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聚集誘導發光?「Angew」直觀闡釋AIE的原因

2021-01-20 小材科研

「聚集誘導發光(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AIE)」現象自2001年被唐本忠教授研究團隊以專用名詞形式提出以來(J. Luo, Z. Xie, J. W. Y. Lam, L. Cheng, H. Chen, C. Qiu, H. S. Kwok, X. Zhan, Y. Liu, D. Zhu, B. Z. Tang, Chem. Commun. 2001, 1740-1741.),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近年來更是取得了長足的進展。在過去將近100年的時間裡(J. Stark and P. Lipp, Z. Phys. Chem. 1913, 86, 36-41),(特別是四苯乙烯類分子的)聚集和固化誘導發光,與正常分子行為-聚集誘導猝滅(aggregation-caused quenching, ACQ)完全相反,一直吸引著廣泛的研究興趣去解析其反常行為背後的機理,以期達到任意調控分子光電熱轉換的目的。在眾多的機理推測中,目前比較廣為人知的是分子運動受阻機制(J. Mei, N. L. Leung, R. T. Kwok, J. W. Lam, B. Z. Tang, Chemical reviews 2015, 115, 11718-11940.):液體裡作為電子能量受體的分子轉動與振動在固體裡受阻而消失,從而減慢了固體裡的非輻射弛豫「The friction caused by their rotational or twisting motions against each other with the solvent media transforms the photonic energy to thermal energy, leading to radiationless relaxation of the excitons…In aggregates, such rotations are suppressed due to the physical constraint… Rotational motions are known to consume energy, and vibrational motions should work similarly」。然而,這種聽起來很符合直覺的猜想並不受基本物理化學原理支持。首先,液體裡分子基團沒有電子激發也能轉動,原動力來自液體分子的相互碰撞,如有機化學教科書裡的乙烷分子的重疊與叉式構像的轉換。其次,一般分子的自發輻射與弱耦合下的電子能/熱運動轉換差不多快。只有在強耦合,即電子與原子核運動不能分開的條件下,非輻射躍遷--電子能/熱運動轉換才有可能遠快於自發輻射而導致不發光。

最近,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鄭俊榮課題組(超快光譜)與趙達慧課題組(分子合成)和洛桑聯邦理工學院Clémence Corminboeuf課題組(動力學計算)合作,成功地解析了四苯乙烯(TPE)類分子AIE的機理(文章審稿人認為:this work brings further convincing arguments in the long-standing debate about AIE mechanism in TPEs)。利用自主發展的超快多維紫外/紅外混頻光譜技術(圖1a),他們實時觀測到在電子激發後的幾皮秒內大部分四苯乙烯分子在稀溶液裡迅速異構,產生環狀中間體(圖1e);而在固體裡沒有產生任何反應(圖1c&d)。這個環狀中間體是四苯乙烯分子電子激發態經過一個特殊構像的直接證據。在這個特殊構像(圖1f虛線紅圈內的黃藍線交叉點---勢能面上的錐形交叉點conical intersection, CI)裡,電子激發態和電子基態簡併,即它可以由電子激發產生(電子吸收光子挪動位置後原子核跟著挪動)也可以由振動激發產生(原子核間距由于振動激發產生變化後電子位置跟著變化)。由於共振,在這個特殊構像上,電子激發態變成電子基態非常迅速而且沒有能量的損失,所有沒有光子產生。變成電子基態後,電子就不能再躍遷衰減了,大多數的能量只能通過振動激發的衰減釋放出去。在液體裡,分子振動激發的壽命通常在幾到幾百皮秒的量級,遠快於電子自發螢光的10納秒時間量級。因此,一旦到達錐形交叉點,電子激發態的能量衰減就只能主要以非輻射躍遷的方式進行。

圖1. (a) TPE的2D 紫外/紅外光譜圖。(b)TPE固體和溶液的FTIR光譜。(c)TPE固體電子激發後的紅外響應,峰形與FTIR類似。(d)TPE液體電子激發後的紅外響應,新峰產生,意味著產生了新結構。(e)TPE異構成不穩定的環狀中間體。(f)TPE勢能圖。綠點是電子基態最穩定結構,黃點是環狀中間體,虛線圈內的交叉點是形成環狀中間體必經的CI。

電子激發態到達錐形交叉點這個構像需要各個苯環側基圍繞著碳碳單鍵旋轉。在液體裡,這種旋轉的阻力主要來自於溶劑分子位置重組所需的能量,通常比較小(<幾kcal/mol)。因此可以很容易實現和很快進行。在固體裡,繞著碳碳單鍵旋轉要打破晶格,能壘太高而無法進行。所以在固體裡,四苯乙烯分子在電子激發後沒有辦法到達錐形交叉點,自然也沒有辦法形成環狀中間體。然而,不能通過錐形交叉點只能讓電子激發能不快速非輻射躍遷,並不能保證分子在固體裡不聚集誘導猝滅。

