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gew Chem:新型化學探針幫助看見大腦免疫細胞

2021-01-09 生物谷

2019年5月4日訊 /生物谷BIOON /——韓國和新加坡的研究人員首次開發出一種化學探針,可以對活體動物大腦中的一種名為小膠質細胞的免疫細胞進行實時成像。這項發現由韓國浦項科技大學基礎科學研究所(IBS)和新加坡生物成像聯盟(SBIC)和新加坡科學、技術和研究機構(A*STAR)的新加坡免疫網絡(SIgN)領導;此外,新加坡杜克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Duke-NUS Medical School) 進行了關鍵的成像研究以幫助科學家了解大腦疾病的發展,如中風,自閉症,阿爾茨海默氏症和帕金森病。


圖片來源:http://cn.bing.com

小膠質細胞是大腦中主要的免疫細胞。雖然小膠質細胞在一個世紀前就被發現,但直到最近研究人員才發現它們在各種神經系統疾病的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這些發現得益於分離這些細胞的技術的進步,以及從小膠質細胞譜系中表達螢光蛋白的轉基因小動物系統,從而使光學顯微鏡能夠實時成像。然而,研究人類和靈長類動物的小膠質細胞是極其困難的。

能夠撇開大腦中的其他細胞來單獨研究小膠質細胞對於理解大腦發育和疾病是至關重要的。雖然研究人員已經開發了一些生物化學標記和分子成像工具來研究這些特化細胞,但目前還沒有任何方法能夠在活體大腦中的細胞水平觀察小膠質細胞,而這與臨床更相關。

這項新研究是兩個實驗室的合作研究:IBS副主任的Young-Tae Chang教授(同時也在A*STAR's SBIC任職)和Duke-NUS助理教授Hyunsoo Shawn Je。研究人員從潛在探針庫中篩選出了小膠質細胞的螢光標記物。隨後,研究人員進行了大量體內外研究,以證明其中一種名為CDr20的探針確實能夠在活細胞中標記小膠質細胞。研究人員用免疫螢光法檢測了小膠質細胞的選擇性染色。然後,研究人員利用敲除細胞系來鑑定了小膠質細胞中存在的、「開啟」探針螢光的酶。

Chang教授解釋說:「通過深入的結構-活性關係研究,我們開發了一種高性能的螢光化學探針CDr20,它可以在體內和體外觀察小膠質細胞。利用基因組水平的CRISPR-Cas9敲除篩選,我們發現Ugt1a7c是CDr20的功能靶蛋白,可以通過酶解葡萄糖醛酸反應激活小膠質細胞中的CDr20螢光信號。我們的探針還可以標記人類和靈長類動物來源的小膠質細胞,因此這將對研究高等哺乳動物的小膠質細胞功能非常有用。」

作者表示他們將繼續改進CDr20的功能和使用程序。此外,Chang實驗室正在篩選只標記活化小膠質細胞的新分子,而科學家們懷疑活化的小膠質細胞在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神經炎症中發揮重要作用。(生物谷Bioon.com)

參考資料:

Kim B et al. Visualizing microglia with a fluorescence turn-on Ugt1a7c substrate. Angewandte Chemie.DOI: https://doi.org/10.1002/anie.201903058

