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計算機檢測伊波拉病毒和馬爾堡病毒

2020-12-04 情緒零碎中的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最新報告,早期發現是減緩伊波拉病毒爆發的關鍵,例如目前正在西非蔓延的伊波拉疫情,估計已經感染了近1000人 。研究人員說,分子計算機有朝一日可以簡化生物醫學分析的分析,就像那些用於診斷伊波拉病毒的分析一樣。一個新的原型設備可以在伊波拉病毒或密切相關的馬爾堡病毒的核酸序列存在的情況下顯示螢光字母: 伊波拉的'E'或馬爾堡的'M'。

鑑定微生物的一種方法是含有與不同病毒中的DNA或RNA互補的核酸鏈的微陣列。對於這些測試,醫生分離並擴增來自感染患者的樣品中的病毒核酸。純化樣品中的核酸與陣列上的核酸結合,產生信號 - 通常是螢光分子。陣列上出現螢光斑點的模式,然後計算機解釋該模式以識別樣本中的病毒。

然而,使用分子計算機的分子邏輯分析可以簡化生物醫學診斷。該方法將發生在微陣列表面上的分子識別和傳統上由電子計算機完成的模式識別組合成單個步驟。 分子計算機 用一組DNA,RNA或蛋白質邏輯門編程,與多個分子輸入相互作用以產生一個輸出。

一種類型的邏輯門使用脫氧核酶或DNA酶將DNA輸入轉換成螢光標記的DNA輸出。當輸入核酸與DNAzyme上的單鏈閉環結合時,它觸發環的一端與DNAzyme的莖分離。被稱為底物的DNA鏈與莖結合,DNAzyme剪切底物。該裂解的一個產物是含有螢光染料的DNA短鏈。染料現在亮起,因為它與基材另一端的猝滅劑分開。

研究人員可以設計DNAzyme結構,使輸入停用門,而其他DNAzyme邏輯門需要輸入組合。科學家將不同類型的分子邏輯門連接到基於分子輸入進行計算的電路中。

2006年, 當時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Joanne Macdonald和她的同事們創造了一種分子計算機,它使用32個DNA分子和128個DNAzyme邏輯門來 計算 對抗人類對手的井下遊戲的下一步行動。12個基於DNA的邏輯門的另一個電路 使用8個輸入計算4位二進位數的平方根。分子計算機也可以在細胞內部工作。一個電路檢測五種不同microRNA的水平,如果水平與人宮頸癌細胞中常見的水平相匹配,則 該電路產生殺死細胞的蛋白質。

清晰的展示現在,澳大利亞陽光海岸大學的麥克唐納和她的同事們想知道是否有可能將DNAzyme邏輯門連接到產生數字或字母可見顯示的電路中。

她的團隊設計了邏輯門,以響應來自兩種絲狀病毒伊波拉和馬爾堡基因組的15個核苷酸的DNA片段。馬爾堡病毒特有的序列的存在觸發了一個DNAzyme門以切割含有綠色螢光染料的底物鏈。

然而,伊波拉病毒的四種菌株是多種多樣的,它們不共享15個核苷酸的序列。這意味著檢測伊波拉需要稍微複雜的DNAzyme門。研究人員設計了一個帶有兩個環的DNAzyme:一個檢測檢測Marburg序列,另一個檢測所有絲狀病毒共有的序列,包括馬爾堡和所有伊波拉病毒株。只有當存在絲狀病毒序列時才激活該門,但是馬爾堡序列不存在; 激活切割用粉紅色螢光染料標記的底物鏈。

接下來,研究人員使用電路設計程序在384孔板的15個孔中的每個孔中排列兩個邏輯門。他們希望這種安排能夠產生一個響應馬爾堡輸入的綠色「M」。添加沒有Marburg序列的filovirus序列將在孔中產生粉紅色'E'。用任何輸入序列將孔孵育過夜後,研究人員使用UV燈箱可視化相應的字母輸出。

