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病毒所在尼亞病毒免疫炎症調節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2021-01-09 中國生物技術網

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SFTSV)是布尼亞病毒目(Bunyavirales)代表性的高致病性病原體,可通過蜱蟲叮咬或人與人之間接觸傳播,引起發熱、血小板及白細胞減少、胃腸道症狀、出血、多器官功能衰竭等臨床症狀,並常伴有炎症因子的異常誘導甚至「炎症因子風暴」,被稱為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平均致死率約12%。目前尚無針對SFTSV感染的特異藥物或疫苗,病毒致炎致病的機理仍不清楚。

哺乳動物進化出一系列的模式識別受體來識別入侵病原的核酸或者其他保守的分子組分,進而誘導炎症和免疫響應。近期,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病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生物安全大科學研究中心的研究團隊發現:儘管宿主細胞具備多種模式識別受體可能識別病毒感染的危險信號,胞漿內的RIG-I模式識別受體在識別SFTSV感染、進而誘導炎症和免疫反應過程中發揮主要的作用,因此RIG-I信號可能在SFTSV感染導致的炎症病理和抗病毒免疫響應中發揮雙重作用。另一方面,該團隊的研究還發現宿主抗病毒響應反過來可能會在RIG-I本身激活的層面又被病毒特異性拮抗。機制上,SFTSV可通過其非結構蛋白將宿主分子TRIM25(RIG-I激活所需的泛素連接酶之一)特異性「監禁」到病毒包涵體中,有效抑制RIG-I的泛素化激活,從而在RIG-I信號的起始階段拮抗宿主細胞免疫響應(如下圖所示)。該研究不僅揭示了SFTSV感染誘導炎症免疫反應的重要機理,為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炎症病理的深入理解提供了線索,同時還闡釋了一種SFTSV免疫逃逸的分子機制,豐富了該團隊前期提出的病毒「包涵體監獄」假說。

這一研究成果近期在線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生物化學雜誌》(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JBC),作者來自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病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生物安全大科學研究中心鄧菲、王華林、寧雲佳團隊,論文題為「A RIG-I–like receptor directs antiviral responses to a bunyavirus and is antagonized by virus-induced blockade of TRIM25-mediated ubiquitination」。該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的支持。

SFTSV感染與RIG-I信號的相互作用模式圖 (Min et al., JBC, 2020)

論文連結:

