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集誘導發光納米仿生機器人研究獲進展

2020-09-10 中科院之聲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生物醫藥與技術研究所納米醫療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蔡林濤、副研究員張鵬飛、研究員龔萍、博士鄧冠軍等,與香港科技大學教授、中科院院士唐本忠以及湘潭大學教授陳華傑合作,研發出一種基於聚集發光元件的AIE納米仿生機器人系統,用於血腦屏障穿越及腦膠質瘤靶向診療。相關論文以Natural-Killer-Cell-Inspired Nanorobots with 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 Characteristics for Near-Infrared-II Fluorescence-Guided Glioma Theranostics為題,在線發表在ACS NANO上,並已申請1項中國發明專利。

一般意義上的機器大部分由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構件組成,當構件與構件之間在獲得合適的能量後會發生相對運動。納米機器人(nanorobot)是機器人工程學的新興科技,是當今高新科技的前沿熱點之一,它以分子水平的生物學原理為設計原型,設計製造可對納米空間進行操作的「功能分子器件」。納米機器人的材料設計與開發,需要在分子層次以上的介觀層次或者更大的聚集態層次對於分子聚集體進行系統研究,聚集誘導發光(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 AIE)為聚集態科學的研究提供研究平臺。自然殺傷細胞(natural killer cell,NK細胞)是機體重要的免疫細胞,不僅與抗腫瘤、抗病毒感染和免疫調節有關,而且在某些情況下參與超敏反應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發生,它不依賴抗體和補體,即能直接殺傷靶細胞,如腫瘤細胞或受病毒感染的細胞等;此外,尚有免疫調節功能,參與移植排斥反應和某些自身免疫病的發生發展。自然殺傷細胞的功能和其細胞膜表面的多種抗原蛋白具有密切聯繫。

基於前期NK細胞膜仿生納米載體系統的工作基礎(ACS Nano2018, 12, 12, 12096-12108),通過借鑑科幻電影《終結者》中終結者機器人T-800的設計理念,粵港兩地研究人員合作開發以AIE聚合物材料為內骨骼,以自然殺傷細胞膜為外部皮膚的「終結者」納米機器人系統。這一系統既保留AIE材料在聚集態的近紅外二區發光性能,同時賦予AIE材料自然殺傷細胞免疫調節與識別的功能。構建的納米機器人可以通過調控血腦屏障表皮細胞間的緊密連接(TJs),引發血-腦屏障細胞骨架重排,導致細胞間隙增大而形成細胞間「綠色通道」,幫助自己穿越血腦屏障。在跨越血腦屏障進入腦部區域後,納米機器人可以利用NK細胞膜表面蛋白與腫瘤細胞膜表面受體的特異性識別,富集到腦膠質瘤細胞內。

藉助深圳先進院自行搭建的近紅外二區共聚焦細胞成像平臺、近紅外二區流式細胞分析平臺和近紅外二區小動物活體成像平臺,科研人員分別從細胞水平和活體水平對納米機器人的靶向能力進行驗證,在原位移植腦膠質瘤的小鼠模型上,實現高信噪比腦部腫瘤成像引導的光熱治療,為腦腫瘤及其他腦部疾病的診療提供新的工具。

