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爾堡病毒肆虐安哥拉

2020-12-04 中國科學院

    世界衛生組織4月12日在日內瓦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根據最新的疫情報告,自2004年10月以來在安哥拉爆發的馬爾堡病毒疫情已經感染214人,其中194人死亡,死亡者中12人為醫護人員。此外,還有360多例疑似病例。在受感染者中,75%為5歲以下兒童,成人感染者和疑似病例大多是與受感染者接觸密切的患者親屬和醫護人員。

    目前的疫情仍主要集中在安哥拉北部省份,其中80%的感染病例發生在威熱省。同時,在盧安達也發現了8例疑似病例,其中2例已經確診。世衛組織說,由於與感染者和死者接觸的親屬較多,潛在的感染者人數還可能增加,因此,馬爾堡疫情尚未完全得到控制。但世界衛生組織同時強調,此次馬爾堡疫情仍屬地區性疫情,遠沒有達到發出「國際旅遊勸阻警報」的程度,因此,國際社會不必過度驚慌。

    馬爾堡病毒首次於1967年在德國馬爾堡市的一家實驗室中發生傳染而得名。同年,在法蘭克福以及南斯拉夫貝爾格勒的一些實驗室工作人員中也相繼發生馬爾堡病毒傳染。1967年的首次馬爾堡病毒疫情共造成31人感染,其中7人死亡。1975年2月,南非一所醫院發生3起馬爾堡病毒感染,1人死亡,2人痊癒。1980年,肯亞2人受馬爾堡病毒傳染,其中1人死亡。1987年在肯亞發生1例致命病例。1998年至2000年,剛果民主共和國發生有記錄以來最大的一次馬爾堡病毒疫情,感染149人,其中123人死亡。

    世界衛生組織在接到安哥拉馬爾堡病毒疫情後,馬上協同無疆界醫生組織、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等國際機構派出緊急援助專家小組和流動監控組,協助安哥拉政府控制疫情。此外,世衛組織分布在美國、德國、法國和加拿大等國的10餘個實驗室也通力合作,檢驗病毒。

    世界衛生組織控制出血熱項目負責人弗爾曼狄介紹說,馬爾堡病毒與伊波拉病毒一樣,爆發迅速、死亡率高、通過簡單的身體接觸就能造成傳染。馬爾堡病毒感染是一種急性發熱性疾病,並伴有嚴重出血表現。病毒的潛伏期為3至9天。感染者初期出現嚴重腹瀉、腹痛、噁心、咳嗽、嘔吐以及嚴重胸腔、肺部和咽喉疼痛等症狀,在5至7天之間逐步顯示嚴重出血現象,還會出現皮疹。國際醫學和病毒界尚未發現馬爾堡病毒在自然界中究竟藏身何處。目前沒有任何疫苗可以預防馬爾堡病毒,也沒有有效的藥物可以治療感染者,惟一減少受傳染的措施是採取嚴格的防護措施,避免與患者接觸。

    此次馬爾堡病毒疫情主要集中在安哥拉北方的威熱、羅安達、卡賓達、馬蘭熱和北寬扎等省份。世衛組織強調,目前控制馬爾堡疫情擴散的首要任務是及時發現受感染者,在受感染者住院期間實施嚴格的預防傳染措施,同時迅速追蹤和隔離接觸過感染者的所有相關人員。據世衛組織發言人沙伊布女士介紹,為防止疫情擴散,國際救援機構將工作重點放在尋查、探訪和隔離感染者和疑似病人上,但由於當地民眾對疫情缺乏了解,尤其是見到身穿防護服的「外國人」出現,產生了牴觸情緒,在有些地區甚至發生當地民眾「武力阻攔」醫護人員將受感染者帶走的事件。不過世衛組織強調,目前已經基本控制住疫情的蔓延,下一階段的工作是協助安哥拉政府和臨近國家加強基礎衛生設施建設,培訓當地醫學專業人員,在民眾中培養良好的生活和殯葬習慣,同時呼籲國際社會給予疫區財政和技術支持。

