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Chem. Mater. | 生物正交功能化聚集誘導發光材料智能識別與殺傷致病菌

2021-01-21 X-MOL資訊

英文原題:Bio-Orthogonal AIEgen for Specific Discrimination and Elimination of Bacterial Pathogens via Metabolic Engineering

作者:Min Wu (吳敏), Guobin Qi(齊國斌), Xingang Liu(劉馨剛), Yukun Duan(段玉坤), Jingjing Liu(劉晶晶), Bin Liu(劉斌)細菌感染引起的疾病正在以不可預測的速度快速增加,對人類的生命健康造成重大威脅。目前臨床抗菌治療的主要障礙是無法對多重細菌交叉感染進行快速、準確地診斷,進而錯過最佳的治療階段。當前鑑別細菌病原體的診斷方法主要包括血液培養、組織樣本、聚合酶鏈式反應(PCR)等。但是,這些方法存在檢測時間長、精準度低、檢測流程複雜以及需要依賴精密儀器等缺點。由於無法及時可靠地獲取細菌病原體的信息,大多數細菌感染都根據醫生的經驗診斷並採用廣譜抗生素予以治療。廣譜抗生素的普遍使用往往容易導致細菌產生耐藥性。據估計,除非新的抗菌藥物研究有重大進展,否則到2050年細菌感染致死將是導致人類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設計並探討可快速有效辨別和精確殺傷細菌病原體的方法具有重要意義。近日,新加坡國立大學劉斌教授課題組成功開發了一種基於生物正交原理的可快速精準辨別和殺傷革蘭氏陰性、陽性細菌的功能探針TPEPA(見圖1C)。首先,通過生物代謝工程的方法可分別使得陰性菌表面的脂多糖層和陽性菌肽聚糖層富含疊氮基官能團。TPEPA是一種具有聚集誘導發光特性的光敏劑。其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在水溶液環境中的螢光極其微弱,同時TPEPA具有可與疊氮基團進行click反應的炔基,當炔基與陰性菌(陽性菌)表面的疊氮發生click反應後,TPEPA分子內運動被抑制使得螢光被「點亮」。根據革蘭氏陰陽性菌細胞結構的不同,作者採用Kdo-N3糖和Ala-N3胺基酸分別對革蘭氏陽性菌和陰性菌進行生物代謝處理後,可以實現TPEPA對革蘭氏陽性菌和陰性菌的選擇性檢測與原位殺傷。

圖1. TPEPA鑑別並殺傷革蘭氏陰性菌和陽性菌的機理示意圖首先作者選用Escherichia coli(E. coli)作為革蘭氏陰性菌的模型菌, 在經過Kdo-N3代謝處理後,分別與不同濃度的TPEPA 進行孵育 (圖1A), 流式細胞計數結果顯示E. coli的螢光強度具有濃度依賴性。臨床上使用的菌落培養法檢測細菌常常需要數天的時間,而TPEPA標記細菌的時間非常迅速。流式結果顯示只需要半小時,大部分的E. coli細菌即可以被標記上近紅外螢光(圖2A)。接著作者選用Staphylococcus aureus (S. aureus) 作為革蘭氏陽性菌的代表菌,在經過D-Ala-N3代謝處理後,S. aureus也可被快速標記上近紅外螢光。從雷射共聚焦圖中可以看到,TPEPA的紅色螢光信號主要集中在E. coli和S. aureus細菌的外圍(圖2C3和2D4),而在細菌的細胞質中並沒有發現紅色螢光信號。其他革蘭氏陽性菌 (MRSA 、Bacillus subtilis)和陰性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Pseudomonas aeruginosa)中也發現類似的現象。

圖2. 功能探針TPEPA單獨標記E. coli和S. aureus細菌能力的研究接下來,作者考察了TPEPA選擇性標記混合菌中革蘭氏陰性菌和陽性菌的能力。首先作者將革蘭氏陰性菌(E. coli)和革蘭氏陽性菌(S. aureus)等比例混合得到混合細菌溶液。Kdo是革蘭氏陰性菌LPS的重要組成成分,而革蘭氏陽性菌中並沒有LPS,因此經過Kdo-N3代謝處理後的革蘭氏陰性菌可以被TPEPA選擇性地標記,而革蘭氏陽性菌並不能被標記。D-Ala可以代謝至革蘭氏陰性菌和陽性菌的肽聚糖上。但是不同於革蘭氏陽性菌,革蘭氏陰性菌最外層有一層外膜,該外膜可以阻止分子量大於650 Da的分子進入細菌外膜。功能探針TPEPA分子量為1235 Da,因此在經過D-Ala-N3代謝處理後,混合菌中的革蘭氏陽性菌可以被選擇性被標記上(圖3)。通過這樣的策略,TPEPA可以快速精準地實現對革蘭氏陰、陽性菌的鑑別。

