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點:
(1)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防治核心:3E原則核心是阻止病毒複製,病情進展者需要聯合治療。無論輕中重症,阻止病毒複製才能阻止傳染、進展和減少死亡。
3E原則:3E strategies, Early diagnosis,Early treatment by anti-virus drugs, Early prevention for Coagulation and inflammatory-induced immune cascade storm(CICS)(3E原則:早診,早治,早預防)。
(2) COVID19臨床病程轉歸關注重點:阻止急性間質性肺炎的免疫炎症凝血級聯風暴(CICS,Coagulation and inflammatory-induced immune cascade storm),阻止潛在或正在進行的CICS進程。
(3)COVID19應強化多學科會診(MDT),準確全面把握其病理生理進程特徵,恰當聯合用藥,關注危重及死亡病例的遺傳學背景。
2020年2月26日12時,全國和武漢情況如下:
全國有確診病例45611人(昨日+411),疑似2491人(昨日+439人)。
武漢現有確診33540例。
確診病例數萬情況下,疫情控制仍然需要堅持,武漢醫院和醫護人員的仍然面臨巨大壓力。這樣武漢、湖北、全國防疫控疫仍然不能鬆懈。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國家人民利益第一,並不容易。
湖北疫情暴發以來,黨中央習總書記親自指揮親自布署,全國一盤棋迅速行動,全體政府工作人員一刻也沒有春節休假,下至街道居委會、社區門診,所有人沒有例外的參與到防疫控疫之中,舉國協調一體展示了強大的、團結高效的國家力量。
全國醫護人員捨生忘死奔赴一線、科技工作者對病毒基因及基礎研究,臨床核酸檢測迅速形成了技術體系。
國家衛健委,國家疾控等及省市縣區等相關部門,以及鍾南山院士,李蘭娟院士,王辰院士,喬傑院士,劉昌孝院士,張伯禮院士,黃璐琦院士,仝小林院士,上海張文宏教授等等大批中西醫醫院和專家與全國人民一起共同努力,讓我們從至暗時刻中走出來。
國家連續出版了6版診療方案,突出和強調了傳統中醫藥的巨大優勢力和科學性,根據臨床實際廣泛採用中西醫結合方法優勢互補,顯示了中國獨有的中西醫結合醫學強大威力。
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經歷了無數次災難,而每一次都是展示了中華文明的強大生機。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相關研究,從疫情以來中國科學家發表了大量研究論文,進一步提高了對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認知水平。相關研究仍然在不斷推進,為提高我國基礎醫學研究,急性傳染性疾病控制,疫苗、新藥研製等必然起到巨大促進作用。
我們每一個人,都應為國家的團結、高效、文明、進步和強大而自豪。我們國家在醫護人員的巨大付出,服務能力和醫療資源方面的絕對優勢,足以讓包括美國在內的全世界人民感到震撼和敬佩。
在此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防控中,我們課題組也獲得較多體會,分享如下,謬誤失當之處,敬請指正。
1.生理和病理學,病理生理學,藥理學,基礎醫學 「三大理」對臨床的重要性
在讀書時期,老師說醫學基礎「三大理」,做臨床醫生「三大理」是永不可忽視的最重要基礎。至今難忘。特別是病理生理學(Pathologic Physiology),是以生理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免疫學、病理學、生物物理學等為基礎,研究揭示疾病發生的原因和條件,探討整個疾病過程中的患病機體的機能、代謝的動態變化及其發生機理,從而明確疾病發生、發展和轉歸規律,闡明疾病本質,為疾病防治提供理論基礎和規律性經驗。是基礎醫學到臨床實際之間的橋梁。
病理生理學與藥理毒理學密切相關,藥理學的研究和新藥開發,許多是基於病理生理學的相關進展。病理生理學的相關分子機制,往往成為新藥研發的作用靶點。生理學和病理學的相關研究進展,則進一步充實和促進病理生理學的進步。
特別是近二十幾年以來,分子醫學的發展,各類分子網絡的發現和信號通路的清晰,使病理生理學,藥理毒理學上升到分子層次。分子病理生理和分子藥理毒理學,早已成為醫學迅速發展的引領學科之一。
2.分子生物與遺傳學,分子病理生理學,分子藥理毒理學等三大塊的相互融合,已經成為新時代的基礎醫學「三大理」,為生物醫學迅速發展的創新驅動力之一
