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武漢病毒所等在單病毒示蹤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2020-11-28 騰訊網

據中科院網站1月6日消息,在愛滋病毒感染靜息CD4 T淋巴細胞的過程中,病毒跨越皮質肌動蛋白柵欄結構是一個關鍵步驟,但其具體機制仍有待研究。最近,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崔宗強團隊實時動態觀察到單個愛滋病毒入侵和跨越皮質肌動蛋白屏障的動態行為,揭示了病毒入侵靜息CD4 T淋巴過程中,α-actinin介導的皮質肌動蛋白動態重組機制,並基於病毒與肌動蛋白的相互作用,發現了抗病毒新靶標及其抑制多肽。研究成果在國際學術期刊Nanoscale(《納米尺度》)上作為內封面文章發表。

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Nanoscale

研究人員首先構建了病毒錐形核心內包裝量子點的螢光報告病毒。結合病毒囊膜以及細胞組分等多重螢光標記,實時動態觀察到HIV-1入侵靜息CD4 T淋巴細胞和跨越皮質肌動蛋白屏障的時空機制。他們發現病毒膜融合過程伴隨著皮質肌動蛋白屏障的動態重組,單個HIV-1病毒顆粒在其進入位點誘導肌動蛋白解聚,隨後打開一個「通道」,促使病毒核心跨越皮質肌動蛋白屏障進入細胞質。α-actinin在這個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調控作用。此外,基於α-actinin和F-actin相互作用結構分析,篩選了能夠抑制α-actinin與F-actin時空作用的短肽,該短肽能夠抑制HIV-1的侵染過程。該研究解析了HIV入侵靜息CD4 T細胞過程中,病毒調控和突破皮質肌動蛋白屏障的精細時空機制,為開發新的抗病毒途徑提供了思路。

武漢病毒所印文和李煒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崔宗強為該論文通訊作者。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等單位參與了該論文的合作研究。該研究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資助。

