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病毒所病毒雙特異性螢光標記研究取得進展

2020-12-03 中國科學院

近日,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王漢中領導的研究團隊在利用納米材料標記病毒以用於病毒與宿主細胞相互作用的可視化相關研究中繼續取得研究進展,相關文章發表於生物材料領域的專業期刊Biomaterials上。

病毒的單顆粒標記和示蹤技術為我們揭示病毒和宿主細胞間的相互作用過程提供新的視野和平臺。標記了螢光材料的病毒入侵宿主細胞的過程能以視頻的形式進行展示,為揭示病毒的入侵機制提供最直接的證據。

新型納米材料量子點獨特的光學特性和生物學特性為我們研究病毒提供了很好的工具。但已報導的量子點標記方法是直接在病毒蛋白上進行化學修飾修飾後連接上量子點,不僅操作繁瑣,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病毒的感染力。特別是囊膜病毒,如果是單一標記病毒的囊膜或者核衣殼,在病毒示蹤過程中不僅容易受到噪音信號的幹擾,而且無法示蹤病毒入侵細胞的完整過程。

本研究以杆狀病毒作為標記對象,結合杆狀病毒的表面展示技術和融合表達技術,在不經任何化學修飾和不改變杆狀病毒野生型蛋白的前提下,以杆狀病毒囊膜蛋白GP64和核衣殼蛋白VP39作為標記的靶標,同時將實現位點特異性標記的酶和標籤同GP64蛋白融合表達,以期在病毒複製的過程中實現病毒的自生物素化,進而藉助鏈黴親和素和生物素間的的相互作用,實現體外的一步結合反應在病毒囊膜標記上量子點。同時,在核衣殼蛋白VP39上融合表達GFP蛋白,在病毒組裝過程中實現對病毒的核衣殼的特異性標記。實驗證實,此標記策略能夠實現病毒在複製過程中的自生物素化和雙特異性標記,且量子點的標記過程對病毒的感染性沒有影響。基於標記病毒的雙色螢光,可以實現在單顆粒病毒水平示蹤病毒和細胞的相互作用過程。總的來說,此生物學標記的方法可以通過單顆粒病毒原位和長時間示蹤,為我們提供更多關於病毒和細胞相互作用的信息,也可以作為進一步深入研究病毒感染過程的平臺。

近年來,改該學科組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ACS NANO,Biomaterials, Analytical Chemistry等高水平雜誌上發表一系列QDs標記病毒和活細胞內單顆粒動態示蹤的文章,最近Nanomedicine-UK雜誌邀請該學科組撰寫了一篇題為Tracking viral infection: will quantum dot encapsulation unveil viral mechanisms的綜述文章,系統介紹了QDs在病毒標記和動態示蹤研究中的進展及存在的問題,該論文將發表在Nanomedicine-UK[2013, 8(8)]上。