相關焦點

  • 吳昊星課題組在Angew. Chem.發表論文報導可定點開啟的螢光探針新結構——Huaxi-Fluors
    近日,我院臨床磁共振研究中心吳昊星研究團隊在化學領域知名期刊Angewandte Chemie(影響因子12.96)發表題為「A general strategy to design highly fluorogenic far-red and near-infrared tetrazine bioorthogonal probes」的研究論文,報導了可用於活細胞、活體成像的新型螢光探針。
  • HORIBA|Angew. Chem.:區分D2O和H2O的光學探針設計新策略
    無論是作為研究化學和生理變化中使用的材料,還是在原子能技術中的重要應用等等,重水在尖端技術上無疑是一種為寶貴的資源。光學探針是化學分析中較為常用的方法,具有操作方便、選擇性高等優點,但目前重水光學探針不但種類稀少,而且響應機理複雜。近日,四川大學盧志雲教授團隊成功地提出了一種能區分D2O和H2O的光學探針分子的理性設計策略,其方法不但簡單,而且更為高效。
  • 新型探針也為多巴胺受體的相關藥物篩選優化提供了新的可能
    多巴胺是一種重要的神經傳導物質,用來幫助細胞傳送脈衝,它與帕金森氏症、藥物成癮、精神分裂症、多動症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等多種神經系統疾病密切相關。為更好地研究多巴胺在生理和病理過程中的作用,研究人員需要擁有一種能夠實時、靈敏、特異地監測多巴胺的趁手「兵器」。此前,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李毓龍實驗室開發了一系列監測神經遞質的螢光探針,其中包括第一代多巴胺探針。
  • 【分析】選擇性檢測Co2+的新型鈷離子生物發光探針
    近日,山東大學的李敏勇和杜呂佩團隊通過將鈷離子識別基團引入生物發光體系,製備了一種高靈敏度和選擇性的生物發光探針。為了滿足鈷離子在動物體內成像的嚴格標準,該團隊利用生物發光成像(BLI)作為非侵入性策略來建立檢測平臺。
  • 新型多巴胺傳感器可以幫助解開大腦化學奧秘
    這一種高特異性傳感器可檢測多巴胺,即神經元釋放的一種可向其他神經細胞發送信號的化學分子。與先進的顯微鏡結合使用時,dLight1可提供高解析度,實時成像的活體動物多巴胺時空釋放特徵。該研究的主要作者,生物化學和分子醫學副教授Lin Tian說:「新型傳感器將幫助研究人員檢測和監測大腦中不同的信息處理活動。
  • 我國開發新型探針 神經遞質被完美「監視」
    他介紹說,人的大腦由數十億個神經元(也稱神經細胞)組成,神經元通過數萬億的突觸組成複雜的神經網絡。不同種類的神經元經過或遠或近的投射,通過突觸與其他神經元進行信息交流,實現感知、決策和運動等高級神經功能。「神經遞質是介導神經元信息傳遞的化學活性小分子,在突觸傳遞中扮演著『信使』的角色。」
  • 第四節 原位雜交組織化學與免疫細胞化學結合法
    第四節 原位雜交組織化學與免疫細胞化學結合法   原位雜交組化(ISHH)與免疫組織化學(IHC)結合法是先後用ISHH和IHC在同一切片或兩個相鄰切片進行染色,這樣就可以同一細胞中顯示出某種mRNA和相應的蛋白、多肽或其它抗原,從而可更好地了解某一基因的轉錄和蛋白、多肽合成的動力學。
  • 創新 新型皮膚癌檢測探針問世
    關注醫療器械創新,更多資訊請瀏覽醫療器械創新網www.innomd.org近日,來自德州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開發了一種新型探針,其可以將三種特殊的方法集於一種設備,利用光來檢測皮膚組織的特性以及進行癌症的檢測;研究者表示,目前這種新型的三合一探針正在進行先期臨床試驗,相關研究成果刊登於國際雜誌
  • 螢光探針成像技術 幫助人們看清「神經」活動
    但也正是物理、化學以及生物等學科的共同促進,才促使著人們醫學事業不斷取得新突破。螢光探針成像技術,就是近年來在醫學領域中逐漸發展起來的一項新技術。相信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對於螢光探針技術都是一知半解。其實只要你用心了解的話,就會在自然環境中發現很多螢光現象,例如螢火蟲、螢光棒以及閃閃發光的水母等。
  • 新型成像技術或可對大腦化學信號實現實時監測
    2016年8月25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國外的神經科學家開發了一種新方法,可以實時觀察大腦中化學信使的水平起伏狀況,同時研究者們還能夠觀察到當小鼠對聲音產生反應流口水時大腦中神經遞質水平的激增,就像巴浦洛夫的狗一樣
  • 研究人員開發出新型「多巴胺螢光探針」助力精準醫療
    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型、可基因編碼的多巴胺螢光探針。據悉,該探針有望成為研究多巴胺相關神經環路的重要工具,為未來精準醫療和新型藥物研發提供新路徑。  多巴胺是大腦中一種重要的神經遞質,在中樞神經系統中調控一系列關鍵的神經功能,包括學習、記憶、注意力、運動控制等。多巴胺失調會導致精神疾病或神經退行性疾病,如多動症、精神分裂症等。
