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珂課/肖庚富/劉瑋合作揭示新型蜱傳布尼亞病毒的潛在致病機制

2021-01-09 中國生物技術網

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SFTS)是一種在東亞地區傳播流行的病毒性新發傳染疾病,由新型蜱傳布尼亞病毒(SFTSV)感染引起。該病起病急驟,臨床病死率高(12%-50%),目前尚無針對SFTSV的有效疫苗,亟需深入解析SFTSV感染的致病機理,為臨床治療方案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近期,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生物安全大科學中心彭珂課題組、肖庚富課題組與軍事醫學科學院劉瑋團隊合作,運用臨床病人樣本轉錄組和定量蛋白質組的多維組學研究方法來揭示SFTSV感染的潛在致病機制。多維組學聯合分析發現,炎症反應與疾病進程、致死結局高度相關,SFTSV感染誘發的線粒體損傷可能與炎症反應的發生有關。進一步的機制研究發現,SFTSV感染誘發線粒體DNA的氧化,激活BAK/BAX促使氧化形式的線粒體DNA向胞質內釋放,胞質內氧化形式的線粒體DNA結合併激活NLRP3炎症小體,從而導致疾病相關的炎症反應。

該研究揭示了SFTSV感染誘發線粒體DNA的氧化和胞質內釋放,進一步激活NLRP3炎症小體的機制,為SFTS的臨床治療方案開發提供了理論參考。相關成果以SFTSV Infection Induces BAK/BAX Dependent Mitochondrial DNA Release to Trigger NLRP3 Inflammasome Activation(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病毒感染誘發BAK/BAX激活依賴的線粒體DNA釋放激活NLRP3炎症小體)為題,發表在Cell Reports上。武漢病毒所助理研究員李淑芬、軍事醫科院研究員黎浩為論文第一作者,研究得到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的支持。 

SFTSV感染誘發NLRP3炎症小體激活模式圖

論文連結:

http://%20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211124720302862?via%3Dihub

