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ACS AMI┃全可見光調控的聚集誘導發光型二芳基乙烯螢光分子開關用於超分辨成像

2021-01-14 X一MOL資訊

英文原題: Visible-Light-Driven Photoswitching of AIE-Active Diarylethenes for Super Resolution Imaging

通訊作者:李衝,華中科技大學;朱明強,華中科技大學

作者:Chong Li, Kai Xiong, Ying Chen, Cheng Fan, Ya-Long Wang, Ye Huan, and Ming-Qiang Zhu


二噻吩基乙烯(DTE)螢光分子開關具有獨特的雙穩態特性和和優異的耐疲勞性,在光存儲和螢光成像等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然而,二噻吩基乙烯通常需要紫外光碟機動光異構化閉環反應,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實用性。特別是在超分辨螢光成像領域,顯微系統因為成本、兼容性、安全等因素通常未裝備紫外光源,導致現有成像系統對二噻吩基乙烯探針的兼容性較差。同時,相較於可見光,紫外光波長更短、能量更高、對樣品或操作者傷害較大,且穿透性更差。因此,迫切需要開發使用較溫和的可見光替代紫外光碟機動的二噻吩基乙烯螢光分子開關。近年來,可見光響應的二噻吩基乙烯漸漸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但相關報導不多,且主要集中於光致變色體系,而對螢光開關體系的研究較少。二噻吩基乙烯螢光分子開關體系相較於光致變色體系在分子結構和性質上都更為複雜,除了要考慮光致變色性能外,還需顧及螢光開關性質,目前如何設計可見光調控的高性能二噻吩基乙烯螢光分子開關仍然是一個難題。另外,螢光分子開關和常規螢光染料一樣,其在高濃度、聚集態、固態時易發生的聚集誘導螢光猝滅(ACQ)問題限制了其在光學應用中的性能。唐本忠院士提出的聚集誘導發光(AIE)概念,同樣能夠為解決螢光分子開關的ACQ問題提供重要的思路。當前,二噻吩基乙烯在可見光碟機動光致變色反應和AIE兩方面的研究上都分別取得了一定進展,但如何兼具兩個功能且獲得高螢光開關對比度的螢光分子開關仍然是個挑戰。

圖1. 可見光碟機動的AIE型二噻吩基乙烯螢光分子開關TPE-2DTE和OTPE-2DTE的結構和光致變色過程。
近期,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李衝講師和朱明強教授團隊通過雙重二噻吩基乙烯取代單個AIE基團(四苯基乙烯衍生物TPE/含有氧雜環的四苯基乙烯衍生物OTPE)的策略,構造出了兩種可見光碟機動的具有高螢光開關比的二噻吩基乙烯聚集誘導發光螢光分子開關TPE-2DTE 和OTPE-2DTE(圖1),並成功應用於超分辨成像。由於分子中含有聚集誘導發光基團,開環態的TPE-2DTE和OTPE-2DTE都表現出顯著的AIE特徵(圖2)。OTPE-2DTE中因含有氧雜環結構,聚集態或固態增強的螢光發射峰位於560 nm以上,而僅含有四苯基乙烯的TPE-2DTE則位於500 nm附近。同時,四苯基乙烯基團是一類給電子共軛基團,有效降低了能隙,促進二噻吩基乙烯結構對可見光的吸收和響應。405 nm可見光照能夠有效驅動TPE-2DTE 和OTPE-2DTE的閉環反應,由於閉環態二噻吩基乙烯的吸收光譜與螢光團的發射光譜有效重疊,能夠發生能量轉移而猝滅螢光。光穩定態時,TPE-2DTE和OTPE-2DTE分別能獲得50% 和40% 的閉環態轉化率。儘管如此,在聚集態時,405 nm光照下,TPE-2DTE和OTPE-2DTE的螢光能夠迅速猝滅,最大螢光開關比分別為1196: 1 和 1983: 1(圖3a 和3b),這主要歸功於分子間的能量轉移導致的猝滅放大效應。接著使用另一束長波長可見光(如621 nm)照射樣品,樣品的顏色和螢光又會恢復至起始狀態。交替使用長、短波長可見光照射樣品,便能夠實現可逆的螢光開關循環,並展現出良好的抗疲勞性(圖3b 和3c)。

