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鈉鉀ATP酶抑制劑抗日本乙型腦炎病毒感染的作用機理

2020-11-25 生物谷



近日,國際學術期刊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抗微生物製劑與化學治療》)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生物安全大科學研究中心肖庚富、王薇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論文題為Screening of Natural Extracts for Inhibitors against 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 Infection(《抗乙型腦炎病毒藥物的篩選及鑑定》)。該研究發現鈉鉀泵抑制劑烏本苷和地高辛能有效抑制日本乙型腦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 JEV)感染。

JEV屬於黃病毒科(Flaviviridae)黃病毒屬(Flavivirus),通過蚊蟲叮咬傳播、引起嚴重病毒性腦炎。JEV流行區域包含27個國家和地區,波及人口超過30億。我國是乙型腦炎的高發區,其誘發的乙型腦炎致死、致殘率高,對人類的健康產生重大威脅。雖然JEV疫苗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乙型腦炎的發病率,但目前仍缺乏針對JEV的特異性抗病毒藥物,相關藥物的研發是目前亟待解決的科學問題。

肖庚富、王薇課題組的研究人員通過對藥物單體庫進行篩選,發現鈉鉀泵抑制劑烏本苷和地高辛在細胞水平上顯著抑制JEV感染。在此基礎上,通過對不同感染時間段進行考察,確定烏本苷和地高辛均作用於病毒的複製階段。同時,研究人員在動物水平對烏本苷潛在的抗病毒效果進行評估,發現烏本苷顯著地降低感染JEV小鼠的致死率。研究結果揭示烏本苷通過抑制JEV在小鼠中樞神經系統中的複製增殖,減輕JEV對腦組織的病理損傷,發揮抗病毒效果。該研究為今後研發JEV抗病毒藥物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參考。

武漢病毒所博士生郭嬌為該論文第一作者,研究員肖庚富和副研究員王薇為共同通訊作者。該工作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2018YFA0507204)、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31670165)。(

生物谷

Bioon.com)