論文連結

圖1:雙特異性標記重組杆狀病毒的原理示意圖   圖2:雙標記杆狀病毒的單顆粒示蹤

相關焦點

  • 中科院武漢病毒所等在單病毒示蹤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據中科院網站1月6日消息,在愛滋病毒感染靜息CD4 T淋巴細胞的過程中,病毒跨越皮質肌動蛋白柵欄結構是一個關鍵步驟,但其具體機制仍有待研究。最近,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崔宗強團隊實時動態觀察到單個愛滋病毒入侵和跨越皮質肌動蛋白屏障的動態行為,揭示了病毒入侵靜息CD4 T淋巴過程中,α-actinin介導的皮質肌動蛋白動態重組機制,並基於病毒與肌動蛋白的相互作用,發現了抗病毒新靶標及其抑制多肽。研究成果在國際學術期刊Nanoscale(《納米尺度》)上作為內封面文章發表。
  • 單病毒示蹤研究取得進展
    在愛滋病毒感染靜息CD4 T淋巴細胞的過程中,病毒跨越皮質肌動蛋白柵欄結構是一個關鍵步驟,但其具體機制仍有待研究。
  • 病毒RNA單分子標記與示蹤研究獲進展
    活細胞內單個RNA檢測和示蹤對於疾病診斷和病毒侵染機理研究等具有重要意義,但仍存在挑戰。近日,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崔宗強與武漢大學教授何治柯合作構建了一種價態可控的新型量子點納米信標,實現了活細胞內單個RNA的可視化檢測,並利用該量子點信標實現了愛滋病毒粒子內單個RNA的螢光標記和單病毒脫殼過程動態示蹤。
  • 病毒顆粒多色螢光標記新方法問世
    近日來自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與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展開合作,在國際上率先提出一種多色螢光標記活細胞內活病毒顆粒的新方法,相關成果於12月
  • 上海藥物所等在螢光分子探針研究中取得進展
    上海藥物所等在螢光分子探針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6-09-30 上海藥物研究所 【字體: 2016, 7, 6325)報導了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在螢光分子探針構建與應用方面的研究進展,這是繼今年七月以來(Chem. Sci. 2016, 7, 4004)《化學科學》第二次以封面形式報導上海藥物所李佳課題組在分子探針與診斷方面的前沿交叉科研工作。
  • 武漢病毒所開創棉鈴蟲病毒殺蟲劑研究新局面
    近30年來,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以下簡稱「武漢病毒所」)  針對農藥帶來的負面效應,深入研究,持續攻關,致力於國內高效無公害的新型棉鈴蟲病毒殺蟲劑等生物農藥的研發。經過多年努力,該所研製的新型農藥具有殺蟲率高、作用專一、藥效持久、不產生抗藥性等優點,並獲得廣泛使用。
  • 武漢病毒所在尼亞病毒免疫炎症調節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SFTSV)是布尼亞病毒目(Bunyavirales)代表性的高致病性病原體,可通過蜱蟲叮咬或人與人之間接觸傳播,引起發熱、血小板及白細胞減少、胃腸道症狀、出血、多器官功能衰竭等臨床症狀
  • 福建物構所稀土上轉換螢光生物標記材料研究取得新進展
    與傳統的分子螢光標記材料(如螢光染料)相比,稀土上轉換納米發光材料不僅化學穩定性高、螢光壽命長、潛在生物毒性低,而且由於採用近紅外光源激發具有較大的光穿透深度、無生物組織自螢光以及對生物組織幾乎無損傷等顯著優點,在螢光生物檢測和成像等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前景。
  • 預防巨細胞病毒感染 中和抗體研究取得進展
    來源:科技日報預防巨細胞病毒感染 中和抗體研究取得進展巨細胞病毒(CMV)感染可引發一種強有力的免疫反應,包括刺激具有中和活性的抗體。最近的研究集中在闡明中和抗體在預防巨細胞病毒感染和疾病中的作用,以及描述中和抗體所針對的病毒抗原。
  • 多篇文章解讀示蹤技術在多疾病領域的研究進展
    示蹤技術是利用放射性或非放射性標記物在體內或體外跟蹤其行徑、轉變和代謝等過程的一種技術,近年來科學家利用示蹤技術在多種疾病的研究上取得了重要的成果,本文中,小編對近年來和示蹤技術相關的研究進展進行了整理,分享給大家!
  • 武漢科大李誠予副教授在生物傳感器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武漢科技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李誠予副教授在CRISPR/Cas12a生物傳感器的構建方面取得階段性進展,研究成果「A boosting upconversion luminescent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 and biomimetic periodic chip integrated CRISPR/Cas12a
  • 疫情下武漢病毒所做了啥, 是否預警?原病毒所科研人員回應