與生物化學密切關聯的分子生物學,以及與分子生物學密切關聯的醫學遺傳學相關學科近三十年來迅猛發展,相關認知水平和研究進展已經成為生物醫學的引領。
藥理毒理學已經與分子病理生理學、分子生物和分子遺傳學密切交織,特別是遺傳藥理學等個體化用藥,藥物動力和代謝遺傳學等進展,開啟了臨床用藥的個體化時代。
對COVID19的研究,需要分子生物與遺傳學,分子病理生理學,分子藥理毒理學等多方面多學科,與臨床實際相結合,理清SARS-CoV-2(2019nCoV)的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學機制,感染人體呼吸道細胞機制,導致炎症反應等系統病理狀態的分子病理生理過程和機制。這樣對於新藥研發,臨床救治具有重要意義。疫苗研發投入臨床實用需要時間,而在疫苗產生之前,基於多學科融合的相關分子機制,是指導防疫控疫和臨床診治的基礎。
3.SARS-CoV-2(2019nCoV)特徵及傳播途徑
已知SARS-CoV 、MERS-CoV 和SARS-CoV-2(2019nCoV)均為β屬冠狀病毒,其共同特徵為5』端為被封端,具有甲基化的帽狀結構,在3』端被聚腺苷酸化,具有poly(A) 尾,並具有傳染性。基因組全長27-32kb, 是目前已知RNA病毒中基因組最大的病毒。
冠狀病毒顆粒包含三種主要的結構蛋白:(1)大的(200 K)突刺糖蛋白(S),形成病毒包膜中大體積(15-20nm)聚體。(2)跨膜糖蛋白(M)和內部磷酸化核衣殼蛋白(N)。(3)較小分子的跨膜蛋白E,有些含具有血凝和酯酶功能的包膜蛋白(HE)。
雖然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2019nCoV)]是大型病毒,但相對於細胞體積來說仍然極小,直徑約120-140nm左右。
SARS-CoV-2的RNA序列長度約30 kb,為正鏈單股RNA冠狀病毒。其3CL水解酶分子結構已被上科大和上海藥物所聯合研究團隊公布,3C9L水解酶是病毒關鍵蛋白,病毒需要利用它來複製RNA,這可能是藥物效應的靶點蛋白。
RNA病毒複製所需的RNA複製過程和逆轉錄病毒複製所需的逆轉錄過程,在人體細胞中不會發生。因此病毒如果要複製,必須用自己的聚合酶,如RNA病毒的RNA複製酶(RdRp)和逆轉錄病毒的逆轉錄酶(RT)。核苷和核苷酸是病毒核酸的組成部分,無論人體DNA聚合酶,RNA聚合酶,或病毒的RdRp和RT,它們核酸合成的原理是一樣的,都是沿著核酸的5』端到3『端進行合成。而RdRp和RT也是阻止RNA複製的重要藥物靶點。
SARS-CoV-2(2019nCoV)與SARS-CoV一樣,病毒通過表面 刺突蛋白與細胞特異性受體 ACE2結合(前者結合力更強),經胞吞(實質是網格蛋白介導的內吞)在細胞內形成 內體。或直接進入病毒與細胞膜上 TMPRSS2受體(一種Ser.蛋白酶)結合,直接切除病毒表面 S1蛋白,使病毒外殼與細胞膜偶聯,將RNA注入細胞內。進入細胞後,部分RNA翻譯合成蛋白質,全部基因組先合成負鏈RNA,再大量合成正鏈RNA。RNA與蛋白質在內質網、高爾基體上完成裝配後,經胞吐作用釋放到細胞外,以同樣的方式感染其它細胞。
病毒與ACE2蛋白結合後,使ACE2蛋白活性降低;病毒侵入後還可激活細胞表面ADAM17蛋白(整合素金屬蛋白酶),該蛋白可協助病毒切除ACE2蛋白,利於病毒釋放。ACE2蛋白的分布與功能,與病毒感染後產生的病理效應相關。
呼吸道病毒的消化道傳播早已經研究證實多年,我們認為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2019nCoV))一定也會通過消化道傳播,感染者首發症狀,可能是腹瀉等。是由於病毒在腸道複製引起上皮炎症反應有關。
呼吸道傳播是最普通、最直接的方式。近距離接觸的飛沫和病毒顆粒,加上呼吸道的易感性。病毒顆粒的傳播如同人的口氣類似,但比口氣傳得更遠。因此,近距離接觸,呼吸道微粒和溼粒中包含病毒。這種情況是我們對著冰玻璃時看到的呼吸氣冷凝,或寒冷狀態下看到的口鼻氣霧一樣,而病毒微粒的氣霧要比我們寒冷狀態看到口鼻氣霧範圍要更大,這樣就能理解呼吸道傳播的原因。
手部消毒不嚴或挖鼻或消化道進入體內。勤洗手,也是重要預防方法之一。
氣溶膠傳播,也是存在的。與口鼻氣霧原理類似。
呼吸道黏膜乾燥,增加病毒感染率:呼吸道多種病毒和冠狀病毒為脂質外膜,呼吸道溼潤利於降低病毒感染機率,任何原因導致的呼吸道上皮乾燥,均可增加呼吸道病毒感染機會。特別在空調及抽溼環境下。
但病毒脂質外膜隔離,反而可以讓病毒在水或潮溼環境中存活時間更久。
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2019nCoV)的感染和複製,是所有致病問題的核心。病毒複製與誘發免疫反應與身體狀態和遺傳背景相關,並不是簡單的免疫力強弱問題,免疫反應過強,反而出現更強的免疫損傷及級聯風暴可能。
