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mistry-A European Journal:分子間氫鍵誘導形成堅固的超分子H-型式聚集開啟綠色螢光蛋白發光團之螢光

2021-02-24 AdvancedScienceNews
      開啟綠色螢光蛋白發光團之螢光一直是個挑戰,本工作是首次將綠色螢光蛋白發光團串接在超分子凝膠上,並發現能成功開啟此放光團之螢光達單分子螢光100倍以上,顯示超分子凝膠具有很高局部結構剛度。
      發光團的超分子聚集是基礎化學和應用化學中的重要課題,因為不同的分子堆積模式(例如,H-和J-型式聚集)會導致不同的光物理性質。迄今為止,關於討論超分子發光團之報導中,很少探討超分子聚集中「局部結構剛度」之議題。在這裡,我們報告了一種方法:將天然 「GFP發光團」內置於超分子結構中作為螢光探針,深入研究超分子聚集中局部結構剛度的問題。

      天然的GFP發光團4-hydroxybenzylidene-dimethylimidazolinone(HBDI)是一個對環境剛性極度敏感的螢光探針。當HBDI嵌入於綠色螢光蛋白的b-桶型結構中時顯示出很高的螢光量子效率(f〜80%);反之, HBDI單分子在流體溶液中時,因為結構扭轉致使螢光幾乎消失(f〜0.01%)。在此之前,已有許多研究者嘗試利用主客超分子結構將HBDI的螢光重新開啟,但效果不佳,此結果顯示HBDI對結構剛度有強烈地要求。

      在此,我們為了測試自組裝納米纖維的剛性是否可以成功地開啟HBDI之螢光,我們設計了含有HBDI發光團與pyridyldiamide(PDA)超分子片段的新型結構。結果顯示,此新型結構可形成兩種不同聚集類型的有機凝膠並具有不同之螢光特性。其中的高螢光凝膠是以H-型式聚集形成纖維網絡狀結構,且螢光強度是HBDI單分子螢光的兩個數量級倍增(f= 2.9 vs 0.02%)。特別的是,此高螢光凝膠在特定的溶劑中會自發性地進行超分子相變行成低螢光凝膠,此現象是由於局部結構剛度的減弱導致,顯示HBDI間的OH∙∙∙OH 氫鍵作用力扮演重要的角色,此推論可由傅立葉轉換紅外線光譜與X光粉末繞射實驗佐證。


相關結果發表在Chemistry—A European Journal (DOI: 10.1002/chem.202000358)上,文章第一作者為MENG-SHIUE TSAI。

原文連結: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chem.202000358

Wiley Advanced Science News官方微信平臺

如希望發表科研新聞或申請信息分享,請聯繫:ASNChina@wiley.com。

關注方式:微信右上角添加朋友—公眾號—搜索「AdvancedScienceNews」或下方長按識別二維碼。

 