麥克唐納說,她的團隊現在用病毒基因組樣本而不是合成序列測試DNAzyme門。

在另一項實驗中,研究人員構建了一臺分子計算機,可以生成七段顯示器,就像在數字時鐘上創建數字一樣。他們使用四種DNA輸入的各種組合將數字編碼為1到9。然後他們創建了一個分子電路,以便當特定數字的輸入被添加到井中時,顯示器的適當部分點亮。

哥倫比亞大學的米蘭斯託亞諾維奇說,這種原理驗證工作暗示了未來可以取消計算機閱讀診斷分析的可能性 。從2004年到2012年,他是麥克唐納的博士後顧問,但沒有參與當前的工作。他很高興看到一個過程的清晰讀數,否則需要解碼微陣列上的複雜圖案,他認為簡單的字母數字顯示的想法也可以應用於其他類型的分子邏輯

相關焦點

  • 病毒小百科(第3期)——馬爾堡病毒:毒力與伊波拉病毒媲美的病毒
    2014年9月,西非的伊波拉病毒正在肆虐,烏幹達又出現了一起類似出血熱症狀(起病急,高熱、嘔吐、多部位劇痛、多器官大量出血)的死亡病例,確診為與伊波拉病毒為同一家族的馬爾堡病毒感染
  • PNAS: 科學家首次發現伊波拉病毒和馬爾堡病毒的受體
    儘管經過大量研究,關於致命性的線狀病毒伊波拉病毒和馬爾堡病毒的細胞受體,至今還沒有找到。這裡,研究人員發現T細胞免疫球蛋白和粘蛋白結構域1(即TIM-1)結合到薩伊伊波拉病毒(EBOV)糖蛋白的受體結合結構域,以及在一些伊波拉病毒很少感染的細胞裡TIM-1的異常表達能夠10到30倍地提高EBOV對它們的感染能力。
  • 伊波拉姊妹病毒,致死率可達90%的馬爾堡病毒的自然宿主...
    果蝠,以水果為食,是最大的蝙蝠,有些種類翼幅長達2米,主要分布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在我國南方地區也有分布。由於體型較大,缺乏食物的非洲人也經常吃果蝠,也有人養果蝠當寵物。馬爾堡病毒(MARV)可引起馬爾堡出血熱(MVD),最先在德國馬爾堡發現,因此而得名,它又被稱為伊波拉病毒的姊妹,同屬絲狀病毒。
  • 伊波拉姊妹病毒,致死率可達90%的馬爾堡病毒的自然宿主被證實為蝙蝠
    ,馬爾堡病毒為伊波拉病毒的近親,病死率可高達90%。(MARV)可引起馬爾堡出血熱(MVD),最先在德國馬爾堡發現,因此而得名,它又被稱為伊波拉病毒的姊妹,同屬絲狀病毒。研究推測埃及埃及果蝠通過排洩物或唾液等將馬爾堡病毒傳遞給非洲當地礦工,馬爾堡病毒由此進入人類社會,最終導致馬爾堡出血熱爆發。 馬爾堡病毒檢測與分離 研究團隊在西非獅子山的4個地區採樣,捕獲了42種蝙蝠,共1755隻。
  • 伊波拉病毒、馬爾堡病毒有多可怕?
    作為自然疫源性人畜共患性疾病,自然儲存宿主可能為狐蝠科的果蝠,「借刀殺人」是兩病毒慣用的伎倆,感染伊波拉病毒/馬爾堡病毒的大猩猩、黑猩猩、猴、羚羊、豪豬等野生動物可為首發病例的傳染源,伊波拉/馬爾堡病的「受害人」為本病主要傳染源。北京佑安醫院感染綜合科主任醫師牟丹蕾介紹,接觸傳播是兩病毒的主要傳播途徑。
  • 中科院微生物所劉文軍團隊伊波拉病毒和馬爾堡病毒快檢產品獲得國內首個歐盟CE認證
    2013-2016年的西非伊波拉疫情造成1.1萬人死亡,2018-2020年在剛果(金)造成2264人死亡。馬爾堡病毒同屬絲狀病毒科,可導致嚴重的馬爾堡出血熱,致死率達50%,目前還沒有疫苗,近年在烏幹達、安哥拉、剛果(金)等國時有爆發。  早發現早隔離切斷傳染源是控制伊波拉疫情最有效的措施。