核酸檢測取樣咽喉部拭子,痰液,血液抗體等由於操作取樣過程,病毒數量,時間差等影響臨床檢測結果,極少數有可能導致假陰性,或多次檢測的陰性。
4.免疫炎症凝血級聯風暴(Coagulation and inflammatory-induced immune cascade storm , CICS)」概念的提出
因為,細胞因子風暴或炎症因子風暴,或膿毒症等概念,尚不能準確說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的病理生理學動態進展特徵。
ACE2介導病毒感染,病毒侵犯上皮,間質炎症反應(是否還包括上皮間質化,間質上皮化等病理過程,目前尚未獲得病理學研究證實),上皮細胞破壞,基質崩解,膠原提呈,肺泡破壞,缺氧,水腫,免疫複合物沉積,血管內皮細胞損傷,廣泛臟器損傷(臟器損傷與RdRp與NLRP3結合產生的免疫炎症損傷相關,見後述)。
因此,我們提出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病理生理」免疫炎症凝血級聯風暴(Coagulation and inflammatory-induced immune cascade storm , CICS)」概念。
臨床重症病人或急劇惡化病人存在VTE,但並非單純D二聚體顯著升高等,可能只是DIC的一個小提示。而實際上是:免疫炎症凝血級聯風暴(Coagulation and inflammatory-induced immune cascade storm , CICS),才能描述COVID19重症或危重症病理生理急劇進展、不斷放大的過程。膿毒症概念主要以炎症反應為主,無法全面描述這種免疫-炎症-凝血相互關聯的複雜過程。
重症病人可以出現VTE和凝血機制紊亂DIC,需要凝血炎症免疫幾個方面結合進行分析判斷,有些人病情進展要麼大起大落,要麼突然加重甚至死亡,凝血炎症免疫級聯反應的程度不等有關,這些已經在許多患者身上顯示了。特別是一些感染的醫生,還有重症及危重症,這些與SARS-CoV-2(2019nCoV)病毒分子生物學及複製等遺傳學機制,及其感染後相關系統性反應有關。
病毒複製刺激固有免疫,激活補體、單核巨噬細胞、淋巴細胞及其亞群等,參與炎症網絡因子激活和放大。補體系統形成的膜攻擊複合物,或淋巴細胞介導的細胞毒性作用造成靶細胞膜損傷,導致細胞免疫溶解,從而進一步加劇炎症反應。
由於缺氧導致過氧化,以及缺氧誘導的自由基損傷、炎症反應和組織細胞焦亡,也進一步放大了炎症效應。
發熱症狀的出現與否,與病毒複製過程相關炎症反應引起溶酶體釋放有關,因為已知道溶酶體釋放導致膠原酶,β-葡萄糖醛酸酶,離子陽性蛋白,纖溶酶活化等釋放是導致組織消化炎症,刺激激肽釋放,通過內源性致熱源從而導致發熱及一系列炎症反應。溶酶體膜脆性或穩定性下降,是誘發病毒感染後膿毒症或CICS的主要因素之一。從而導致肺間質炎症放大,滲出,肺泡水腫缺氧,炎性應激,間質水腫,基質崩解等而發展為CICS進程。
NLRP3炎症小體活化機制,可能在COVID19肺炎病毒複製誘導膜損傷,免疫炎症凝血級聯反應,缺氧誘導的間質炎症,滲出水腫,溶酶體大量釋放等病理生理進程中,特別是CICS病理進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NLRP3和MAPK通路對6-OHD誘導的腦損傷,多巴胺調控NLRP3通路對機械牽張誘導肺生物傷的保護作用及機制研究等,對於COVID19肺炎病理生理相關的肺,心,肝,腎等臟器損傷具有參考意義。見(山東大學2019年博士學位論文:楊曉玫,導師:於金貴:NLRP3信號通路在臟器損傷中作用和機制研究)。
NLRP3炎症小體表達在缺氧誘導的免疫炎症反應,心肌病,肺部炎症和腫瘤,小腸炎症,血管內皮細胞損傷,血管神經疾病,細胞焦亡及炎症小體介導的焦亡在宿主細胞抵禦病毒感染中的網絡級聯效應等病理生理進程中,均有密切相關。
COVID19肺炎相關膿毒症描述了這種病毒感染性疾病的炎症反應的急劇進展程度,但CICS概念(免疫炎症凝血級聯風暴Coagulation and inflammatory-induced immune cascade storm , CICS)的相關病理生理狀態,則更清晰的符合CIVID19臨床實際。
ACE2基因及其相關基因網絡十分複雜,我們已經進行梳理,與COVID19肺炎分子病理生理精準吻合,篇幅所限,我們會在另文中具體闡述。
5.COVID19的病理特徵:病毒性急性間質性肺炎
有老師問,為什麼我們直接把CT影像和病理解剖結果定義為:急性間質性肺炎。通過目前病理解剖的相關描術和報告,光鏡常規病理結果解讀等信息。以及臨床CT檢查呈現的特徵性「毛玻璃樣」改變,以及「白肺」徵象。這些都符合急性間質性肺炎的大量炎性滲出,基質崩解等特徵。COVID19的病理特徵最重要的是不能忽視或無視肺間質炎症。臨床病理可見,大量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滲透於肺泡膈中,因此肺泡壁變厚,炎性粘液大量參出,間質性肺炎的狀態下肺不會明顯塌陷。這是目前所有文章對於COVID19肺部病理實質描述尚未注意到的關鍵點之一。