相關焦點

  • 單病毒示蹤研究取得進展
    在愛滋病毒感染靜息CD4 T淋巴細胞的過程中,病毒跨越皮質肌動蛋白柵欄結構是一個關鍵步驟,但其具體機制仍有待研究。
  • 武漢病毒所病毒雙特異性螢光標記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王漢中領導的研究團隊在利用納米材料標記病毒以用於病毒與宿主細胞相互作用的可視化相關研究中繼續取得研究進展,相關文章發表於生物材料領域的專業期刊Biomaterials上。病毒的單顆粒標記和示蹤技術為我們揭示病毒和宿主細胞間的相互作用過程提供新的視野和平臺。
  • 病毒RNA單分子標記與示蹤研究獲進展
    活細胞內單個RNA檢測和示蹤對於疾病診斷和病毒侵染機理研究等具有重要意義,但仍存在挑戰。近日,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崔宗強與武漢大學教授何治柯合作構建了一種價態可控的新型量子點納米信標,實現了活細胞內單個RNA的可視化檢測,並利用該量子點信標實現了愛滋病毒粒子內單個RNA的螢光標記和單病毒脫殼過程動態示蹤。
  • 武漢病毒所開創棉鈴蟲病毒殺蟲劑研究新局面
    近30年來,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以下簡稱「武漢病毒所」)  針對農藥帶來的負面效應,深入研究,持續攻關,致力於國內高效無公害的新型棉鈴蟲病毒殺蟲劑等生物農藥的研發。經過多年努力,該所研製的新型農藥具有殺蟲率高、作用專一、藥效持久、不產生抗藥性等優點,並獲得廣泛使用。
  • 中科院在人巨細胞病毒核衣殼出核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新華社武漢3月2日電(記者李偉)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在人巨細胞病毒核衣殼出核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研究發現宿主細胞蛋白WDR5通過輔助形成出核複合體,在人巨細胞病毒核衣殼出核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相關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國際權威期刊《病毒學雜誌》。這一研究首次揭示了WDR5在人巨細胞病毒複製周期中所起的作用及其機制,加深了對該類重要病原病毒複製過程的認識,也為抗病毒藥物研發提供了新思路。人巨細胞病毒是一種人群感染率極高的病毒。
  • 抗疫期間,中科院武漢病毒所做了什麼
    ◎ 科技日報記者 陸成寬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中科院武漢病毒所科研人員一直奮戰在抗疫一線,承擔了不少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關任務。但網絡流傳的 「新冠病毒源於人工合成」「病毒是從實驗室洩露的」等謠言,也引發了社會各界的持續關注。
  • 武漢病毒所在尼亞病毒免疫炎症調節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SFTSV)是布尼亞病毒目(Bunyavirales)代表性的高致病性病原體,可通過蜱蟲叮咬或人與人之間接觸傳播,引起發熱、血小板及白細胞減少、胃腸道症狀、出血、多器官功能衰竭等臨床症狀
  • 「乾貨分享」神經環路研究工具病毒系列之「順行示蹤病毒」
    來源:吉凱基因神經環路作為大腦運行不同功能的結構基礎,近年來已成為神經科學研究的熱點之一。工具病毒作為高效的表達載體,經過不斷地發展,目前已開發出一系列適用於神經環路研究的工具病毒。如順行示蹤病毒、逆行示蹤病毒、神經環路操控病毒、神經環路記錄病毒等。我們將通過一系列文章詳細介紹不同的神經環路研究工具病毒。本文首先給大家介紹一下神經環路研究中常用的順行示蹤病毒。
  • 抗疫期間,中科院武漢病毒所做了什麼?「轉」
    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成立於1956年,是專業從事病毒學基礎研究及相關技術創新的綜合性研究機構。研究所的目標定位是針對國家生物安全的戰略需求和人口健康、農業可持續發展,依託中國科學院高等級生物安全實驗室團簇平臺,重點開展病毒學、新興生物技術及生物安全等方面的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
  • 武漢病毒所「神藥」申請國家專利 A股概念龍頭誕生(名單)
    與此同時,抗新型冠狀病毒藥物也取得重大進展。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李蘭娟團隊,在武漢公布治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的最新研究成果,阿比朵爾、達蘆那韋兩種藥物能顯著抑制病毒複製,建議將以上兩種藥物列入國家衛健委《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六版)》。
  • 中科院上海巴斯德所取得C型肝炎病毒預防性疫苗研究重要進展
    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在C型肝炎病毒疫苗研究取得重要進展,於11月27日在國際學術期刊Gut在線發表了一篇題為「A trivalent HCV vaccine elicits broad and synergistic
  • 多篇文章解讀示蹤技術在多疾病領域的研究進展
    示蹤技術是利用放射性或非放射性標記物在體內或體外跟蹤其行徑、轉變和代謝等過程的一種技術,近年來科學家利用示蹤技術在多種疾病的研究上取得了重要的成果,本文中,小編對近年來和示蹤技術相關的研究進展進行了整理,分享給大家!
  • ACS Nano:單病毒示蹤技術揭示愛滋病毒有效侵染巨噬細胞過程
    愛滋病毒有效入侵細胞釋放遺傳物質是病毒生命周期的重要環節,但其具體機制仍不清楚。近期,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崔宗強與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張先恩、美國喬治梅森大學教授吳雲濤合作,實時動態揭示了單個HIV-1病毒以內吞方式入侵人原代巨噬細胞,病毒囊膜與細胞初級內體(early endosome)發生膜融合,在初級內體釋放病毒核心實現有效侵染的過程。研究人員首先建立了細胞輔助的病毒包裝螢光量子點技術。
  • 專訪:抗疫期間,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做了什麼---中國科學院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中科院武漢病毒所科研人員一直奮戰在抗疫一線,承擔了不少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關任務。但網絡流傳的 「新冠病毒源於人工合成」「病毒是從實驗室洩露的」等謠言,也引發了社會各界的持續關注。
  • 武漢病毒所揭示人腸道病毒抑制NF-kB信號通路新機制
    武漢病毒所揭示人腸道病毒抑制NF-kB信號通路新機制 2016-03-22 武漢病毒研究所 近期,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王漢中研究團隊在人腸道病毒調控NF-kB信號通路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揭示了多種人腸道病毒(包括EV71,CVB3,
  • 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所72小時不休息 第一時間鑑定出新冠病毒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定於2020年9月16日(星期三)上午10時舉行新聞發布會,請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介紹中國科學院「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實施進展有關情況第一,最早由武漢金銀潭醫院在12月30日發現了不明原因病毒的樣本,樣本給了科學院的武漢病毒所,病毒所72小時沒有休息,第一時間鑑定出這是一個新的冠狀病毒,然後基因測序,同時把病毒分離出來。按照衛健委統一要求,又和其他單位一起向WHO世界衛生組織分享。因為這個病毒首先判斷它是不是一個新的病毒,這很重要,它測序以後、分離出來以後就為後面藥物的研發、檢測、疫苗提供了基礎。
  • 武漢病毒所研究發現……
    武漢病毒所官網信息也顯示:2019年12月30日,在疫情爆發初期,武漢病毒所啟動新型冠狀病毒的樣本收集和標準化入庫工作。2020年1月2日,該所確定了新型冠狀病毒(以下稱2019新型冠狀病毒)全基因組序列,並於1月5日成功分離到了病毒毒株。
  • 疫情下武漢病毒所做了啥, 是否預警?原病毒所科研人員回應
    新冠疫情暴發以來,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職責,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時不時被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近日,曾在武漢病毒研究所讀書、工作多年之後於2018年底離職的科研人員趙非,就其所了解的情況並結合公開報導和相關信息,針對公眾關注的與武漢病毒所相關熱點問題,發表了他的看法。文章共分9部分,分別是:1. 他們到底做了什麼?2. 病毒是人造產物嗎?3.
  • 武漢病毒所:身處漩渦,忙闢謠
    中科院武漢分院異常安靜,武漢病毒研究所的六層大樓就位於院內。 (南方周末記者崔慧瑩/圖)「我們做任何回應都不會有人相信,公眾只願意相信自己想看到的事情。」席捲全國的新冠肺炎病毒源頭在哪裡,至今還沒有答案。
  • 探訪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微生物菌毒種保藏中心
    5月23日,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微生物菌毒種保藏中心的工作人員在檢查病毒樣本。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微生物菌毒種保藏中心始建於1979年,目前保藏著1500多株各類病毒的分離株,各類病毒資源達11.7萬份,保藏資源涵蓋人類醫學病毒、人畜共患病毒、動物病毒、昆蟲病毒、植物病毒、噬菌體、環境微生物、病毒敏感細胞庫和病毒遺傳資源庫等,在國家安全、生命科學研究、人口健康和病毒學研究領域發揮著重要的科技支撐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