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在伊波拉病毒糖蛋白致病效應的研究中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2021-01-15 科學網

 

新華社武漢10月14日電(記者李偉)伊波拉病毒是目前已知的對人類最為致命的病毒之一,其致病機理尚不清楚。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科研團隊通過構建一系列腺病毒基因轉移載體,系統地研究了伊波拉病毒包膜型糖蛋白在細胞以及小鼠模型中表達的致病效應。

據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王華林研究員學科組介紹,伊波拉病毒可編碼多種形式的糖蛋白,但是此前對糖蛋白潛在的致病效應的推測只是基於細胞或組織培養物水平的初步研究,相關致病效應尚缺乏體內水平的直接證據。此外作為一種生物安全四級病毒,伊波拉病毒的致病機理的研究,一直受到高等級生物安全實驗室等特定實驗條件的明顯限制。

在最新的這項研究中,王華林研究員學科組成功構建了一系列腺病毒基因轉移載體,並利用腺病毒基因轉移技術在生物安全二級實驗室的實驗條件下,系統地研究了伊波拉病毒糖蛋白的致病效應。

糖蛋白表達導致的急性炎症及組織損傷作用,提示該蛋白可能在伊波拉致病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為伊波拉病毒致病研究提供了重要線索。此外,該項研究也為進一步揭示糖蛋白等烈性病原體致病因子的致病效應及其分子機理提供了一種重要且便捷的實驗模型,而且此模型或許同樣可以用於研發針對這些致病因子的特異性幹預手段或治療藥物。