立足急性間質性肺炎的判斷,可以指導臨床用藥方案的選擇和合理聯合用藥。
6.臨床多學科會診(MDT)深刻影響臨床治療質量,藥理專家和病理生理及遺傳學專家等參與極其重要,COVID19的MDT更有必要
臨床多學科會診的重要性在罕見病、遺傳病,急性重大傳染性疾病中的作用顯而易見。也只有真正的多學科知識匯聚,才能更加精準分析判斷病程進展,把握矛盾核心,動態給予更為恰當的處理措施,可以阻止重症和危重症進展,減少死亡,挽救生命。
臨床呼吸科和感染科專業團隊為主。還需要其他臨床學科的配合,特別重症醫學科的全方位參與。同時也需要病理學,病理生理學,臨床和基礎病毒學,預防醫學,藥理毒理學,醫學遺傳學,影像醫學,公共衛生學,衛生或藥物經濟學,流行病學等學科和專家的全程參與。其中最為重要並不可或缺的是藥理毒理學專家對診療過程的全程參與。
但是,在目前此次湖北武漢的疫情防控中,藥理毒理學和病理學滯後,病理生理學機制分析不足,臨床多學科會診只有極少數醫院在開展。
多學科會診可以顯著提高臨床醫療質量,減少風險,提高用藥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對於疾病進程發展,以及重症、危重症的救治意義重大。
7.COVID19的臨床進展階段
不同病程進展階段,病理生理的主要特徵和矛盾焦點不同,臨床處理的方案也應不同。
(1)早期(包括潛伏隱匿期,初發階段):主要是病毒複製期,機體可以出現初步的免疫反應,如發熱,乏力,咳嗽,或消化道感染應激症狀口苦或口味變淡,口腔對酸辣刺激反應異常,腹瀉等。或全身困重,肌肉或關節,或男性精索牽引疼痛感等。
(2)中期(平衡或進展階段):病毒複製增加,機體耐受達到平衡或進展。這一時段可長可短,主要與遺傳背景有關,也與免疫反應有關。過激的免疫反應時,病程進展可能較快。較弱的免疫或受到抑制時,病毒複製會迅速增加。一些不恰當的抗生素、激素類藥物使用,或早孕狀態下(妊娠免疫耐受)等,在病毒感染早中期可能會加劇病毒複製和感染進展。
(3)晚期和終末期(失衡階段):病毒大量複製,免疫炎症級聯反應進一步加劇,膿毒症效應向全身擴展,需要恰當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劑,進一步可能進展形成免疫炎症凝血級聯風暴Coagulation and inflammatory-induced immune cascade storm , CICS,進一步發展為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病情危重或死亡。
阻止病程進展,最重要和最根本的環節在於阻止病毒複製,降低病毒載量,可以縮短病程,可以利於機體及早清除病毒。避免病情出現上面已述的病理進展。
(4)遺傳學背景對病程進展的影響亟待研究:合併基礎疾病,年齡等已經有很多證據,提示與病情嚴重程度相關。但從遺傳學角度看待這些問題時,則往往又會有更深入的思考。實質上,感染性疾病及幾乎所有人類疾病,都無法與遺傳學脫開關係,病理生理學變化也因遺傳學背景的不同而有不同。
8.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臨床治療過程中,應避免用藥過於雜亂
目前,疫區各醫院對於COVID19的臨床用藥種類較多,甚至有些疊加較多,顯示了臨床對疾病進程和病理生理判斷的有待更清晰,也是希望儘快控制病情的急迫心情。
有些病例用藥多達十餘種,加上中藥湯劑等。過多或雜亂用藥,並不科學,也很難增加臨床效果。這也顯示了COVID19相關的病理生理分子,以及藥理毒理等基礎較為薄弱有關。
9.克立芝,利巴韋林,奧司他韋,阿比多爾,磷酸氯喹和羥氯喹,瑞德西韋等藥理機制
洛匹那韋/利託那韋(克立芝),阿比朵爾,奧司他韋等藥理機制與SARS-CoV-2(2019nCoV)複製機制可能並不太符合。因此目前尚未獲得理想效果(中華傳染病雜誌2020,38(00):E00-E008)。但從藥理機理來推測,估計有效,但阻止SARS-CoV-2(2019nCoV)複製的效力如何尚需進一步的研究資料,同時也與細胞感染量直接相關。
洛匹那韋/利託那韋(克立芝)為洛匹那韋與利託那韋組成的複方製劑。洛匹那韋是一種HIV蛋白酶抑制劑,可以阻斷Gag-Pol聚蛋白的分裂,導致產生未成熟的、無感染力的病毒顆粒;利託那韋是一種針對HIV-1和HIV-2天冬氨醯蛋白酶的活性擬肽類抑制劑,通過抑制HIV蛋白酶使該酶無法處理Gag-Pol多聚蛋白的前體,導致生成非成熟形態的HIV顆粒,從而無法啟動新的感染周期。利託那韋可抑制CYP3A介導的洛匹那韋代謝,從而產生更高的洛匹那韋濃度。