四苯乙烯類的分子有一個特殊的性質讓它們與大多數有機固體不一樣。這些分子龐大的非共面側基讓電子躍遷中心在固體裡彼此隔得很開,不像聚集誘導猝滅分子因平面結構而緊挨在一起。因為離得比較遠,能量和電荷很難在四苯乙烯類的分子固體裡傳遞,從而避免了因分子間電子能量和電荷傳遞造成的猝滅現象。這種區別可以很直觀地通過躍遷偶極矩夾角變化的實時測量體現出來(圖2)。

總結一下,四苯乙烯類分子的AIE現象由兩個因素疊加在一起造成:(1)在液體裡不發光或發光很弱是因為分子經過了錐形交叉點而讓電子激發能很快非輻射衰減掉;(2)固體發光比較強是固體裡分子不能經過錐形交叉點而讓電子激發能得以長時間保存,和分子間能量/電荷傳遞慢而避免聚集誘導猝滅的綜合結果。是否通過錐形交叉點是決定輻射與非輻射躍遷比例的關鍵,它可以通過相變如AIE,或其他手段如壓力與電刺激等來調節。

圖2. AIE和ACQ分子的各向異性(躍遷偶極矩夾角)隨時間的變化關係。

該工作的共同第一作者分別是鄭俊榮課題組的關鍵鑫、Clémence Corminboeuf課題組的Antonio Prlj和趙達慧課題組的魏蓉。通訊作者為鄭俊榮,趙達慧,Clémence Corminboeuf。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和北京分子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的聯合資助。(來源: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