這意味著我國在伊波拉病毒糖蛋白致病效應及其實驗模型的研究中取得的新進展。部分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國際權威期刊《蛋白質和細胞》。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首次揭示亞洲蝙蝠體內存在與伊波拉病毒同類絲狀病毒!
    雖然,雷斯頓伊波拉病毒可以導致豬的感染性病變,但是很少感染人,也不會引起人類出現任何症狀,是一種對人安全的伊波拉病毒。2011 年,在我國上海的農場中死亡的豬體內也曾經檢測到雷斯頓伊波拉病毒的感染[12]。
  • 研究人員欲通過剛果的蝙蝠尋找伊波拉病毒—新聞—科學網
    KUPFERSCHMIDT/SCIENCE 新月初上,叢林如深海般黑暗。4個人坐在塑料椅子上,等待著。儘管天氣炎熱,但他們穿著長袖襯衣,戴著手套和面具。黑暗中,他們的頭頂上,一張看不見的巨大的網懸掛在兩樹之間。他們是天空中的漁民,等待著獵物到來。 這些人正在聆聽錘頭果蝠短促而嘶啞的叫聲。
  • 南海冷皮效應及其對潛熱通量計算影響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王鑫團隊聯合俄羅斯科學院希爾紹夫海洋研究所和中山大學的科學家在南海冷皮效應及其對潛熱通量計算的影響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 研究揭示甘蔗花葉病毒幹擾RNA剪接促進侵染—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教授周濤課題組在甘蔗花葉病毒(SCMV)相關研究上獲得了新進展。
  • 解開伊波拉病毒感染的密碼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囊膜病毒的表面有糖蛋白、脂肪所形成的外膜。帶有囊膜的病毒更容易進入宿主細胞,它幫助病毒在宿主體內擴散與繁殖,提高了病毒的致病性。 做「表面文章」的實驗室當然不止高福一家。事實上,多年來科學家們潛心研究,已經發現了四種類型的病毒如何感染細胞的「表面文章」。
  • 2019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揭曉—新聞—科學網
    、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1月11日在京揭曉。近140年來,國際科學界相繼發現了霍爾效應和量子霍爾效應。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喬振華課題組與南方科技大學張立源課題組等合作,首次在毫米級的碲化鋯(ZrTe5)塊體單晶體材料中觀測到三維量子霍爾效應的明確證據,並指出該效應可能是由於磁場下相互作用產生的電荷密度波誘導的。這一重要研究成果於2019年5月9日在線發表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上。
  • 2020年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十大進展揭曉—新聞—科學網
    2.我國新冠病毒疫苗研發取得重大進展 2020年12月30日,我國新冠滅活疫苗獲附條件批准上市。全基因組序列在病毒學網站發布以及分析結果在權威雜誌Science 的在線發表,方便世界各國共同對抗疫情,體現了中國政府和科學家的國際擔當,也為研究分析新型冠狀病毒的進化來源、致病病理機制提供了第一手資料,同時對疫苗研發和特異性診斷試劑盒的開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 兩篇Cell聚焦愈發強大的伊波拉病毒來源
    兩個獨立的研究小組近日在《Cell》雜誌上發表文章稱,在西非爆發伊波拉疫情的初期,伊波拉病毒(Ebola virus)可能發生遺傳變異,從而幫助它們更好地適應人類宿主。這也許解釋了為何此次疫情如此複雜。伊波拉病毒病(EVD)又被稱為伊波拉病毒性出血熱,是在1976年首次發現的,但當時病例數量較少。
  • 乳鐵蛋白或在病毒感染人體時發揮作用—新聞—科學網
    乳鐵蛋白是轉鐵蛋白家族中的一種鐵結合糖蛋白,存在於免疫細胞中,具有免疫調節、抗菌、抗病毒、促進鐵吸收等功能。
  • 【科技資訊】2019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揭曉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9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1月11日在京揭曉。此項年度評選活動至今已舉辦了26次。
  • 氧化石墨烯複合態毒理效應研究獲進展
    「目前,有關於氧化石墨烯的研究多是側重於分析單純的氧化石墨烯的生物影響,但關於氧化石墨烯的複合態所產生的毒理效應尚未被有效闡明,因此,本項目重點研究氧化石墨烯在複合條件下的環境行為與多方位生物效應,彌補相關研究的不足。」
  • 伊波拉病毒疫苗的研製能帶來哪些啟示?
    費爾德曼所在的團隊將VSV表面被稱為糖蛋白(又稱G蛋白)的蛋白質替換成伊波拉病毒的糖蛋白。後來,該小組又將VSV的糖蛋白替換為馬爾堡病毒的糖蛋白。由於團隊沒有高防護實驗室進行動物研究,因此無法測試將混合VSV病毒製成伊波拉病毒疫苗或馬爾堡病毒疫苗的可能性。此時,加拿大正在建設新的國家微生物實驗室,也就是溫尼伯國家微生物實驗室。
  • 中科院上海光機所脈衝光抽運原子鐘研究獲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在王育竹院士開創的光抽運(POP)氣泡原子鐘研究基礎上,在POP原子鐘中長期頻率穩定度優化方面獲重要進展。
  • 2016中國生命科學領域十大進展公布—新聞—科學網
    同時發現ACAT1抑制劑Avasimibe(輝瑞公司開發的用於治療動脈粥樣硬化的藥物,進行了III期臨床試驗),具有很好的抗腫瘤效應,並且能與現有的臨床藥物PD-1抗體進行聯合治療。該項研究開闢腫瘤免疫治療研究的一個全新領域;同時發現ACAT1這一藥物靶點及其小分子抑制劑的應用前景,發展了新的腫瘤免疫治療方法。該研究論文發表在《自然》(Nature,2016,531:651-655)雜誌上。
  • 伊波拉病毒捲土重來
    疾病可怕,草木皆兵的過度防疫也讓人厭煩,不如藉此機會,反省回顧一下,人類認識病毒的歷史。要了解伊波拉病毒,不得不讀《血疫》這本書。這是一部記錄人類與伊波拉病毒搏殺故事的著作。注意,這裡是人與病毒搏殺,人類至今沒有辦法完全消滅伊波拉病毒,所以我們不敢說完全戰勝了它。
  • 嚴防伊波拉病毒全球擴散 最兇險病毒株致死率為90%
    伊波拉病毒與馬堡病毒相似,是一種絲狀病毒,由5個獨特的亞型構成,其中薩伊、蘇丹和象牙海岸3個亞型被確認為對人類致病。由於伊波拉的高致死率和可通過接觸傳播,世界衛生組織把伊波拉列為對人類危害最嚴重的病毒之一——第四級病毒。   第四級病毒是指在實驗室裡進行分離、實驗微生物組織結構時安全隔離分級的最高等級,它們給人類造成致命的疾病,並且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是不可救治的,死亡率最高。
  • 兩院院士評選2019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揭曉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9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1月11日在京揭曉。此項年度評選活動至今已舉辦了26次。
  • 2019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揭曉,快來看哪些入選了!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9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1月11日在京揭曉。此項年度評選活動至今已舉辦了26次。
  • 賽默飛:蛋白質組學技術在病毒感染致病機制的亮點研究
    儀器信息網在密切關注疫情發展態勢的同時,也更加關注病毒感染的致病機理等相關研究進展。近年來,組學研究成為生命科學基礎研究領域的重點,對於病理、毒理學、藥物動力學等具有重要價值,相關高水平學術期刊大量報導了科研人員利用組學技術開展的病毒致病病理學的研究成果,也對於此次疫情的進一步研究具有一定參考意義。
  • 伊波拉病毒:比新冠厲害,致死率是SARS病毒的9倍
    1976年在蘇丹南部和剛果(金)(舊稱薩伊)的伊波拉河地區存在首先發現了伊波拉病毒的存在,伊波拉病毒也因此而得名。1976年,伊波拉病毒悄無聲息地出現了,高燒、體外出血、體內出血,最終整個人像融化了一樣,第一個患病的人就在這種痛苦中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