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學家揭示拉沙熱病毒囊膜糖蛋白N-糖基化修飾機制
該工作揭示了寡糖轉移酶STT3B在拉沙病毒囊膜糖蛋白N-糖基化過程中的功能和作用機制。LASV囊膜糖蛋白GP高度糖基化,在其躲避宿主抗體中和過程中起重要作用,但是其糖基化過程的具體機制仍不明確。該研究利用質譜技術對LASV GP蛋白的互作宿主蛋白進行鑑定,發現宿主寡糖轉移酶(OST)複合物中STT3B和LASV GP蛋白存在較強互作。哺乳動物細胞內OST複合物的催化亞基存在STT3A和STT3B兩種亞型,通常情況下,STT3B型OST負責補充STT3A遺漏的N-糖基化位點。
-
中國學者首次發現伊波拉病毒囊膜糖蛋白合成機制
中國學者首次發現伊波拉病毒囊膜糖蛋白合成機制 2017-03-01>責任編輯:唐云云 中新網哈爾濱3月1日電 (王斌 張曉鵬 記者 王舒 史軼夫)1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對外發布,該所基礎免疫團隊鄭永輝研究員和王斌博士在國際上首次闡明了博拉病毒囊膜糖蛋白的合成機制
-
研究揭示O-糖基化修飾調控生物鐘周期的分子機制
O-糖基化修飾是一類新發現的蛋白質翻譯後修飾類型,其是否參與植物生物鐘精細調控及其相關機制還不清楚。通過構建細胞核和質特異定位的SPY蛋白表達載體,結合植物活體發光的實驗證據,發現SPY蛋白主要是在細胞核中參與調控生物鐘周期。進一步通過免疫共沉澱結合質譜分析、酵母雙雜交以及雙分子螢光互補等篩選SPY蛋白的互作蛋白組,發現SPY蛋白的TPR結構域可以與生物鐘核心組分PRR5蛋白的C-端在細胞核內互作,並將其O-巖藻糖基化。
-
研究揭示宿主蛋白Cyclophilin A調控抗病毒天然免疫機制
,揭示了宿主蛋白Cyclophilin A(CypA,親環素A)對RIG-I介導的抗病毒天然免疫的調控機制。該研究從天然免疫角度揭示了CypA如何通過調節天然免疫反應來影響病毒的複製,首次闡明了CypA在RIG-I介導的天然免疫信號通路中的作用靶點及其泛素化調控機制,更深入地了解了CypA在抗病毒天然免疫領域的功能。CypA是一種肽基脯氨醯順反異構酶,在各種組織中廣泛存在,高度保守。
-
植物所揭示O-糖基化修飾調控生物鐘周期的分子機制
O-糖基化修飾是一類新發現的蛋白質翻譯後修飾類型,其是否參與植物生物鐘精細調控及其相關機制還不清楚。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王雷研究組通過植物活體發光實驗結合生物鐘表型的計算分析發現,與動物中作為O-β-N-乙醯葡糖胺修飾轉移酶(O-GlcNAc)的SEC參與調控生物鐘周期不同,在植物中則主要是作為O-巖藻糖基化(O-Fucrose)修飾轉移酶的SPY特異調控生物鐘周期。
-
【科研新進展】(103)應用昆蟲學重點實驗室團隊在杆狀病毒GP64蛋白...
日前,植物保護學院應用昆蟲學重點實驗室團隊揭示杆狀病毒囊膜蛋白GP64的結構域IV(domain IV)在低pH誘導的蛋白構象變化及其介導的膜融合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博士研究生於乾龍為論文第一作者,李朝飛教授為通訊作者。 昆蟲杆狀病毒囊膜蛋白GP64與哺乳動物彈狀病毒(rhabdoviruses)糖蛋白G、皰疹病毒(herpesviruses)糖蛋白gB、以及索戈託病毒(thogotoviruses)糖蛋白Gp同屬於III-型病毒膜融合蛋白家族。在低pH誘導的三級結構中,這些病毒蛋白由五個結構域(domain I-V)組成。
-
科學家利用單病毒粒子示蹤技術揭示海水魚類病毒侵染機制---中國...
