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 Host Microbe:研究揭示馬爾堡病毒致病機制

2020-12-03 生物谷

2020年4月23日訊/生物谷BIOON/---根據德克薩斯大學加爾維斯頓醫學分院和範德比爾特大學醫學中心領導的一個合作團隊的最新研究結果顯示,對一個在馬爾堡感染中倖存下來的人的單克隆抗體的詳細研究,使得研究人員發現了有助於保護患者免受疾病的新機制。該研究結果現已發表在《Cell Host Microbe》雜誌上。


目前還沒有批准用於人類的疫苗或藥物來保護人類免受馬爾堡病毒的侵害,這種病毒會引起嚴重的、往往是致命的疾病。根據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的數據,已知最大的一次馬爾堡病毒爆發發生在2004-2005年的安哥拉,當時的病例死亡率為90%。


(圖片來源:Www.pixabay.com)


"抗體是目前最有前途的,用於開發馬堡病毒感染後的治療方法,是設計改進的疫苗的關鍵工具,"高級作者Alex Bukreyev說,他是UTMB病理學和微生物學和免疫學系的病毒學家,"了解馬爾堡病毒感染期間抗體介導的保護機制也有助於了解抗體對其他病毒病原體的保護,包括SARS-CoV-2(導致COVID-19)的抗體保護。"


在早先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從一個自然界馬爾堡病毒感染後存活下來的人的免疫B細胞中分離出了一大批單克隆抗體。在目前的研究中,他們對這些單克隆抗體進行了分析,並了解到其中的兩種單克隆抗體顯示出了獨特的生物學特性,可以抵禦天然馬爾堡感染。這些單克隆抗體能與馬爾堡病毒的包膜蛋白 "糖蛋白 "結合,但不會殺死病毒。相反,它們會招募免疫細胞,通過殺死受感染的細胞來作出貢獻。此外,這些抗體中的一種抗體會使糖蛋白重新排列,便於其他能夠殺死病毒的抗體進入,從而加強保護作用。


為了研究單克隆抗體的保護作用,我們將小鼠感染了馬爾堡病毒,然後在24小時後給予單一抗體劑量的小鼠。所有接受了抗體的小鼠都能在馬爾堡病毒感染後存活下來,否則會出現致死效應。

(生物谷 Bioon.com) 

資訊出處:Researchers uncover mechanisms of protective antibody response during Marburg infection原始出處:

Philipp A. Ilinykh et al,

Non-neutralizing Antibodies from a Marburg Infection Survivor Mediate Protection by Fc-Effector Functions and by Enhancing Efficacy of Other Antibodies, Cell Host & Microbe