    疫情最早報告是在武漢,而位於武漢市、坐擁高等級生物安全實驗室(P4)、且多位研究人員常年致力於冠狀病毒和蝙蝠病毒研究的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以下簡稱武漢病毒所),自疫情開始至今一直處於風口浪尖。2020/02/03:麗珠試劑與武漢病毒所聯合研發進展公布,介紹多種檢測試劑盒,包括IgG/IgM抗體檢測試劑盒(膠體金法)、核酸檢測試劑盒(PCR-螢光法)和 IgM/IgG 抗體檢測試劑盒(酶聯免疫法)。上述產品已完成研發和試生產,正在與多個疾病控制中心和醫療機構合作,擴大臨床樣本例數對產品進行進一步評估,驗證其診斷靈敏度和診斷特異性。
  • 量子點作為生物螢光標記物的研究進展
    因此本文將著重圍繞球狀量子點來對量子點的光學特性、製備方法及其作為螢光標記物在生物學中的研究進展作一簡要綜述。 1、量子點的光學特性 與傳統的有機螢光染料或鑭系配合物相比,螢光量子點具有以下光學特性:(1) 量子點的發射波長可通過控制它的粒徑大小來「調諧」,因而可獲得多種可分辨的顏色。
  • 生物物理所二聚體蛋白螢光標記應用單分子FRET研究獲進展
    生物物理所二聚體蛋白螢光標記應用單分子FRET研究獲進展 2017-07-21 生物物理研究所 單分子FRET研究首先需要在目標蛋白特定位點標記螢光分子,目前廣泛使用的標記方法是引入半胱氨酸殘基定點突變再與馬來醯亞胺官能化染料進行共價反應。上述方法僅適用於單體蛋白,而生物體中許多蛋白質均以二聚或寡聚狀態存在及行使功能,對於這些蛋白難以通過傳統的半胱氨酸標記方法對其進行單一FRET染料對的位點特異性標記。
  • 重慶醫科大學團隊在新冠病毒T細胞免疫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17日,記者從重慶醫科大學獲悉,該校免疫研究中心金艾順教授團隊在該校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應急項目攻關中,在特異性T淋巴細胞研究方面又取得突破性進展。這一突破為後續進一步新冠肺炎疫苗研發和T細胞免疫治療奠定了基礎。
  • 中科院在人巨細胞病毒核衣殼出核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新華社武漢3月2日電(記者李偉)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在人巨細胞病毒核衣殼出核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研究發現宿主細胞蛋白WDR5通過輔助形成出核複合體,在人巨細胞病毒核衣殼出核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相關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國際權威期刊《病毒學雜誌》。這一研究首次揭示了WDR5在人巨細胞病毒複製周期中所起的作用及其機制,加深了對該類重要病原病毒複製過程的認識,也為抗病毒藥物研發提供了新思路。人巨細胞病毒是一種人群感染率極高的病毒。
  • 新發布尼亞病毒與宿主幹擾素系統互作研究獲系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王華林學科組在新發布尼亞病毒與宿主幹擾素系統相互作用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兩項研究成果分別發表在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此項研究對SFTSV和HRTV的比較分析發現,儘管兩種病毒均可拮抗I型和III型幹擾素信號轉導,但具體的分子機制存在若干明顯差異(圖1),反映了同源病毒對宿主生物學過程調控功能的保守性及機制的變異性。
  • 武漢病毒所揭示人腸道病毒抑制NF-kB信號通路新機制
    武漢病毒所揭示人腸道病毒抑制NF-kB信號通路新機制 2016-03-22 武漢病毒研究所 近期,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王漢中研究團隊在人腸道病毒調控NF-kB信號通路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揭示了多種人腸道病毒(包括EV71,CVB3,
  • 我國在伊波拉病毒糖蛋白致病效應的研究中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新華社武漢10月14日電(記者李偉)伊波拉病毒是目前已知的對人類最為致命的病毒之一,其致病機理尚不清楚。
  • 中國科大等在B肝病毒導致肝癌的免疫逃逸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中國科大等在B肝病毒導致肝癌的免疫逃逸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8-04-02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慢性病毒感染和腫瘤微環境可以誘使機體抗病毒或抗腫瘤特異性T細胞衰竭,使其增殖能力和效應功能嚴重受損,致使機體免疫應答無法抵抗病毒感染或腫瘤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