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在人巨細胞病毒核衣殼出核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2020-12-05 新華社

新華社武漢3月2日電(記者李偉)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在人巨細胞病毒核衣殼出核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研究發現宿主細胞蛋白WDR5通過輔助形成出核複合體,在人巨細胞病毒核衣殼出核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關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國際權威期刊《病毒學雜誌》。這一研究首次揭示了WDR5在人巨細胞病毒複製周期中所起的作用及其機制,加深了對該類重要病原病毒複製過程的認識,也為抗病毒藥物研發提供了新思路。

人巨細胞病毒是一種人群感染率極高的病毒。先天性人巨細胞病毒感染是新生兒出生缺陷最常見的感染性病因,可導致胎兒神經發育異常,潛伏感染的激活常引起移植受者致死性感染。

羅敏華研究員介紹,WDR5屬於含WD40重複蛋白家族,在多種細胞重要生理進程的調控中具有重要作用。該蛋白在人巨細胞病毒感染過程中的作用尚不清楚。

研究發現,人巨細胞病毒感染成纖維細胞通過抑制宿主蛋白WDR5的泛素化降解途徑等,進而上調其蛋白水平。深入研究發現,過表達WDR5僅輕微上調人巨細胞病毒病毒粒子的產生。敲低WDR5對病毒進入宿主細胞、病毒基因組複製、病毒基因表達、以及核衣殼的形成均無明顯影響,但能夠顯著抑制感染性病毒粒子的產生。

專家對人巨細胞病毒複製的晚期步驟深入研究發現,敲低WDR5使得人巨細胞病毒出核複合體的形成受損,而重建WDR5的表達水平即可恢復人巨細胞病毒感染性病毒粒子的產生。(完)