論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02/anie.202004318

相關焦點

  • 了解「聚集誘導發光」(AIE)和「聚集態化學」
    近年來,聚集誘導發光(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 AIE)開創了有機發光材料研究的新格局。、需要解決的問題與對聚集態學科的引領作用。與ACQ相反,AIE材料在稀溶液中幾乎不發光,而在聚集態的發光非常強。通過一系列實驗與理論研究,研究者確認了AIE現象產生的主要原因,即分子內運動受限(Restriction of intramolecular motion, RIM)。
  • 中科院院士唐本忠走進香港科大實驗室,揭秘中國原創「聚集誘導發光」
    唐本忠院士致力於聚集誘導發光(AIE)機理的探究,2016年《自然》期刊將AIE列為支撐未來納米光革命的四大納米材料之一,且是其中唯一一個由中國科學家原創的新材料體系。AIE分子材料有如競賽場上的 「全能運動員」,可應用在物料、醫療、病毒檢測、食品質量監測等多個範疇,具有極大的潛在商機。一、光學研究對人類有多重要?
  • 中科院院士唐本忠走進香港科大實驗室 揭秘中國原創「聚集誘導發光」
    唐本忠院士致力於聚集誘導發光(AIE)機理的探究,2016年《自然》期刊將AIE列為支撐未來納米光革命的四大納米材料之一,且是其中唯一一個由中國科學家原創的新材料體系。AIE分子材料有如競賽場上的 「全能運動員」,可應用在物料、醫療、病毒檢測、食品質量監測等多個範疇,具有極大的潛在商機。  一、光學研究對人類有多重要?
  • ...科學獎一等獎「聚集誘導發光」:聚集七彩螢光 打造「品牌分子」
    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獲獎項目「聚集誘導發光」解讀  1月8日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香港科技大學教授唐本忠團隊的「聚集誘導發光」項目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成果?它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哪些改變?請看經濟日報記者深入採寫的報導  顛覆經典的發現  HPS高顏值分子推翻光物理學常識,形成AIE現象——「聚集誘導發光」  唐本忠院士愛笑,也愛美。
  • 天津大學「NSR」觀點:「聚集誘導發光」促進聚集態化學發展
    光是構成人類文明的重要組分,而發光分子則是產生光的基石。聚集誘導發光(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 AIE)開創了有機發光材料研究的新格局。應《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簡稱NSR)邀請,撰寫展望(Perspective)文章《Approaching aggregated state chemistry accelerated by 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介紹聚集誘導發光的發展歷史
  • 聚集誘導發光提高發光效率—新聞—科學網
    聚集誘導發光材料的高技術應用示例 光在人類生活和文明進程中不可或缺,近代光學研究的重大進展多與發光材料有關,然而傳統有機發光材料的設計與應用面臨聚集導致發光猝滅(ACQ)的制約,ACQ也是有機發光材料應用的
  • 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聚集誘導發光」:聚集七彩螢光 打造「品牌...
    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獲獎項目「聚集誘導發光」解讀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學教授唐本忠向記者展示實驗室中製備的裝在玻璃小瓶中的AIE材料粉末,它們在紫光燈照射下可以發出強烈螢光。AIE材料的技術應用AIE材料:越聚集,越發光!
  • Angew:位阻型二芳基乙烯體系的雙聚集誘導發光機制
    因此,基於苯並二噻二唑位阻型烯橋,朱為宏教授課題組通過調控側端芳基的體積設計了一系列不同空間位阻的二芳基乙烯化合物,首次揭示了該系列光響應分子開環體和閉環體兩種光可逆異構體不同模式的聚集誘導發光機制以及空間位阻對螢光性能的影響。
  • 聚集誘導發光:昨天,今天與明天丨對話科學家
    原創 Cell Press CellPress細胞科學 來自專輯Cell Press對話科學家物質科學Physical science聚集誘導發光(AIE)現象的出現挑戰了發光團的聚集不利於發光這一通識。
  • NSR觀點:「聚集誘導發光」促進聚集態化學發展
    本站訊(通訊員 高寧)光是構成人類文明的重要組分,而發光分子則是產生光的基石。聚集誘導發光(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 AIE)開創了有機發光材料研究的新格局。近日,我校李振教授應《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簡稱NSR)邀請,撰寫展望(Perspective)文章《Approaching aggregated state chemistry accelerated by 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介紹聚集誘導發光的發展歷史,AIE理念對發光分子設計的影響、需要解決的問題與對聚集態學科的引領作用
  • Feature Article|聚集誘導發光材料在有機光電器件中的應用
    標題 | 聚集誘導發光材料在有機光電器件中的應用Promising applications of 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傳統發光材料在溶液態具有優異的發光性能,但是在聚集態由於分子間的強相互作用,往往會導致發光猝滅,從而嚴重影響器件性能,制約了發光材料在光電器件中的應用,也影響了有機光電產業的發展。
  • 「Angew」華東理工:功能染料組裝誘導發光研究新進展
    近日,華東理工大學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的馬驤教授團隊基於前期通過超分子組裝手段調控振動誘導發光(vibration-induced emission,VIE)的研究, 將手性環已二胺單元引入到VIE分子中,利用VIE分子的雙發射、大斯託克斯位移和環境敏感等特點,對從動力學亞穩態到熱力學穩態的組裝過程進行實時的可視化監測
  • 天津大學李振《NSR》觀點:「聚集誘導發光」促進聚集態化學發展
    光是構成人類文明的重要組分,而發光分子則是產生光的基石。聚集誘導發光(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 AIE)開創了有機發光材料研究的新格局。應《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簡稱NSR)邀請,撰寫展望(Perspective)文章《Approaching aggregated state chemistry accelerated by 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介紹聚集誘導發光的發展歷史
  • 高導電性和高量子效率NDI聚集誘導發光材料
    重慶大學譚陸西副教授課題組與北京化工大學顧星桂教授課題組合作,將傳統高電子遷移率的半導體分子萘四醯二亞胺(NDI)與聚集誘導發光(AIE)模塊三苯乙烯結合,設計製備了一個兼具高載流子遷移率及強近紅外固體發光的雙極性有機半導體材料,其在生物成像中展現出了良好的穿透性。
  • 唐本忠院士2019年成果精選:引領「聚集誘導發光」領域閃耀頂刊
    唐本忠院士於2001年首次發現不同於傳統螢光材料的發光現象,他創造性地提出「聚集誘導發光(AIE)」概念,在發光材料研究領域取得重大原創性突破。不同於傳統發光材料的「聚集導致發光猝滅」,具有聚集誘導發光性質的螢光材料在溶液態發光微弱,甚至不發光,而在聚集態卻表現出發光增強的現象。
  • 腦腫瘤近紅外二區聚集誘導發光探針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勞特伯醫學成像中心分子影像團隊與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劉斌合作,構建了近紅外二區(1000-1700nm)聚集誘導發光
  • 聚集誘導發光納米仿生機器人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生物醫藥與技術研究所納米醫療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蔡林濤、副研究員張鵬飛、研究員龔萍、博士鄧冠軍等,與香港科技大學教授、中科院院士唐本忠以及湘潭大學教授陳華傑合作,研發出一種基於聚集發光元件的AIE納米仿生機器人系統,用於血腦屏障穿越及腦膠質瘤靶向診療。
  • 聚集誘導發光新突破,首次在非人靈長類動物實現1.5釐米深腋動脈...
    香港科技大學唐本忠院士團隊、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鄭海榮研究員團隊、南方科技大學李凱教授團隊聯合攻關,首次在非靈長類動物上研究了聚集誘導發光探針的急性毒性,實現了1.5釐米深腋動脈血管的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相關工作以
  • 為什麼「打哈欠」會傳染?
    人為什麼打哈欠企鵝用打哈欠來求偶,蛇在進食後打哈欠來調整下巴,豬打哈欠表示憤怒,那麼人為什麼打哈欠?通常哈欠都被跟「困」「無聊」掛上鉤,其實不是這樣的。打哈欠是人的一種本能。孕中期當你還是個胎兒時你就已經會打哈欠了。儘管其原理還未知,但目前認為這跟大腦的發育有關。
  • 我國科學家研發出聚集誘導發光納米仿生機器人系統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生物醫藥與技術研究所納米醫療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蔡林濤、副研究員張鵬飛、研究員龔萍、博士鄧冠軍等,與香港科技大學教授、中科院院士唐本忠以及湘潭大學教授陳華傑合作,研發出一種基於聚集發光元件的AIE納米仿生機器人系統,用於血腦屏障穿越及腦膠質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