授課題組在分子影像診療探針領域取得重要...
    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團隊圍繞「分子影像診療探針」這一新興的醫工交叉領域,發展了一系列磁性納米探針,取得重要研究進展。2014年2014年,侯仰龍教授團隊率先在國際上提出碳化鐵納米顆粒體系,利用其磁、光、聲、熱等方面的獨特性質,構建了第一個基於Fe5C2納米顆粒的靶向卵巢癌的新型磁性納米診療探針Fe5C2-ZHER2:342。
  • 成立全國首個創新型分子影像研究中心 仁濟、聯影探索「產學研醫...
    這也是全國首家與聯影合作的「產學研醫」為一體的創新型分子影像研發中心,雙方將共同組建新型分子影像探針實驗室及研發團隊,在特異性適配體、納米抗體等分子探針的篩選、放射性或MR標記及臨床轉化領域進行原創性研發,利用大數據、人工智慧等前沿技術,開展更穩定和更深入的臨床應用和學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