圖2. TPE-2DTE 和 OTPE-2DTE 的AIE性能。(a)和(b)分別是TPE-2DTE和OTPE-2DTE在不同比例THF/H2O混合溶劑中的相對螢光強度(當前螢光強度I/THF中螢光強度I0)圖。I/I0 代表AIE效應強弱。利用TPE-2DTE和OTPE-2DTE優異的可見光碟機動螢光開關性質,能夠實現以可見光為工作波長的光學應用。例如,將開環態TPE-2DTE和OTPE-2DTE摻雜到含有PMMA的氯仿溶液中,使用毛筆蘸取該溶液在玻璃板上書寫文字,能夠使書寫的文字暫時「隱形」(圖3e 和3f)。在黑暗環境下,使用弱的405 nm光激發螢光,玻璃板顯現出強烈的青綠色和橙黃色螢光字母。再使用強405 nm光照誘導快速的閉環反應,所書寫的文字在日光燈下變成深藍色,而在黑暗條件下螢光「隱形」。若接著使用621 nm長波長可見光照射,樣品又能夠恢復起始無色和強螢光狀態,以上過程能夠重複循環多次。TPE-2DTE和OTPE-2DTE在使用全可見光工作波長的防偽、光存儲等領域具有潛在的應用價值。利用其優異的可見光調控性能,使用405 nm和561 nm可見光源,以TPE-2DTE和OTPE-2DTE作為超分辨成像探針,實現了嵌段共聚物PEO-b-PSt自組裝體納米棒狀膠束的超分辨成像,觀察到膠束精細的形貌,解析度優於50 nm(圖4)。在常規螢光成像圖重,某處的膠束橫切面的光學半峰全寬(FWHM)為400 nm左右,遠偏離膠束的真實直徑;而在超分辨重構圖中,同處的FWHM僅為37 nm,十分接近在電鏡中測得的數據,超分辨圖像的解析度相較於常規螢光成像提高了10倍以上。TPE-2DTE和OTPE-2DTE在超分辨成像方面展現出廣闊的應用前景。

圖3. TPE-2DTE 和 OTPE-2DTE 的螢光開關性能。(a)和(b)分別是TPE-2DTE和OTPE-2DTE在含99%水的THF溶液(1x10-5 M)中的螢光光譜。(c)和(d)分別是TPE-2DTE在490 nm處螢光發射強度和OTPE-2DTE在550 nm處螢光強度經405 nm和621 nm可見光交替照射的開關循環圖。使用(e) TPE-2DTE和(f)OTPE-2DTE的氯仿溶液(含PMMA)作為 「隱形墨水」書寫文字,在405 nm和621 nm交替照射下實現了可逆顏色和螢光轉變。

圖4. TPE-2DTE用於超分辨成像。(a)傳統螢光成像圖(上部分)和超分辨成像圖(下部分)。(b)傳統螢光成像圖和超分辨成像圖中膠束沿黃線方向剖面的半峰寬分析。(c)傅立葉環相關(FRC)解析度。TPE-2DTE和OTPE-2DTE是一種具有良好可見光響應的聚集誘導發光型二芳基乙烯螢光分子開關,由於可避免紫外光輻照帶來的不利影響以及ACQ現象,更適用於超分辨成像等光學應用,具有重要的實用價值。同時該工作對未來設計更高綜合性能的可見光碟機動的二芳基乙二烯螢光分子開關提供了一定的指導意義。研究成果發表於近期的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期刊上,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李衝(第一、共同通訊作者)、熊凱、陳穎、範成、王亞龍、朱明強(共同通訊作者)為論文作者。該研究得到「97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央高校基礎科研基金和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等的資助。Visible-Light-Driven Photoswitching of AIE-Active Diarylethenes for Super Resolution ImagingChong Li, Kai Xiong, Ying Chen, Cheng Fan, Ya-Long Wang, Ye Huan, Ming-Qiang Zhu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2020, DOI: 10.1021/acsami.0c03122Publication Date: May 18, 2020Copyright © 2020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https://www.x-mol.com/university/faculty/68976https://www.x-mol.com/university/faculty/47832


本文版權屬於X-MOL(x-mol.com),未經許可謝絕轉載!歡迎讀者朋友們分享到朋友圈or微博!


