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核素標記多功能納米探針及其在PET顯像中的研究進展

2020-11-26 醫脈通

作者:戴五敏,易賀慶,李林法,浙江省腫瘤醫院核醫學科

 

分子影像學是精準醫學的三大支撐技術之一,其藉助分子探針,運用影像設備實時監測活體細胞、組織乃至整個機體在細胞或分子水平發生的生理、生化事件。目前常用的分子影像探針包括常規的非特異性造影劑、帶有特異分子配體的分子探針及納米探針。納米探針主要包括磁性納米探針、光學納米探針、放射性核素標記納米探針、聲學納米探針、多模態納米探針和診療一體化納米探針等。

 

由於PET的高靈敏度、精確的空間定量能力及其在診斷和監測疾病變化中的重要作用,放射性核素標記納米探針迅速成為近年的研究熱點。本文擬以放射性核素標記納米材料的策略為起點,介紹近年分子影像領域出現並用於臨床研究的多功能納米探針。

 

1.放射性核素標記納米材料的策略

 

放射性核素標記的納米探針主要包括放射性核素和納米材料兩部分,幾乎所有的納米材料均能進行放射性核素標記。製備放射性核素標記的納米探針需要考慮兩個方面:①放射性核素的選擇,主要依據放射性核素的物理特徵如放射性核素的成像特點、半衰期等做出選擇;②如何將放射性核素標記到納米材料上。放射性核素標記納米材料的方法可能影響其體內分布,因此標記方法必須安全、迅速、有效。

 

目前主要標記方法包括:①螯合:放射性金屬離子通過配位化學與螯合劑進行絡合反應;②質子束/中子束直接轟擊納米粒子;③利用放射性和非放射性材料直接合成放射性納米粒子;④納米粒子合成後無需螯合劑的放射標記。

 

1.1螯合

 

以往納米粒子一般通過螯合方法進行放射性核素標記。採用螯合方法進行放射性核素標記需要著重考慮放射標記的穩定性。如果放射性同位素從納米粒子上脫落,可與內源性蛋白反式螯合,導致對探針信號分布的錯誤解讀。商業化的1,4,7,10-四氮雜環十二烷-1,4,7,10-四乙酸(1,4,7,10-tetraazacyclododecane-1,4,7,10-tetraacetic acid,DOTA)通常用於螯合64Cu,但由於空間位阻導致放射標記穩定性較差。因此,研究者合成了更靈活的雙功能連接器1,4,7,10-四氮雜環十二烷-1,4,7-三乙酸(1,4,7,10-tetraazacyclododecane-1,4,7-triacetic acid,DO3A)替代DOTA以提高放射標記的穩定性;邢巖等研發了比DOTA更小的1,4,7-三氮雜環十二烷-1,4,7-三乙酸(1,4,7-triazacyclononane-1,4,7-triacetic acid,NOTA)螯合64Cu,並用整合素結合肽cRGD靶向新生血管和腫瘤細胞。

 

儘管如此,螯合方法依然存在諸多問題,如螯合劑可能影響納米粒子體內的藥代動力學、化學合成費用高但效率低、有時標記穩定性較差。因此,內在放射標記納米粒子的方法應運而生。

 

1.2質子束/中子束直接轟擊納米粒子

 

該方法利用質子和中子束轟擊非放射性納米材料產生放射性納米材料。質子束或中子束轟擊非放射性納米材料通過16O(p,α)13N、18O(p,n)13N、165Ho(n,γ)166Ho核反應產生放射性核素標記納米材料。這種方法具有一定的價值:①無需合成步驟,能夠迅速產生半衰期非常短的放射性核素標記納米材料,並進行體內成像;②可根據需要迅速激活;③放射性原子包被在納米粒子中,其產生的信號真實反映了納米粒子的分布。但由於轟擊導致納米粒子結構破壞或納米粒子表面生物活性分子受到影響,在某些情況下使得此法獲得的納米粒子不適用於體內成像。

 

1.3利用放射性和非放射性材料直接合成放射性納米粒子

 

