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武漢病毒所陳新文課題組首次發現杆狀病毒可關閉宿主細胞CRM1依賴的蛋白出核通路

2021-02-20 中國病毒學英文版
苜蓿銀紋夜蛾核型多角體病毒(AcMNPV)在感染昆蟲宿主細胞過程中,會將大量病毒蛋白質與宿主蛋白質轉移到胞核,用於在胞核內完成病毒基因組複製,基因轉錄與新生核殼體裝配等病毒複製過程。然而對於AcMNPV如何誘導大量蛋白質發生核聚集的機制未知。CRM1是真核細胞內最重要的蛋白質出核轉運通路。通過構建AcMNPV瞬時表達文庫,武漢病毒所陳新文課題組篩選到AcMNPV晚期基因產物Ac34可以特異性關閉宿主細胞依賴CRM1的蛋白質出核轉運通路,從而在病毒感染晚期,將與病毒複製相關的蛋白質,包括肌動蛋白聚合因子Arp2/3複合物等富集在胞核內,用於核殼體裝配等重要過程。相比過去發現的多種病毒破壞宿主細胞的蛋白質入核轉運通路(主要是抑制幹擾素的產生),該研究首次發現杆狀病毒可以特異性破壞宿主細胞的出核轉運通路,從而為病毒複製服務。目前科研人員正在深入探索Ac34關閉CRM1的分子機制,以期測底解析AcMNPV誘導大量蛋白質發生核聚集的原因。該研究成果發表於PLOS Pathogens。第一作者為穆敬芳博士,通訊作者為陳新文研究員、王雲副研究員。

Actin, nucleation-promoting factors (NPFs), and the actin-related protein 2/3 complex (Arp2/3) are key elements of the cellular actin polymerization machinery. With nuclear actin polymerization implicated in ever-expanding biological processes and the discovery of the nuclear import mechanisms of actin and NPFs, determining Arp2/3 nucleo-cytoplasmic shuttling mechanism is important for understanding the function of nuclear actin. A unique feature of alphabaculovirus infection of insect cells is the robust nuclear accumulation of Arp2/3, which induces actin polymerization in the nucleus to assist in virus replication. We found that Ac34, a viral late gene product encoded by the alphabaculovirus Autographa californica multiple nucleopolyhedrovirus (AcMNPV), is involved in Arp2/3 nuclear accumulation during virus infection. Further assays revealed that the subcellular distribution of Arp2/3 under steady-state conditions is controlled by chromosomal maintenance 1 (CRM1)-dependent nuclear export. Upon AcMNPV infection, Ac34 inhibits CRM1 pathway and leads to Arp2/3 retention in the nucleus.