HIV蛋白酶抑制劑是否能有效抑制2019-nCoV的3-胰凝乳蛋白酶樣蛋白酶和木瓜蛋白酶樣蛋白酶存在爭議。HIV蛋白酶屬天冬氨酸蛋白酶家族,而此兩種冠狀病毒蛋白酶屬半胱氨酸蛋白酶家族。這也是目前洛匹那韋/利託那韋(克立芝)治療COVID19的機制爭議之一,其阻止SARS-CoV-2(2019nCoV)複製機制和能力,仍有待深入。
法匹拉韋(favipiravir, T-705)為鳥嘌呤類似物,用於流感治療,可有效抑制諸如流感病毒、Ebola病毒、黃熱病病毒、CHIK-V病毒、Norovirus病毒,以及腸病毒等RNA病毒RNA依賴性RNA聚合酶,近期研究其具有抗2019-nCoV的活性(在Vero E6細胞中的EC50=61.88 μM)。已有隨機臨床試驗,評估了法匹拉韋聯用幹擾素-α(ChiCTR2000029600),以及法匹拉韋聯用baloxavir marboxil(靶向帽依賴性核酸內切酶流感病毒抑制劑)(ChiCTR2000029544)的臨床效果,但對SARS-CoV-2(2019nCoV)效力如何,尚未明確。
利巴韋林是鳥嘌呤衍生物,是臨床老藥之一,用於治療HCV和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在SARS-CoV和MERS-CoV病例中進行了臨床評估,但高劑量相關的貧血等毒性作用可能嚴重,並且它是否具有足夠的抗2019-nCoV療效很不確定。並且對妊娠和胚胎及哺乳期用藥嚴重不安全(FDA妊娠分級:X),由於體內殘留時間長,用藥後半年或更久才能備孕。
阿比朵爾,也是一個相對老藥,用於預防和治療流行性感冒藥,通過抑制流感病毒脂膜與宿主細胞的融合而阻斷病毒的複製。已知該藥體外細胞培養可直接抑制甲、乙型流感病毒複製,動物試驗可降低流感病毒感染小鼠的死亡率。變有幹擾素誘導作用。但目前其用於治療COVID19效果同樣爭議,其阻止SARS-CoV-2(2019nCoV)複製機制和能力,仍有待進一步研究。
奧司他韋及更早的扎那米韋等為神經氨酸酶抑制劑,抑制成熟的流感病毒脫離宿主細胞,從而抑制流感病毒在人體內的傳播以起到治療流行性感冒的作用。但對SARS-CoV-2(2019nCoV)複製是否抑制,仍不不確定,從此次疫情已有的較多臨床實踐來看,可能藥理作用不大。
目前國際範圍內做了較多藥物對MERS-CoV,SARS-CoV的抑制效果對比的評價,
Remdesivir/GS-5734、洛匹那韋、利託那韋和幹擾素β對MERS-CoV的治療效果評價,或聯用洛匹那韋、利託那韋和幹擾素β對MERS-CoV的臨床實驗的報告有多篇。
磷酸氯喹藥理機制主要是其與核蛋白有較強的結合力,通過其喹啉環上帶負電的7-氯基與DNA鳥嘌呤上的2-氨基接近,使氯喹插入到DNA的雙螺旋兩股之間。與DNA形成複合物,從而阻止DNA的複製與RNA的轉錄。氯喹還能抑制磷酸摻入瘧原蟲的DNA與RNA,由於核酸的合成減少,而幹擾瘧原蟲的繁殖。
氯喹和羥氯喹具有相似的藥理學作用,包括治療風溼性疾病所涉及的治療效應如有抗炎、調節免疫、抗感染、光濾、抗凝等作用,但每個效應的作用尚不清楚。包括與巰基相互作用、幹擾酶活性(包括磷酸脂酶、NADH-細胞色素C還原酶、膽鹼酯酶、蛋白酶和水解酶)與DNA結合,穩定溶酶體膜,抑制前列腺素的形成,抑制多形核細胞的趨化作用和吞噬細胞作用,可幹擾單核細胞白介素1的形成和抑制中性粒細胞超氧化物釋放等。
羥氯喹藥理作用完全覆蓋氯喹,但毒性僅為氯喹的一半。妊娠期及哺乳期可使用羥氯喹2016年英國使用推薦(Rheumatology (Oxford). 2016 Jan 10. pii: kev404)。
從藥理機制來看,氯喹和羥氯喹對急性或慢性肺間質炎症應該是有效的。氯喹和羥氯喹具有多個途徑的抗病毒機制,同時對間質炎症具有很好效果。這也是國家方案推薦上,並且近年研究獲得的較好結論。
特別注意:紅細胞內缺乏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G6PD)的患者使用氯喹可產生溶血。建議使用1988年新英格蘭三聯方案來治療氯喹不良反應: 機械通氣,地西泮靜脈滴注1-2mg/公斤/天,使用腎上腺素降低氯喹心臟毒性。
磷酸氯喹和羥氯喹的臨床結果,需要此次規範的研究出來後才能明確。
吉利德(Gilead)瑞德西韋(Remdesivir)是全球期盼,最為耀眼的藥物,目前研究已經不斷獲得了新的進展。
瑞德西韋(Remdesivir)是目前WHO認為唯一有效的藥物。恩替卡韋與瑞德西韋抑制RdRp機制有一定相似。文獻(www.pnas.org/cgi/doi/10.1073/pnas.1922083117)顯示瑞得西韋用於MERS-CoV,尤其預防組的結果顯著,提示越早抑制病毒複製,對於預後至關重要。
