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SFTSV)是布尼亞病毒目(Bunyavirales)代表性的高致病性病原體,可通過蜱蟲叮咬或人與人之間接觸傳播,引起發熱、血小板及白細胞減少、胃腸道症狀、出血、多器官功能衰竭等臨床症狀,並常伴有炎症因子的異常誘導甚至「炎症因子風暴」,被稱為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平均致死率約12%。目前尚無針對SFTSV感染的特異藥物或疫苗,病毒致炎致病的機理仍不清楚。
哺乳動物進化出一系列的模式識別受體來識別入侵病原的核酸或者其他保守的分子組分,進而誘導炎症和免疫響應。近期,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病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生物安全大科學研究中心的研究團隊發現:儘管宿主細胞具備多種模式識別受體可能識別病毒感染的危險信號,胞漿內的RIG-I模式識別受體在識別SFTSV感染、進而誘導炎症和免疫反應過程中發揮主要的作用,因此RIG-I信號可能在SFTSV感染導致的炎症病理和抗病毒免疫響應中發揮雙重作用。另一方面,該團隊的研究還發現宿主抗病毒響應反過來可能會在RIG-I本身激活的層面又被病毒特異性拮抗。機制上,SFTSV可通過其非結構蛋白將宿主分子TRIM25(RIG-I激活所需的泛素連接酶之一)特異性「監禁」到病毒包涵體中,有效抑制RIG-I的泛素化激活,從而在RIG-I信號的起始階段拮抗宿主細胞免疫響應(如下圖所示)。該研究不僅揭示了SFTSV感染誘導炎症免疫反應的重要機理,為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炎症病理的深入理解提供了線索,同時還闡釋了一種SFTSV免疫逃逸的分子機制,豐富了該團隊前期提出的病毒「包涵體監獄」假說。
這一研究成果近期在線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生物化學雜誌》(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JBC),作者來自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病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生物安全大科學研究中心鄧菲、王華林、寧雲佳團隊,論文題為「A RIG-I–like receptor directs antiviral responses to a bunyavirus and is antagonized by virus-induced blockade of TRIM25-mediated ubiquitination」。該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的支持。
SFTSV感染與RIG-I信號的相互作用模式圖 (Min et al., JBC, 2020)
論文連結:
https://www.jbc.org/content/295/28/9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