最直接和廣泛應用的方法是添加微量放射性前體材料到非放射性材料中產生高穩定性的放射性標記納米材料。在PET顯像中,這種類型的放射標記方法常用於64Cu標記。在Na2S存在的條件下,放射性鹽化合物如64CuCl2和非放射性鹽化合物如CuCl2通過加熱產生[64Cu]CuS納米粒子。類似條件和方法可產生65Zn、68Ga、109Cd、111Zn、141Ce、153Sm、198Au放射標記納米探針。此外,某些與金屬離子具有高度親和力的有機分子也能作為非放射性材料與放射性金屬離子自組裝產生內在固有放射性標記。如在酸性環境下簡單地混合64Cu2+與轉鐵蛋白的輕鏈和重鏈,然後將pH調回7.4,形成64Cu2+標記的轉鐵蛋白納米籠。

 

納米粒子內二價陽離子結合位點阻止64Cu2+逃離,轉鐵蛋白納米籠也能阻止血清等「外來侵襲物質」接近64Cu2+。但64Cu還原電位較低,因此64Cu標記產生放射性標記納米材料通常需要高溫和長時間的孵育,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放射汙染的風險。其他用於直接合成納米粒子的核素111In和109Cd也面臨著嚴苛的合成條件這一問題。

 

1.4納米粒子合成後無需螯合劑的核素標記

 

該方法利用特定放射性核素和納米粒子之間特異的物理或化學相互作用,整合放射性核素到已經製備好的納米粒子內。放射性核素無法進行絡合化學反應時,該方法顯得尤為重要。如*As(Ⅲ)或*As(V)很難通過絡合化學反應標記納米載體,但由於*As與Fe3O4表面的特異親和力可容易形成*As標記的超順磁性氧化鐵納米探針(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 nanoparticle,SPION),用於PET/MRI。使用相同的策略,69Ge、68Ga、90Y、111In、89Zr、18F、11C以及64Cu也成功用於標記納米粒子。

 

納米粒子合成後無需螯合劑的放射標記策略具有快速、特異性高、溫和條件下標記率高等優點,但目前這種方法僅成功應用於有限的放射性核素和納米粒子組合中。

 

2.放射性核素標記的多功能納米材料及其臨床應用研究

 

放射性核素標記納米材料已從以往的單一功能向多功能發展。多功能納米材料包括多模態成像納米材料和診療一體化納米材料。

 

2.1多模態成像納米材料

 

多模態成像結合,發揮優勢互補,可解決單一技術和顯像模態的缺陷,是分子影像學未來的發展方向。設計多模態納米材料需要考慮影像模態的特徵以及2種或幾種成像模態是否優勢互補,以提高診斷精確度和準確度。如PET的高敏感性和低解析度能通過MRI的高空間解析度、低敏感性和精確的軟組織造影很好地得以補償。

 

PET/MRI雙模態顯像的優勢為避免CT輻射的同時極大地提高了影像信息的獲得量。PET還能與近紅外螢光成像(near infrared fluorescence,NIRF)進行雙模態顯像,甚至PET/NIRF/MRI三模態顯像。最常見的多模態成像納米材料的結構為:納米材料核心為單一模態的顯像造影劑,其外包被材料附加有可進行其他模態顯像的分子。如68Ga-AGuIX@NODAGA是聚矽氧烷製備成NODAGA後螯合68Ga標記的超剛性納米粒子,Bouziotis等報導在U87MG膠質母細胞瘤移植瘤小鼠中用其作為成像探針,可同時進行PET和MRI,以指導放射治療。此外,還存在本身就具多模態屬性的納米材料,如碳納米管和金納米材料,而且其本身的多模態成像屬性不影響加入的其他造影劑屬性,從而可兼具加入造影劑的成像模態。因它們化學構造相對簡單而極具臨床應用價值,但種類相對較少。

 

2.2診療一體化納米材料

 

診療一體化納米材料不但具有成像診斷功能,還融合有治療功能,其治療方式為:①簡單地遞送藥物;②具有吸收外部能量的作用,以熱的形式擴散到附近細胞並摧毀之;③遞送光動力治療或其他刺激響應藥物。在確診的腫瘤患者中,診療一體化納米材料用於疾病分期、療效評估、影像指導藥物遞送以及影像監測藥物釋放。

 

