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物理所二聚體蛋白螢光標記應用單分子FRET研究獲進展
生物物理所二聚體蛋白螢光標記應用單分子FRET研究獲進展 2017-07-21 生物物理研究所 ,該方法可應用於二聚體蛋白構象及動力學機制的單分子FRET研究。
-
武漢病毒所病毒雙特異性螢光標記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王漢中領導的研究團隊在利用納米材料標記病毒以用於病毒與宿主細胞相互作用的可視化相關研究中繼續取得研究進展,相關文章發表於生物材料領域的專業期刊Biomaterials上。病毒的單顆粒標記和示蹤技術為我們揭示病毒和宿主細胞間的相互作用過程提供新的視野和平臺。
-
單分子實時成像和表徵研究獲進展
細胞膜上綠色螢光蛋白標記TGF-βII型受體的單分子圖像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分子納米結構與納米技術實驗室研究人員近期與清華大學生物系合作,通過活細胞單分子成像,在轉化生長因子受體聚集狀態和激活模式的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2009年106卷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
-
單病毒示蹤研究取得進展
在愛滋病毒感染靜息CD4 T淋巴細胞的過程中,病毒跨越皮質肌動蛋白柵欄結構是一個關鍵步驟,但其具體機制仍有待研究。
-
「乾貨分享」神經環路研究工具病毒系列之「順行示蹤病毒」
來源:吉凱基因神經環路作為大腦運行不同功能的結構基礎,近年來已成為神經科學研究的熱點之一。工具病毒作為高效的表達載體,經過不斷地發展,目前已開發出一系列適用於神經環路研究的工具病毒。如順行示蹤病毒、逆行示蹤病毒、神經環路操控病毒、神經環路記錄病毒等。我們將通過一系列文章詳細介紹不同的神經環路研究工具病毒。本文首先給大家介紹一下神經環路研究中常用的順行示蹤病毒。
-
可克隆電鏡標記技術實現細胞單分子精準定位
這道光就是,他帶領團隊原創性地開發了一種新型克隆電鏡標記技術,該技術可直接在細胞中遺傳編碼表達的標記蛋白上原位合成納米金顆粒,從而實現細胞超微結構上單分子水平的精確識別與定位,為細胞的電鏡超微結構單分子水平研究提供了新工具。
-
化學所在細胞信號轉導相關蛋白的單分子實時成像和表徵研究方面...
單分子技術是20世紀末迅速發展起來的新技術。目前,生物體系中的單分子研究尤其是活細胞中單個生物分子動態行為的原位實時探測已成為單分子技術發展的主要目標和前沿方向。中科院化學研究所分子納米結構與納米技術實驗室研究人員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研究計劃、科技部納米科學重大科學研究計劃和中科院等相關項目的支持下,長期致力於活細胞體系單分子原位、實時成像和表徵方法的研究,建立了可用於細胞信號通路相關膜蛋白受體激活、內吞和配受體結合等研究的活細胞單分子螢光成像和單分子力譜法(J. Phys. Chem.
-
沉默HIV病毒儲存庫新進展!