相關焦點

  • 預防巨細胞病毒感染 中和抗體研究取得進展
    來源:科技日報預防巨細胞病毒感染 中和抗體研究取得進展巨細胞病毒(CMV)感染可引發一種強有力的免疫反應,包括刺激具有中和活性的抗體。最近的研究集中在闡明中和抗體在預防巨細胞病毒感染和疾病中的作用,以及描述中和抗體所針對的病毒抗原。
  • 生物物理所等解析單純皰疹病毒2型成熟核衣殼高解析度三維結構
    在該團隊HSV-2 B型核衣殼研究工作基礎上,結合優化的block reconstruction算法,研究人員進一步解析了帶有病毒基因組的C型核衣殼及其五聚體周圍的CVSC複合物結構,並且通過與近期報導的β家族的人巨細胞病毒HCMV核衣殼(Yu, X. et.al Science 2017)以及γ家族的卡波濟肉瘤相關病毒KSHV(Dai, X.
  • 武漢病毒所病毒雙特異性螢光標記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王漢中領導的研究團隊在利用納米材料標記病毒以用於病毒與宿主細胞相互作用的可視化相關研究中繼續取得研究進展,相關文章發表於生物材料領域的專業期刊Biomaterials上。病毒的單顆粒標記和示蹤技術為我們揭示病毒和宿主細胞間的相互作用過程提供新的視野和平臺。
  • 科學家們在EB病毒研究領域取得的新成果!
    本文中,小編盤點了多篇重要研究成果,跟大家一起來學習近期科學家們在EB病毒研究領域取得的新成果!中國科學家揭開首個EB病毒核衣殼的原子結構doi:10.1038/s41422-020-0363-0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 Research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和中山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聯合研究解析了EB病毒(EBV)核衣殼的首個完整原子模型。
  • 中國科學家揭開首個EB病毒核衣殼的原子結構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 Research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和中山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聯合研究解析了EB病毒(EBV)核衣殼的首個完整原子模型。與其它皰疹病毒一樣,作為γ-皰疹病毒亞科的成員,EBV具有典型的三層結構,即外層脂質雙層膜、內核衣殼和中間膜結構,核衣殼的組裝是感染性病毒顆粒形成過程中的關鍵步驟。
  • 中國科學家揭開首個EB病毒核衣殼的原子結構
    2020年8月15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 Research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和中山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聯合研究解析了EB病毒(EBV)核衣殼的首個完整原子模型。
  • 中科院武漢病毒所等在單病毒示蹤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據中科院網站1月6日消息,在愛滋病毒感染靜息CD4 T淋巴細胞的過程中,病毒跨越皮質肌動蛋白柵欄結構是一個關鍵步驟,但其具體機制仍有待研究。最近,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崔宗強團隊實時動態觀察到單個愛滋病毒入侵和跨越皮質肌動蛋白屏障的動態行為,揭示了病毒入侵靜息CD4 T淋巴過程中,α-actinin介導的皮質肌動蛋白動態重組機制,並基於病毒與肌動蛋白的相互作用,發現了抗病毒新靶標及其抑制多肽。研究成果在國際學術期刊Nanoscale(《納米尺度》)上作為內封面文章發表。
  • 單病毒示蹤研究取得進展
    在愛滋病毒感染靜息CD4 T淋巴細胞的過程中,病毒跨越皮質肌動蛋白柵欄結構是一個關鍵步驟,但其具體機制仍有待研究。
  • 武漢病毒研究所王延軼在人巨細胞病毒的免疫逃逸機制上再取新進展
    人巨細胞病毒(HCMV)含有一個大的雙鏈DNA,編碼的蛋白超過200多種,是皰疹病毒家族的一員。HCMV是一種條件性病原體,在免疫力強的個體中幾乎不會引起嚴重疾病,但新生兒感染HCMV可導致中樞神經系統不可逆性損傷,免疫低下的器官移植者或AIDS患者感染後可引起嚴重症候群。
  • 中科院太陽能電池材料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潔淨能源國家實驗室太陽能研究部、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分子催化與原位表徵研究組(503組)李燦院士、張文華研究員領導的小組在太陽能電池新材料硒化錫(SnSe)的合成研究中取得進展。
  • 天津大學團隊在仿病毒製備多肽靶向藥物載體方面取得新進展
    天津大學團隊在仿病毒製備多肽靶向藥物載體方面取得新進展 2018-   中新網天津10月10日電 (記者 張道正 通訊員 劉曉豔)記者10日從天津大學獲悉,該校化工學院齊崴教授團隊近日在仿病毒製備肽基靶向藥物載體方面取得新進展。
  • 類病毒樣富勒醇納米顆粒作為HIV疫苗佐劑研究取得進展
    研究開發出安全性好且佐劑活性與病毒載體相當的非病毒載體或佐劑是疫苗佐劑領域亟待解決的重大科學問題。納米材料憑藉其獨特的理化性質已成為近年來疫苗佐劑研究的熱點。然而,目前納米材料的佐劑活性尚遠不如病毒載體。同時,如何科學合理地設計納米材料用於疫苗領域則是該領域研究的另一瓶頸問題。
  • 研究揭示杆狀病毒O-糖基化蛋白GP41調控病毒粒子裝配的機制
    4月12日,國際學術期刊Journal of Virology 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病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王華林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論文題為The functional oligomeric state of tegument protein GP41 is essential
  • 新冠肺炎抗疫科研攻關取得系列研究進展丨亮點成果
    感謝對中科院科技創新工作的鼓勵和支持!今日推薦候選條目《新冠肺炎抗疫科研攻關取得系列研究進展》,投票請點「閱讀原文」。完成單位: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微生物研究所、上海藥物研究所、上海科技大學自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中國科學院發揮多學科創新優勢,迅速啟動了「新型冠狀病毒應急防控」攻關專項,近期在動物模型構建、疫苗和抗體研發以及應急藥物篩選等方面均取得重要突破。
  • 巨細胞病毒 不要拿胎寶寶健康開玩笑!
    美國近20年的新出生的孩子就有80萬在宮內感染了巨細胞病毒,其中發生死亡、智力障礙、聽力障礙、視力障礙等的孩子為50多萬,還有12萬新生兒出生後正常,但隨著生長也發生了許多問題,如智力、聽力、視力下降等。中國醫科大學、上海醫科大學等單位共同研究了10年,對武漢、瀋陽、上海三個城市的婦女進行調查,有80%以上的人在懷孕前感染過巨細胞病毒,如果控制不好就會發展為宮內感染。
  • 中新社:天津大學團隊在仿病毒製備多肽靶向藥物載體方面取得新進展
    本站訊(記者 張道正 通訊員 劉曉豔)記者10日從天津大學獲悉,該校化工學院齊崴教授團隊近日在仿病毒製備肽基靶向藥物載體方面取得新進展。利用天然病毒的靶向特性,通過肽序列設計,採用多肽自組裝策略,仿造病毒結構與功能,製備出非致病、可穿膜、並能定向遞送基因藥物的仿病毒納米顆粒,有望作為「特洛伊木馬」實現「以毒攻毒」。
  • 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在金屬負膨脹材料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 《科學》熱議:新冠病毒的遺傳物質會插進人的基因組!MIT科學家首次發現新冠病毒序列與人基因組整合的證據丨科學大發現
    由MIT懷特黑德研究所著名生物學和遺傳學家Rudolf Jaenisch教授領銜的研究團隊,在預印本平臺bioRxiv發表了一篇出人意料的研究成果[2]。Jaenisch在分析了新冠病毒的歷史研究數據之後發現:存在新冠病毒片段與人基因組DNA融合的現象。
  •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在揭示真核生物tRNA加工成熟分子機制研究方面...
  • 《科學》熱議:新冠病毒的遺傳物質會插進人的基因組
    原創 奇點糕 奇點網 收錄於話題#新冠病毒研究進展83個今天,《科學》雜誌報導的一項研究成果[1],再次引起了學術界和公眾對新冠病毒的關注。由MIT懷特黑德研究所著名生物學和遺傳學家Rudolf Jaenisch教授領銜的研究團隊,在預印本平臺bioRxiv發表了一篇出人意料的研究成果[2]。Jaenisch在分析了新冠病毒的歷史研究數據之後發現:存在新冠病毒片段與人基因組DNA融合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