    新世紀伊始,曾肆虐一時的「舊病毒」不斷爆發,為人類健康敲響警鐘。病毒傳染與全球化發展相輔相成。現代科技和交通設施的高速發展,將各國緊密聯繫在一起,而病毒的傳染速度也越來越快。從伊波拉到馬爾堡,從愛滋病到狂牛症,從變異流感病毒到非典型肺炎,病毒一次次叩擊人類健康的大門。國際社會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重視衛生保健和疾病預防。

    此次馬爾堡疫情爆發後,世界衛生組織在預防和控制疫情擴散中發揮了積極的協調和指揮功能,及時向疫區派出醫療和救護隊,協調各實驗室抓住疫情爆發的有利時機對病毒進行深入研究,將病毒及時控制在最小範圍。換個角度來看,病毒爆發對強化世界衛生組織的功能和作用,提醒和敦促各國加強疾病防患意識,促進各國和地區之間相互理解和溝通,齊心協力戰勝病毒這一人類共同的敵人無疑是件好事。

    與此同時,各國在防控病毒鬥爭中也得出了一些經驗和教訓。首先,加強和完善基層衛生防疫機製成為各國衛生保健工作的首要問題,防患於未然至關重要;其次,經濟發展必須與社會安全保障機制應同步進行。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將嚴重製約經濟發展,甚至造成更大的損失。聯合國有關組織統計,全球用於治療各種疾病的費用遠遠高於全球投資額,如果各國政府能夠將一定的財政收入投入社會安全保障體系,積極預防和治療各類疾病,無疑對國民經濟發展起到促進作用;第三,充分發揮世界衛生組織作為全球整體協調、指揮功能,加強國際和區域衛生防疫和保健合作;第四,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對減少疾病流行至關重要。據醫學和病毒專家分析,自然界和野生動物體內可能保存著許多尚不為人類所知的病毒,盲目的開荒,對森林大規模砍伐,大肆屠宰和食用野生動物,都可能引發病毒流行。此外,加強衛生保健宣傳,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防患於未然,減少病毒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只要能夠做到上述幾點,人類就能夠將病毒的侵害降到最低。