  • 伊波拉姊妹病毒,致死率可達90%的馬爾堡病毒的自然宿主終於被發現了,還有人養它當寵物
    ,馬爾堡病毒為伊波拉病毒的近親,病死率可高達90%。絲狀病毒,包括伊波拉病毒、馬爾堡病毒等,具有極高的傳染性,對人類危害極大,由於特有的生物學性質和致病力,這類病毒有可能用作生物戰劑,世界衛生組織也將其列為潛在的生物戰劑之一
  • 和伊波拉十分相似的馬爾堡病毒,名氣略小,威力卻一點不差
    上一期,我們介紹了恐怖的伊波拉病毒,相信看過那篇文章的朋友,都對伊波拉病毒的致死率和患者的慘狀有了深切的感受。今天,我們要介紹的,是伊波拉病毒的「兄弟」,和它齊名的恐怖病毒——馬爾堡病毒。我們作過介紹,人們根據病毒的危險性將病毒分為四個等級,級數越高,代表危險性越高。即便是愛滋病和SARS,都只能排在3級,而馬爾堡病毒和伊波拉病毒並肩,歸類為4級病毒。那麼,馬爾堡病毒究竟有多大的威力呢?事情還要從1967年說起。當時,德國的一些醫藥醫療機構從非洲採購了一批非洲綠猴,以用於研究治療小兒麻痺的藥物。
  • 中國科學家首次揭示亞洲蝙蝠體內存在與伊波拉病毒同類絲狀病毒!
    薩伊和蘇丹的此次伊波拉病大流行,導致了上百人感染,病死率高達90%,被世界衛生組織認為是僅次於狂犬病的死亡率最高的傳染病[4,5]。目前,人們知道非洲綠猴和猩猩等靈長類動物是人類感染馬爾堡病毒和伊波拉病毒等絲狀病毒的源頭,在我國和西班牙等國家的一些蝙蝠體內也檢測到了絲狀病毒感染的跡象[6],而且絲狀病毒還可以感染小鼠、倉鼠和豚鼠等嚙齒類動物製成動物感染模型[7,8]。
  • 馬爾堡病毒肆虐安哥拉
    同年,在法蘭克福以及南斯拉夫貝爾格勒的一些實驗室工作人員中也相繼發生馬爾堡病毒傳染。1967年的首次馬爾堡病毒疫情共造成31人感染,其中7人死亡。1975年2月,南非一所醫院發生3起馬爾堡病毒感染,1人死亡,2人痊癒。1980年,肯亞2人受馬爾堡病毒傳染,其中1人死亡。1987年在肯亞發生1例致命病例。
  • 《血疫:伊波拉的故事》:人類也許才是地球的「病毒」
    伊波拉病毒屬於絲狀病毒,絲狀病毒由馬爾堡病毒和三種伊波拉病毒組成,這三種伊波拉病毒分別是蘇丹伊波拉病毒、薩伊伊波拉病毒和雷斯頓伊波拉病毒。很快,馬爾堡病毒跨越物種傳播,從猴群感染到人類。 已知第一個感染馬爾堡病毒的人類名叫克勞斯·F,他是貝林製藥負責餵養猴子和清洗鐵籠的工作人員。1967年8月,他表現出症狀,兩周後死去。 患者在暴露於病毒之下七天左右開始頭痛,病情迅速惡化,高燒、凝血、噴吐鮮血和臨終休克。
  • 玻利維亞發現可人傳人罕見病毒,與伊波拉病毒屬一類
    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學者16日介紹,在玻利維亞發現的罕見病毒「查帕雷」與伊波拉病毒同屬一類,可人傳人,引起出血熱。美疾控中心高致病性病原體和病理學部門流行病學者凱特琳·科薩布姆說,她們的研究發現,2019年,玻利維亞首都拉巴斯兩名患者將病毒傳染給一名年輕住院醫師、一名急救醫護人員和一名胃腸病學者,後三人中兩人身亡。她說:「我們現在相信,多種人體體液有攜帶這種病毒的潛在可能。」
  • 馬爾堡病毒的實時螢光RT-PCR檢測方法研究
    洪燁,鄭夔,相大鵬,黃吉城,戴俊,師永霞,李小波,幸蘆琴,郭波旋,鄧燕鳳    廣東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檢驗檢疫技術中心,廣東 廣州 510623    摘要:目的 建立馬爾堡病毒的實時螢光RT-PCR檢測方法。
