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明白知識er 明白知識 來自專輯通識日曆
就在剛剛過去的6月1日,剛果(金)政府宣布該國爆發新一輪伊波拉疫情,目前已有6名感染者,其中4人死亡。
在小小的病毒面前,自視甚高的人類只得承認,自己缺乏主宰一切的權威。當然,我們也不應當心存能夠主宰一切的幻想。
疾病可怕,草木皆兵的過度防疫也讓人厭煩,不如藉此機會,反省回顧一下,人類認識病毒的歷史。
要了解伊波拉病毒,不得不讀《血疫》這本書。這是一部記錄人類與伊波拉病毒搏殺故事的著作。注意,這裡是人與病毒搏殺,人類至今沒有辦法完全消滅伊波拉病毒,所以我們不敢說完全戰勝了它。
| 《血疫》
作者: [美] 理察·普雷斯頓 (Richard Preston)
譯者:姚向輝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6年
誠如書中所引用的生物危害防護領域的名言:
「你永遠無法知道生命何時滅絕。生命能從幾乎所有攻擊中活下來。」
談起伊波拉,大家腦海裡出現的,是近幾年新聞報導裡常常出現的場景:非洲大陸上橫陳的屍骨,血肉模糊。看過一眼的人都覺得世界末日不過如此。
其實,伊波拉病毒並不是最近幾年才被發現的病毒,早在1976年,它就曾出現在蘇丹的熱帶雨林邊緣、一個普通的倉庫管理員身上。通過他,病毒以隱蔽的方式,快刀斬亂麻的速度迅速消滅了蘇丹南部幾乎全部人口,隨後銷聲匿跡。
它消失的原因是,殺人的速度太快,沒有足夠的時間讓患者在死前感染其他人。
瘟疫過去兩個月之後,一種更致命的病毒出現在伊波拉河沿岸的薩伊,就是現在說的剛果(金)。沒有人查出這種病毒的最初宿主是誰,但它靜悄悄地在人群中廣泛傳播。
要命的是,當地醫療條件非常惡劣,護士們每天用幾個針頭,反覆給上百名患者注射,導致病毒急劇擴張。
這種病毒比蘇丹出現的病毒致死率更高,可達90%。它會感染宿主身上除了骨骼肌和骨骼之外的所有組織,吞噬人體蛋白質,讓血液出現凝塊,皮膚開始壞死,稍微一觸碰後便流血不止。
《血疫》的作者理察·普雷斯頓(Richard Preston)形容,感染這種病毒後,「血液就像在電動攪拌器裡打過似的。」
患者的血樣被送往美國亞特蘭大疾病控制中心(CDC),經過卡爾·M·詹森醫生研究之後,正式命名為伊波拉病毒,蘇丹出現的病毒稱作蘇丹伊波拉病毒,薩伊出現的病毒稱作薩伊伊波拉病毒。
伊波拉本是瘟疫爆發點當地一條河流的名字,這場瘟疫過後,除了當地人以外,恐怕沒有什麼人會記得伊波拉曾是一條河流,只記得它是一種致死率在50%-90%之間的恐怖病毒。
不同於常見的球形病毒,伊波拉是罕見的線狀病毒,在顯微鏡下,它們是一個個短短的線條,有的病毒一端彎曲形似曲杖,因而得名「牧羊人的曲杖」。
曲杖在《聖經》中象徵著權力、博愛與職責,此時卻變成了殺人於無形的病毒。
幾十年後,這些病毒重出江湖,在西非造成了數以萬計的傷亡,給全世界帶來了無盡的恐慌。
可喜的是,人類在對抗伊波拉的道路上,也不斷有突破性進展。2016年12月23日,世衛組織宣布,加拿大公共衛生局所研發的疫苗可以有效地防護伊波拉病毒。
21世紀前20年是公共衛生事業迅速發展,醫學不斷進步的時代,也是人類飽受病毒折磨的時代。除了伊波拉以外,SARS、H1N1還有最近的新型冠狀病毒,不斷損害人的身體,破壞人類的生存秩序。
這些病毒的存在,時刻威脅著人類,以壓迫性的姿態刺激著醫學馬不停蹄地向前。在它們面前,喊上幾百句加油或保佑就像湊熱鬧,我們需要的不是自我感動的眼淚,而是正視病毒危害的勇氣和對待病毒的科學態度。
能夠幫助西非緩過伊波拉疫情的只有嚴密的物理隔離和更好的衛生醫療條件。■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