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藥物所等研發出靶向標記肝細胞硫化氫的糖螢光分子探針
內源性氣體信號分子硫化氫可廣泛參與調控機體多種生理病理過程,被認為是繼一氧化氮、一氧化碳後第三種重要的氣體信號分子。肝臟是產生硫化氫的主要組織,研究表明後者可能與肝損傷、肝炎、肝纖維化及肝硬化等病程發展直接相關。於是,發展可特異性檢測肝細胞內硫化氫的分子探針,無論是對細胞生物學研究還是疾病診斷均有重要意義。
基於螢光化學探針領域的前期工作基礎(Chem. Commun. 2014, 50:11735;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2014, 6:19600;Analyst 2013, 138:7087),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人員進一步拓展構建了可通過螢光「關開」機制靶向特異性探測肝細胞硫化氫小分子的「反應型」糖分子探針(下圖)。應用分子內電荷轉移(ICT)機制製備了含疊氮基、螢光淬滅的半乳糖萘醯亞胺探針,進而通過硫化氫對疊氮基團的還原特異性阻斷ICT過程,從而誘導強螢光發射產生。
研究發現當不含糖靶向基團時,探針可對一系列預孵育硫化氫的細胞體系(Hep-G2, HCT-116, HeLa, A549)產生弱的螢光標記,而糖靶向基團的引入則極大增強了探針對於表面含有ASGPR(脫唾液酸糖蛋白受體)肝癌細胞(Hep-G2)的靶向標記效果。此外,通過受體敲除及競爭實驗證明了肝細胞選擇性標記源於ASGPR與糖的特異識別作用。該研究為與生理、病理學相關硫醇類細胞信號分子的組織靶向性標記提供了有效的化學生物學工具,工作發表於英國皇家化學會刊物Chemical Communications(2015, 51:3653),並被國際著名傳感學家Seiji Shinkai教授(日本九州大學)70歲慶賀專刊收錄。
上述研究工作是在研究員李佳、臧奕與華東理工大學精細化工研究所研究員陳國榮、副研究員賀曉鵬的共同指導下,由雙方課題組聯合培養研究生周丹等合作完成。研究得到了「973」計劃、國家傑出青年基金及上海市優秀學科帶頭人基金資助。(來源: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