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 MATER:研究發現基於新型材料的化學生物學探針特異性標記肝細胞

2021-01-11 生物谷

利用細胞表面特異性受體及蛋白標誌物,識別並捕捉特定組織及特定生理病理狀態下的細胞,對於疾病診斷、靶向治療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糖蛋白及糖結合蛋白作為細胞-細胞、細胞-微環境相互作用的重要媒介,隨著糖組學的發展,其重要性也日益受到重視。

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與華東理工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開發了基於氧化石墨烯-糖分子,可識別肝細胞表面特異性糖受體的開關型生物傳感器。化學生物學探針分子GR1的螢光基團通過π堆疊與氧化態石墨烯(GO)作用。在沒有與靶蛋白特異性識別結合時,該螢光集團被激發後,螢光能量轉移至石墨烯,使螢光信號發生淬滅並不顯示螢光。當該生物探針分子利用其靶向基團-乙醯半乳糖特異性捕捉並識別肝細胞及肝癌細胞特異性表達的ASGPR受體後,兩者相互結合,而該結合力強於探針與石墨烯的結合力,打斷了探針分子螢光團與石墨烯的π-π作用,螢光得到恢復。同時這個開關型的糖分子探針,具有非常好的靶向ASGPR的特異性,對於非肝細胞及敲除ASGPR肝細胞的識別能力顯著降低。

此項研究工作是在陳國榮教授、賀曉鵬博士和李佳研究員的指導下,由兩個課題組聯合培養研究生魏曉麗及相關研究人員共同合作完成。利用細胞表面糖結合蛋白和明星材料「石墨烯」多元性開發建立了經濟型、特異性「糖簇石墨烯」生物探針,為糖組學與新型材料有效結合建立基於糖分子的新型探針實現生物分子特異性識別提供了新方向。該項研究8月14日已發表於國際頂級刊物Advanced Materials (2013, 25:4097, IF 14.829),且被選為該期雜誌的封面。(生物谷Bioon.com)

生物谷推薦的英文摘要



Advanced Materials   DOI: 10.1002/adma.201300187

Fluorogenic Probing of Specific Recognitions between Sugar Ligands and Glycoprotein Receptors on Cancer Cells by an Economic Graphene Nanocomposite
 
Hai-Lin Zhang,Xiao-Li Wei,Yi Zang,Jia-Yi Cao,hanshan Liu,Xiao-Peng He,Qibin Chen,Yi-Tao Long,Jia Li , Guo-Rong Chen,and Kaixian Chen