相關焦點

  • JACS|分子動力學揭示綠色螢光蛋白mEos4b的發光機制
    文章概要光轉化螢光蛋白 (PCFPs) 能隨激發光波長地改變發出不同顏色的螢光,這類螢光蛋白極大地促進了活細胞超高分辨顯微成像技術(PALM)的發展及應用。光轉化螢光蛋白(PCFPs)的光轉化機理一直是許多實驗和理論研究的熱點,對於PCFPs的光致變色和紅光閃爍都得到了廣泛的研究,但其綠光物理行為卻很少受到關注。然而,在顯微鏡成像中,發現綠色PCFPs中的暗態會變得非常密集,並且會間接地影響到紅色通道中記錄的數據質量。此外,PCFPs中的綠態光開關可直接用PALM,已被設計成高效可逆的光開關螢光蛋白 (RSFPs)。
  • JACS | 分子動力學揭示綠色螢光蛋白mEos4b的發光機制
    ,這類螢光蛋白極大地促進了活細胞超高分辨顯微成像技術(PALM)的發展及應用。光轉化螢光蛋白(PCFPs)的光轉化機理一直是許多實驗和理論研究的熱點,對於PCFPs的光致變色和紅光閃爍都得到了廣泛的研究,但其綠光物理行為卻很少受到關注。然而,在顯微鏡成像中,發現綠色PCFPs中的暗態會變得非常密集,並且會間接地影響到紅色通道中記錄的數據質量。此外,PCFPs中的綠態光開關可直接用PALM,已被設計成高效可逆的光開關螢光蛋白 (RSFPs)。
  • ...科學獎一等獎「聚集誘導發光」:聚集七彩螢光 打造「品牌分子」
    1月8日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香港科技大學教授唐本忠團隊的「聚集誘導發光」項目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成果?它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哪些改變?請看經濟日報記者深入採寫的報導  顛覆經典的發現  HPS高顏值分子推翻光物理學常識,形成AIE現象——「聚集誘導發光」  唐本忠院士愛笑,也愛美。
  • CCS Chemistry | AIE超分子籠-剛性配體讓溶液態也能高效發光
    目前基於配位鍵的超分子已經應用於醫學研究、催化、氣體的吸附與分離等領域。並且功能性的基團可以在配體設計的過程中直接引入到超分子體系中,包括向體系中引入聚集誘導發光(AIE)活性基團。對於目前大多數已報導的含有AIE單元的離散超分子來說,在聚集狀態下由於有效地限制了苯環的旋轉所以能夠觀察到較高的螢光量子效率。
  • 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聚集誘導發光」:聚集七彩螢光 打造「品牌...
    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獲獎項目「聚集誘導發光」解讀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學教授唐本忠向記者展示實驗室中製備的裝在玻璃小瓶中的AIE材料粉末,它們在紫光燈照射下可以發出強烈螢光。AIE材料的技術應用AIE材料:越聚集,越發光!
  • 簡述螢光蛋白
    1螢光蛋白的發現及分類1.1綠色螢光蛋白1962年,下村修從維多利亞多管水母中分離到一種蛋白,在紫外線激發下它可以發出綠色螢光,即綠色螢光蛋白(GFP)。他還採用生物化學方法初步推測了GFP的發光位點和發光基團。
  • 今兒細聊一下螢光蛋白
    其化學性質穩定,作為螢光標記廣泛應用於生物醫學研究。其發色團由65至67位的三個胺基酸(Ser-Tyr-Gly)殘基組成,包裹在一個β摺疊形成的桶裝結構中。當蛋白質鏈摺疊時,這段被深埋在蛋白質內部的胺基酸片段經環化,脫水形成咪唑酮。在分子氧存在的條件下,發色團可進一步發生氧化脫氫,最終形成螢光。
  • 發光學報 | 當稀土遇見分子籠:新型發光超分子體系
    為紀念創刊40周年,《發光學報》特推出「青稞論道」專欄,悟創新之道,彰促進之法,論發光未來,展青科風採。例如,基於1,4,7,10-四氮環十二烷衍生物以及含2,2』-聯吡啶的穴狀配體形成的稀土大環化合物,可以實現對金屬離子、pH、O2、陰離子等的特異性和高靈敏傳感。從非均相的解離增強型氟化鑭免疫測定(DELFIA)到均相時間分辨螢光測定(HTRF)的廣泛應用也見證了稀土配合物的快速發展。其中Lehn教授報導的三(聯吡啶)穴狀配體與稀土金屬離子形成的化合物已經被CisBio公司商品化用於免疫分析檢測。
  • 螢光蛋白種類和螢光蛋白標記技術
    常見螢光蛋白簡介以GFP為藍本通過基因技術合成的突變體發射光譜涵蓋了整個可見光波段,近幾年針對螢光蛋白的改造工作主要集中於提高螢光蛋白的亮度,改變Stokes位移(指激發峰與發射峰之間的距離)和光譜特性,以及尋找新型光轉換/光激活螢光蛋白等方面開展。下面介紹幾種較為常用的綠色/紅色螢光蛋白基因及發光特性。
  • 「綠色螢光蛋白」讓未知世界顯影