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2019nCoV))RdRp與免疫炎症凝血級聯風暴(Coagulation and inflammatory-induced immune cascade storm , CICS)具有關聯性。
NLRP3炎症小體是一系列免疫炎症凝血關聯反應的主要通路,RdRp RNA聚合酶能夠結合NLRP3,並促進NLRP3炎性小體組裝,最終導致大量促炎因子IL-1β的產生(相關研究成果見2017年第1期《Plos Pathogens》),NLRP3/caspase-1/IL-1β與肥胖和ACE2表達量,如呼吸道(肺部)、生殖系統(睪丸)、免疫系統,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等相關。由於肺部組織結構特殊性,肺間質炎症,充血,水腫,基質崩解,膠原酶釋放導致膠原提呈等,從而進一步導致免疫炎症凝血級聯風暴(Coagulation and inflammatory-induced immune cascade stor m , CICS),部分病人迅速惡化進展為ARDS(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甚至危及生命。
從瑞德西韋(Remdesivir)抗病毒阻滯RdRp機制來看,是目前全世界所有藥物中最為前沿的,並且推測其安全性也會較好。同時由於RdRp RNA聚合酶能夠結合NLRP3,並促進NLRP3炎性小體組裝,最終導致大量促炎因子IL-1β的產生,NLRP3/caspase-1/IL-1β與肥胖和高血壓等ACE2表達的相關系列機制,瑞德西韋(Remdesivir)的抗炎效應,以及阻止CICS的作用也可能較好。
我們的方案中建議,以恩替卡韋老藥新用方式阻止病毒複製,越早用越好,CT檢查具有肺部「毛玻璃樣」改變或核酸檢測陽性時,應早聯合用藥,阻止急性間質性肺炎病理進展為核心。恩替卡韋聯合羥氯喹、桂枝茯苓丸,在抗病毒基礎上,使用糖皮質激素或免疫球蛋白,阻止病情進展為ARDS(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可以減少危重率和死亡率。目前中藥複方及一些中成藥已經證實也具有良好效果。
我們一直強調,免疫調節與抗病毒複製的協調很關鍵,有效的阻止病毒複製,是解決問題和阻止病程的根本,這一點是重要基礎。
其他蛋白酶抑制劑:雙硫侖(disulfiram)有阻止MERS-CoV和SARS-CoV的活性。雙硫侖為治療酒精依賴的藥物,在細胞培養物中可抑制MERS-CoV和SARS-CoV的木瓜蛋白酶樣蛋白酶,但缺乏臨床證據。
目前此次疫情以來,國內開展的藥物臨床試驗超過二百四十餘項,看到這些研究的名稱列表來看,多數作為臨床的嚴謹性仍有待探討,並可能導致相關研究重複和質控不足、嚴謹性下降,對臨床資源和疫情防控難以產生更大價值的影響。
10.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防治的3E原則
對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我們強調「3E原則(策略)」,即預防和預防性用藥。早診早治,阻止病毒複製最重要。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的3E原則是我同分子生物學師弟屈強博士(分子生物學碩士,遺傳藥理學和臨床藥理學博士,中南大學湘雅醫院藥學部)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的防治問題等討論中共同提出來的概念。
3E原則:3E strategies, Early diagnosis,Early treatment by anti-virus drugs, Early prevention for Coagulation and inflammatory-induced immune cascade storm(CICS)(3E原則:早診,早治,早預防)。
早診斷,不完全依賴核酸咽拭子檢測,重視CT結果,重視糞便、甚至尿液核酸陽性,特別注意非臨床症狀的核酸陽性檢測患者。早治療,以直接抑制病毒核酸複製的藥物為主藥,重視中西藥結合。早預防,疑似病例和密切接觸人群,及早使用恩替卡韋(Entecavir)等抑制病毒複製藥物,充分降低病毒滴度。及早預防炎性風暴,及時使用羥氯喹,激素等一切手段預防凝血炎症免疫級聯風暴(Coagulation and inflammatory-induced immune cascade storm , CICS)發生。
11.預防及預防方案的重要性
我們看到國家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的六版次的方案中,都沒有提到「預防」內容。對於呼吸道烈性傳染病,或其流行性疾病,或急性疾病,預防及其可行方案是必不可少的。這對老百姓大群體的預防指導和教育十分重要。也是阻止疫情或終止疫情的重要手段。