相關焦點

  • 研究揭示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炎症反應機制
    新華社武漢8月15日電(記者譚元斌)我國科研人員的一項最新研究揭示了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炎症反應機制,為其臨床治療方案的開發提供了理論參考。記者15日從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了解到,該所彭珂課題組、肖庚富課題組與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劉瑋團隊合作,通過運用臨床病人樣本轉錄組和定量蛋白質組的多維組學方法,研究了新型蜱傳布尼亞病毒感染的致病機制。他們發現,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炎症反應與疾病進程和致死結局高度相關,而新型蜱傳布尼亞病毒感染誘發的線粒體損傷可能與炎症反應的發生有關。
  • 賽默飛:蛋白質組學技術在病毒感染致病機制的亮點研究
    儀器信息網訊 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在中國和國際的迅速傳播引發了全球衛生緊急情況。儀器信息網在密切關注疫情發展態勢的同時,也更加關注病毒感染的致病機理等相關研究進展。
  • 武漢病毒所揭示宿主細胞未摺疊蛋白質反應
    3月6日,國際學術期刊Journal of Virology(《病毒學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病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胡志紅、肖庚富團隊合作研究的最新成果,論文題為Quantitative proteomic analysis reveals 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 involved in severe
  • 加州理工團隊揭示新冠病毒抑制宿主防禦的機制
    了解病毒蛋白和人體細胞成分之間的相互作用對於闡明病毒的致病機制並開發有效的治療是至關重要的。因為SARS-CoV-2 是一種RNA病毒,已知它編碼的許多蛋白結合RNA(Sola et al., 2011),我們認為,這些病毒蛋白可能與特定的人類mRNAs(蛋白質生成的關鍵中間體)或非編碼RNA(ncRNA,不同細胞的關鍵結構組件)相互作用,從而促進病毒傳播。
  • 科學家揭示拉沙熱病毒囊膜糖蛋白N-糖基化修飾機制
    該工作揭示了寡糖轉移酶STT3B在拉沙病毒囊膜糖蛋白N-糖基化過程中的功能和作用機制。 哺乳動物沙粒病毒(Mammarenavirus)屬於布尼亞病毒目(Bunyavirales)沙粒病毒科(Arenaviridae),主要由舊世界和新世界沙粒病毒組成,包括多種對人類有重要威脅的烈性病毒,例如拉沙熱病毒(Lassa virus,LASV)、鳩寧病毒(Junín virus,JUNV)、馬秋波病毒(Machupo virus,MACV)等。
  • 科學家利用單病毒粒子示蹤技術揭示海水魚類病毒侵染機制---中國...
    近日獲悉,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秦啟偉研究團隊與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研究員王宏達合作,首次將單病毒粒子示蹤技術應用於水生經濟動物大分子DNA病毒研究,從時間、空間尺度多層次揭示了石斑魚虹彩病毒(
  • 研究揭示鈉鉀ATP酶抑制劑抗日本乙型腦炎病毒感染的作用機理
    近日,國際學術期刊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抗微生物製劑與化學治療》)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生物安全大科學研究中心肖庚富、王薇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論文題為Screening of Natural Extracts for Inhibitors against
  • 我國科學家揭示新型冠狀病毒進化來源 揭示傳染人的分子作用通路
    新民晚報訊 從中國科學院獲悉,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研究員郝沛、軍事醫學研究院國家應急防控藥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鍾武和中科院分子植物卓越中心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李軒合作,今天在《中國科學:生命科學》英文版在線發表論文,分析闡述了引起近期武漢地區肺炎疫情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的進化來源
  • 科學家發文首次揭示新型冠狀病毒進化來源
    武漢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仍在蔓延。今天,中國科學家發表的一篇最新論文,首次揭示新型冠狀病毒進化來源,以及其傳播依賴的可能蛋白,為人們認識這種新型病毒提供了重要線索和科學依據。  1月21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研究員郝沛、軍事醫學研究院國家應急防控藥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鍾武和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卓越中心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李軒合作,帶領研究團隊在《中國科學:生命科學》英文版上發表論文,分析闡述了引起近期武漢地區肺炎疫情暴發的新型冠狀病毒的進化來源,及其與導致「非典」疫情的SARS冠狀病毒、「中東呼吸症候群」MERS冠狀病毒的遺傳進化關係,並揭示了武漢新型冠狀病毒
  • 研究揭示靶向NS1的黃病毒廣譜保護性抗體作用機制
    Young、博士Daniel Watterson研究組合作,在Science發表了題為A broadly protective antibody that targets the flavivirus NS1 protein的研究論文,發現了一株對多種黃病毒都有保護效果的單克隆抗體1G5.3,並首次揭示了NS1廣譜保護性抗體的作用機制,指出黃病毒非結構蛋白NS1可以作為通用疫苗設計的新靶點,有效避免
  • 南開團隊揭示MERS-CoV、SARS-CoV主蛋白酶催化機制
    該工作為未來應對冠狀病毒的變異奠定了研究基礎,旨在助力抗新型冠狀病毒藥物的研發。介紹該成果的論文發表在美國化學會期刊《ACS Catalysis》上。  冠狀病毒是一類形似日冕狀的RNA病毒,是已知RNA病毒中具有最大基因組的病毒。自1965年首次分離出人類致病的冠狀病毒以來,已有7種冠狀病毒被發現可以導致人類產生疾病。
  • 從基因層面分析SARS病毒的致病原理
    進化上了快車道研究病毒的進化機制顯然是個富有挑戰性的課題,尋找它不循常理變異進化的原因更具科學性的價值。通過權威部門發布的信息,新型冠狀病毒在進化上和SARS病毒離得較近,具有同源性,都同屬β冠狀病毒。但新型冠狀病毒不是SARS進化版,而是一種全新的病毒。雖然是全新的病毒,但它們導致的感染後果均是嚴重肺炎。因此,學習人類研究得已經相當徹底的關於SARS病毒的一些知識,對我們了解新型冠狀病毒,或許會帶來些有益的提示。
  • 研究揭示新冠病毒阻斷細胞自噬的分子機制
    >近日,《發育細胞》(Developmental Cell)雜誌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張宏課題組題為 「ORF3a of the COVID-19 virus SARS-CoV-2 blocks HOPScomplex-mediated assembly of the SNARE complex required for autolysosomeformation」 的研究論文,該文揭示了
  • 武漢病毒所未卜先知?洩露?搶註專利?副所長正面回應
    emergence)的論文,這篇論文發現一種叫做SHC014的病毒具有潛在致病性,研究者還進一步構建了一種嵌合病毒。科學網:2018年,《自然》雜誌也刊發了石正麗團隊的一篇論文,研究人員在豬體內分離出一株新型冠狀病毒,這株病毒與此次引起疫情的新型冠狀病毒有什麼關係?
  • 《全球工程前沿2020》報告發布 新冠病毒研究入選
    記者注意到,在醫藥衛生領域,「新型冠狀病毒及潛在新發高致病病毒的全球研究」入選前十名。對動物來源冠狀病毒的分布演化亟須深入研究在醫療衛生領域,「新型冠狀病毒及潛在新發高致病病毒的全球研究」入選工程研究前沿前十名。新型冠狀病毒是目前已知的第7種對人類致病的冠狀病毒,自然界中還存在數量眾多的其他冠狀病毒。
  • 我國在伊波拉病毒糖蛋白致病效應的研究中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新華社武漢10月14日電(記者李偉)伊波拉病毒是目前已知的對人類最為致命的病毒之一,其致病機理尚不清楚。
  • 李毅課題組揭示首個單子葉植物特有抗病毒基因AGO18的廣譜抗病毒機制
    李毅課題組揭示首個單子葉植物特有抗病毒基因AGO18的廣譜抗病毒機制 來源: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5-03-09   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