    生物化學家們的研究對象常常是細胞、分子、基因等在顯微鏡下才會「現形」的物質。顯微鏡下的微觀世界與我們看到的宏觀世界極為不同,而GFP的作用是在微觀與宏觀間架起一座橋梁,讓科學家通過觀察發光效應推測出分子水平上的活動。這3位發現GFP的科學家最終獲獎,也說明了這一成果的重要性。
  • 高導電性和高量子效率NDI聚集誘導發光材料
    重慶大學譚陸西副教授課題組與北京化工大學顧星桂教授課題組合作,將傳統高電子遷移率的半導體分子萘四醯二亞胺(NDI)與聚集誘導發光(AIE)模塊三苯乙烯結合,設計製備了一個兼具高載流子遷移率及強近紅外固體發光的雙極性有機半導體材料,其在生物成像中展現出了良好的穿透性。
  • 綠色螢光蛋白負責水母的生物發光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綠色螢光蛋白負責水母的生物發光&nbsp&nbsp&nbsp&nbsp庫瑪爾團隊使用水母體內的綠色螢光蛋白(主要負責生物發光)進行了實驗,嘗試讓綠色螢光蛋白桶狀結構內的螢光分子生成的光子發生糾纏。通過一系列此類實驗,他們成功展示了光子對之間的偏振(偏振是光波的振動方向,光波能垂直、水平或者以任意角度發生偏振)糾纏,這意味著,光波的振動方向彼此關聯。
  • 螢光蛋白:帶你進入不一樣的視界
    1 螢光蛋白的發現及分類1.1 綠色螢光蛋白1962年,下村修從維多利亞多管水母中分離到一種蛋白,在紫外線激發下它可以發出綠色螢光,即綠色螢光蛋白 (GFP) 。他還採用生物化學方法初步推測了GFP的發光位點和發光基團。
  • 簡單高效,將綠色螢光蛋白傳感器轉化為紅色螢光傳感器
    基於螢光蛋白的生物傳感器是必不可少的研究工具。儘管近些年科學家陸續進化出個別基於紅色螢光蛋白的生物傳感器,但大多數現有螢光蛋白生物傳感器的發射波長都落在綠色或黃色光譜區域中。它們的光譜重疊會阻礙,很難實現雙通道螢光監測。此外,紅色螢光蛋白生物傳感器有望減少光毒性和自發螢光,並增加光子滲透和成像深度。
  • 【材料】ACS AMI┃全可見光調控的聚集誘導發光型二芳基乙烯螢光分子開關用於超分辨成像
    然而,二噻吩基乙烯通常需要紫外光碟機動光異構化閉環反應,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實用性。特別是在超分辨螢光成像領域,顯微系統因為成本、兼容性、安全等因素通常未裝備紫外光源,導致現有成像系統對二噻吩基乙烯探針的兼容性較差。同時,相較於可見光,紫外光波長更短、能量更高、對樣品或操作者傷害較大,且穿透性更差。因此,迫切需要開發使用較溫和的可見光替代紫外光碟機動的二噻吩基乙烯螢光分子開關。
  • 艾輝旺團隊發明將綠色螢光蛋白傳感器轉化為紅色螢光傳感器新技術
    儘管近些年科學家陸續進化出個別基於紅色螢光蛋白的生物傳感器,但大多數現有螢光蛋白生物傳感器的發射波長都落在綠色或黃色光譜區域中。它們的光譜重疊會阻礙,很難實現雙通道螢光監測。此外,紅色螢光蛋白生物傳感器有望減少光毒性和自發螢光,並增加光子滲透和成像深度。但是,現有的紅色螢光蛋白生物傳感器通常動態範圍小,在細胞內易聚集,以及存在光轉化等問題。
  • 神奇的螢光蛋白:讓老鼠和豬也發光
    綠色螢光蛋白質可以幫助科學家了解細胞機制如何工作。利用轉基因技術,所有細胞和動物都可以產生螢光蛋白質。 康乃狄克學院化學家、《發光基因》作者馬克·齊默(Mark Zimmer)將綠色螢光蛋白質稱之為「21世紀的顯微鏡」。通過讓基因攜帶綠色螢光蛋白質——與瘤轉移或大腦功能有關的基因——科學家只需通過尋找螢光便可知道基因何時以及為什麼「開啟」。
  • 馬丁·查爾菲:綠色螢光蛋白照亮生命
    http://www.yunnan.cn 發布時間 2012-06-25 20:49:08 星期一 來源:雲南網 大中小雲南網訊(記者 王海龍)25日,雲南科學大講壇迎來第36場講座(2012年第3講),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馬丁·查爾菲博士作為題為《綠色螢光蛋白:照亮生命》的演講。
  • 【唐本忠院士團隊】鐵離子點亮型生物螢光探針的設計及機理研究
    分子識別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分子通過非共價鍵相結合,這種現象廣泛存在於超分子化學和生命體系且備受矚目。分子識別是通過氫鍵、金屬耦合、疏水性和範德華力等弱相互作用力自組裝形成新的分子系統,並顯示出獨特的光物理特性,生物活性和分子動力學過程。
  • 唐本忠院士2019年成果精選:引領「聚集誘導發光」領域閃耀頂刊
    根據Google Scholar顯示,截至2019年12月22日,唐本忠院士總引用次數高達92273次,h指數為139。唐本忠院士於2001年首次發現不同於傳統螢光材料的發光現象,他創造性地提出「聚集誘導發光(AIE)」概念,在發光材料研究領域取得重大原創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