相關焦點

  • 鈉鉀ATP酶β3亞基通過降低病毒包膜蛋白表達限制HBV病毒複製 | VS推薦
    作者:   張君,鄭天航,周小磊,王虹,李兆龍,桓晨,鄭柏松,張文豔單位:  吉林大學第一醫院摘要:   我們之前的研究表明鈉鉀ATP酶β3亞基(ATP1B3)可以通過激活NF-κB途徑抑制HBV複製,但對於ATP1B3功能結構域的研究發現其還可通過尚未闡明的機制拮抗HBV。
  • 細胞「門神」抵抗病毒感染調控機理揭示
    對機體抗病毒機理的深刻認識是抵抗病毒感染,應對重大疫情防控的關鍵所在。記者24日獲悉,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李濤博士和張學敏院士團隊成功發現細胞「門神」——環鳥腺苷酸合成酶(cGAS)抵抗病毒感染重要調控機理。國際頂級學術期刊《Cell》(《細胞》)日前在線發表了相關研究論文。
  • 疫情時期,說說我國乙型腦炎病毒研究的奠基人黃禎祥院士
    回顧過往,不論是SARS、禽流感還是更早的A肝、乙型腦炎等,幾十年來,我們這個國家一路在發展,也一路在抗擊新出現的病毒。稍微上點年紀的人應該都有印象,從新中國成立到七、八十年代,乙型腦炎一直是我國人民身體健康重要威脅的傳染病之一。對我國乙腦的防治做出突出貢獻的,就是鼓浪嶼人黃禎祥院士。
  • Cell Host & Microbe 背靠背 | 人源抗體和流感神經氨酸酶的複合物結構揭示了攻克流感病毒的新機制
    人流感主要是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甲型病毒經常發生抗原變異,根據其兩種表面糖蛋白抗原血凝素H(Hemagglutinin,HA)和神經氨酸酶N(Neuraminidase, NA)的抗原特異性,可進一步分為H1N1、H3N2、H5N1、H7N9等亞型。禽流感病毒屬於甲型流感病毒,比如H7N9禽流感可以經由病人直接接觸禽類或其排洩物汙染的物品、環境而感染。
  • 科研進展丨研究揭示B型流感病毒感染的種間限制機制
    B型流感病毒感染的種間限制機制,發現宿主ANP32A&B蛋白是決定B型流感病毒聚合酶活性的必須關鍵因子,對理解B型流感病毒聚合酶功能、作用機理和宿主範圍決定因素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可為抗B型流感病毒藥物靶點設計和跨物種傳播的防控提供理論依據。
  • 2020年EASL:亞盛醫藥IAP抑制劑治療B肝病毒感染早期結果發布
    轉自 | 醫藥觀瀾8月27日,亞盛醫藥宣布,在歐洲肝病研究學會(EASL)2020年線上國際肝病年會(Digital ILC 2020)上,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感染內科張小勇教授以口頭報告的形式公布了亞盛醫藥在研原創1類新藥IAP抑制劑APG-1387,治療B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一項臨床前研究結果。
  • B肝新藥開發純化HBV- RT和尋找潛在逆轉錄酶抑制劑
    日本大阪大學醫學研究生院微生物和免疫學系病毒學科開發了一個體外檢測系統,使用純化的HBV RT來尋找潛在的逆轉錄酶(RT)抑制劑。這項科研成果是高純度B型肝炎病毒轉錄酶活性區的篩選及其應用下部分,發表在2020年7月31日的科學雜誌《Viruses》上。
  • 中國科學家揭示B型流感病毒感染的種間限制機制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獸醫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揭示了B型流感病毒感染的種間限制機制。
  • Eiger公司首創法尼基轉移酶抑制劑lonafarnib獲美國...
    近日,該公司宣布,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已授予lonafarnib治療丁型肝炎病毒(HDV)感染的突破性藥物資格(BTD)。HDV是最嚴重類型的人類病毒學肝炎,目前尚無獲批的治療藥物。lonafarnib是一種首創的異戊二烯化抑制劑,開發用於HDV感染的治療。
  • 鹼金屬:鋰、鉀、鈉、銣、銫、鍅各有什麼作用?
    下表為鹼金屬元素在地殼中(不含海洋、大氣)的質量克拉克值,取自《無機化學(第五版)》元素鋰鈉鉀銣銫w(%)0.006%2.64%2.60%0.03%0.0006%由表可見,鹼金屬中,鉀、鈉的豐度較大,為常量元素
