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時期,說說我國乙型腦炎病毒研究的奠基人黃禎祥院士

2021-01-10 裂光LG

鼓浪嶼人,家族三代都是良醫

1、

眼下,新冠肺炎(NCP)還在持續中,舉國上下正在為早日控制疫情做著不懈的努力。

回顧過往,不論是SARS、禽流感還是更早的A肝、乙型腦炎等,幾十年來,我們這個國家一路在發展,也一路在抗擊新出現的病毒。

稍微上點年紀的人應該都有印象,從新中國成立到七、八十年代,乙型腦炎一直是我國人民身體健康重要威脅的傳染病之一。對我國乙腦的防治做出突出貢獻的,就是鼓浪嶼人黃禎祥院士。

1910年,黃禎祥出生於鼓浪嶼一個家風良好的基督教家庭,他的父親黃宜甫(另名黃衍義)和叔父黃大闢都是醫生,叔父黃大闢師從鼓浪嶼救世醫院鬱約翰院長(美籍荷蘭人),是鼓浪嶼名醫之一。

孩童時期,黃禎祥就讀鼓浪嶼的教會學校養元小學,中學階段的教育則在漳州尋源書院(從鼓浪嶼搬遷到漳州的教會學校)完成。

1926年,16歲的黃禎祥考入福建協和大學,並在3年後轉入北京燕京大學攻讀醫學,次年獲碩士學位,並考入當時最著名的北京協和醫學院。

1934年,黃禎祥從北京協和醫學院博士畢業後留校成為協和醫院內科醫生,這一呆就是8年。

1941年,黃禎祥被協和醫學院選派到美國留學。

從此時開始新中國成立的不到10年間,黃禎祥做出了兩次重要的人生選擇。

第一次是在留美期間,由於其首創的被譽為「在醫學病毒學的發展史上第二次技術革命」的病毒體外培養法,哥倫比亞大學等美國高校和研究機會紛紛許以優厚的待遇,希望他留在美國。但黃禎祥拒絕了,1943年,他回到中國,並出任當時的中央衛生實驗院醫理組主任。

第二次是解放前夕,在離開大陸還是留下來之間,他又做出選擇留在了大陸,決心為新生的國家做出自己的貢獻。

這兩次選擇,讓人看到的是黃禎祥的赤子之心。

2、

新中國成立之後,黃禎祥任中央衛生研究院微生物系病毒學室(後改為中國醫學科學院病毒學研究所、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病毒學研究所)研究員、名譽所長。對於研究領域,他選擇了當時最難啃的醫學難題之一乙型腦炎病毒的研究。

流行性乙型腦炎(簡稱乙腦)的病原體最早於1934年在日本發現,受當時醫療水平的限制,人們對乙腦的認識並不深,其病原、發病機制及如何傳播都還是一片空白。黃禎祥進入這個領域,難度可想而知。

經過10幾年的研究、調查,黃禎祥於1964年發表《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在小白鼠傳代毒力變異的研究》,這填補了我國乙腦研究的空白。

同時,黃禎祥還在麻疹病毒的研究中取得重大成果,他發表的《福馬林處理的麻疹活疫苗》獲得國際同行廣泛重視,並在第四屆國際病毒大會上被專門宣讀。

抗美援朝時期,為了確認敵方是否採取細菌病毒戰爭,黃禎祥不顧危險深入東北地區和朝鮮前線進行調查,為我方指揮系統提供了專業的第一手資料。

1980年,因卓越的貢獻,黃禎祥被評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在國際上,黃禎祥也享有很高的聲望。他是美國實驗生物醫學會會員、蘇聯與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合辦的《病毒學雜誌》編委,還擔任美國《國際病毒學雜誌》、《傳染病學論叢》雜誌的編委。1983年他被選為美國傳染病學會名譽委員。

工作中的黃禎祥院士

3、

1987年3月24日,黃禎祥院士不幸身患白血病去世,享年77歲。就在一年前的1986年4月,黃禎祥院士最後一次回到故鄉廈門,為故鄉的醫務人員做了一次「腫瘤診斷新方法及病毒治療腫瘤的研究」講座。

去世前夕,他竟然提出用自己的病體做試驗,以驗證「病毒免疫治療腫瘤」的效果,直到生命的最後,他都還在想著病毒研究。

黃禎祥院士逝世後,為了紀念他在醫學病毒學研究中取得的成績,他在海內外的同事、親友共同發起成立「黃禎祥醫學病毒基金會」,以他的名義頒發獎學金,以獎勵在醫學病毒學研究中作出貢獻的新人。

文章前面已經提及,黃禎祥院士的父親和叔父都是著名醫生,同時,黃禎祥的妻子葉恭紹也是學醫出身,他們是協和醫學院的同學,於1935年結婚。葉恭紹教授後來成為我國著名的兒童少年衛生專家。

又根據網友在《鼓浪嶼的醫生世家》留言補充:黃楨祥的妹妹黃寶珠也畢業於協和醫學院,學的是護理專業。是我國護理學界的老前輩之一,三十年代在協和醫院任手術室護士長,新中國成立後曾在北京市第三護士學校任教,1958年成立北京宣武醫院後為該院的護理部主任直至退休。

還有,黃禎祥院士的堂弟黃禎德同樣出色,是唯一一位中國人出任的鼓浪嶼救世醫院院長,他的堂侄黃孕西也學有所成,是廈門第二醫院(救世醫院前身)胸外科主任醫師。家族三代都是良醫。

(參考資料/詹朝霞:《醫道禎祥——病毒學家黃禎祥》)

