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微生物所劉文軍團隊伊波拉病毒和馬爾堡病毒快檢產品獲得國內首個歐盟CE認證

2021-01-15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伊波拉病毒是烈性傳染病伊波拉出血熱的病原體,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對人類危害最嚴重的病毒之一,在生物安全等級上被列為最危險的第4級病毒。2013-2016年的西非伊波拉疫情造成1.1萬人死亡,2018-2020年在剛果(金)造成2264人死亡。馬爾堡病毒同屬絲狀病毒科,可導致嚴重的馬爾堡出血熱,致死率達50%,目前還沒有疫苗,近年在烏幹達、安哥拉、剛果(金)等國時有爆發。 

 

早發現早隔離切斷傳染源是控制伊波拉疫情最有效的措施。但由於感染初期症狀與其他常見病毒感染如馬爾堡、黃熱、登革熱、流感等不易區分,僅憑臨床症狀難以及時準確發現和確認傳染源。WHO授權的螢光PCR產品雖能準確進行感染確診,但作為一種實驗室檢測技術,無法實現大量人員的快速現場篩查,且非洲大部分地區缺乏開展螢光PCR檢測的能力。 

 

微生物所劉文軍團隊開發了基於測流免疫層析技術的伊波拉病毒和馬爾堡病毒現場檢測試紙條,可實現15分鐘現場快速檢測。產品在加拿大P4實驗室通過了第三方國際評價,完成了塞納裡昂臨床樣本符合率評價,表現出良好的靈敏度和特異性。較WHO和美國FDA授權的同類產品「ReEBOV?Antigen Rapid Test Kit」靈敏度提升1000倍,假陽性率僅為其1/100,而且可在室溫穩定保存1年以上,非常適合非洲熱帶環境伊波拉病毒的現場篩查。


該產品能夠使感染人員檢測窗口期由6天縮短至3天,可有效降低漏檢風險和病毒致死率。團隊委託美國賽萊克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代為申請歐盟CE認證,目前兩個產品均已獲得CE證書,可在所有歐盟國家及非洲推廣使用。產品已在剛果(金)用於伊波拉病毒的檢測,為疫情防控貢獻了中國力量。本產品的推廣應用有望有效提升我國對於此類烈性傳染病的防控能力,將輸入性風險降到最低。 

 

該產品由楊利敏副研究員為主要負責人開發完成,項目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生物安全關鍵技術」重點專項(2018YFC1200502)、「愛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傳染病防治」科技重大專項(2016ZX10004222-006,2018ZX10101004002004)、中國科學院重點部署項目(ZDRW-ZS-2016-4-4)的資助。