長按下圖識別圖中二維碼,輕鬆關注我們!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 化學 • 材料 領域所有收錄期刊

相關焦點

  • Angew:位阻型二芳基乙烯體系的雙聚集誘導發光機制
    而其對應的閉環體經光環化後,由中心烯橋平面和側端芳基平面組成振動單元,類似於 AIE 分子 THBA 構象。 因此,基於苯並二噻二唑位阻型烯橋,朱為宏教授課題組通過調控側端芳基的體積設計了一系列不同空間位阻的二芳基乙烯化合物,首次揭示了該系列光響應分子開環體和閉環體兩種光可逆異構體不同模式的聚集誘導發光機制以及空間位阻對螢光性能的影響。
  • 二芳基乙烯類酸致變色材料的光機械效應
    此外, 光二聚反應將平面形二芳基乙烯分子轉化為蝴蝶形環丁烷衍生物, 共軛分子的去平面化導致基於二聚體D-BO1N4F的薄膜對三氟乙酸蒸氣的檢測限低於薄膜BO1N4F。可見, 光誘導[2+2]環加成反應不僅能改善二芳基乙烯衍生物在薄膜中的螢光傳感性能, 而且是分子晶體產生光機械效應的驅動力。
  • 科學新發現-二芳基乙烯,卓越的單光子吸收上轉換發光材料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段鵬飛課題組發現一類新型的具有單光子吸收上轉換發光性能的化合物:光開關型發光二芳基乙烯。這類化合物可以實現紫外/可見光調控的閉環/開環反應,在閉環狀態具有高效的發光性能。但在有機體系中,這類上轉換材料非常匱乏,鮮有報導。圖1圖2近期,國家納米科學中心段鵬飛課題組發現一類新型的單光子吸收上轉換發光的材料——光開關型發光二芳基乙烯。該類分子具有典型的光照開閉環性質,在開環狀態不具有發光性質,而且在可見光區沒有吸收。
  • 光控螢光染料的超分辨成像研究獲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近日,華東理工大學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與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國家蛋白質中心、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丁分校以及英國巴斯大學合作,在酶激活型光控螢光染料的超分辨成像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 腦腫瘤近紅外二區聚集誘導發光探針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勞特伯醫學成像中心分子影像團隊與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劉斌合作,構建了近紅外二區(1000-1700nm)聚集誘導發光
  • 高導電性和高量子效率NDI聚集誘導發光材料
    重慶大學譚陸西副教授課題組與北京化工大學顧星桂教授課題組合作,將傳統高電子遷移率的半導體分子萘四醯二亞胺(NDI)與聚集誘導發光(AIE)模塊三苯乙烯結合,設計製備了一個兼具高載流子遷移率及強近紅外固體發光的雙極性有機半導體材料,其在生物成像中展現出了良好的穿透性。
  • ...科學獎一等獎「聚集誘導發光」:聚集七彩螢光 打造「品牌分子」
    1月8日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香港科技大學教授唐本忠團隊的「聚集誘導發光」項目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成果?它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哪些改變?請看經濟日報記者深入採寫的報導  顛覆經典的發現  HPS高顏值分子推翻光物理學常識,形成AIE現象——「聚集誘導發光」  唐本忠院士愛笑,也愛美。
  • 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聚集誘導發光」:聚集七彩螢光 打造「品牌...
    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獲獎項目「聚集誘導發光」解讀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學教授唐本忠向記者展示實驗室中製備的裝在玻璃小瓶中的AIE材料粉末,它們在紫光燈照射下可以發出強烈螢光。AIE材料的技術應用AIE材料:越聚集,越發光!
  • 唐本忠院士2019年成果精選:引領「聚集誘導發光」領域閃耀頂刊
    唐本忠院士於2001年首次發現不同於傳統螢光材料的發光現象,他創造性地提出「聚集誘導發光(AIE)」概念,在發光材料研究領域取得重大原創性突破。不同於傳統發光材料的「聚集導致發光猝滅」,具有聚集誘導發光性質的螢光材料在溶液態發光微弱,甚至不發光,而在聚集態卻表現出發光增強的現象。
  • 發光學報 | 稀土發光材料在近紅外二區成像中的應用
