鈉鉀ATP酶β3亞基通過降低病毒包膜蛋白表達限制HBV病毒複製 | VS推薦

2021-02-14 中國病毒學英文版

(閱讀原文)

作者:   

張君,鄭天航,周小磊,王虹,李兆龍,桓晨,鄭柏松,張文豔

單位:  

吉林大學第一醫院

摘要:   

我們之前的研究表明鈉鉀ATP酶β3亞基(ATP1B3)可以通過激活NF-κB途徑抑制HBV複製,但對於ATP1B3功能結構域的研究發現其還可通過尚未闡明的機制拮抗HBV。本研究發現,ATP1B3可降低細胞內HBV包膜蛋白LHBs、MHBs和SHBs的表達,但並不影響病毒的轉錄。蛋白酶體抑制劑MG132可恢復ATP1B3介導的HBV包膜蛋白的下調作用,證明了泛素依賴的蛋白酶體途徑參與了ATP1B3介導的HBV包膜蛋白的降解。免疫共沉澱實驗表明ATP1B3同LHBs、MHBs具有物理性相互作用,並可誘導兩種蛋白的泛素化。免疫螢光實驗表明ATP1B3同兩種包膜蛋白具有相同的細胞定位。該研究為ATP1B3抑制HBV複製的機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圖1 ATP1B3在HBV允許細胞系HepG2.2.15 and HepAD38 中可抑制HBV複製。