Li等報導了卟啉/膽酸構建的治療診斷一體化納米平臺,能同時進行NIR、MRI和PET三模態成像以及熱治療、光動力治療和智能程序性控釋藥物。其他材料如脂質納米材料、多聚物納米材料、矽納米材料以及天然納米材料(外泌體、高/低密度脂蛋白和病毒衣殼蛋白)、碳納米管、足球烯、石墨烯等在多模態成像和治療診斷中也具有很好的應用前景。

 

儘管目前製備多功能納米材料還極具挑戰性,但智能診療納米材料將在腫瘤診斷和治療中發揮重要作用。刺激響應型智能診療納米材料是利用物理刺激或腫瘤特異微環境如pH、光、壓力、酶、磁場、溫度、超聲、mRNA、穀胱甘肽、低氧或弱酸等控制藥物釋放而實現智能控制。Wang等報導由pH(pH≤6.2)響應的雙嵌段共聚物(pH-responsive diblock copolymer,PDPA)、含釓光敏劑Ce6以及阿黴素前體藥物組成的納米微團,具有螢光成像(fluorescence imaging,FLI)、MRI和光聲成像(photo acoustic imaging,PAI)的多模態成像功能和光動力療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光熱療法(photothermal therapy,PTT)以及化療等聯合治療功能,提示未來智能納米材料將包含多重作用,如靶向給藥、持續緩控釋、智能刺激響應控制釋放、多藥聯合或藥物和熱/放射/其他治療協同治療以及多模態診斷能力。

 

2.3多功能納米材料的臨床應用

 

必須有充分的理由才可以推動納米材料進入臨床試驗,如納米材料是否比小分子造影劑更有效、費用更低;此外,應考慮納米材料在智能響應、信號物理放大等方面是否優於小分子造影劑。首次進行臨床試驗的PET成像納米探針是124I標記矽量子點(NCT01266096),該量子點通過Stöber法製備,PEG連接環狀RGDY肽(Arg-Ala-Asp-Tyr)到矽量子點從而靶向腫瘤;然後利用氧化劑對RGDY酪氨酸殘基的側鏈羥基進行親電取代從而標記上124I。該核素標記量子點十分穩定,注射後24h監測體內放射劑量,其中僅2.5%的信號來源於游離的核素。

 

124I的半衰期為4.2d,故注射124I標記矽量子點數天後仍能檢測到信號,因此機體有足夠的時間清除非特異性信號源從而去除背景信號,以更精確地對特異性富集信號進行成像。注射2×1015個矽納米粒子到5個轉移性黑色素瘤患者中並成功進行轉移瘤的PET顯像。但發現納米材料的有效積聚尚存在問題:cRGDY肽靶向使得1.78×1011個矽量子點聚集在腫瘤部位,僅佔注射劑量的0.01%;這無法滿足少部分腫瘤患者的臨床成像要求,還需改善靶向配體或利用更有效的納米材料轉運機制促進矽量子點在腫瘤部位的積聚。

 

此外,64Cu-MM-302為64Cu標記的HER2靶向載阿黴素的脂質體(NCT01304797),PET顯像發現其特異地在HER2陽性轉移性乳腺癌聚集,研究發現64Cu-MM-302攝取越高,治療效果越好。

 

3.總結與展望

 

納米探針從單一功能模態顯像到多功能、多模態、智能顯像方向多位一體迅速發展。但納米材料在腫瘤診療應用中也存在一些局限性:①由於高通透性長滯留效應在腫瘤中的異質性,納米材料進入病變部位具有差異性;②生物相容性問題。如果生物相容性、靶向作用和治療協同性等關鍵問題得到解決,多功能納米材料特別是智能診療納米材料會成為精準醫療中越來越重要的一部分。天然納米材料如吞噬細胞、外泌體、高/低密度脂蛋白,因其生物相容性較好及表面多功能基團豐富,尤其值得關注和研究。

 