The specific intercellular recognitions between ligands and protein receptors, such as those between the saccharide chains pervaded on the cell surface of nearly all living organisms and their cognitive glycoprotein receptors, are a class of pivotal natural interactions that trigger cell responses, ultimately leading to the activation of a number of crucial physiological and pathological events such as cell-cell adhesion, cell development and differentiation, virus invasion, bacterial infection, and cancer metastasis.The ingenious probing of the sugar-based ligand-transmembrane receptor interactions therefore represents a significant subject of research that will contribute to the study of the 「glycomics」 as well as facilitate the early-state disease diagnosis and drug and vaccine development.However, protocols currently established to interpret these recognitions such as the western blotting and immuno-cytochemistry techniques generally require tedious workup to construct the sensing system and to perform the analysis along with the use of expensive raw materials, which signifies that simple fabrication of accurate yet economic glyco-sensors applicable by researchers without technical and/or financial limitations remains an urgent task.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研發出新型糖螢光分子探針
    上海藥物所等研發出靶向標記肝細胞硫化氫的糖螢光分子探針肝臟是產生硫化氫的主要組織,研究表明後者可能與肝損傷、肝炎、肝纖維化及肝硬化等病程發展直接相關。於是,發展可特異性檢測肝細胞內硫化氫的分子探針,無論是對細胞生物學研究還是疾病診斷均有重要意義。 基於螢光化學探針領域的前期工作基礎(Chem. Commun. 2014, 50:11735;ACS Appl. Mater.
  • 前沿 | 小分子探針與信號轉導
    >重大研究計劃「基於化學小分子探針的信號轉導過程研究」(2007~2016 年)的主要研究成果。,提出peroxiredoxin可作為一個新的抑制白血病細胞分化的分子靶點;在合成化合物中發現了新型自吞噬抑制劑 Spautin-1,發現其可抑制去泛素酶 USP10 和 USP13,促進 Vps34 複合物和 p53 蛋白的降解,Spautin-1 成為研究細胞自吞噬的重要探針工具。
  • 利用線粒體-溶酶體互作雙標記探針揭示線粒體局部黏度響應
    圖片來源於 Nature Communications研究人員發現,Coupa在溶酶體上時會發射紅光(Coupa-lyso),在線粒體中可與活性硫作用發生結構改變而發射藍光(Coupa-mito)。利用這一特點,該探針可用於同時觀測線粒體和溶酶體,顯現兩者間亞細胞水平相互作用的動態跟蹤。
  • 科學網—成功研製金屬離子螢光探針
    成功研製金屬離子螢光探針   本報訊(記者黃辛)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與華東理工大學研究人員合作,首次開發成功可細胞選擇性標記細胞內重金屬離子的可視化螢光探針,這對於未來發展體內跟蹤技術具有重要意義。 利用螢光小分子探針,動態標記特定組織及病理狀態下細胞對於特殊物質的內吞和表達,一直是化學生物學領域的重要命題。雖然近年來這一領域發展迅速,然而為實現「靶向性」示蹤並減少探針的毒副作用,發展可高特異性、高選擇性檢測待測物的螢光探針仍然是一個挑戰。
  • 放射性核素標記多功能納米探針及其在PET顯像中的研究進展
    目前常用的分子影像探針包括常規的非特異性造影劑、帶有特異分子配體的分子探針及納米探針。納米探針主要包括磁性納米探針、光學納米探針、放射性核素標記納米探針、聲學納米探針、多模態納米探針和診療一體化納米探針等。
  • 福建物構所稀土上轉換螢光生物標記材料研究取得新進展
    與傳統的分子螢光標記材料(如螢光染料)相比,稀土上轉換納米發光材料不僅化學穩定性高、螢光壽命長、潛在生物毒性低,而且由於採用近紅外光源激發具有較大的光穿透深度、無生物組織自螢光以及對生物組織幾乎無損傷等顯著優點,在螢光生物檢測和成像等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前景。
  • Chem.發表論文報導可定點開啟的螢光探針新結構——Huaxi-Fluors