(2020). DOI: 10.1016/j.chom.2020.03.025

相關焦點

  • CHOM | 黃楷等揭示馬爾堡病毒倖存者體內的多重保護機制
    和伊波拉病毒類似,馬爾堡病毒也會導致死亡率極高的出血熱,期於2004-2005年間在非洲安哥拉的爆發導致227人死亡,死亡率90%。由於極高的死亡率和缺乏有效的疫苗與治療,這兩種病毒都只能在安全等級最高的四級生物安全實驗室研究。那麼對於感染馬爾堡病毒並存活下來的病人,他們的體液免疫是如何保護他們的。
  • .& Microbe:揭示伊波拉病毒如何阻斷機體免疫系統發揮抗病毒機制
    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 Host & Microbe上的一篇題為「Ebola Virus VP24 Targets a Unique NLS Binding Site on Karyopherin Alpha 5 to Selectively Compete with Nuclear Import of Phosphorylated STAT1」的中,來自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鑑別出了伊波拉病毒躲避機體抗病毒防禦系統的一種途徑
  • PNAS: 科學家首次發現伊波拉病毒和馬爾堡病毒的受體
    儘管經過大量研究,關於致命性的線狀病毒伊波拉病毒和馬爾堡病毒的細胞受體,至今還沒有找到。這裡,研究人員發現T細胞免疫球蛋白和粘蛋白結構域1(即TIM-1)結合到薩伊伊波拉病毒(EBOV)糖蛋白的受體結合結構域,以及在一些伊波拉病毒很少感染的細胞裡TIM-1的異常表達能夠10到30倍地提高EBOV對它們的感染能力。
  • 【文獻閱讀】中加科學家聯合發現馬爾堡病毒基因組的廣泛變異!
    他們的研究發現兩個區域經歷著大量改變,即NP和VP35基因之間的區域和VP40蛋白的前100個胺基酸,也揭示了在病毒適應新宿主時,只有少數區域攜帶大部分的變異,且許多變異在適應的早期就基本固定了的現象。該工作是首次對馬爾堡病毒適應宿主變異的細緻的研究,完善了對馬爾堡病毒與毒力相關基因變異的認識,且為伊波拉病毒的監測提供了新的思路。
  • 賽默飛:蛋白質組學技術在病毒感染致病機制的亮點研究
    儀器信息網在密切關注疫情發展態勢的同時,也更加關注病毒感染的致病機理等相關研究進展。近年來,組學研究成為生命科學基礎研究領域的重點,對於病理、毒理學、藥物動力學等具有重要價值,相關高水平學術期刊大量報導了科研人員利用組學技術開展的病毒致病病理學的研究成果,也對於此次疫情的進一步研究具有一定參考意義。
  • Mol Cell|揭示SARS-CoV-2抑制宿主翻譯的機制
    感染致病原理,開發安全有效的預防、治療方法是當今世界各國面對的共同難題。然而病毒感染是一個複雜的過程,涉及病毒的多個組成部分,並且在活躍的病毒複製過程中,某些病毒蛋白通常在細胞中異常高表達【1,2】。因此,了解每種病毒蛋白對感染細胞的作用,對於闡明病毒的致病機理及新型治療靶點的開發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 彭珂課/肖庚富/劉瑋合作揭示新型蜱傳布尼亞病毒的潛在致病機制
    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SFTS)是一種在東亞地區傳播流行的病毒性新發傳染疾病,由新型蜱傳布尼亞病毒(SFTSV)感染引起。該病起病急驟,臨床病死率高(12%-50%),目前尚無針對SFTSV的有效疫苗,亟需深入解析SFTSV感染的致病機理,為臨床治療方案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 加州理工團隊揭示新冠病毒抑制宿主防禦的機制
    最新在中心上線的發表在Cell Press細胞出版社旗下期刊Cell上,名為"SARS-CoV-2 disrupts splicing, translation, and protein trafficking to suppress host defenses"的研究,來自加州理工的研究團隊發現了SARS-CoV-2在人類細胞中的多種致病功能,包括全面抑制宿主mRNA剪接
  • 研究揭示新冠病毒阻斷細胞自噬的分子機制
    ,該文揭示了SARS-CoV-2病毒編碼的輔助蛋白ORF3a通過阻斷HOPS複合物介導的SNARE複合體組裝,從而抑制自噬溶酶體形成的機制。細胞自噬作為一種細胞監測機制也參與抵抗外來入侵的細菌或病毒。當病毒感染時,宿主細胞通過多種通路激活自噬活性,將病毒或病毒蛋白運送到溶酶體進行降解,激活先天性和適應性免疫反應,或調節病毒誘導的細胞死亡,從而抵禦病毒感染。病毒也進化出各種策略以逃避自噬檢測,甚至利用自噬通路的膜結構完成自身的複製和釋放。目前對COVID-19的致病病毒SARS-CoV-2破壞細胞功能導致疾病發生的機制知之甚少。