圖3. 功能探針TPEPA選擇性標記混合細菌中E. coli或S. aureus的研究TPEPA是一種具有聚集誘導發光特性的光敏劑,在光照下可以產生活性單線態氧進而有效地殺滅細菌。作者接下來研究了TPEPA對細菌的光照殺菌能力。細菌生存實驗和掃描電鏡實驗結果都證明了TPEPA可以對革蘭氏陰性菌和革蘭氏陽性菌具有非常良好的光照殺菌能力(圖4)。 

圖4. 功能探針TPEPA對E. coli和S. aureus的光照殺菌研究總之,作者設計了一種生物相容性高且對革蘭氏陰、陽性菌具有快速選擇性成像和精確殺傷功能的探針,該探針在細菌診斷和細菌感染治療等方面顯示出巨大的應用前景。該項目得到新加坡國家研究基金(R279-000-483-281、R279-000- 444-281) 和新加坡國立大學研究基金(R279-000-482-133) 的資助。Bio-Orthogonal AIEgen for Specific Discrimination and Elimination of Bacterial Pathogens via Metabolic EngineeringMin Wu, Guobin Qi, Xingang Liu, Yukun Duan, Jingjing Liu, Bin Liu*Chem. Mater., 2020, 32, 858-865, DOI: 10.1021/acs.chemmater.9b04520Publication Date: December 31, 2019Copyright © 2019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近年來,新加坡國立大學劉斌教授課題組主要研究和探索先進功能材料在生物醫學和清潔能源等領域中的應用。在生物醫學方面,致力於使用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有機材料以實現對重要生物過程的高效便捷的示蹤以及對一些疾病非侵入性的治療;在清潔能源方面,主要設計合成高效的敏化劑和催化劑,用來將太陽能轉化成簡便易用的清潔能源。其成果多次發表在國際一流期刊。


劉斌,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化學與生物分子工程學院系主任,新加坡工程院院士,亞太材料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同時也是ACS Materials Letters執行主編, Advanced Material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等多個雜誌的編委。致力於共軛聚合物發光材料、聚集誘導發光材料等在生物醫學及能源中的應用研究,其成果多次發表在國際一流期刊,h-因子89,連續多年榮獲科睿唯安 「高被引科學家」 稱號。其多項研究成果實現產業化並創立了LuminiCell公司。


https://www.x-mol.com/university/faculty/40437http://www.chbe.nus.edu.sg/faculty/cheliub


本文版權屬於X-MOL(x-mol.com),未經許可謝絕轉載!歡迎讀者朋友們分享到朋友圈or微博!


長按下圖識別圖中二維碼,輕鬆關注我們!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 化學 • 材料 領域所有收錄期刊