相關焦點

  • 病毒小百科(第3期)——馬爾堡病毒:毒力與伊波拉病毒媲美的病毒
    2014年9月,西非的伊波拉病毒正在肆虐,烏幹達又出現了一起類似出血熱症狀(起病急,高熱、嘔吐、多部位劇痛、多器官大量出血)的死亡病例,確診為與伊波拉病毒為同一家族的馬爾堡病毒感染
  • 伊波拉姊妹病毒,致死率可達90%的馬爾堡病毒的自然宿主...
    馬爾堡病毒(MARV)可引起馬爾堡出血熱(MVD),最先在德國馬爾堡發現,因此而得名,它又被稱為伊波拉病毒的姊妹,同屬絲狀病毒。2005年,有記錄以來最大的馬爾堡病毒疫情發生在非洲安哥拉,252個已知病例中有227人死亡,這是包括2013-2016年西非伊波拉病毒暴發在內的所有大型病毒暴發的最高病死率,病死率高達90%。非人類靈長類動物感染實驗中,馬爾堡病毒安哥拉病毒株似乎比所有其他馬爾堡病毒毒株具有更強的毒性。
  • 伊波拉姊妹病毒,致死率可達90%的馬爾堡病毒的自然宿主被證實為蝙蝠
    ,馬爾堡病毒為伊波拉病毒的近親,病死率可高達90%。2005年,有記錄以來最大的馬爾堡病毒疫情發生在非洲安哥拉,252個已知病例中有227人死亡,這是包括2013-2016年西非伊波拉病毒暴發在內的所有大型病毒暴發的最高病死率,病死率高達90%。 非人類靈長類動物感染實驗中,馬爾堡病毒安哥拉病毒株似乎比所有其他馬爾堡病毒毒株具有更強的毒性。
  • Cell Host Microbe:研究揭示馬爾堡病毒致病機制
    2020年4月23日訊/生物谷BIOON/---根據德克薩斯大學加爾維斯頓醫學分院和範德比爾特大學醫學中心領導的一個合作團隊的最新研究結果顯示,對一個在馬爾堡感染中倖存下來的人的單克隆抗體的詳細研究,使得研究人員發現了有助於保護患者免受疾病的新機制。該研究結果現已發表在《Cell Host Microbe》雜誌上。
  • 伊波拉姊妹病毒,致死率可達90%的馬爾堡病毒的自然宿主終於被發現了,還有人養它當寵物
    ,馬爾堡病毒為伊波拉病毒的近親,病死率可高達90%。2005年,有記錄以來最大的馬爾堡病毒疫情發生在非洲安哥拉,252個已知病例中有227人死亡,這是包括2013-2016年西非伊波拉病毒暴發在內的所有大型病毒暴發的最高病死率,病死率高達90%。非人類靈長類動物感染實驗中,馬爾堡病毒安哥拉病毒株似乎比所有其他馬爾堡病毒毒株具有更強的毒性。
  • 世衛組織:安哥拉馬爾堡病毒死亡數已增至210人
    中新網4月14日電 據CNN報導,世界衛生組織13日稱,安哥拉西北部省份的馬爾堡病毒仍在肆虐,目前死亡人數已升至210人。  世衛組織透露,安哥拉目前共發現了231例馬爾堡病毒感染病例,其中有210人死亡,死亡率達到了91%。  其中安哥拉北部的威熱省疫情最為嚴重。
  • CHOM | 黃楷等揭示馬爾堡病毒倖存者體內的多重保護機制
    責編 | 兮馬爾堡病毒是伊波拉病毒的近親
  • 中科院微生物所劉文軍團隊伊波拉病毒和馬爾堡病毒快檢產品獲得國內首個歐盟CE認證
    伊波拉病毒是烈性傳染病伊波拉出血熱的病原體,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對人類危害最嚴重的病毒之一,在生物安全等級上被列為最危險的第4級病毒。
  • 【文獻閱讀】中加科學家聯合發現馬爾堡病毒基因組的廣泛變異!
    6月13日,河南省疾控中心傳染病研究所及加拿大國家微生物學實驗室的Haiyan Wei和加拿大馬尼託巴大學醫學微生物學系的Jonathan Audet合作在Nature子刊scientific reports雜誌上發表論文,用令人驚訝的精度研究了馬爾堡病毒安哥拉變異株在適應新宿主時的變異
  • 分子計算機檢測伊波拉病毒和馬爾堡病毒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最新報告,早期發現是減緩伊波拉病毒爆發的關鍵,例如目前正在西非蔓延的伊波拉疫情,估計已經感染了近1000人 。研究人員說,分子計算機有朝一日可以簡化生物醫學分析的分析,就像那些用於診斷伊波拉病毒的分析一樣。
  • 伊波拉病毒、馬爾堡病毒有多可怕?