http://dx.doi.org/10.1371/journal.ppat.1005994

相關焦點

  • 武漢病毒所開創棉鈴蟲病毒殺蟲劑研究新局面
    近30年來,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以下簡稱「武漢病毒所」)  針對農藥帶來的負面效應,深入研究,持續攻關,致力於國內高效無公害的新型棉鈴蟲病毒殺蟲劑等生物農藥的研發。經過多年努力,該所研製的新型農藥具有殺蟲率高、作用專一、藥效持久、不產生抗藥性等優點,並獲得廣泛使用。
  • 武漢病毒所揭示宿主細胞未摺疊蛋白質反應
    該工作通過定量蛋白質組學技術,首次系統地繪製了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病毒(SFTSV)感染後宿主蛋白的調控圖譜,並進一步揭示了SFTSV的感染過程依賴於宿主細胞未摺疊蛋白質反應(unfold protein response, UPR)的輔助。  SFTSV是近年來流行於中國、韓國、日本等多地的一種新發蜱傳布尼亞病毒,確診感染病例呈逐年增加的趨勢,致死率可達30%。
  • 研究揭示杆狀病毒O-糖基化蛋白GP41調控病毒粒子裝配的機制
    for baculovirus BV and ODV assembly(《杆狀病毒皮層蛋白GP41的寡聚化對於BV/ODV的裝配是必需的》)。杆狀病毒是一類特異性感染昆蟲的大DNA病毒,在其感染周期中形成兩種不同類型的子代病毒粒子——出芽型病毒粒子BV和包埋型病毒粒子ODV。病毒感染細胞後在細胞核中複製和裝配形成核衣殼,一部分核衣殼經過核膜運輸至細胞膜出芽形成BV,另一部分核衣殼留在細胞核內裝配成ODV,但BV和ODV的裝配機制目前尚不清晰。
  • 武漢病毒所病毒雙特異性螢光標記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王漢中領導的研究團隊在利用納米材料標記病毒以用於病毒與宿主細胞相互作用的可視化相關研究中繼續取得研究進展,相關文章發表於生物材料領域的專業期刊Biomaterials上。病毒的單顆粒標記和示蹤技術為我們揭示病毒和宿主細胞間的相互作用過程提供新的視野和平臺。
  • 宿主可能是蝙蝠?武漢病毒所研究發現……
    該論文顯示,武漢新型冠狀病毒nCoV-2019的序列與一種蝙蝠中的冠狀病毒序列一致性高達96%,也就是說,引發武漢新型冠狀病毒的宿主可能仍然是蝙蝠。但目前不明確其間是否還有中間宿主。石正麗團隊在文章中指出,自18年前SARS爆發以來,大量與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相關的冠狀病毒(SARSr-CoV)在它們的天然宿主蝙蝠中被發現。
  • 上海巴斯德所等發現新的種屬特異性C肝病毒宿主因子
    HCV動物感染模型對C肝疫苗研發具有重要意義,HCV只感染人和黑猩猩,由於倫理等問題,現已禁止使用黑猩猩作為模型動物;表達HCV受體分子的轉基因小鼠可有限支持HCV感染,但由於缺少其他人源宿主因子,尤其是針對病毒進入細胞之後的關鍵步驟的宿主因子,該轉基因小鼠模型在C肝疫苗效價評價的應用上仍有限。因此,鑑定新的種屬特異性HCV宿主因子對HCV小動物感染模型的建立具有重要意義。
  • Nature Communications:中國科學家首次發現病毒編碼的朊病毒
    但是,作為自然界中數量巨大、種類繁多、分布甚廣的生命形式,病毒中是否存在朊病毒一直不為人所知。許曉東課題組在研究杆狀病毒表達因子LEF-10時發現,該蛋白具有不同尋常的聚集行為,這種現象與朊病毒非常類似。利用酵母實驗系統,他們發現引進LEF-10後可以使酵母表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表型,而每一種表型都可以穩定遺傳。
  • 天津大學王濤課題組研究發現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病毒誘導細胞...
    本站訊(通訊員 武璇)嚴重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病毒(SFTSV)是一種2010年在中國首次被發現的蜱傳病毒,在我國、韓國、日本及越南多有分布。SFTSV非結構蛋白(Nonstructural Proteins, NSs)對幹擾素具有拮抗作用,可抑制宿主細胞的天然抗病毒反應,是SFTSV的重要毒力因子。
  • 打破外國壟斷 中國科學家首次發現藏在病毒中的朊病毒
    當時他的課題是研究昆蟲杆狀病毒中幾種晚期表達因子。那時候,蛋白的研究手段還沒有現在這麼豐富。為了研究這些晚期表達因子的功能特徵,許曉東開始嘗試分別在昆蟲細胞和大腸桿菌中,重組表達這些蛋白。而為了檢測蛋白表達蛋白是否成功、表達蛋白的產量多少,就需要用到一套電泳+免疫印跡檢測方法。這個過程,就好像是讓細胞中所有的蛋白進行一場「遊泳比賽」。
  • 生物物理所發現宿主抑制病毒蛋白質合成重編碼的新機制
    生物物理所發現宿主抑制病毒蛋白質合成重編碼的新機制 2019-01-25 生物物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生物物理所揭示皰疹病毒免疫逃逸及宿主天然免疫調節的分子機制
    病原體,尤其是病毒,是否操縱這種調控過程?逃逸或拮抗宿主天然免疫,是否有利於病毒自身的複製?這其中的分子機制是什麼?近期,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鄧紅雨課題組鑑定出一個負調節STING和MAVS介導的天然免疫反應的宿主蛋白磷酸酶PPM1G,並解析了卡波西氏肉瘤相關皰疹病毒(KSHV)利用間質蛋白ORF33挾持PPM1G,進行免疫逃逸的分子機制。
