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杭州4月9日電(朱涵 楊凌偉)8日,浙江大學發布了我國首套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PET(正電子發射型計算機斷層顯像)分子影像探針微流控模塊化集成合成系統。該系統大幅降低了放射量、製備時間等關鍵能耗指標,拓展了個體化、精準醫療的PET臨床應用,還可為相關新藥研發發揮重要支撐作用。
該成果受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和國家基金委科學儀器基礎研究專項支持,由浙大核醫學與分子影像研究所張宏教授團隊歷時12年研發完成,形成9項專利。
據介紹,PET是國際上先進的分子影像學檢查技術,能夠反映活體狀態下細胞或分子水平的變化,通過特定標記的藥物,可動態顯示機體內各種組織器官及細胞代謝的生化改變、基因表達、受體功能等生命關鍵信息,揭示疾病生物學過程,實現腫瘤、心血管及神經精神等重大疾病的精準診治。
「分子影像探針是PET和核醫學的關鍵,是一種特異性的顯像劑,其中發揮信號作用的是放射性核素。這些放射性核素就像『偵察兵』,能為醫生和科研人員找到病灶的位置。」張宏說。
課題組成員、浙江大學醫學中心副主任田梅介紹說,PET分子影像探針的特殊性還在於「一把鑰匙開一把鎖」,要觀察特定的生化過程,需要特定的探針。目前,國際上已經有這類分子影像探針100餘種,但現有的分子影像探針存在功能單一、合成計量大的問題,滯後於臨床應用和研究的需求。
據了解,浙大團隊目前研製成功的樣機採用微流控晶片模塊化策略,他們設計出一款由石英製成的、約兩張名片大的微流控晶片,晶片內部最小的通道內徑比一根頭髮絲還要細。在微小尺度通道網絡內,通過對反應物質流體進行控制,實現合成反應的微量快速合成,在一臺儀器上就可以合成不同的PET分子影像探針,具有低成本、多模塊、快合成、自動化等特點。(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