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是構成人類文明的重要組分,而發光分子則是產生光的基石。近年來,聚集誘導發光(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 AIE)開創了有機發光材料研究的新格局。
近日,謝育俊(第一作者)和李振教授(通訊作者)在National Science Review發表觀點(Perspective)文章,介紹了AIE的發展歷史,指出了AIE理念對發光分子設計的影響、需要解決的問題與對聚集態學科的引領作用。
文章首先回顧了AIE理念的發展歷程。很多傳統的螢光材料都受到「濃度猝滅(Aggregation-caused quenching, ACQ)」效應的困擾,會在高濃度下喪失螢光。2001年,唐本忠院士在研究噻咯(Silole)的過程中發現了AIE現象。與ACQ相反,AIE材料在稀溶液中幾乎不發光,而在聚集態的發光非常強。
通過一系列實驗與理論研究,研究者確認了AIE現象產生的主要原因,即分子內運動受限(Restriction of intramolecular motion, RIM)。隨後,大量的AIE分子被報導,其發射波長已經覆蓋整個紫外-可見光波段,並且已經延伸到近紅外區域。AIE材料在細胞與組織成像、化學傳感、力刺激響應、光電器件等領域都表現出了極高的應用價值。
螢光素的ACQ效應(a)與HPS的AIE現象(b)
尤為重要的是,AIE理念促使研究者探究聚集態分子的堆積模式與光物理過程,深刻地啟發了有機發光分子的設計。
在聚集狀態下,分子的運動受到抑制,同時分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增強,這兩種因素使分子在聚集態表現出奇特的發光性質。AIE化合物扭曲的空間構型抑制了聚集態下緊密的π-π堆積與無輻射躍遷,從而增強其發光性能。因此,聚集並非不利於發光,通過合理的分子設計,可以有效提高聚集態發光效率——這一認知為高效發光分子的設計提供了新的思路。
基於此,李振教授於2018年提出「MUSIC」(Molecular Uniting Set Identified Characteristic)理念,強調應該綜合考察分子的空間構型與堆積方式,從而認識和調控聚集態的光物理性質,這屬於聚集態化學(Aggregated state chemistry)研究範疇。
近年來,有機室溫磷光(Room-Temperature Phosphorescence, RTP)、力致發光(Mechanoluminescence, ML)等新穎的聚集態發光現象成為研究熱點。這兩類材料體現了聚集態緊密堆積作用對發光性能的影響,如聚集態使三線態激子得到穩定與對力的刺激產生光響應。這些新材料在顯示、傳感、防偽、組織成像等領域展現出極大的應用價值。
左:典型的AIE化合物TPE、TPP與HPS,以及AIE主要的應用領域;右:聚集態科學研究課題:室溫磷光(RTP)與力致發光(ML)。
隨著對聚集態物理化學性質研究的進一步深入,更多奇特的發光性質將被逐漸發現,相關理論也將日臻完善。
https://academic.oup.com/nsr/advance-article/doi/10.1093/nsr/nwaa199/5899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