中醫藥預防,或安全的抗病毒藥物預防,也應該是可以的。對疑似或高危人群,預防性使用安全的抗病毒藥,也不失一種選擇,但對藥物的安全性要求更高。
12.抗生素和糖皮質激素、免疫球蛋白的使用
從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分子病理生理,以及藥物分子藥理與毒理角度,抗生素的使用需要慎之又慎。除非有敏感菌混合感染才能建議使用,首先選擇青黴素類或頭孢類。
我們認為應該禁忌使用喹諾酮類,使用喹諾酮類如莫西沙星,左氧氟沙星在分子藥理機制(影響關節軟骨)與病毒感染,以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病理進程之間,諸多機制尚不清晰。同時建議慎用四環素類,大環內酯類等。由於篇幅所限,這些藥物的相關分子藥理與COVID19病理生理之間關係,本文不再贅述。
此次COVID19疫情中,糖皮質激素使用接近一半,免疫球蛋白也在部分病例中使用。這些藥物的藥理效應與COVID19病理生理具有一定時段的符合度,但必須在及早充分阻止病毒複製的基礎用使用這類藥物,或中西醫結合的基礎上使用。才能有效阻止間質性肺炎的病原因素,才能真正阻止CICS進程,利於真正逆轉病情進展,減少重症和危重症的進展。不恰當使用糖皮質激素和免疫球蛋白,會導致病情大起大落,甚至部分急轉直下,沒有充分阻止病原複製的情況下,使用這些藥物的風險反而增加。
13.中醫藥的強大作用,開放發展的前途
此次疫情是一個最好的實戰檢驗,雖然中醫藥的使用及效果在網絡上有些爭議。然而從分子醫學角度,中醫藥的深入持續研究,將是中國科學的巨大寶庫。如同青蒿素一樣的偉大藥品仍然隱蔽於中醫藥的分子海洋中,需要加大科技投入到我們國粹中,著重培養能夠融會貫通下列學科:如植物學,生物化學、植物化學和藥物化學,分子藥理毒理學,分子病理生理學,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學等。需要對中醫藥和西醫藥和生物學均深入熟悉和全面知識體系的人才。中西醫結合醫藥學以及生物學相結合,是未來可能產生巨大創新的領域。
許多反對中醫藥的一些人,往往缺乏植物化學和藥物化學,缺乏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學知識體系,以及不了解分子病理生理有關。而中醫藥的絕多數人才中,對分子醫學相關知識(如上段相關生物醫藥學科融會貫通學)更是了解甚少,缺乏捍衛中醫藥學的能力和知識體系。但中醫藥的傳統經驗也具有重要意義。對於中醫藥的傳統及近幾十年來的研究積累,也只有具有生物醫藥學多學科融會貫通的人,才能理解其中的深意。
看到許多大專家如醫學遺傳學,分子藥理毒理學,分子病理生理學方面的專家,反而大多支持相信中醫藥。一些專業知識不足或偏缺者,盲目反對中醫藥,缺乏相關分子醫藥學知識,對中醫藥學相關的植物學和植物化學,藥物化學,藥劑學等也沒有深入了解有關。
國家應進一步完善人才優選機制,建立健全新人萌出機制,改革中醫藥院校僵化、落後的圈子文化機制,破除中醫藥固步自封,不求進展,以及與現代科學的對立思維。科學研究的經費投入進一步優化,加大中醫藥學與生物醫藥學融會貫通的各類基礎和臨床研究,積累匯聚研究細絲,通過科學積累,強大知識體系的人才培養,集細絲為堅繩,從而有機會為人類健康事業進步服務。
醫學本不分中西,局限的只有人自己。醫學更不排斥生物學和物理化學等基礎學科的交叉,生物醫藥本身的融會貫通,包括了中醫藥學,現代醫藥學和生物學等。
生物學信息學又是生物醫藥領域融會貫通的基礎工具。中醫藥不需要畫地為牢,一定要開放發展,從古到今,中醫藥歷代醫家都是站立於自然科學的最前沿,引領自然科學的發展。但《本草綱目》後,由於畫地為牢,盲目強調封閉性特色,特別是受到一些反對聲音時,變得更加保守,更加退縮,沒有能力與現代生物醫學學科交融,中醫大藥的相關學科發展,還不如古代醫家的開放性和開創性。
COVID19疫情防控的實戰檢驗,進一步證實了中醫藥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但相關理論,方藥等系統性知識體系等,仍然十分薄弱,甚至顯得浮淺。這也反映了我國中醫藥人才培養中的巨大缺陷。中醫人員對傳統中醫藥學的知識體系掌握也不全面,如植物學和植物化學及藥物化學,炮製學、藥劑學等知識嚴重殘缺,有些處方規範不合格,甚至有些不合理,毒理安全性存在缺陷,對中藥的理解及其植物學和化學基礎等藥學基礎不符合現代科學的進展層次水平,甚至單純中醫藥知識體系尚不如古人。藥物安全永遠是第一位的,同時追求有效性和藥理機制的清晰,並非中醫藥學術界長期堅持的所謂不可知論。