來源:戴五敏,易賀慶,李林法.放射性核素標記多功能納米探針及其在PET顯像中的研究進展[J].中國醫學影像學雜誌,2019(08):630-633.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稀土上轉換納米螢光探針研究綜述
    稀土摻雜上轉換納米螢光探針:電子結構、光學性能和生物檢測 稀土摻雜上轉換納米發光材料具有高光化學穩定性、幾乎無毒性、窄線寬、長螢光壽命、可調諧螢光發射波長等優勢,是目前普遍看好且有望成為替代傳統下轉換螢光探針的新一代螢光生物標記材料
  • 核素切倫科夫光學成像研究進展_核素_切倫科夫光學成像_進展_醫脈通
    Sun等通過可控方式(陽離子交換反應)將切倫科夫冷光光源(64Cu)整合到QD中,並利用該探針對荷瘤小鼠模型進行顯像,結果顯示,在不需要外照射的情況下,該系統能對腫瘤進行良好顯像,這為活體腫瘤的探測及顯像提供了1種精確、便捷的方法。
  • 浙大研製出可個性化定製的PET分子影像探針
    新華社杭州4月9日電(朱涵 楊凌偉)8日,浙江大學發布了我國首套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PET(正電子發射型計算機斷層顯像)分子影像探針微流控模塊化集成合成系統。該系統大幅降低了放射量、製備時間等關鍵能耗指標,拓展了個體化、精準醫療的PET臨床應用,還可為相關新藥研發發揮重要支撐作用。
  • 福建物構所稀土上轉換螢光生物標記材料研究取得新進展
    與傳統的分子螢光標記材料(如螢光染料)相比,稀土上轉換納米發光材料不僅化學穩定性高、螢光壽命長、潛在生物毒性低,而且由於採用近紅外光源激發具有較大的光穿透深度、無生物組織自螢光以及對生物組織幾乎無損傷等顯著優點,在螢光生物檢測和成像等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前景。
  • 多模態分子影像的研究進展
    單一的顯像方法往往存在局限性,難以同時滿足對靈敏度、特異性、靶向性等的要求。多模態分子影像中的分子探針能同時進行多種方式的顯像,克服了單一顯像方式的不足,實現了優勢互補,拓寬了分子影像技術的應用範圍。多模態分子顯像分為直接顯像和間接顯像,均需構建相應的分子探針。
  • 上海藥物所等在螢光分子探針研究中取得進展
    上海藥物所等在螢光分子探針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6-09-30 上海藥物研究所 【字體: 2016, 7, 6325)報導了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在螢光分子探針構建與應用方面的研究進展,這是繼今年七月以來(Chem. Sci. 2016, 7, 4004)《化學科學》第二次以封面形式報導上海藥物所李佳課題組在分子探針與診斷方面的前沿交叉科研工作。
  • 菁染料標記多肽-X光激發 | 凝血酶激活的納米探針用於活體大鼠血栓形成早期診斷和進展監測
    研究進展:血栓形成,也稱為動脈或靜脈血管內血凝塊的形成,病理性血栓形是高死亡率心血管疾病(如心臟病發作、中風和肺栓塞
  • PET/CT 大揭秘
    PET/CT,從字面上看,是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的縮寫,是PET(正電子發射型斷層顯像)和CT(計算機斷層顯像)這兩大技術、設備的同機整合。
  • 核醫學影像檢測PD-1/PD-L1表達的研究進展
    多項臨床研究表明,單獨使用PD-1抗體的患者,腫瘤治療響應率僅有20%。研究認為腫瘤免疫檢查點的表達程度可能是抗PD-1和抗PD-L1靶向治療預後的重要影響因素。以免疫治療應用較為廣泛的肺癌為例,Keytruda針對NSCLC的Ⅲ期臨床試驗發現隨著PD-L1表達水平升高,患者對Keytruda的應答率、無進展生存期和中位生存期也對應明顯提高。
  • 深圳先進院研發出新型光學探針 為納米機器人提供便攜GPS系統
    記者近日從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簡稱深圳先進院)獲悉,該院生物醫藥與技術研究所納米中心的張鵬飛副研究員團隊研發出基於聚集發光材料的多功能光學探針,能為納米機器人的開發提供便攜的GPS定位系統。光學探針不僅為科研人員探索生命的奧秘提供有力武器,同時也為重大疾病的預防、控制及治療提供了重要工具。
  • 深圳先進院打造自帶「GPS」的光學探針,已用於納米機器人和食品...