  • 亞盛醫藥IAP抑制劑APG-1387聯合恩替卡韋治療慢性B型肝炎的II期...
    聯合恩替卡韋治療慢性B型肝炎(CHB)的II期臨床研究已經在中國完成首例患者給藥。該項研究為一項國際多中心、開放性的Ⅱ期臨床研究,旨在評估APG-1387聯合恩替卡韋用於初治或經治慢性B型肝炎患者的療效和安全性,並計劃全球多國共入組104例患者。
  • 【論文解讀】揭示PTEN基因在蛋白酶體抑制劑抗癌作用機理
    論文通過藥敏試驗、基因篩選、細胞生物學實驗等多種手段,揭示了PTEN基因在蛋白酶體活性方面的生理作用,為蛋白酶體抑制劑的抗癌治療提供了精準用藥的指導。艾吉泰康®承擔了論文中的PTEN基因全長序列的捕獲測序工作。全文較長,小編提煉了主要的研究結果,供大家快速了解這篇文章的研究內容。高通量測序和靶向用藥已經為腫瘤治療提供了顯著的治療水平的提升。
  • 美國FDA批准首創法尼基轉移酶抑制劑Zokinvy...
    lonafarnib是Eiger公司從默沙東授權獲得,該藥是一種特性鮮明的、處於後期開發階段的、以法尼基轉移酶為靶點的口服活性抑制劑,法尼基轉移酶是通過名為異戊二烯化的過程參與蛋白質的修飾。早衰蛋白是一種法尼基化的異常蛋白,被認為不能被切割,導致與核膜緊密結合,從而導致核膜形態的改變和隨後的細胞損傷。
  • 酶的抑制作用與抑制劑(一)
    使酶活力下降,但不引起酶蛋白變性的作用稱為抑制作用(inhibition)。能引起抑制作用的物質叫做酶的抑制劑(inhibitor)。研究抑制作用有助於對酶的作用機理、生物代謝途徑、藥物作用機制等深入了解。抑制劑與酶分子上的某些必需基團反應,引起酶活力下降,甚至喪失,但並不破壞整體構象,所以不會使酶變性。
  • 揭示日本腦炎病毒宿主適應的新機制
    該團隊發現,日本腦炎病毒基因I型(GI)對於基因III型(GIII)在水禽宿主中具有適應性優勢,這種優勢具有宿主特異性,僅在禽類宿主中發現。這為探究近年來在我國乃至整個亞洲地區,日本腦炎病毒流行出現的由GIII型向GI型轉變的原因提供了新思路。
  • Cell:新研究揭示EB病毒潛伏感染新機制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威斯達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了EBNA1的一種新的酶功能。這一發現為抑制EBNA1功能提供了新的適應症,並且為開發治療EBV相關癌症的療法開闢了新的途徑。Lieberman博士說,「我們發現了EBNA1的一種酶活性,這是以前從未描述過的,儘管我們為描述這種蛋白的特性付出了巨大的研究努力。我們發現EBNA1具有在DNA複製末期讓單鏈DNA發生交聯並產生切口的隱性能力。這可能對其他具有類似隱性酶樣活性的病毒和細胞DNA結合蛋白有重要意義。」
  • 病毒如何感染人類?人類如何阻斷病毒?
    B肝病毒是介於RNA和DNA之間的一個病毒,它在細胞核裡的共價閉合環狀DNA(cccDNA)也是長期存在的,但它的複製可以被RNA逆轉錄酶的抑制劑抑制。  RNA病毒和DNA病毒在生物學上有巨大不同,在病毒學者看來,RNA病毒只要研究得足夠深入,找到合適的靶點,可以像C肝一樣被消滅。對於DNA病毒來說,它的路要長得多。
  • 多篇研究揭示病毒是如何感染機體的!
    本文研究中的細菌通常存在於鼻腔中,其會擴散到感染患者的肺部組織從而引發肺炎或者耳道感染,而且流感病毒和細菌的直接作用也會促進病毒的擴散。黏膜屏障是機體抵禦甲型流感病毒的第一道防禦屏障,其中包含有能夠引誘病毒結合的唾液酸,為了感染細胞且不上當,甲流病毒依賴於病毒顆粒表面兩種蛋白之間的平衡,即血凝素和神經氨酸酶,截止到目前為止,研究人員並不清楚這些蛋白質在病毒顆粒上組裝的分子機制,以及其如何促進病毒滲入宿主機體黏膜層的。
  • 研究揭示基因Ⅰ型與基因III型日本腦炎病毒宿主適應差異新機制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上海獸醫研究所豬呼吸道傳染病創新團隊揭示基因Ⅰ型(GⅠ)與基因Ⅲ型(GⅢ)日本腦炎病毒宿主適應差異的新機制,為探究近年來在我國乃至整個亞洲地區
  • 泛素化及去泛素化在病毒感染中的作用
    有研究通過酵母雙雜交試驗發現E3泛素化連接酶Triad3A可以與TLR9發生相互作用,並且隨著研究的深入發現Triad3A還可以與TLR3/4/5互作,催化連接K48位泛素化分子,從而促使TLR3/4/5/9發生蛋白酶體降解〔。此外,Triad3A也介導RIP1與TRAF3的蛋白泛素化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