而中醫學臨床人員,一定要全面掌握中醫藥學的全部知識,如最為基礎的植物學,植物化學,炮製學、藥劑學等等系統性的知識和原理,而不是一方一藥、某方某效,或推理藥效。中醫藥的所有從業人員應該反思知識體系是否超越了古人,或是否融會貫通了現代分子醫藥學和分子生物學等現代知識體系,特別是立足於強大的化學知識體系為基礎理解醫藥學進展。只有這樣才能看到自身的不足,才能更加謙虛的沉下心來,更高效率的利用時間學習和融會貫通現代分子生物醫藥相關知識體系,為己所用,為中醫藥學的真正跨越發展所用。
自然科學沒有界線,體系和界線都是人為的障礙。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開放包容無限的追求真實。
東隅已逝,桑榆非晚,北海雖賒,扶遙可接。
部分參考文獻
Sheahan TP, et al. Comparative therapeutic efficacy of remdesivir and combination lopinavir, ritonavir, and interferon beta against MERS-CoV. 2020. Nat Commun
Arabi YM, et al. Treatment of 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with a combination of lopinavir/ritonavir and interferon-β1b (MIRACLE trial): statistical analysis plan for a recursive two-stage group sequential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Trials 2020
Arabi YM, et al. Treatment of 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with a combination of lopinavir-ritonavir and interferon-β1b (MIRACLE trial): study protocol for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2018. Trials
Chu CM, et al. Role of lopinavir/ritonavir in the treatment of SARS: initial virological and clinical findings. 2004. Thorax.
Yamamoto N, et al. HIV protease inhibitor nelfinavir inhibits replication of SARS-associated coronavirus. 2004.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專家簡介】
王若光 醫學博士 博士生導師 若光醫學研究中心首席專家
中南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分子生物學中心生物學博士後。
熟悉分子生物學和醫學遺傳學,分子病理生理學,分子藥理和毒理學,中西醫結合婦產科學,植物學與植物化學、藥劑學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同行評議專家,湖南省科技進步獎評審專家,湖南省中西結合學會婦產科專業委員主任委員,世界中醫藥聯合會中醫婦科分會常務理事,入選湖南省121人才工程,湖南省高校(中西醫結合)學科帶頭人;湖南省中醫藥跨世紀人才,國家執業醫師中西醫結合系列命審題專家等等。
主要從事不孕不育臨床,婦產科疾病及相關性領域分子藥理研究,醫學遺傳學表型關聯分析,出生缺陷與產前診斷遺傳諮詢等工作。
承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部省重點項目等11項。部省級科技成果二等獎二項,三等項目5項。
臨床擅長:
(1)婦科及生殖內分泌疾病:多囊卵巢綜合症、卵巢功能減退和卵巢早衰,月經失調、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不孕不育,男性弱精少精陽萎早洩等。
(2)復發流產、胎停,妊娠維持等精準診斷病因分析、診療。
(3)出生缺陷與產前診斷諮詢,表型-徵象-分子遺傳聯合分析,遺傳諮詢分析與分子診斷。
(4)妊娠期與哺乳期用藥安全與毒理諮詢。
(5)婦科炎性疾病、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內膜息肉,產後疾病等;
(6)妊娠感冒、咳嗽;咳喘以及內科疾病診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