儘管有有效的抗逆轉錄病毒治療(ART)方案對HIV病毒有效,但HIV-1仍然存在於潛在的儲存庫中,這是治癒HIV-1的主要障礙。治療中斷導致病毒從潛在感染細胞反彈。治療HIV-1感染的策略之一是沉默和殺滅策略,它可以逆轉HIV-1的潛伏期,暴露HIV-1感染的細胞進行免疫清除。
-
Neurosci Bulletin:利用嗜神經病毒示蹤解析神經元網絡結構
介紹發表在我刊國內外神經科學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重點推送近兩年的高被引文章和近期發表的亮點性研究。傳播神經科學前沿技術,營造和諧學術交流圈。與傳統示蹤劑相比,嗜神經病毒具有以下特徵:(I)跨突觸傳播;(II)控制跨突觸傳遞的順行或逆行方向;(III)跨越突觸後的複製沒有任何信號衰減;以及(IV)與各種遺傳標記的相容性。這些特徵在研究神經環路的結構和功能中提供了獨特的優勢。
-
酶單分子納米膠囊技術生物傳感器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生態環境評價與分析研究組研究員盧憲波、陳吉平團隊研發的基於酶單分子納米膠囊(SMENs)技術的生物傳感器取得新進展,酶傳感器的熱穩定性、有機溶劑耐受性、酸鹼耐受性、存儲穩定性等核心性能實現質的提高,率先將SMENs技術應用於分析和生物傳感領域。
-
多篇文章解讀示蹤技術在多疾病領域的研究進展
【2】科學家構建基於單純皰疹病毒的新型順向跨突觸神經環路示蹤工具解析大腦不同腦區、不同類型神經元之間的神經環路連接是神經科學研究的重要任務之一,病毒工具是目前最為有效、應用最廣的神經環路示蹤工具。但目前用於研究輸出神經環路的順向示蹤工具病毒發展較慢,用於精細研究直接輸出網絡的順向跨單級工具更是尚無研究報導。
-
何萬中團隊原創性開發可克隆電鏡標記技術實現細胞中的單分子定位
此外, 傳統免疫標記需要標記每一個切片,對於細胞組織樣品大尺度的標記是十分費錢、費時、費力的工作。儘管目前超解析度螢光顯微學成像技術已經可以對細胞中的分子進行單分子水平的成像,但因無法對沒有標記的多數分子甚至細胞器成像,通常需要藉助於非常複雜低效的光鏡-電鏡關聯成像技術來彌補。
-
中科院武漢病毒所等在單病毒示蹤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據中科院網站1月6日消息,在愛滋病毒感染靜息CD4 T淋巴細胞的過程中,病毒跨越皮質肌動蛋白柵欄結構是一個關鍵步驟,但其具體機制仍有待研究。最近,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崔宗強團隊實時動態觀察到單個愛滋病毒入侵和跨越皮質肌動蛋白屏障的動態行為,揭示了病毒入侵靜息CD4 T淋巴過程中,α-actinin介導的皮質肌動蛋白動態重組機制,並基於病毒與肌動蛋白的相互作用,發現了抗病毒新靶標及其抑制多肽。研究成果在國際學術期刊Nanoscale(《納米尺度》)上作為內封面文章發表。
-
...組構建雙同源重組報告系統可同時在體內對三種細胞群進行標記示蹤
該研究基於Dre-rox和Cre-loxP雙同源重組系統,構建了一種新的雙同源重組報告系統,可以達到在體內同時標記示蹤三種細胞群。這一研究為新型雙同源重組報告系統的構建提供了新的思路,進一步擴充了雙同源重組報告系統庫,並為發育、疾病和再生研究提供了新的技術選擇。
-
郭雪峰課題組在單分子檢測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新聞—科學網
單分子檢測技術是一種在單分子層次上揭示組裝基元/生物分子間相互作用的精妙方法,能夠提供隱藏在系綜實驗中的分子結構與功能之間的豐富信息,因而被廣泛應用於單個相互作用事件的動力學研究
-
物理所原核生物染色體DNA自組裝模式和機理研究獲進展
為了從根本上理解生命運作本質,避繁就簡,基礎研究生物學家們幾十年以來一直以原核生物——最具代表性的大腸桿菌等為研究模型,建立了一整套成熟高效的基因蛋白操縱手段,然後力求把原核細胞中的發現借鑑到真核生物及最終目標人類細胞之中,取得了卓有成效的進展。令人驚訝的是:迄今為止,原核生物細菌染色體DNA組裝方式仍是未解之謎。
-
大連化物所基於酶單分子納米膠囊技術的生物傳感器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生態環境評價與分析研究組研究員盧憲波、陳吉平團隊研發的基於酶單分子納米膠囊(SMENs)技術的生物傳感器取得新進展,酶傳感器的熱穩定性、有機溶劑耐受性、酸鹼耐受性、存儲穩定性等核心性能實現質的提高,率先將SMENs技術應用於分析和生物傳感領域。
-
來了,新一代高效順行跨突觸標記的HSV!
因此一直被認為是順行標記神經環路的理想工具病毒載體。雖然不斷有基於HSV的相關產品推出,然而在實際應用中一直存在毒性強、螢光弱等問題。吉凱基因有幸與國內病毒專家合作,獲得減毒改造產品,成功推出新一代高效順行跨突觸標記的HS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