  • 《自然》首次發表新冠論文:武漢病毒所確認病毒進入細胞路徑
    這也是《自然》首次以正式論文的形式刊發關於2019-nCoV的研究。石正麗團隊對最早在中國武漢引發呼吸系統疾病暴發的一種新型冠狀病毒進行了鑑定和表徵,揭示了其與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SARS)冠狀病毒的相似性。研究團隊發現了新型冠狀病毒來源於蝙蝠的證據,但是此次爆發的動物來源尚待確認。武漢病毒所還確認了2019-nCoV進入細胞的路徑與SARS冠狀病毒一樣,即通過ACE2細胞受體。
  • 武漢病毒所發現RNA幹擾具有抗病毒免疫作用—新聞—科學網
    這項工作由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周溪研究員課題組與軍事醫學科學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秦成峰研究員課題組合作完成。國際同行評價,該工作完善了對哺乳動物抗病毒免疫機制的認識,為相關抗病毒藥物設計或免疫療法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 RNA幹擾(RNAi)是一種在真核生物中高度保守的轉錄後基因沉默機制。
  • PNAS:科學家闡明病毒利用宿主細胞中關鍵蛋白進行繁殖的分子機制
    2018年4月8日 訊 /生物谷BIOON/ --病毒有著非常有限的基因,因此其必須利用宿主細胞的細胞器來促進其複製繁殖,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PNA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烏普薩拉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了許多病毒能在細胞中進行運輸的特殊宿主蛋白,相關研究或為研究人員後期開發新型廣譜的抗病毒療法提供希望。
  • B肝病毒X蛋白調節宿主細胞自吞噬
    近期《肝臟學》(Hepatology 2009, Vol. 49, No.1, p60-71)雜誌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趙慕鈞研究組的最新研究發現:即B型肝炎病毒X蛋白(HBx)
  • 武漢病毒所等揭示黃病毒科NS3蛋白酶-解旋酶協同作用新機制
    近期,該合作團隊解析了一種新的「關閉式」構象的NS3全長晶體結構(PDB號:5WX1),結構中蛋白酶與解旋酶形成了由三個相互作用簇構成的面積達2200平方埃的分子內作用界面,首次發現了瘟病毒NS3可採取一種和蛋白酶順式切割相關的構象(圖中上方構象),明確與反式切割(圖中下方構象)不兼容。
  • 中科院武漢病毒所等在單病毒示蹤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據中科院網站1月6日消息,在愛滋病毒感染靜息CD4 T淋巴細胞的過程中,病毒跨越皮質肌動蛋白柵欄結構是一個關鍵步驟,但其具體機制仍有待研究。最近,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崔宗強團隊實時動態觀察到單個愛滋病毒入侵和跨越皮質肌動蛋白屏障的動態行為,揭示了病毒入侵靜息CD4 T淋巴過程中,α-actinin介導的皮質肌動蛋白動態重組機制,並基於病毒與肌動蛋白的相互作用,發現了抗病毒新靶標及其抑制多肽。研究成果在國際學術期刊Nanoscale(《納米尺度》)上作為內封面文章發表。
  • 皰疹病毒免疫逃逸及宿主天然免疫調節的分子機制
    病原體,尤其是病毒,是否操縱這種調控過程?逃逸或拮抗宿主天然免疫,是否有利於病毒自身的複製?這其中的分子機制是什麼?近期,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鄧紅雨課題組鑑定出一個負調節STING和MAVS介導的天然免疫反應的宿主蛋白磷酸酶PPM1G,並解析了卡波西氏肉瘤相關皰疹病毒(KSHV)利用間質蛋白ORF33挾持PPM1G,進行免疫逃逸的分子機制。
  • 鄧紅雨課題組揭示皰疹病毒免疫逃逸及宿主天然免疫調節的分子機制
    該研究鑑定出一個負調節STING和MAVS介導的天然免疫反應的宿主蛋白磷酸酶PPM1G,並解析了卡波西氏肉瘤相關皰疹病毒(KSHV)利用間質蛋白ORF33挾持PPM1G進行免疫逃逸的分子機制。皰疹病毒是一個古老的病毒家族,在進化過程中發展出多種策略,抑制宿主的天然免疫反應,以成功地感染細胞並建立持續的潛伏感染。
  • 武漢病毒所石正麗:新冠病毒溯源背後,尋找自然界的病毒值得長久堅持
    武漢病毒研究所接到由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送來的7個不明原因肺炎病人的肺泡灌洗液樣本,金銀潭醫院希望病毒所能檢測病人是不是有冠狀病毒感染。石正麗團隊用了實驗室儲備的針對所有冠狀病毒,以及對所有SARS相關冠狀病毒的核酸檢測方法,很快在7個樣本中分別發現了4個、5個陽性樣本,進一步測序後發現,這是一個新型的SARS相關冠狀病毒,也就是現在我們所稱的新型冠狀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