  • Cell:我國科學家揭示人FcRn是B族腸道病毒的細胞脫衣殼受體
    2019年5月21日訊/生物谷BIOON/---B族腸道病毒(Enterovirus B, EV-B)包括埃可病毒(Echovirus)、柯薩奇病毒B、柯薩奇病毒A9,以及多個新發現的B族腸道病毒血清型。它們是小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中腸道病毒屬的主要組成部分,是嚴重的人類傳染病的致病因子。
  • 研究揭示病毒糖蛋白與細胞受體複合體結構
    -1 exploits host cell adhesion」的文章,揭示了單純皰疹病囊膜表面糖蛋白D(gD)與其細胞受體nectin-1的複合體結構,從而解析了這兩者之間的分子水平上的相互作用模式,相關成果公布在12月的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
  • 病毒小百科(第3期)——馬爾堡病毒:毒力與伊波拉病毒媲美的病毒
    經過科學家的努力,分離得到的病原體是一種前所未見的絲狀病毒,並以當時發病最多的馬爾堡命名為馬爾堡病毒,由於該病毒引起的病症多為發熱及出血,遂將該病毒引起的疾病命名為馬爾堡出血熱。圖:1967年馬爾堡病毒爆發中分離的病毒的電子顯微鏡照片。
  • 研究揭示不同哺乳動物體內風疹病毒的親緣關係
    研究揭示不同哺乳動物體內風疹病毒的親緣關係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10 13:57:50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Tony L.
  • The microbe-derived short-chain fatty acids butyrate and ...
    BRIEF REPORT| JULY 2, 2020The microbe-derived short-chain fatty acids
  • 研究揭示VEGF-A促進HSK的機制
    研究揭示VEGF-A促進HSK的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19 11:15:18 美國匹茲堡大學醫學院Anthony J. St. Leger團隊在研究中取得進展。
  • 伊波拉姊妹病毒,致死率可達90%的馬爾堡病毒的自然宿主...
    絲狀病毒,包括伊波拉病毒、馬爾堡病毒等,具有極高的傳染性,對人類危害極大,由於特有的生物學性質和致病力,這類病毒有可能用作生物戰劑研究推測埃及埃及果蝠通過排洩物或唾液等將馬爾堡病毒傳遞給非洲當地礦工,馬爾堡病毒由此進入人類社會,最終導致馬爾堡出血熱爆發。馬爾堡病毒檢測與分離研究團隊在西非獅子山的4個地區採樣,捕獲了42種蝙蝠,共1755隻。
  • 李毅課題組揭示首個單子葉植物特有抗病毒基因AGO18的廣譜抗病毒機制
    李毅課題組揭示首個單子葉植物特有抗病毒基因AGO18的廣譜抗病毒機制 來源: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5-03-09   今日
  • 馬爾堡病毒肆虐安哥拉
    世衛組織說,由於與感染者和死者接觸的親屬較多,潛在的感染者人數還可能增加,因此,馬爾堡疫情尚未完全得到控制。但世界衛生組織同時強調,此次馬爾堡疫情仍屬地區性疫情,遠沒有達到發出「國際旅遊勸阻警報」的程度,因此,國際社會不必過度驚慌。    馬爾堡病毒首次於1967年在德國馬爾堡市的一家實驗室中發生傳染而得名。
  • Cell子刊建議棄用「致病共生菌」概念,為啥?有何問題?
    實際上,許多與疾病相關但卻缺乏確鑿「因果關係」的微生物常常被研究人員歸類於「致病共生菌」,然而這一分類可能並不準確,甚至會造成人們忽略了這些微生物可能具有的有益功能。 在原有的腸道菌群生態學並不能很好地符合需求時,將「致病共生菌(Pathobiont)」這一概念引入新的腸道微生物研究中是很有必要的。
  • 【科技前沿】遊富平/王祥喜/秦川合作揭示新冠病毒感染誘發抗細菌...
    先天免疫是哺乳動物免疫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宿主抵禦病原體的第一道防線,能夠快速識別外來入侵的病毒【3】。已有研究表明,SARS-CoV-2感染過程中天然免疫很可能處於一種失調紊亂的狀態【4,5,6】。因此,研究SARS-CoV-2感染過程中天然免疫的異常變化對於尋找COVID-19治療靶點,抗擊新冠疫情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