    2001年,香港科技大學的唐本忠院士團隊首次注意到一類有機分子在溶液中不發光,在溶液揮發後變成幹點時卻可以發光。他將這種新現象定義為「聚集誘導發光」(AIE)。 目前AIE材料廣泛應用於造影劑,即用其標記藥物或者生物體,就像給它們安裝了「GPS」,能實時監測到觀察目標的具體位置。
  • ...院打造自帶「GPS」的光學探針,已用於納米機器人和食品快速檢測
    2001年,香港科技大學的唐本忠院士團隊首次注意到一類有機分子在溶液中不發光,在溶液揮發後變成幹點時卻可以發光。他將這種新現象定義為「聚集誘導發光」(AIE)。目前AIE材料廣泛應用於造影劑,即用其標記藥物或者生物體,就像給它們安裝了「GPS」,能實時監測到觀察目標的具體位置。
  • 近紅外寬光譜響應的光激勵稀土納米螢光標記研究獲進展
    光激勵發光材料可將短波長的激發光能量儲存在基質陷阱中,並在長波光子如近紅外光的激勵下發射短波光子,廣泛應用於輻射劑量計、紅外成像、信息存儲和發光塗料等技術領域。近紅外光具有深層生物組織穿透、無背景螢光幹擾和對生物樣本損傷小等優點,因此近紅外光激勵納米發光材料有望作為一類新型的螢光探針應用於生物醫學領域。
  • PET分子影像探針可實現個性化定製
    8日,記者從浙江大學獲悉,該校核醫學與分子影像研究所張宏教授團隊,歷時12年成功研製了國內首套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PET分子影像探針微流控模塊化集成合成系統。       該成果不僅極大拓展了個體化、精準醫療的PET臨床應用,也為相關新藥研發提供了重要支撐。
  • 國家級繼續醫學教育項目 《分子探針與分子影像技術培訓班》成功舉辦
    作為第四屆東方核醫學與分子影像學術大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次培訓班是上海健康醫學院醫學院醫學影像學院與上海市分子影像學重點實驗室攜手打造的精品項目,旨在為國內臨床一線的核醫學工作者、分子探針研究者以及影像醫學與核醫學領域的教育工作者提供相互學習、交流和探討的平臺,以助推新型分子探針及其技術的轉化應用,促進我國臨床核醫學的發展。
  • 螢光顯像技術在腦腫瘤切除術中的應用現狀與展望
    手術最大範圍地切除腫瘤是影響顱內腫瘤病人無進展生存期和總生存期的重要且獨立的影響指標之一。新技術有助於最大範圍地安全切除腦腫瘤。本文就螢光顯像技術在腦腫瘤切除術中的應用現狀與展望進行綜述。高劑量FLS在膠質瘤組織中聚集後肉眼可觀察到腫瘤的螢光染色強度的差異。 Bo等研究顯示術中應用FLS可顯著提高全切除率,而且無進展生存期顯著延長。Shinoda等報導,注射高劑量FLS後,在肉眼觀下總切除成功率為84.4%,佔術中所有可見黃染色病人的100%。
  • 病毒RNA單分子標記與示蹤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崔宗強與武漢大學教授何治柯合作構建了一種價態可控的新型量子點納米信標,實現了活細胞內單個RNA的可視化檢測,並利用該量子點信標實現了愛滋病毒粒子內單個RNA的螢光標記和單病毒脫殼過程動態示蹤。
  • 工學院侯仰龍教授課題組在分子影像診療探針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最近,為了進一步利用碳化鐵納米顆粒的生物酶活性,侯仰龍教授團隊開發了一種基於腫瘤微環境「解鎖」的具有納米酶活性的多功能磁性納米診療探針Ag2S@Fe2C-DSPE-PEG-iRGD,成果發表於Science Advances(Sci. Adv.2020, 6, eabc8733)。
  • 上海交大在多功能半金屬納米生物材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最近,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金屬基複合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李萬萬研究員科研團隊在多功能半金屬納米生物材料領域取得了重要的研究進展,研究成果以「Ultrasmall Semimetal Nanoparticles of Bismuth for Dual-Modal Computed Tomography/ Photoacoustic Imag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