    作為自然疫源性人畜共患性疾病,自然儲存宿主可能為狐蝠科的果蝠,「借刀殺人」是兩病毒慣用的伎倆,感染伊波拉病毒/馬爾堡病毒的大猩猩、黑猩猩、猴、羚羊、豪豬等野生動物可為首發病例的傳染源,伊波拉/馬爾堡病的「受害人」為本病主要傳染源。北京佑安醫院感染綜合科主任醫師牟丹蕾介紹,接觸傳播是兩病毒的主要傳播途徑。
  • PNAS: 科學家首次發現伊波拉病毒和馬爾堡病毒的受體
    儘管經過大量研究,關於致命性的線狀病毒伊波拉病毒和馬爾堡病毒的細胞受體,至今還沒有找到。這裡,研究人員發現T細胞免疫球蛋白和粘蛋白結構域1(即TIM-1)結合到薩伊伊波拉病毒(EBOV)糖蛋白的受體結合結構域,以及在一些伊波拉病毒很少感染的細胞裡TIM-1的異常表達能夠10到30倍地提高EBOV對它們的感染能力。
  • 馬爾堡病毒的實時螢光RT-PCR檢測方法研究
    洪燁,鄭夔,相大鵬,黃吉城,戴俊,師永霞,李小波,幸蘆琴,郭波旋,鄧燕鳳    廣東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檢驗檢疫技術中心,廣東 廣州 510623    摘要:目的 建立馬爾堡病毒的實時螢光RT-PCR檢測方法。
  • 盤點人類史上最致命的病毒
    是一種十分罕見的病毒,1976年,在蘇丹南部和剛果(金)的伊波拉河地區被發現,引起醫學界的廣泛關注和重視,伊波拉病毒是一種能引起人類和其他靈長類動物產生伊波拉出血熱的烈性傳染病病毒,其引起的伊波拉出血熱(EBHF)是當今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熱,感染者症狀與同為纖維病毒科的馬爾堡病毒極為相似,包括噁心、嘔吐、腹瀉、膚色改變、全身酸痛、體內出血、體外出血、發燒等。
  • 和伊波拉十分相似的馬爾堡病毒,名氣略小,威力卻一點不差
    我們作過介紹,人們根據病毒的危險性將病毒分為四個等級,級數越高,代表危險性越高。即便是愛滋病和SARS,都只能排在3級,而馬爾堡病毒和伊波拉病毒並肩,歸類為4級病毒。那麼,馬爾堡病毒究竟有多大的威力呢?事情還要從1967年說起。當時,德國的一些醫藥醫療機構從非洲採購了一批非洲綠猴,以用於研究治療小兒麻痺的藥物。
  • 馬爾堡病毒症狀簡介 無治療藥物系出血熱傳染病
    導讀:烏幹達首都坎帕拉發現有一名馬爾堡病毒病例,該病毒暫無治療藥物,患者初期症狀表現為的發燒,頭痛,肌肉痛,一周內皮膚出現紅疹,然後有嘔吐、胸及腹痛及腹瀉。病者也可出現黃膽,神志不清,肝衰竭,嚴重出血等症狀。
  • 【新冠通鑑】細長的身軀,血腥的手段,來自遠古的刺客——馬爾堡病毒
    下面,有請今天講述者:馬爾堡病毒(M.Lake Victoria marburgvirus) 惡魔檔案姓名:馬爾堡病毒出生日期:未知,首次爆發於1976年種族:病毒家族:青猴病病毒屬(非細胞生物類-病毒界-RNA病毒門-核糖核酸病毒域-正核糖病毒界-單荊病毒綱-單股反鏈病毒目-絲狀病毒科科-青猴病病毒屬-維多利亞湖青猴病病毒
  • 細數世界歷史上9種最致命的病毒_遊俠網 Ali213...
    自從人類進化到現代形態,我們就一直在與病毒作鬥爭。疫苗和抗病毒藥品可以讓我們控制傳染的傳播,幫助病人康復。有一種病毒——天花,我們已經在世界範圍內完全根除了。  但是爆發於西非的伊波拉病毒表明,我們離戰勝病毒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 地球上最致命的病毒是什麼?10種病毒,最致命一次令1億人死亡
    有傳言說,蘇聯解體後有些病毒樣本被科學家用於重新改造實驗,然後將其插入相關的天花病毒外殼中。在16世紀,中美洲被歐洲人帶去的麻疹肆虐,據說宏都拉斯在1531年的麻疹流行中失去了一半的人口。  7—黃熱病(Yellow fever)  黃熱病是由黃熱病毒引起,也是通過伊蚊叮咬傳播,起源於非洲深處。雖然目前還沒有特定藥物治療黃熱病,但大部分患者在得到治療後完全恢復。
  • 感染了馬爾堡病毒的活死人
    前言馬爾堡病毒被稱為伊波拉病毒的姊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