    近日,我院臨床磁共振研究中心吳昊星研究團隊在化學領域知名期刊Angewandte Chemie(影響因子12.96)發表題為「A general strategy to design highly fluorogenic far-red and near-infrared tetrazine bioorthogonal probes」的研究論文,報導了可用於活細胞、活體成像的新型螢光探針。
  • Nature子刊:南京大學郭子建/何衛江利用線粒體-溶酶體互作雙標記探針揭示線粒體局部黏度響應
    為了解決這一難題,南京大學郭子建院士/何衛江教授課題組,利用線粒體和溶酶體內活性硫環境和性能的差異,開發了一種細胞滲透性、生物相容性、黏度響應性的小分子螢光探針Coupa,用於同時成像線粒體-溶酶體以研究活細胞中線粒體和溶酶體的相互作用。
  • Nature子刊:南京大學郭子建/何衛江利用線粒體-溶酶體互作雙標記探針揭示線粒體局部黏度響應
    圖片來源於 Nature Communications研究人員發現,Coupa在溶酶體上時會發射紅光(Coupa-lyso),在線粒體中可與活性硫作用發生結構改變而發射藍光(Coupa-mito)。利用這一特點,該探針可用於同時觀測線粒體和溶酶體,顯現兩者間亞細胞水平相互作用的動態跟蹤。
  • 武漢病毒所病毒雙特異性螢光標記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王漢中領導的研究團隊在利用納米材料標記病毒以用於病毒與宿主細胞相互作用的可視化相關研究中繼續取得研究進展,相關文章發表於生物材料領域的專業期刊Biomaterials上。病毒的單顆粒標記和示蹤技術為我們揭示病毒和宿主細胞間的相互作用過程提供新的視野和平臺。
  • 上海藥物所等在螢光分子探針研究中取得進展
    發展可用於檢測生物大分子(如核酸、蛋白質)的小分子螢光探針一直是國際上的研究熱點,然而可用於檢測並協同調控生物大分子結構的分子探針較為少見。上海藥物所李佳課題組與華東理工大學副研究員賀曉鵬課題組合作,共同開發了一種可用於同時檢測並交聯蛋白質的新型半乳糖基摺疊型探針。
  • 設計新型探針用於早期肺癌檢測
    原標題:設計新型探針用於早期肺癌檢測   11月3日,記者從華東理工大學獲悉,該校化學學院吳君臣研究團隊在多肽分子探針研究領域獲得重要進展。他們設計了一種基於解聚集的磁—光雙功能新型探針,可用於早期肺癌檢測。相關成果發表於《科學報告》雜誌。   據世衛組織預測,到2025年,我國每年新增肺癌病例將超過100萬。
  • 方顯楊課題組報導長鏈RNA位點特異性共價標記金納米顆粒的新技術...
    為研究RNA的結構,可通過向RNA分子中位點特異性的引入一些探針或活性標記物(例如,金納米顆粒, 順磁探針, 螢光探針等),引入新的研究手段(例如,X射線散射幹涉,電子順磁共振,單分子螢光共振能量轉移等),發展RNA的整合結構生物學研究方案。
  • Science 甲硫氨酸的化學選擇性標記
  • 新型近紅外二區發光量子點生物標記研究取得進展
    目前主要研究的近紅外二區量子點為II-VI族和IV-VI族半導體材料,如CdSe、CdTe和PbSe,但其中含有的重金屬元素(如Cd2+和Pb2+等)極大限制了其後續的生物醫學應用。開發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且高效發光的近紅外二區量子點,是目前生物標記領域的研究熱點和難點。
  • 福建物構所新型近紅外二區發光量子點生物標記研究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功能納米結構設計與組裝/福建省納米材料重點實驗室陳學元團隊開發出CuInSe2(CISe)基新型高效近紅外二區發光量子點生物探針,並首次將其應用於循環腫瘤細胞(CTC)檢測和腫瘤靶向實時成像。
  • 我國開發新型探針 神經遞質被完美「監視」
    「這些檢測手段存在一定缺陷,難以滿足研究的需求。」李毓龍說,其主要弊端是:缺乏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解析度,檢測特定神經遞質的特異性不夠高,難以精確反映神經遞質的真實動態信息,「開發新型神經遞質檢測工具,是國際神經科學的重大課題。」
  • Chemical Science: 酶特異性探針底物研發新策略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楊凌團隊探索出酶特異性探針底物的研發新策略,該團隊採用計算機輔助篩選及酶催化位點局部改造的策略成功設計研發了首個細胞色素P450 1A1亞酶的高特異性螢光探針底物。
  • 科學家設計新型雙光子螢光探針 —新聞—科學網
    據論文第一作者、南京工業大學先進材料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方海嘯介紹,人體內的神經遞質代謝需要維持一個穩定的代謝平衡,如果單胺氧化酶的功能發生異常,會過多或者過少地代謝神經遞質,從而破壞生物體內神經遞質的代謝平衡。所以單胺氧化酶與中樞神經系統疾病有著密切的聯繫,是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研究中的重要生化標誌物。
  • 新型冠狀病毒螢光PCR引物探針設計之我見
    筆者常年從事分子檢測試劑的研究開發,特別是螢光PCR技術。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爆發後,我們也進行了相關產品的研發,我們發現WHO發布的來自不同國家的引物探針設計,有些存在比較明顯的缺陷。本文以美國CDC設計的N基因引物探針為例,論述Taqman螢光PCR引物和探針設計的基本原則,並提出一些建議,供同行們參考,避免走彎路,浪費資源,也算是為抗擊疫情盡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