圖2 ATP1B3的功能性區域對於抑制HBV複製是必須的。

圖3 ATP1B3不影響細胞內HBV DNA或RNA的水平。

圖4 ATP1B3促進蛋白酶依賴的HBV包膜蛋白LHBs、MHBs和SHBs的降解。

圖5 ATP1B3和HBV包膜蛋白HBs的相互作用。

圖6 免疫螢光顯示ATP1B3和兩種HBV包膜蛋白具有相同的細胞定位。

圖7 ATP1B3通過k48連接誘導LHBs和MHBs泛素化。

圖8 攜帶賴氨酸的泛素突變體(UB-KO)ATP1B3不能降解LHBs和MHBs。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禽流感病毒RNA聚合酶PA亞基「真相」被揭示
    繼2008年8月在《自然》雜誌上發表禽流感病毒RNA論文之後,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劉迎芳領導的課題組和饒子和院士領導的南開大學、清華大學和生物物理所聯合實驗室,在前期工作的基礎上,進一步解析了該RNA聚合酶PA亞基剩餘的氨基端(PAN)的高解析度晶體結構,從而基本完成了對流感病毒聚合酶PA亞基的結構生物學研究工作。他們的研究結果清晰地揭示了PA蛋白具有核酸內切酶功能。
  • 病毒的一般特性,通著這些特性可以更好的理解病毒
    3.對稱性:衣殼的形態蛋白亞基排列在一起,形成病毒的對稱結構。病毒有兩種基本對稱,即螺旋對稱和二十面體對稱。在某些病毒中,對稱比螺旋或二十面體更為複雜。除了含有環狀ss DNA的Papova病毒外,大多數病毒都具有線性基因組。基因組有助於病毒在宿主細胞中的複製。二、衣殼:衣殼是病毒的外殼。它在化學上是一種病毒蛋白。衣殼是由衣殼組成的。
  • 禽流感病毒聚合酶關鍵亞基的結構與機制研究入選09年度中國高等...
    由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劉迎芳研究員研究組與南開大學饒子和教授研究組合作的研究成果《禽流感病毒聚合酶關鍵亞基的結構與機制研究》入選。近年來,由H5N1、H1N1等不同亞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疫情,對全球的人類健康造成了嚴重的威脅,帶來了嚴重的經濟損失。
  • 狡猾的β-冠狀病毒「劫持」溶酶體進行自身傳播
    摘要β-冠狀病毒是一類單正鏈包膜RNA病毒,包括導致COVID-19的SARS-CoV-2。既往許多研究揭示了它們的細胞進入和複製途徑,但是它們排出細胞的方式尚不清楚。使用成像方法和病毒特異性報告基因,我們證明了β-冠狀病毒利用溶酶體轉運排出細胞,而不是利用其他包膜病毒更常用的生物合成分泌途徑。
  • 慢病毒系統工作原理
    複製缺陷的病毒是通過反式互補的方式生產的(圖4),其中包裝細胞與三種不同的質粒(見下文)共轉染(圖5),它們一起表達產生有感染能力的病毒顆粒所需的全部蛋白,並帶有遞送所需的目標核酸序列。儘管很多慢病毒載體系統基於轉運兩個輔助質粒(第二代)和轉運質粒,一些更新的系統(第三代)則將包裝和包膜構建在三個質粒上再與轉運質粒結合。
  • 【分子克隆專題】第十一期:慢病毒載體
    慢病毒的產生和轉導如上圖步驟|,用包膜、轉移和包裝載體轉染慢病毒包裝細胞系。包膜、轉移和包裝載體轉錄的mRNA分別被翻譯成:通過內質網進入細胞膜的病毒包膜蛋白(2a);單鏈RNA病毒基因組(2b);病毒結構蛋白和酶(2c),這三種成分組裝成病毒顆粒,從宿主細胞膜上出芽。
  • Nature深度綜述:向治癒進發——B肝病毒感染治療策略
    HBV的生命周期和創新治療手段 HBV的基因組是長為3.2kb的鬆弛環狀DNA(rcDNA)基因組。它與聚合酶一起包裝在病毒衣殼中,外面覆蓋著包膜蛋白(HBsAgs)。
  • 病毒複製過程
    1 病毒的種類   雙鏈DNA病毒、單正鏈DNA(+DNA) 病毒、雙鏈RNA病毒、單正鏈RNA(+RNA) 病毒、單負鏈RNA(-RNA) 病毒和逆轉錄病毒。2 病毒的複製    病毒為顆粒狀的非細胞結構,極其微小,通常以納米為單位,營寄生生活。
  • 新冠病毒再次變異!複製能力不變,毒性大幅降低
    他們發現,在新冠疫情早期曾出現了一個缺失382個核苷酸,ORF8不能轉錄的新冠病毒變種,這個突變類型的新冠病毒與野生型相比,複製能力沒有下降,但是毒性卻大幅降低,感染者全身釋放的促炎細胞因子較少,而且症狀更輕。據了解這種突變類型的新冠病毒在今年3月份已經消失。
  • 樹鼩APOBEC3限制HBV複製及機制方面取得進展
    宿主限制因子APOBEC3家族成員能夠通過胞嘧啶脫氨基作用導致病毒基因組突變來抑制病毒的複製。在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鄭永唐的指導下,博士研究生羅夢婷對樹鼩APOBEC3家族基因序列特徵、進化、表達和抗HBV作用及機制進行了研究。
  • 病毒是怎麼複製的?
    病毒的複製病毒為顆粒狀的非細胞結構,極其微小,通常以納米為單位,營寄生生活。
  • 範海天等揭示宿主因子ANP32A介導流感病毒複製酶的組裝
    病毒基因的轉錄(transcription)與複製(replication)都是通過病毒RNA聚合酶後續功能實驗驗證了在這些結構中的相互作用結合面對於病毒基因的複製非常重要。對於關鍵位點胺基酸殘基的突變大大降低了FluPol的活性。
  • 冠狀病毒竟會「劫持」消滅病毒的工具促進自身傳播
    細胞中的溶酶體(lysosome)被稱為細胞的「垃圾處理廠「,它通過消化細胞中錯誤摺疊的蛋白、「廢舊」的細胞器,產生胺基酸,為細胞合成新的蛋白質提供原料。溶酶體介導的蛋白降解也是細胞消滅病毒的有力工具之一。
  •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防治:抑制病毒複製為基礎,阻止CICS進程
    冠狀病毒顆粒包含三種主要的結構蛋白:(1)大的(200 K)突刺糖蛋白(S),形成病毒包膜中大體積(15-20nm)聚體。(2)跨膜糖蛋白(M)和內部磷酸化核衣殼蛋白(N)。(3)較小分子的跨膜蛋白E,有些含具有血凝和酯酶功能的包膜蛋白(HE)。
  • 哈佛大學:新冠病毒刺突蛋白變體D614G的結構和功能
    >科β冠狀病毒屬。它的核衣殼蛋白(N)和由膜蛋白(M)、包膜蛋白(E)以及刺突蛋白(S)組成的外膜包覆著它的基因組。(RBD)與它們共同的受體血管緊張素轉換酶2(ACE2)結合,介導病毒進入宿主細胞。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麻薩諸塞大學醫學院、哈佛大學、賽默飛世爾科技公司和再生元製藥公司的研究人員發現:D614G在人類肺細胞、結腸細胞,以及在通過異位表達人類
  • SARS-CoV-2複製轉錄複合物中解旋酶-聚合酶偶聯的結構基礎
    每個nsp13的套式病毒目特異性的N端結構域與每個nsp8拷貝的N端延伸交聯。每個nsp13也與nsp12相接觸。該結構將解旋酶的核酸結合ATP酶結構域直接置於複製轉錄的RdRp全酶前,從而限制nsp13發揮其功能。他們還觀察到ADP-Mg2+與nsp12 N端套式病毒RdRp相關核苷酸轉移酶結構域相結合,為抗病毒治療發展提供了全新機會。
  • 華中農業大學在G-四鏈體調節豬偽狂犬病毒基因表達和病毒複製領域...
    近日,華中農業大學理學院位燈國教授團隊和動物科學技術學院、動物醫學院劉正飛教授團隊合作,發現偽狂犬病毒立即早期基因IE180 3』UTR通過形成G-四鏈體調控基因表達和病毒複製。
  • 新冠病毒首個蛋白結構成功解析
    揭開關鍵分子受體利於提高對傳染致病力的認識,並有針對性地設計特效藥和疫苗;研究者還利用其生物物理和結構證據表明新冠病毒結合人體ACE2(宿主細胞受體血管緊張素轉化酶2)與親和力高於SARS病毒;並且測試了三種研發用於結合SARS-CoV突刺蛋白的單克隆抗體,發現這些抗體對2019-nCoV突刺蛋白均無效。
  • 研究人員利用化學和病毒學來揭示病毒蛋白如何抑制病毒複製
    、登革熱和寨卡病毒等病毒如何複製的新信息。根據他們的研究,研究小組說這些病毒似乎破壞了他們自己的基因組複製機制。 CSU的研究人員稱這一結果「令人驚訝」,並表示這些發現對未來疫苗和抗病毒藥物的開發有一定的意義。 這項研究「motif V調節黃病毒NS3 ATP酶和rna結合裂縫之間的能量傳導」發表在生物化學雜誌2月7日。
  • 研究揭示鈉鉀ATP酶抑制劑抗日本乙型腦炎病毒感染的作用機理
    近日,國際學術期刊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抗微生物製劑與化學治療》)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生物安全大科學研究中心肖庚富、王薇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論文題為Screening of Natural Extracts for Inhibitors again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