相關焦點

  • Feature Article|聚集誘導發光材料在有機光電器件中的應用
    標題 | 聚集誘導發光材料在有機光電器件中的應用Promising applications of 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研究背景在顯示和照明領域,有機半導體材料在電致發光、電致變色、液晶顯示以及太陽能聚光器等光電器件中已經得到深入研究。在這些器件中,有機材料通常以聚集態(固態或薄膜態)的形式才能被應用。
  • 聚集誘導發光納米仿生機器人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生物醫藥與技術研究所納米醫療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蔡林濤、副研究員張鵬飛、研究員龔萍、博士鄧冠軍等,與香港科技大學教授、中科院院士唐本忠以及湘潭大學教授陳華傑合作,研發出一種基於聚集發光元件的AIE納米仿生機器人系統,用於血腦屏障穿越及腦膠質瘤靶向診療。
  • 高導電性和高量子效率NDI聚集誘導發光材料
    重慶大學譚陸西副教授課題組與北京化工大學顧星桂教授課題組合作,將傳統高電子遷移率的半導體分子萘四醯二亞胺(NDI)與聚集誘導發光(AIE)模塊三苯乙烯結合,設計製備了一個兼具高載流子遷移率及強近紅外固體發光的雙極性有機半導體材料,其在生物成像中展現出了良好的穿透性。
  • 我國科學家研發出聚集誘導發光納米仿生機器人系統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生物醫藥與技術研究所納米醫療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蔡林濤、副研究員張鵬飛、研究員龔萍、博士鄧冠軍等,與香港科技大學教授、中科院院士唐本忠以及湘潭大學教授陳華傑合作,研發出一種基於聚集發光元件的AIE納米仿生機器人系統,用於血腦屏障穿越及腦膠質瘤
  • 深圳先進院等在聚集誘導發光納米仿生機器人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生物醫藥與技術研究所納米醫療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蔡林濤、副研究員張鵬飛、研究員龔萍、博士鄧冠軍等,與香港科技大學教授、中科院院士唐本忠以及湘潭大學教授陳華傑合作,研發出一種基於聚集發光元件的AIE納米仿生機器人系統,用於血腦屏障穿越及腦膠質瘤
  • 聚集誘導發光提高發光效率—新聞—科學網
    聚集誘導發光材料的高技術應用示例 光在人類生活和文明進程中不可或缺,近代光學研究的重大進展多與發光材料有關,然而傳統有機發光材料的設計與應用面臨聚集導致發光猝滅(ACQ)的制約,ACQ也是有機發光材料應用的
  • 聚集誘導發光:昨天,今天與明天丨對話科學家
    CellPress:通常人們認為凝聚態的有機發光團不利於螢光等發光現象的產生。然而,2001年問世的聚集誘導發光(AIE)效應卻顛覆了這一認知。請問唐院士團隊是如何發現這一極富研究價值的工作的?因為我自己做學生時就知道HPS晶體發光,感覺其中必有蹊蹺。通過與學生的討論,我們最終確認噻咯分子在稀溶液分散時不發光但在固態聚集後高效發光。如你所說,人們一般認為聚集不利於有機分子發光,而我們觀察到的現象卻恰好相反:不發光的分子通過聚集而實現發光。根據這個實驗現象,我們提出了聚集誘導發光(AIE)這個新概念。
  • 唐本忠院士2019年成果精選:引領「聚集誘導發光」領域閃耀頂刊
    唐本忠院士於2001年首次發現不同於傳統螢光材料的發光現象,他創造性地提出「聚集誘導發光(AIE)」概念,在發光材料研究領域取得重大原創性突破。不同於傳統發光材料的「聚集導致發光猝滅」,具有聚集誘導發光性質的螢光材料在溶液態發光微弱,甚至不發光,而在聚集態卻表現出發光增強的現象。
  • 中科院院士唐本忠走進香港科大實驗室,揭秘中國原創「聚集誘導發光」
    唐本忠院士致力於聚集誘導發光(AIE)機理的探究,2016年《自然》期刊將AIE列為支撐未來納米光革命的四大納米材料之一,且是其中唯一一個由中國科學家原創的新材料體系。AIE分子材料有如競賽場上的 「全能運動員」,可應用在物料、醫療、病毒檢測、食品質量監測等多個範疇,具有極大的潛在商機。一、光學研究對人類有多重要?
  • 中科院院士唐本忠走進香港科大實驗室 揭秘中國原創「聚集誘導發光」
    唐本忠院士致力於聚集誘導發光(AIE)機理的探究,2016年《自然》期刊將AIE列為支撐未來納米光革命的四大納米材料之一,且是其中唯一一個由中國科學家原創的新材料體系。AIE分子材料有如競賽場上的 「全能運動員」,可應用在物料、醫療、病毒檢測、食品質量監測等多個範疇,具有極大的潛在商機。  一、光學研究對人類有多重要?
  • ...科學獎一等獎「聚集誘導發光」:聚集七彩螢光 打造「品牌分子」
    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獲獎項目「聚集誘導發光」解讀  1月8日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香港科技大學教授唐本忠團隊的「聚集誘導發光」項目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成果?它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哪些改變?請看經濟日報記者深入採寫的報導  顛覆經典的發現  HPS高顏值分子推翻光物理學常識,形成AIE現象——「聚集誘導發光」  唐本忠院士愛笑,也愛美。