  • 死神伊波拉病毒
    目前絲狀病毒只有三種:1.馬爾堡病毒:2.約維爾病毒;3.伊波拉病毒;目前人們已經發現了五個不同的伊波拉病毒亞型,特性和致死率各不相同,接下來會詳細講到其中的兩種:致死率高達90%的薩伊伊波拉病毒;可以通過空氣傳播的雷斯頓伊波拉病毒。
  • 病毒之王「伊波拉」一個在黑暗中不斷窺探我們人類的殘酷殺手
    伊波拉的發現歷史:想要搞清楚伊波拉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就必須要提一下伊波拉病毒的同胞兄弟一個名叫「馬爾堡病毒」這是人類發現的第一種線狀病毒。然後科學家們開始對患者的血液和組織進行培養分離,最後成功的分離出一種以前從來沒有見過的新型線狀病毒,所以就以爆發地點命名了這種病毒「馬爾堡病毒」,以後,在南非、肯亞、辛巴威也相繼出現過馬爾堡病毒感染的病例。
  • 【文獻閱讀】中加科學家聯合發現馬爾堡病毒基因組的廣泛變異!
    他們的研究發現兩個區域經歷著大量改變,即NP和VP35基因之間的區域和VP40蛋白的前100個胺基酸,也揭示了在病毒適應新宿主時,只有少數區域攜帶大部分的變異,且許多變異在適應的早期就基本固定了的現象。該工作是首次對馬爾堡病毒適應宿主變異的細緻的研究,完善了對馬爾堡病毒與毒力相關基因變異的認識,且為伊波拉病毒的監測提供了新的思路。
  • CHOM | 黃楷等揭示馬爾堡病毒倖存者體內的多重保護機制
    責編 | 兮馬爾堡病毒是伊波拉病毒的近親
  • 警惕伊波拉病毒疫情再次爆發
    綜合媒體4月14日報導,13日,剛果(金)再次發現1例伊波拉確診病例,這是今年4月以來發現的第3例伊波拉病例。媒體報導,新增病例為1名7歲兒童,曾與前2例確診患者在同一家衛生中心就醫。伊波拉疫情防控任重道遠:伊波拉病毒於1976年在蘇丹南部和剛果(金)的伊波拉河地區被發現,是一種十分罕見的病毒。它能引起人類和其他靈長類動物產生伊波拉出血熱,是當今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熱,感染者症狀與同為纖維病毒的馬爾堡病毒極為相似,症狀包括噁心、嘔吐、腹瀉、膚色改變、全身酸痛、體內出血、體外出血、發燒等。病毒潛伏期為2至21天,通常5至7天。
  • 從伊波拉到愛滋病,你可能想不到,這6種致命的病毒都和動物有關
    小到普通的流感病毒,大到致死率超高的伊波拉病毒,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我們和病毒的鬥爭似乎從未停歇。 那麼說到病毒,它們都從哪裡來呢?事實上,不同的病毒,產生有不同的原因,但在歷史上,下面這6種致命的病毒都和動物有關。
  • 帕爾馬市街頭驚現被列為生物性危害第四級病毒-伊波拉病毒?
    近日,在馬略卡帕爾馬市市中心附近出現疑似伊波拉病毒感染的血液試管!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伊波拉病毒(英語:Ebola virus)是絲狀病毒科的其中一種病毒,可導致伊波拉出血熱,罹患此病可致人於死,包含數種不同程度的症狀(包括噁心、嘔吐、腹瀉、膚色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