相關焦點

  • 分子計算機檢測伊波拉病毒和馬爾堡病毒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最新報告,早期發現是減緩伊波拉病毒爆發的關鍵,例如目前正在西非蔓延的伊波拉疫情,估計已經感染了近1000人 。研究人員說,分子計算機有朝一日可以簡化生物醫學分析的分析,就像那些用於診斷伊波拉病毒的分析一樣。
  • 伊波拉姊妹病毒,致死率可達90%的馬爾堡病毒的自然宿主...
    2005年,有記錄以來最大的馬爾堡病毒疫情發生在非洲安哥拉,252個已知病例中有227人死亡,這是包括2013-2016年西非伊波拉病毒暴發在內的所有大型病毒暴發的最高病死率,病死率高達90%。非人類靈長類動物感染實驗中,馬爾堡病毒安哥拉病毒株似乎比所有其他馬爾堡病毒毒株具有更強的毒性。
  • PNAS: 科學家首次發現伊波拉病毒和馬爾堡病毒的受體
    儘管經過大量研究,關於致命性的線狀病毒伊波拉病毒和馬爾堡病毒的細胞受體,至今還沒有找到。這裡,研究人員發現T細胞免疫球蛋白和粘蛋白結構域1(即TIM-1)結合到薩伊伊波拉病毒(EBOV)糖蛋白的受體結合結構域,以及在一些伊波拉病毒很少感染的細胞裡TIM-1的異常表達能夠10到30倍地提高EBOV對它們的感染能力。
  • 伊波拉姊妹病毒,致死率可達90%的馬爾堡病毒的自然宿主被證實為蝙蝠
    2005年,有記錄以來最大的馬爾堡病毒疫情發生在非洲安哥拉,252個已知病例中有227人死亡,這是包括2013-2016年西非伊波拉病毒暴發在內的所有大型病毒暴發的最高病死率,病死率高達90%。 非人類靈長類動物感染實驗中,馬爾堡病毒安哥拉病毒株似乎比所有其他馬爾堡病毒毒株具有更強的毒性。
  • 病毒小百科(第3期)——馬爾堡病毒:毒力與伊波拉病毒媲美的病毒
    2014年9月,西非的伊波拉病毒正在肆虐,烏幹達又出現了一起類似出血熱症狀(起病急,高熱、嘔吐、多部位劇痛、多器官大量出血)的死亡病例,確診為與伊波拉病毒為同一家族的馬爾堡病毒感染
  • 伊波拉病毒、馬爾堡病毒有多可怕?
    作為自然疫源性人畜共患性疾病,自然儲存宿主可能為狐蝠科的果蝠,「借刀殺人」是兩病毒慣用的伎倆,感染伊波拉病毒/馬爾堡病毒的大猩猩、黑猩猩、猴、羚羊、豪豬等野生動物可為首發病例的傳染源,伊波拉/馬爾堡病的「受害人」為本病主要傳染源。北京佑安醫院感染綜合科主任醫師牟丹蕾介紹,接觸傳播是兩病毒的主要傳播途徑。
  • 和伊波拉十分相似的馬爾堡病毒,名氣略小,威力卻一點不差
    上一期,我們介紹了恐怖的伊波拉病毒,相信看過那篇文章的朋友,都對伊波拉病毒的致死率和患者的慘狀有了深切的感受。今天,我們要介紹的,是伊波拉病毒的「兄弟」,和它齊名的恐怖病毒——馬爾堡病毒。我們作過介紹,人們根據病毒的危險性將病毒分為四個等級,級數越高,代表危險性越高。即便是愛滋病和SARS,都只能排在3級,而馬爾堡病毒和伊波拉病毒並肩,歸類為4級病毒。那麼,馬爾堡病毒究竟有多大的威力呢?事情還要從1967年說起。當時,德國的一些醫藥醫療機構從非洲採購了一批非洲綠猴,以用於研究治療小兒麻痺的藥物。
  • 伊波拉姊妹病毒,致死率可達90%的馬爾堡病毒的自然宿主終於被發現了,還有人養它當寵物
    2005年,有記錄以來最大的馬爾堡病毒疫情發生在非洲安哥拉,252個已知病例中有227人死亡,這是包括2013-2016年西非伊波拉病毒暴發在內的所有大型病毒暴發的最高病死率,病死率高達90%。非人類靈長類動物感染實驗中,馬爾堡病毒安哥拉病毒株似乎比所有其他馬爾堡病毒毒株具有更強的毒性。
  • 我國產病毒殺蟲劑獲歐盟有機認證
    本報訊(記者 姜小毛)9月21日,記者在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區醫藥工業園區重點精細化工企業——江西省新龍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採訪時獲悉,由該公司生產的甘藍夜蛾核型多角體病毒(MbNPV)近日獲得歐盟2008/889標準有機認證。據悉,這是我國第一個獲得歐盟有機認證的病毒殺蟲劑產品,更是全球首個實現產業化的廣譜病毒殺蟲劑產品。
  • 伊波拉病毒疫苗的研製能帶來哪些啟示?
    2019年11月11日,默沙東的伊波拉疫苗Ervebo(rVSVG-ZEBOV-GP,簡稱V920)減毒活疫苗獲得了歐盟委員會的批准,這是疫苗首次獲得監管機構的許可。12月21日,FDA在美國批准了該疫苗。2015-2016年寨卡病毒寨卡病毒早在1947年在非洲東部就被發現。
  • 馬爾堡病毒肆虐安哥拉
