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昊星課題組在Angew. Chem.發表論文報導可定點開啟的螢光探針新結構——Huaxi-Fluors

2020-11-17 瀟湘名醫

近日,我院臨床磁共振研究中心吳昊星研究團隊在化學領域知名期刊Angewandte Chemie(影響因子12.96)發表題為「A general strategy to design highly fluorogenic far-red and near-infrared tetrazine bioorthogonal probes」的研究論文,報導了可用於活細胞、活體成像的新型螢光探針。

螢光探針不但可在亞細胞水平標記生物大分子,揭示其在分子網絡中的作用,探尋相關病理演進過程的分子機制;同時可作為信號手段對多個細胞、組織進行標記,實現對特異靶標如腫瘤轉移病灶、神經結構的光學示蹤和手術導航。這些生物醫學應用都離不開高靈敏度、信噪比的螢光探針。開發具有活細胞和體內螢光開啟能力並具有良好組織穿透力的新型螢光探針成為了開發新型診斷示蹤方法的重要研究內容。

本研究通過一種新型的化學生物學技術——生物正交化學,設計了新的螢光探針開啟方式。探針本身沒有螢光,在體內與預定位靶標發生高度特異性的生物正交反應,從而原位構建螢光分子和開啟螢光。這類螢光探針具有多種顏色,覆蓋了從可見光到近紅外發射波長。同時,也具有高度光穩定性、大斯託克位移和雙光子吸收等優良性質。團隊成功地利用該探針實現了對亞細胞結構、小鼠移植瘤的選擇性螢光標記,具有優異的解析度和信噪比,提高活體水平的靶標檢測靈敏度。研究團隊把這類新型的螢光探針骨架命名為Huaxi-Fluors。

圖A:Huaxi-Fluors螢光染料原位形成策略;圖B:Huaxi-Fluors的化學結構及光學性質;

圖C:線粒體的高分辨和高信噪比螢光成像(紅色);圖D:小鼠活體免疫螢光成像及0-500 μm高解析度三維顯微成像。

得益於生物正交化學這一新技術的有效性,近日基於生物正交技術的全球首例臨床實驗也在國際上引起了廣泛關注。相信本工作所報導的Huaxi-Fluors探針也將在螢光成像、手術導航等生物醫學領域有較好的應用前景。

我院博士後毛梧宇是該論文的第一作者,吳昊星研究員為該論文的通訊作者,華西醫院為第一作者單位。該研究相關工作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醫院135計劃等項目的資助;麻醉與危重急救研究室廖萍、蔣若天研究員在雙光子成像上給予了幫助和支持。