https://www.jbc.org/content/295/28/9691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大等在B肝病毒導致肝癌的免疫逃逸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中國科大等在B肝病毒導致肝癌的免疫逃逸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8-04-02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T細胞共抑制受/配體被認為是慢性病毒感染和腫瘤中T細胞耗竭的關鍵調節因素,據此原理誕生的卡控點免疫療法(Checkpoint Immunotherapy),被列入2013年度「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榜首,成為美國2016年啟動的「癌症登月計劃(Cancer MoonShot)」的核心手段。然而,慢性病毒感染、腫瘤發生和介導T細胞耗竭的共抑制受/配體三者之間相互影響的分子機制尚不清楚。
  • 單病毒示蹤研究取得進展
    最近,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崔宗強團隊實時動態觀察到單個愛滋病毒入侵和跨越皮質肌動蛋白屏障的動態行為,揭示了病毒入侵靜息CD4 T淋巴過程中,α-actinin介導的皮質肌動蛋白動態重組機制,並基於病毒與肌動蛋白的相互作用,發現了抗病毒新靶標及其抑制多肽。研究成果在國際學術期刊Nanoscale(《納米尺度》)上作為內封面文章發表。
  • 中國科大在B肝病毒導致肝癌的免疫逃逸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大在B肝病毒導致肝癌的免疫逃逸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來源:新浪新聞   發布者:ailsa   日期:2018-03-30   今日/總瀏覽:1/5839
  • 武漢病毒研究所王延軼在人巨細胞病毒的免疫逃逸機制上再取新進展
    先天性免疫反應是宿主抵抗病毒感染的第一道防線。宿主細胞的模式識別受體(PRR)識別病原體的病原體相關分子模式(PAMP),引發細胞信號級聯反應,調節機體產生I型幹擾素和促炎因子,進而大範圍的觸發機體抗病毒反應,包括抑制病毒複製,清除病毒感染的細胞和激活適應性免疫應答。
  • 中科院在人巨細胞病毒核衣殼出核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新華社武漢3月2日電(記者李偉)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在人巨細胞病毒核衣殼出核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研究發現宿主細胞蛋白WDR5通過輔助形成出核複合體,在人巨細胞病毒核衣殼出核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相關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國際權威期刊《病毒學雜誌》。這一研究首次揭示了WDR5在人巨細胞病毒複製周期中所起的作用及其機制,加深了對該類重要病原病毒複製過程的認識,也為抗病毒藥物研發提供了新思路。人巨細胞病毒是一種人群感染率極高的病毒。
  • 中科院武漢病毒所等在單病毒示蹤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據中科院網站1月6日消息,在愛滋病毒感染靜息CD4 T淋巴細胞的過程中,病毒跨越皮質肌動蛋白柵欄結構是一個關鍵步驟,但其具體機制仍有待研究。最近,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崔宗強團隊實時動態觀察到單個愛滋病毒入侵和跨越皮質肌動蛋白屏障的動態行為,揭示了病毒入侵靜息CD4 T淋巴過程中,α-actinin介導的皮質肌動蛋白動態重組機制,並基於病毒與肌動蛋白的相互作用,發現了抗病毒新靶標及其抑制多肽。研究成果在國際學術期刊Nanoscale(《納米尺度》)上作為內封面文章發表。
  • 中國科大在肝臟免疫耐受和B肝病毒免疫逃逸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醫學中心、生命科學學院、中科院天然免疫與慢性疾病重點實驗室、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和感染性疾病診治協同創新中心田志剛教授研究組在肝臟免疫耐受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揭示了B型肝炎病毒(HBV)通過肝臟免疫耐受而逃逸免疫攻擊的新機制。
  • 研究揭示皰疹病毒免疫逃逸及宿主天然免疫調節的分子機制
    若天然免疫反應太弱,宿主則不能有效抵抗病原體的入侵;天然免疫反應過強,可能導致自身免疫疾病。STING和MAVS介導的信號通路如何被精確調控?病原體,尤其是病毒,是否操縱這種調控過程?逃逸或拮抗宿主天然免疫,是否有利於病毒自身的複製?這其中的分子機制是什麼?
  • 武漢病毒所病毒雙特異性螢光標記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王漢中領導的研究團隊在利用納米材料標記病毒以用於病毒與宿主細胞相互作用的可視化相關研究中繼續取得研究進展,相關文章發表於生物材料領域的專業期刊Biomaterials上。病毒的單顆粒標記和示蹤技術為我們揭示病毒和宿主細胞間的相互作用過程提供新的視野和平臺。