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廣東省、深圳市、中科院科技計劃等的資助。

AIE納米仿生機器人示意圖及腦膠質瘤靶向診療示意圖

來源: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

相關焦點

  • 深圳先進院等在聚集誘導發光納米仿生機器人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生物醫藥與技術研究所納米醫療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蔡林濤、副研究員張鵬飛、研究員龔萍、博士鄧冠軍等,與香港科技大學教授、中科院院士唐本忠以及湘潭大學教授陳華傑合作,研發出一種基於聚集發光元件的AIE納米仿生機器人系統,用於血腦屏障穿越及腦膠質瘤
  • 我國科學家研發出聚集誘導發光納米仿生機器人系統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生物醫藥與技術研究所納米醫療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蔡林濤、副研究員張鵬飛、研究員龔萍、博士鄧冠軍等,與香港科技大學教授、中科院院士唐本忠以及湘潭大學教授陳華傑合作,研發出一種基於聚集發光元件的AIE納米仿生機器人系統,用於血腦屏障穿越及腦膠質瘤
  • 深圳先進院AIE納米仿生機器人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醫藥所納米醫療技術研究中心蔡林濤研究員、張鵬飛副研究員、龔萍研究員、鄧冠軍博士等與香港科技大學唐本忠院士及湘潭大學陳華傑教授合作,經過長時間努力,成功研發出一種基於聚集發光元件的AIE納米仿生機器人系統用於血腦屏障穿越及腦膠質瘤靶向診療。
  • 聚集誘導發光提高發光效率—新聞—科學網
    聚集誘導發光材料的高技術應用示例 光在人類生活和文明進程中不可或缺,近代光學研究的重大進展多與發光材料有關,然而傳統有機發光材料的設計與應用面臨聚集導致發光猝滅(ACQ)的制約,ACQ也是有機發光材料應用的
  • 腦腫瘤近紅外二區聚集誘導發光探針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勞特伯醫學成像中心分子影像團隊與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劉斌合作,構建了近紅外二區(1000-1700nm)聚集誘導發光
  • 今日科技話題:重構陰離子溶劑化結構、納米「人造分子」、「雲雀」、鎘汙染農田修復、納米仿生機器人
    ——《中國科學報》5納米仿生機器人有望「制服」腦腫瘤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醫藥所納米醫療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蔡林濤、副研究員張鵬飛等人與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學教授唐本忠及湘潭大學教授陳華傑合作,成功研發出一種基於聚集發光元件
  • 聚集誘導發光:昨天,今天與明天丨對話科學家
    原創 Cell Press CellPress細胞科學 來自專輯Cell Press對話科學家物質科學Physical science聚集誘導發光(AIE)現象的出現挑戰了發光團的聚集不利於發光這一通識。
  • 唐本忠院士2019年成果精選:引領「聚集誘導發光」領域閃耀頂刊
    唐本忠院士於2001年首次發現不同於傳統螢光材料的發光現象,他創造性地提出「聚集誘導發光(AIE)」概念,在發光材料研究領域取得重大原創性突破。不同於傳統發光材料的「聚集導致發光猝滅」,具有聚集誘導發光性質的螢光材料在溶液態發光微弱,甚至不發光,而在聚集態卻表現出發光增強的現象。
  • ...科學獎一等獎「聚集誘導發光」:聚集七彩螢光 打造「品牌分子」
    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獲獎項目「聚集誘導發光」解讀  1月8日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香港科技大學教授唐本忠團隊的「聚集誘導發光」項目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成果?它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哪些改變?請看經濟日報記者深入採寫的報導  顛覆經典的發現  HPS高顏值分子推翻光物理學常識,形成AIE現象——「聚集誘導發光」  唐本忠院士愛笑,也愛美。
  • 功能染料組裝誘導發光研究獲進展
    華東理工大學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的馬驤教授團隊將手性環已二胺單元引入到VIE分子中,利用VIE分子的雙發射、大斯託克斯位移和環境敏感等特點,對從動力學亞穩態到熱力學穩態的組裝過程進行實時的可視化監測。同時,成功誘導出圓偏振發光。該工作近日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
  • 【科學網】功能染料組裝誘導發光研究獲進展
    華東理工大學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的馬驤教授團隊將手性環已二胺單元引入到VIE分子中,利用VIE分子的雙發射、大斯託克斯位移和環境敏感等特點,對從動力學亞穩態到熱力學穩態的組裝過程進行實時的可視化監測。同時,成功誘導出圓偏振發光。該工作近日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
  • 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聚集誘導發光」:聚集七彩螢光 打造「品牌...
    1月8日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香港科技大學教授唐本忠團隊的「聚集誘導發光」項目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成果?它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哪些改變?請看經濟日報記者深入採寫的報導顛覆經典的發現 HPS高顏值分子推翻光物理學常識,形成AIE現象——「聚集誘導發光」唐本忠院士愛笑,也愛美。17年前,他覺得一種叫做六苯基噻咯(HPS)的有機分子結構很漂亮,就安排幾個學生去研究一下這種高顏值分子的性質。
  • 高導電性和高量子效率NDI聚集誘導發光材料
    重慶大學譚陸西副教授課題組與北京化工大學顧星桂教授課題組合作,將傳統高電子遷移率的半導體分子萘四醯二亞胺(NDI)與聚集誘導發光(AIE)模塊三苯乙烯結合,設計製備了一個兼具高載流子遷移率及強近紅外固體發光的雙極性有機半導體材料,其在生物成像中展現出了良好的穿透性。
  • 深圳先進院研發出新型光學探針 為納米機器人提供便攜GPS系統
    記者近日從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簡稱深圳先進院)獲悉,該院生物醫藥與技術研究所納米中心的張鵬飛副研究員團隊研發出基於聚集發光材料的多功能光學探針,能為納米機器人的開發提供便攜的GPS定位系統。光學探針不僅為科研人員探索生命的奧秘提供有力武器,同時也為重大疾病的預防、控制及治療提供了重要工具。
  • 納米機器人發展前景令人鼓舞,未來值得期待
    其實這些「探險者」就是納米機器人;它們直接觀看到人體各個器官的組織和運行情況。納米機器人技術在當時只是一種科學幻想,但如今已出現在現實世界。前不久,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與香港科技大學以及湘潭大學合作,研發出一種基於聚集發光元件的納米仿生機器人系統,用於血腦屏障穿越及腦膠質瘤靶向診療。
  • Feature Article|聚集誘導發光材料在有機光電器件中的應用
    研究背景在顯示和照明領域,有機半導體材料在電致發光、電致變色、液晶顯示以及太陽能聚光器等光電器件中已經得到深入研究。在這些器件中,有機材料通常以聚集態(固態或薄膜態)的形式才能被應用。技術突破聚集誘導發光(AIE)概念的提出改變了人們對光物理規律的認識,為解決傳統發光材料聚集發光猝滅問題提供了有效的方法。AIE分子在溶液態不發光或者發光微弱,但是在聚集態能夠高效發光,在光電器件、生物檢測、化學傳感等前沿領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 聚集誘導發光新突破,首次在非人靈長類動物實現1.5釐米深腋動脈...
    香港科技大學唐本忠院士團隊、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鄭海榮研究員團隊、南方科技大學李凱教授團隊聯合攻關,首次在非靈長類動物上研究了聚集誘導發光探針的急性毒性,實現了1.5釐米深腋動脈血管的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相關工作以
  • 深圳先進院打造自帶「GPS」的光學探針,已用於納米機器人和食品...
    會發光的分子材料 光學探針,即以生物發光或螢光技術,對生物體進行標記,根據探針的發光強度為檢測信號,對生物細胞或基因表達等進行可視化成像,從而用於藥物研發、指導手術等。 張鵬飛說,自己與光學探針的淵源是一類會發光的分子材料開始的。
  • ...院打造自帶「GPS」的光學探針,已用於納米機器人和食品快速檢測
    會發光的分子材料光學探針,即以生物發光或螢光技術,對生物體進行標記,根據探針的發光強度為檢測信號,對生物細胞或基因表達等進行可視化成像,從而用於藥物研發、指導手術等。張鵬飛說,自己與光學探針的淵源是一類會發光的分子材料開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