    在眾多的近紅外二區螢光納米材料中,稀土發光納米材料因具有化學穩定性和光穩定性好、發射帶窄、發光顏色和壽命可調等優點受到研究人員的廣泛關注。近日,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張洪傑院士和王櫻蕙副研究員團隊在《發光學報》上發表了題為「稀土發光材料在近紅外二區成像中的應用」的綜述文章。
  • 稿件速遞|超分辨螢光偏振成像
    綜述背景絕大部分螢光分子都是螢光偶極子,其光子吸收效率受激發光的偏振方向調製,它們發出的螢光也是偏振的。作為光的基本物理屬性,螢光偏振在生物學研究中獲得廣泛應用。通過螢光偏振顯微術(Fluorescence Polarization Microscopy, FPM),可以在測量螢光探針強度的同時測量偶極子的方向。
  • 南科大在近紅外二區成像材料設計及其生物醫學應用取得系列進展
    研究團隊通過理論計算驗證其設計理念和策略,得到了多種具有近紅外二區光學活性的高性能光聲及螢光成像材料,並將其成功應用於血管成像、腫瘤檢測等研究領域。該體系隨著烷氧基苯基、烷基噻吩基、酯基等取代基吸電子能力的增強,分子的最低非佔有軌道能級逐漸降低,從而實現了吸收波段從近紅外一區(NIR-I)至近紅外二區(NIR-II)的紅移。其中,酯取代的半導體聚合物分子(BDT-TQE)具有較強的扭曲分子內電荷轉移(TICT)效應,在激發狀態下顯示出極具減弱的螢光以及增強的光聲信號。
  •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螢光染料發光構效關係研究取得系列進展—新聞...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螢光染料發光構效關係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 全量子力學方法定量預測分子聚集誘導發光材料的吸收與發射光譜
    聚集誘導發光(Aggregation Induced Emission, AIE)材料由於其獨特的發光性質成為了近些年來材料研究領域明星材料,而對其機理和相關理論設計的也是重要的課題。雖然QM/MM方法的計算為聚集態發光體系的理論研究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由於其模型的局限性,對聚集態體系的量子效應的考慮並不完全,所以對分子聚集態體系的光譜的高精度預測仍然非常困難。因此,目前利用第一性原理計算對AIE進行精確理論預測並指導設計是一件非常具有挑戰性的課題。
  • 了解「聚集誘導發光」(AIE)和「聚集態化學」
    ,而發光分子則是產生光的基石。近年來,聚集誘導發光(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 AIE)開創了有機發光材料研究的新格局。因此,聚集並非不利於發光,通過合理的分子設計,可以有效提高聚集態發光效率——這一認知為高效發光分子的設計提供了新的思路。
  • 【Light在線】問答實錄:超分辨成像與單細胞分選技術
    問:上轉換納米顆粒的效率比較低,在應用於超分辨成像時發光會不會比較弱,單個顆粒的亮度是多少,與螢光染料相比呢?能否更好的應用於生物超分辨成像中?答:可以提高參雜濃度來提升亮度,上轉化材料抗淬滅性好,一般能亮更久,在生物成像中就可以做長時間STED成像。22.
  • 中科院院士唐本忠走進香港科大實驗室,揭秘中國原創「聚集誘導發光」
    「光」可謂萬物生命之源,改善人類的科技也是源自「光」的創新研究。唐本忠院士致力於聚集誘導發光(AIE)機理的探究,2016年《自然》期刊將AIE列為支撐未來納米光革命的四大納米材料之一,且是其中唯一一個由中國科學家原創的新材料體系。AIE分子材料有如競賽場上的 「全能運動員」,可應用在物料、醫療、病毒檢測、食品質量監測等多個範疇,具有極大的潛在商機。
  • 中科院院士唐本忠走進香港科大實驗室 揭秘中國原創「聚集誘導發光」
    「光」可謂萬物生命之源,改善人類的科技也是源自「光」的創新研究。唐本忠院士致力於聚集誘導發光(AIE)機理的探究,2016年《自然》期刊將AIE列為支撐未來納米光革命的四大納米材料之一,且是其中唯一一個由中國科學家原創的新材料體系。AIE分子材料有如競賽場上的 「全能運動員」,可應用在物料、醫療、病毒檢測、食品質量監測等多個範疇,具有極大的潛在商機。
  • 【唐本忠院士團隊】鐵離子點亮型生物螢光探針的設計及機理研究
    分子識別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分子通過非共價鍵相結合,這種現象廣泛存在於超分子化學和生命體系且備受矚目。分子識別是通過氫鍵、金屬耦合、疏水性和範德華力等弱相互作用力自組裝形成新的分子系統,並顯示出獨特的光物理特性,生物活性和分子動力學過程。
  • 【材料】Chem. Mater. | 生物正交功能化聚集誘導發光材料智能識別與殺傷致病菌
    TPEPA是一種具有聚集誘導發光特性的光敏劑。其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在水溶液環境中的螢光極其微弱,同時TPEPA具有可與疊氮基團進行click反應的炔基,當炔基與陰性菌(陽性菌)表面的疊氮發生click反應後,TPEPA分子內運動被抑制使得螢光被「點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