  • 新發布尼亞病毒與宿主幹擾素系統互作研究獲系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王華林學科組在新發布尼亞病毒與宿主幹擾素系統相互作用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兩項研究成果分別發表在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這兩種新布尼亞病毒均可感染人類並導致出血熱樣的急性傳染病。
  • 【前沿】中國農科院蘭州獸醫研究所在痘病毒與宿主天然免疫互作機制方面取得新進展
    天然免疫是宿主抵抗病原微生物入侵的第一道防線。鼠痘病毒(ectromelia virus,ECTV)感染小鼠能引起鼠痘,是實驗小鼠、大鼠和豚鼠等的一種高度接觸性傳染病。ECTV屬於痘病毒科正痘病毒屬,與天花病毒、猴痘病毒和牛痘病毒等人獸共患痘病毒的親緣關係較近,但其宿主範圍較窄,只感染鼠類,而其它正痘病毒卻能同時感染人類和多種動物。
  • 重慶醫科大學團隊在新冠病毒T細胞免疫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17日,記者從重慶醫科大學獲悉,該校免疫研究中心金艾順教授團隊在該校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應急項目攻關中,在特異性T淋巴細胞研究方面又取得突破性進展。這一突破為後續進一步新冠肺炎疫苗研發和T細胞免疫治療奠定了基礎。
  • 抗病毒免疫突破 病毒感染導致致死性炎症的主要原因
    抗病毒免疫突破 病毒感染導致致死性炎症的主要原因時間:2019-02-23 11:23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抗病毒免疫突破病毒感染導致致死性炎症的主要原因 北京2月22日電(金歆、莊穎娜)日前,我國科學家在機體抗病毒機理領域取得重要突破。
  • 水生所在魚類病毒的免疫逃逸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然而,水生病毒往往給水產養殖業帶來重大經濟損失,其中鯉春病毒血症病毒(Spring viremia of carp virus,SVCV)和草魚出血病病毒(Grass carp reovirus,GCRV)是魚類病毒病的重要病原。一直以來,關於魚類病毒是如何躲避魚體免疫系統的逃逸機制尚不清楚。
  • 皰疹病毒免疫逃逸及宿主天然免疫調節的分子機制
    病原體,尤其是病毒,是否操縱這種調控過程?逃逸或拮抗宿主天然免疫,是否有利於病毒自身的複製?這其中的分子機制是什麼?近期,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鄧紅雨課題組鑑定出一個負調節STING和MAVS介導的天然免疫反應的宿主蛋白磷酸酶PPM1G,並解析了卡波西氏肉瘤相關皰疹病毒(KSHV)利用間質蛋白ORF33挾持PPM1G,進行免疫逃逸的分子機制。
  • 中科大宣布新冠"炎症風暴"研究進展:發現阻斷藥物
    疫情發生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團隊集在免疫學領域多年基礎研究的成果,與中國科大附一院臨床實踐相結合,迅速反應,將實驗室前移,進行了大量的基礎研究。發現白細胞介素-6(IL-6)是誘發炎症風暴的重要通路,在對機制初步認識的基礎上,成功地採用「託珠單抗」作為抑制劑,取得了初步臨床效果,進一步多中心臨床試驗正在進行。
  • 聯合武漢病毒所,廣東團隊新冠研究取得2項重要發現,成果登上中國期刊!
    武漢病毒所裴榮娟副研究員和南方醫科大學2018級博士生馮健琦為共同第一作者,榮知立和陳新文為共同通訊作者。RNA-seq從分子層面揭示宿主細胞對病毒感染的早期響應,主要為已知的炎症和免疫反應的上調以及代謝過程(尤其脂代謝)的意外下調。藥物測試證實瑞德西韋和中和抗體能夠有效抑制病毒感染。
  • 植物幹細胞免疫病毒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我國在植物幹細胞免疫病毒的分子機制的研究中取得了突破。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的資助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趙忠教授等研究人員對於植物幹細胞是如何抵禦病毒侵染的分子機制進行了揭示。研究發現,在莖頂端分生組織中CMV病毒恰好分布在幹細胞重要調節子WUSCHEL(WUS)基因表達的下沿。根據進一步研究發現,幹細胞中WUS蛋白受病毒誘導積累,且異位移動到周邊區,保護幹細胞及其分化的子細胞不受病毒的侵染。也即是說,幹細胞中的WUS蛋白正是保護幹細胞及其子細胞不受病毒侵害的關鍵。
  • 武漢病毒所揭示人腸道病毒抑制NF-kB信號通路新機制
    武漢病毒所揭示人腸道病毒抑制NF-kB信號通路新機制 2016-03-22 武漢病毒研究所 近期,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王漢中研究團隊在人腸道病毒調控NF-kB信號通路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揭示了多種人腸道病毒(包括EV71,CVB3,
  • 鄭春福撰寫NOD樣受體在抗病毒天然免疫中最新研究進展的綜述
    NOD樣受體(NOD-like receptors, NLRs)是宿主的一類模式識別受體,可識別病毒的病原相關分子模式。眾所周知,NLRs調控炎性體的形成,誘導產生IL-1β和IL-18,從而參與炎症反應。最新研究表明NLRs調控抗病毒天然免疫信號通路,如TLR、RLR、cGAS-STING信號通路,從而調節抗病毒天然免疫應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