  • 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聚集誘導發光」:聚集七彩螢光 打造「品牌...
    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獲獎項目「聚集誘導發光」解讀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學教授唐本忠向記者展示實驗室中製備的裝在玻璃小瓶中的AIE材料粉末,它們在紫光燈照射下可以發出強烈螢光。AIE材料的技術應用AIE材料:越聚集,越發光!
  • 【材料】浙江大學唐睿康教授課題組Adv. Mater.綜述:生物礦化,從材料方法到生物策略
    不同於實驗室的材料製備,在生物礦化過程中大量的有機基質,特別是蛋白質介入到無機材料的形成過程中,控制材料的成核、生長、取向和組裝可以構建性能優異的複合材料。傳統的生物礦化研究強調模仿自然開展材料的仿生設計和製備,突出了有機體系對無機結晶的調控,從而提高材料的性能。
  • 全量子力學方法定量預測分子聚集誘導發光材料的吸收與發射光譜
    聚集誘導發光(Aggregation Induced Emission, AIE)材料由於其獨特的發光性質成為了近些年來材料研究領域明星材料,而對其機理和相關理論設計的也是重要的課題。雖然QM/MM方法的計算為聚集態發光體系的理論研究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由於其模型的局限性,對聚集態體系的量子效應的考慮並不完全,所以對分子聚集態體系的光譜的高精度預測仍然非常困難。因此,目前利用第一性原理計算對AIE進行精確理論預測並指導設計是一件非常具有挑戰性的課題。
  • NSR觀點:「聚集誘導發光」促進聚集態化學發展
    本站訊(通訊員 高寧)光是構成人類文明的重要組分,而發光分子則是產生光的基石。聚集誘導發光(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 AIE)開創了有機發光材料研究的新格局。近日,我校李振教授應《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簡稱NSR)邀請,撰寫展望(Perspective)文章《Approaching aggregated state chemistry accelerated by 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介紹聚集誘導發光的發展歷史,AIE理念對發光分子設計的影響、需要解決的問題與對聚集態學科的引領作用
  • 聚集誘導發光新突破,首次在非人靈長類動物實現1.5釐米深腋動脈...
    香港科技大學唐本忠院士團隊、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鄭海榮研究員團隊、南方科技大學李凱教授團隊聯合攻關,首次在非靈長類動物上研究了聚集誘導發光探針的急性毒性,實現了1.5釐米深腋動脈血管的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相關工作以
  • ——越聚集越發光,一項中國人改寫光物理課本的...
    唐本忠團隊在國際上率先提出聚集誘導發光(AIE)——這項中國人改寫光物理課本的發現,開闢了具有原創性和國際引領性的基礎科學研究全新領域。光,給萬物溫暖,助生靈繁育。從先秦墨子對光學的最初記載,到現代物理學中的量子力學和相對論,千百年來人類沒有停止過對光的追逐、理解和利用。有機發光材料是當代光學研究的前沿熱點,化學家們對發光性能優異的功能分子夢寐以求。
  • 了解「聚集誘導發光」(AIE)和「聚集態化學」
    近年來,聚集誘導發光(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 AIE)開創了有機發光材料研究的新格局。、需要解決的問題與對聚集態學科的引領作用。在聚集狀態下,分子的運動受到抑制,同時分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增強,這兩種因素使分子在聚集態表現出奇特的發光性質。AIE化合物扭曲的空間構型抑制了聚集態下緊密的π-π堆積與無輻射躍遷,從而增強其發光性能。
  • 天津大學李振《NSR》觀點:「聚集誘導發光」促進聚集態化學發展
    光是構成人類文明的重要組分,而發光分子則是產生光的基石。聚集誘導發光(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 AIE)開創了有機發光材料研究的新格局。應《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簡稱NSR)邀請,撰寫展望(Perspective)文章《Approaching aggregated state chemistry accelerated by 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介紹聚集誘導發光的發展歷史
  • 【材料】Chem. Mater.封面:石英襯底多重調控單層二硫化鎢
    通常,襯底的功能和它的晶體對稱性,晶格常數及物化性質息息相關。儘管之前報導的這些襯底能夠在某些領域發揮作用,但它們的功能相對單一,對於材料的控制有限,極大地限制了TMDCs複雜結構(如:大面積一維TMDCs納米帶,一維/二維複合TMDCs)的製備及潛在應用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