近日獲悉,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秦啟偉研究團隊與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研究員王宏達合作,首次將單病毒粒子示蹤技術應用於水生經濟動物大分子DNA病毒研究,從時間、空間尺度多層次揭示了石斑魚虹彩病毒(
-
植物所揭示植物中O-GlcNAc糖基化介導表觀遺傳修飾調控發育新機制
在植物中,這種動態的蛋白糖基化與磷酸化修飾調節植物春化作用介導的開花過程,而O-GlcNAc信號與組蛋白表觀遺傳調控的關係尚不清楚。 該研究揭示了植物體內一種新的蛋白O-GlcNAc糖基化介導表觀遺傳修飾調控開花的機制,並且建立了組蛋白甲基轉移酶的O-GlcNAc修飾參與植物發育過程的新功能。
-
中科院武漢病毒所陳新文課題組首次發現杆狀病毒可關閉宿主細胞CRM1依賴的蛋白出核通路
苜蓿銀紋夜蛾核型多角體病毒(AcMNPV)在感染昆蟲宿主細胞過程中,會將大量病毒蛋白質與宿主蛋白質轉移到胞核,用於在胞核內完成病毒基因組複製,基因轉錄與新生核殼體裝配等病毒複製過程。然而對於AcMNPV如何誘導大量蛋白質發生核聚集的機制未知。CRM1是真核細胞內最重要的蛋白質出核轉運通路。
-
新冠病毒究竟長啥樣?浙大一院李蘭娟院士團隊與清華大學李賽研究團隊重磅揭示國際首個新冠病毒全病毒精細結構
,並原位揭示了刺突蛋白的天然構像及分布特徵,以及核糖核蛋白複合物在病毒體內的結構及分子組裝機制,對深入了解新冠病毒的生物特性、疫苗設計、抗病毒藥物研發等具有重要意義。新冠病毒的分子結構及其組裝機制在此之前,國際上對新冠病毒結構的研究大都聚焦於某一個蛋白分子,該研究在國際上首個成功揭示了真實的新冠病毒全病毒三維結構,並重構出一個具有代表性的、目前國際上最清晰的
-
賽默飛:蛋白質組學技術在病毒感染致病機制的亮點研究
基於此,儀器信息網推出了「組學技術在病毒感染致病機制中的亮點研究及技術進展」專題,為廣大業內專家及用戶介紹基於蛋白組學或代謝組學等多組學技術在病毒感染致病機制中的研究應用及技術進展,增強業界專家與儀器企業之間的信息交流,提供更豐富、更專業的技術文章,謹以此致敬所有奮戰在抗疫一線的白衣天使以及幕後深耕的研究學者。
-
我國科學家揭示鋅指抗病毒蛋白ZAP識別RNA的分子機制
鋅指抗病毒蛋白(Zinc-finger Antiviral protein,ZAP)是一種由宿主編碼的重要抗病毒因子,ZAP特異能夠抑制包括小鼠白血病病毒、愛滋病病毒、伊波拉病毒等在內的多種病毒複製。
-
Nat Comm 丨揭示O-GlcNAc糖基化調控基因毒應激反應作用機制
研究表明,O-GlcNAc糖基化在調節應激反應和細胞穩態中發揮重要作用。在其眾多底物中,轉錄因子的O-GlcNAc糖基化可能通過動態調控轉錄活性的「開關」以適應包括基因毒在內的多種的外界刺激,提高腫瘤細胞死亡閾值。
-
武漢病毒所病毒雙特異性螢光標記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王漢中領導的研究團隊在利用納米材料標記病毒以用於病毒與宿主細胞相互作用的可視化相關研究中繼續取得研究進展,相關文章發表於生物材料領域的專業期刊Biomaterials上。病毒的單顆粒標記和示蹤技術為我們揭示病毒和宿主細胞間的相互作用過程提供新的視野和平臺。
-
研究揭示水稻生長素響應因子(OsARFs)差異性調控水稻抗矮縮病毒...
揭示了水稻生長素響應因子(OsARFs)差異性調控水稻抗矮縮病毒(RDV)的分子機制。水稻矮縮病毒(Rice dwarf virus,RDV)是由葉蟬傳播的能夠引起大面積水稻感病並嚴重減產的一種病毒。感染RDV的水稻植株顯著矮縮,分孽增多,不抽穗或半抽穗。
-
微管蛋白糖基化可調控雄性生育能力
微管蛋白糖基化可調控雄性生育能力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9 21:17:55 近日,法國巴黎文理研究大學Carsten Janke等研究人員合作發現,微管蛋白糖基化調控軸絲動力蛋白活性、鞭毛遊動以及雄性生育能力
-
浙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易文教授等PNAS發文:O-連接乙醯葡糖胺糖基化修飾調控細胞中蛋白翻譯的新機制
該研究報導了O-連接乙醯葡糖胺(O-GlcNAc)糖基化修飾調控細胞中蛋白翻譯的新機制。蛋白翻譯是細胞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的生物過程之一。在細胞內蛋白翻譯是受到多種途徑的精確調控。蛋白翻譯的失調與許多重大疾病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O-GlcNAc糖基化修飾是在糖基轉移酶OGT的催化下以O-糖苷鍵形式共價連接到蛋白質的絲氨酸或蘇氨酸羥基上的單糖修飾。
-
南開大學團隊揭示B肝病毒轉錄複製調控新機制
類似於宿主細胞核小體,HBV cccDNA通過結合HBx和HBc等病毒蛋白以及組蛋白3/4等宿主蛋白,在肝細胞核內形成HBV cccDNA微小染色體,這種HBV cccDNA微小染色體的結構使HBV cccDNA更加穩定和完整,從而實現B肝病毒的轉錄和複製。
-
研究揭示魚類天然免疫受體NOD1抗病毒作用機制
核苷酸寡聚化結構域樣受體(Nucleotide oligomerization domain-like receptors, NLRs)家族成員NOD1是經典的抗細菌相關的胞內模式識別受體,儘管已有研究顯示脊椎動物的NOD1參與機體抗病毒免疫反應,但其具體的作用機制仍不清楚。
-
西湖大學冷凍電鏡解析新冠病毒細胞受體結構:「開關」雙構象
該結果表明,可能存在二聚體ACE2和三聚體S蛋白之間的潛在聚集,這可能對膜的內陷和病毒顆粒的內吞作用很重要,這一過程類似於其他受體介導的內吞作用。在病毒感染過程中,糖基化起著重要作用。它使病毒粒子具有高度糖基化的表面 ,幫助它們免受人體免疫細胞識別和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