    同年,在法蘭克福以及南斯拉夫貝爾格勒的一些實驗室工作人員中也相繼發生馬爾堡病毒傳染。1967年的首次馬爾堡病毒疫情共造成31人感染,其中7人死亡。1975年2月,南非一所醫院發生3起馬爾堡病毒感染,1人死亡,2人痊癒。1980年,肯亞2人受馬爾堡病毒傳染,其中1人死亡。1987年在肯亞發生1例致命病例。
  • 中國科學家首次揭示亞洲蝙蝠體內存在與伊波拉病毒同類絲狀病毒!
    在非洲熱病中,馬爾堡出血熱和伊波拉病都是由於感染了絲狀病毒(Filoviridae)所引發的傳染性疾病。馬爾堡出血熱是最早被發現的一種絲狀病毒感染,該病雖然起源於非洲,但卻是在歐洲被首先發現的。1967 年,德國馬爾堡一個實驗室的工作人員,為了研製脊髓灰質炎疫苗,接觸了來自烏幹達的帶有馬爾堡病毒的非洲綠猴而感染,出現了發熱、頭痛、嘔吐及內臟出血等症狀。
  • 華大基因:血流感染核酸檢測試劑盒於近日完成歐盟CE認證
    )於近日完成了歐盟CE認證。微生物培養一直是血流感染診斷和療效監測的常規病原學診斷技術,但臨床實驗室一般只能進行細菌/真菌培養,培養周期較長,且培養陽性率低。因此,培養方法存在敏感度低、時效性差和鑑定信息不全等局限,且往往對臨床未知或罕見的病原微生物無法識別。
  • 盤點新世紀五大傳染病,伊波拉病毒疫苗能給新冠病毒疫苗哪些啟示?
    2019年11月11日,默沙東的伊波拉疫苗Ervebo(rVSVG-ZEBOV-GP,簡稱V920)減毒活疫苗獲得了歐盟委員會的批准,這是疫苗首次獲得監管機構的許可。12月21日,FDA在美國批准了該疫苗。>>>>2015-2016年寨卡病毒寨卡病毒早在1947年在非洲東部就被發現。
  • eu認證和ce認證
    產品出口歐盟,被告知要做eu認證或ce認證,eu認證和ce認證有什麼區別?是兩個認證嗎?ceeu認證,eu是歐盟英文「European Union」的簡稱,翻譯成中文是歐盟認證。ce認證,是只限於產品不危及人類、動物和貨品的安全方面的基本安全要求認證。
  • 全球首個伊波拉疫苗!默沙東Ervebo在首批4個非洲國家獲得批准,預防...
    Ervebo於2019年11月11日率先在歐盟獲得批准,並於2019年12月20日在美國獲得批准,用於18歲及以上人群的主動免疫,以預防由薩伊型伊波拉病毒(Ebola Zaire)引起的伊波拉病毒病(EVD)。Ervebo是全球首個獲得監管批准的伊波拉疫苗,標誌著一個歷史性的裡程碑。
  • 《血疫:伊波拉的故事》:人類也許才是地球的「病毒」
    普雷斯頓因此獲得了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頒發的防疫鬥士獎,他也是有史以來唯一以非醫師身份獲獎的得主。 伊波拉病毒屬於絲狀病毒,絲狀病毒由馬爾堡病毒和三種伊波拉病毒組成,這三種伊波拉病毒分別是蘇丹伊波拉病毒、薩伊伊波拉病毒和雷斯頓伊波拉病毒。
  • 國內首個!陳薇院士團隊新冠疫苗獲得專利!
    近日,有一則激動人心的消息發布,陳薇帶領的疫苗研製團隊所研製的Ad5-nCoV新冠疫苗正式被國家授予專利。在轉基因小鼠上的研究顯示,該疫苗單次免疫14天後能夠明顯降低肺組織內部的病毒載量。最讓人激動的是,這種疫苗製備快速簡便,可在短期內實現大規模生產,用於應對突發疫情。該疫苗的專利申請是由軍科院軍事醫學研究院陳薇院士團隊及康希諾生物聯合申報的新冠疫苗專利申請,此次被授予專利權,標誌著我國首個新冠疫苗專利的誕生。
  • 肆虐各地的伊波拉病毒,究竟是如何興起的?
    他在普林斯頓大學獲得了英文博士學位,師從著名的非虛構作家約翰·麥克菲。普雷斯頓擅長以非虛構手法,處理科學題材。 1984 年,他出版了首部非虛構作品《第一道光》,這本天文學題材的書獲得了美國物理學學會的科學寫作獎。十年後,普雷斯頓推出了另一部科學寫作經典《血疫》,這本描寫伊波拉病毒緣起的作品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 科技日曆|43年前,「非洲死神」伊波拉病毒首次在電子顯微鏡下被發現
    這就是伊波拉病毒——直到那一刻才被發現。就在這一事件的幾天前,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從薩伊送來了一箱標本,當時薩伊正在爆發馬爾堡病毒疫情。裝有受感染病人血液和標本的試管已經破裂,但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病毒學家帕特裡夏·韋伯(Patricia Webb)戴上手套,設法把包裹標本的棉花中的一滴液體擠進了猴子腎臟細胞的試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