原文連結: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2011544

【來源:四川華西醫院】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分析】用於實時監測線粒體溫度的可固定螢光探針
    近年來,螢光成像技術作為一種可視化、實時、動態的展示技術被廣泛應用於生物研究中。基於螢光成像技術的微型溫度計被大量開發並應用於細胞內溫度檢測。目前,線粒體螢光溫度計採用具有陽離子鹽結構的螢光染料富集在線粒體內膜實現對其溫度的檢測。然而,這些結構是通過線粒體的內膜負電位實現對線粒體的富集,當電勢出現變化或喪失時,其性能必將受到影響。
  • CCS Chemistry | CRISPR螢光探針用於細胞染色質高分辨成像
    在CCS Chemistry 2019年第3期中,上海交通大學樊春海課題組發展了一種基於螢光染料標記的CRISPR探針,實現了活細胞染色質的實時高分辨成像。該系統依賴一段可設計的嚮導RNA(gRNA)引導內切酶(例如Cas9)識別並結合DNA雙鏈上與gRNA匹配的目標位點。這種對活細胞內雙鏈DNA的靶向性,在染色質實時成像的應用中也顯示出了巨大的潛力。在本工作中,研究者在體外轉錄的gRNA上標記多個高亮度的螢光染料分子。這些探針在活細胞內與失去內切酶活性的Cas9(dCas9)蛋白結合,即可實現對目標染色質位點的定位與成像。
  • 一種檢測二氧化硫及亞硫酸氫根的可逆螢光探針
    日前,記者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研究院獲悉,該單位智能所王素華研究員課題組在二氧化硫及亞硫酸氫根的檢測方面取得新進展。
  • Chemistry-A European Journal:分子間氫鍵誘導形成堅固的超分子H-型式聚集開啟綠色螢光蛋白發光團之螢光
    迄今為止,關於討論超分子發光團之報導中,很少探討超分子聚集中「局部結構剛度」之議題。在這裡,我們報告了一種方法:將天然 「GFP發光團」內置於超分子結構中作為螢光探針,深入研究超分子聚集中局部結構剛度的問題。      天然的GFP發光團4-hydroxybenzylidene-dimethylimidazolinone(HBDI)是一個對環境剛性極度敏感的螢光探針。
  • Chem.:專為ONOO-體內成像而定製的可激活雙光子近紅外螢光探針
    為此,湖北大學毛志強等人精心設計了一種可激活的雙光子近紅外螢光探針DHQ-RD-PN,用於腫瘤中過氧亞硝酸根的活體成像。 本文要點:1)此探針在體外對過氧亞硝酸根的響應增加了近紅外發射,從而確保該探針在細胞內和體內都能檢測到ONOO-。
  • 科學家發明簡單高效地將綠色螢光蛋白探針紅移的技術
    儘管近些年科學家陸續進化出個別基於紅色螢光蛋白的生物探針,大部分現有的生物探針依然只能發出綠色或者黃色螢光。由於黃綠色螢光蛋白激發和發射波長過於靠近,很難實現雙通道螢光監測。 此外,紅色螢光蛋白生物探針相比綠色螢光探針具有較弱的光毒性,更弱的背景螢光以及高光透性等優點。
  • 上海藥物所等在螢光分子探針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6, 7, 6325)報導了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在螢光分子探針構建與應用方面的研究進展,這是繼今年七月以來(Chem. Sci. 2016, 7, 4004)《化學科學》第二次以封面形式報導上海藥物所李佳課題組在分子探針與診斷方面的前沿交叉科研工作。
  • ChemNanoMat:「Off-On」型可雙光子激發的螢光納米探針
    但其在生理環境中溶解性差、螢光量子效率低,且極易發生光漂白,因此很少用於細胞內1O2的螢光檢測。圖1基於FRET構建Off-on型可雙光子激發的螢光納米探針用於細胞內1O2的靈敏檢測為了克服DPBF的固有缺陷,中央民族大學理學院彭洪尚教授課題組提出了一種基於螢光共振能量傳遞(Fluorescence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FRET)來構建「Off-On」型可雙光子激發的螢光納米探針
  • 科學家設計新型雙光子螢光探針 —新聞—科學網
    日前,中國科學院院士黃維與南京工業大學教授李林團隊與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Yao ShaoQ合作,設計合成了一種新的雙光子螢光探針,這將有助於未來臨床上對人源膠質瘤的標誌物
  • 科學網—合成可激活型近紅外二區納米螢光探針
    本報訊(記者黃辛)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趙春常課題組與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樊春海團隊合作,在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 CCS Chemistry | 簡單靈敏,一種基於MOFs的螢光放大檢測探針構築策略