  • 新型傳感器:能長時間監測大腦中的多巴胺!
    他們相信,這種方法將幫助他們學習到更多關於多巴胺在健康和疾病的大腦中的作用。他們相信,這種方法將幫助他們學習到更多關於多巴胺在健康和疾病的大腦中的作用。因為這些探針非常小(直徑約10微米),研究人員能植入多達16個這種探針,來測量紋狀體不同部位的多巴胺水平。在新研究中,研究人員想要測試他們是否能用這些傳感器來進行長期的多巴胺追蹤。
  • 新型紅色螢光多巴胺探針和第二代綠色螢光多巴胺探針的開發及應用
    紐約大學Dayu Lin實驗室和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Guohong Cui實驗室合作,在Nature Methods在線發表了題為「Next-generation GRAB sensors for monitoring dopaminergic activity in vivo」的研究論文,報告了新型紅色螢光多巴胺探針和第二代綠色螢光多巴胺探針的開發及應用
  • Prime 95B助力新型近紅外激發電壓螢光納米探針問世!
    人類的大腦中有860億左右的神經元,這些神經元通過相互連接,形成一套精密的控制系統,決定我們的所有行為。因此,神經元的電活動一直是神經科學家們探索大腦奧秘的重點關注對象。為了更準確,更全面地了解神經元電活動,從傳統的離體和在體電生理記錄,到鈣離子螢光成像技術,科學家們可謂是費盡心思。
  • 科學家發明出比頭髮絲還細的纖維探針,可向大腦傳輸信號
    電學以及化學組合信號向大腦的傳輸。未來,通過進一步調整並提升該新型探針的生物兼容性,這種新型技術有望更好地研究不同大腦區域的功能性及相互連接性。這種新型聚合物纖維探針是由一組材料科學家、化學家、生物學家等通力合作而開發出來的。在設計上,研究者儘量使纖維探針能夠模擬大腦組織的柔軟性及柔韌性。相比於傳統的剛性金屬探針,這將極大地有利於將其植入大腦適當位置並長時間保持功能性,從而能夠進行更廣泛的大腦數據收集。
  • Cell Chem Biol:新型高通量篩選平臺或能幫助尋找更多癌症免疫療法...
    2019年1月16日 訊 /生物谷BIOON/ --檢查點抑制劑(checkpoint inhibitors)作為癌症免疫療法治療因子的一大突破,其能讓免疫細胞重新恢復活性從而殺滅癌細胞,一般來講,這些因子處於抗體,其具有高度的特異性,然而其在機體中並不易擴散;如果科學家們想通過增強免疫細胞殺滅癌細胞的能力,那麼就需要多種工具,比如由多種傳統小分子組成的龐大文庫
  • Chem.:專為ONOO-體內成像而定製的可激活雙光子近紅外螢光探針
    為此,湖北大學毛志強等人精心設計了一種可激活的雙光子近紅外螢光探針DHQ-RD-PN,用於腫瘤中過氧亞硝酸根的活體成像。 本文要點:1)此探針在體外對過氧亞硝酸根的響應增加了近紅外發射,從而確保該探針在細胞內和體內都能檢測到ONOO-。
  • 設計新型探針用於早期肺癌檢測
    原標題:設計新型探針用於早期肺癌檢測   11月3日,記者從華東理工大學獲悉,該校化學學院吳君臣研究團隊在多肽分子探針研究領域獲得重要進展。他們設計了一種基於解聚集的磁—光雙功能新型探針,可用於早期肺癌檢測。相關成果發表於《科學報告》雜誌。   據世衛組織預測,到2025年,我國每年新增肺癌病例將超過100萬。
  • 你的愁你的樂 螢光多巴胺探針能「看到」
    你的愁你的樂 螢光多巴胺探針能「看到」多巴胺是一種重要的神經傳導物質,用來幫助細胞傳送脈衝,它與帕金森氏症、藥物成癮、精神分裂症、多動症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等多種神經系統疾病密切相關「在我們的大腦中,有很多很複雜的化學信號,多巴胺只是其中一種。」李毓龍解釋說,除了令人愉悅的多巴胺,還有被認為管理著壓力感的腎上腺素,或者是調節抑鬱情緒的5-羥色胺。因此,當有一個對「幸福感」敏感的多巴胺紅色探針,以及對抑鬱情緒或壓力感敏感的綠色神經遞質探針在一起工作時,人們就可以同時看到不同神經遞質之間的關係,從而更好地理解大腦的化學物質如何進行協同變化。
  • 專家點評|新型紅色螢光和第二代綠色螢光多巴胺探針的開發及應用
    我們期待未來將會有更多具有更高信噪比、多種光譜範圍的神經遞質探針,推進大腦神經遞質系統功能的研究。他們研發的系列新型多巴胺探針都是基於蛋白質的螢光探針,可以通過基因操作將這些探針精準地表達到特異腦區和細胞集群中去,從而提供了準確的細胞類型特異性以及精準的亞細胞定位。這次他們研發的新一代多巴胺探針將檢測信號的靈敏度提高了數倍,為實時在體檢測多巴胺信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時間、空間解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