    武漢大學汪成課題組將螢光共振能量轉移給受體引入到金屬有機框架(MOFs)中,通過對給受體比例的簡單調控,簡單高效的構築了對食品添加劑(特丁基對苯二酚)具有螢光放大檢測性能的MOFs,從而發展了一種構建基於MOFs的螢光放大檢測探針的簡單策略。
  • 【創新前沿】《國家科學評論》報導我校AIE內質網螢光探針研究新進展
    聚集誘導發光材料(AIEgens)只在聚集狀態下發光,已被廣泛應用於生物成像和疾病檢測,然而傳統AIE螢光探針在生物體內的成像特異性不佳。這是因為生物細胞中同時存在水溶性和脂溶性環境,而傳統AIE螢光染料通常僅在單一環境中溶解良好,但在另一種環境下極易聚集並發光,產生背景噪音或假陽性信號。
  • 【分析】水溶液中硝酸根離子的螢光檢測及細胞顯像
    貴州大學倪新龍教授課題組合成了一類新型的陽離子型螢光探針,實現了酸性水溶液中硝酸根離子的螢光可視化快速檢測,並首次實現了癌症細胞內硝酸根離子的螢光成像。該類螢光探針的原理是利用螢光探針的正電性與陰離子負電性之間的靜電力作用,再通過水溶液中螢光探針的疏水效應,使螢光探針形成了絲帶狀的納米自組裝從而產生了聚集螢光信號,達到了陰離子的螢光快速識別效果。
  • 雲南大學邵志會課題組在Angew. Chem. Int. Ed.發表論文
    日前,雲南大學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自然資源藥物化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邵志會教授課題組在手性催化與手性天然產物/手性藥物合成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2月11日,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化學領域國際頂級期刊(Angew. Chem. Int. Ed.
  • 生科李毓龍課題組在Neuron發文報導新型基因編碼的去甲腎上腺素...
    」的研究論文。研究團隊首次成功開發了新型、可基因編碼的去甲腎上腺素螢光探針,並成功應用於斑馬魚和小鼠檢測內源去甲腎上腺素的動態變化。該探針可特異性地區分結構相似的去甲腎上腺素與多巴胺,將成為研究去甲腎上腺素相關神經環路的重要工具。
  • 活細胞螢光探針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美國化學會志》(JACS)發表北京大學化學學院陳鵬課題組在活細胞螢光探針研究方面取得的新進展 北京大學化學學院化學生物學系陳鵬課題組,巧妙地將一種特異的有機過氧化物識別蛋白(OhrR)與環化的黃色螢光蛋白(cpVenus)相對接,構建了一種特異性識別有機過氧化物的螢光探針,能夠有效地對有機過氧化自由基產生螢光響應,但不與過氧化氫、超氧陰離子、單線態氧、羥自由基等物質發生反應。
  • 趙俊偉教授課題組在化學期刊Angew. Chem. Int. Ed上發表論文
    近日,化學化工學院、河南省多酸化學重點實驗室趙俊偉教授課題組,在高核稀土嵌入鎢氧納米簇的組裝及功能化的方面取得重大研究進展,相關成果「Aggregation of Giant Cerium-Bismuth Tungstate Clusters into a 3D Porous Framework with High Proton Conductivity
  • 化學學院何川/賈桂芳課題組在Angew. Chem. Int. Ed.發文報導RNA...
    2018年10月,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何川/賈桂芳副研究員課題組在Angew. Chem. Int. Ed.(《德國應用化學》)雜誌在線發表題為「An Elongation and Ligation-Based qPCR Amplification Method for the Radiolabeling-Free Detection of Locus-Specific N6-methyladenosine Modifications」的研究論文(DOI:10.1002/anie.201807942),報導了一種快捷檢測
  • Angew Chem:新型化學探針幫助看見大腦免疫細胞
    2019年5月4日訊 /生物谷BIOON /——韓國和新加坡的研究人員首次開發出一種化學探針,可以對活體動物大腦中的一種名為小膠質細胞的免疫細胞進行實時成像。這些發現得益於分離這些細胞的技術的進步,以及從小膠質細胞譜系中表達螢光蛋白的轉基因小動物系統,從而使光學顯微鏡能夠實時成像。然而,研究人類和靈長類動物的小膠質細胞是極其困難的。能夠撇開大腦中的其他細胞來單獨研究小膠質細胞對於理解大腦發育和疾病是至關重要的。
  • 基於邏輯與的螢光探針選擇性檢測活細胞溶酶體中的亞硫酸氫鹽
    在此,華東理工大學朱為宏、王成雲、郭志前課題組報導了一種基於邏輯與的螢光探針(NY-Lyso),它通過響應細胞內細胞器之間的pH差異、選擇性與亞硫酸氫鹽(HSO3-)反應來工作。這種方法使探針的螢光在中性或鹼性條件下保持沉默,在低pH和亞硫酸氫鹽的共刺激下激活。此外,它還被證實具有生物相容性,可用於監測活細胞溶酶體中的HSO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