相關焦點

  • 黃禎祥:路漫漫兮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選擇了病毒研究這條路,也就選擇了漫長孤寂的人生之路。無數次病毒試驗,無數個不眠之夜,黃禎祥都做了孜孜以求、無怨無悔。1910年,黃禎祥出生於福建省廈門市。1930年畢業於燕京大學,獲碩士學位。1934年畢業於北京協和醫學院,獲博士學位。黃禎祥首創病毒體外培養法新技術,為現代病毒學奠定了基礎,被稱為「在醫學病毒學的發展史上第二次技術革命」。
  • 研究揭示鈉鉀ATP酶抑制劑抗日本乙型腦炎病毒感染的作用機理
    近日,國際學術期刊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抗微生物製劑與化學治療》)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生物安全大科學研究中心肖庚富、王薇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論文題為Screening of Natural Extracts for Inhibitors against
  • 緬懷曾毅院士|我研究病毒,越嚴重、越危險的,更要好好研究
    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他是我國首位分離愛滋病病毒的專家,為了祖國的需要,他投身病毒研究事業,造福無數患者。曾毅說:「一個科學研究工作者,一定要忠於自己的職責,我研究病毒,越嚴重、越危險的,更要好好研究。」復旦大學出版社2017年出版的《正誼明道:上醫院士如是說(第二輯)》中,收錄了對曾院士的一篇專訪。
  • 【文匯報】毛江森:一生與傳染病毒作戰的院士
    但是提起人們聞之色變的病毒卻如數家珍:脊髓灰質炎、乙型腦炎、麻疹病毒、A肝和B肝病毒……為了消滅那些危害人類健康的病毒,用科學技術造福人類,他幾乎一生都在與被稱之為「魔鬼」的A肝等病毒打交道,特別是積極為人類尋找降伏A肝病毒這一「惡魔」的「靈丹妙藥」,他說這是一個科學家的責任。他主持研製成功的A肝減毒活疫苗,有效避免了類似1988年春天在上海和江浙地區爆發的A肝疫情重演。
  • 科研進展丨研究揭示基因Ⅰ型與基因Ⅲ型日本腦炎病毒宿主適應差異新機制
    日本腦炎病毒宿主適應差異的新機制,為探究近年來在我國乃至整個亞洲地區,日本腦炎病毒流行出現的由GⅢ型向GⅠ型轉變的原因提供了新思路。從20世紀30年代到20世紀末,GⅢ型毒株一直佔據著亞洲地區日本腦炎病毒流行的主要地位,但最近二十年GⅠ型日本腦炎病毒逐漸替代GⅢ型,成為我國乃至整個亞洲地區的主要流行毒株,而對於基因型轉換的分子機制目前尚不清楚。
  • 揭示日本腦炎病毒宿主適應的新機制
    該團隊發現,日本腦炎病毒基因I型(GI)對於基因III型(GIII)在水禽宿主中具有適應性優勢,這種優勢具有宿主特異性,僅在禽類宿主中發現。這為探究近年來在我國乃至整個亞洲地區,日本腦炎病毒流行出現的由GIII型向GI型轉變的原因提供了新思路。
  • 研究揭示基因Ⅰ型與基因III型日本腦炎病毒宿主適應差異新機制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上海獸醫研究所豬呼吸道傳染病創新團隊揭示基因Ⅰ型(GⅠ)與基因Ⅲ型(GⅢ)日本腦炎病毒宿主適應差異的新機制,為探究近年來在我國乃至整個亞洲地區
  •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化膿性腦膜炎、乙型腦炎、結核性腦膜炎表現
    最可能的疾病是A.腦囊蟲病B.化膿性腦膜炎C.多發性腦膿腫OD.乙型腦炎E.結核性腦膜炎正確答案:E患兒發熱、盜汗,食慾減退(典型結核中毒症狀),噴射性嘔吐(提示腦膜刺激徵),屍檢可見蛛網膜下腔黃色渾濁的膠凍樣滲出物,以顱底部明顯,並見多個粟粒樣灰白色結節,鏡下可見肉芽腫樣病變。
  • 第十八章:抗NMDA腦炎or單皰腦炎丨醫學微小說
    面對亞急性病程的高級皮層功能障礙的患者,又有前驅發熱症狀,蘇燦考慮腦炎可能性大,包括感染性和自身免疫性腦炎兩大類,前者如病毒性腦炎,後者如抗NMDAR腦炎等。 按照自己的思路,蘇燦送檢了血清和腦脊液自身免疫抗體,以及單純皰疹病毒抗體檢測。
  • 荷蘭研究人員繪製出B型肝炎病毒的結構與組成圖
    荷蘭研究人員繪製出B型肝炎病毒的結構與組成圖 2008年07月31日 13:41 來源:科技日報 ,繪製出了B型肝炎病毒的結構與組成圖。該項研究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美國科學院院刊》和《應用化學》期刊上,將使科學家更進一步地理解並對抗B型肝炎傳染。該研究方法也能用於分析恐怖分子可能使用的生化武器所含的病毒。   為更好地理解並對抗病毒感染,有必要在分子水平上仔細檢查病毒。科學家可利用質譜儀技術來識別分子,這種技術也可用於法醫調查中的塗料痕跡鑑定。
  • 揭陽籍著名病毒學家曾毅院士逝世!曾分離出我國第一株愛滋病病毒
    他與高危險性的病毒奮戰了一輩子,挽救無數生命,是我國鼻咽癌病毒研究的奠基人,也是分離出我國第一株愛滋病病毒的專家。幾經輾轉結緣病毒研究曾毅是廣東揭陽人,1929年3月出生於揭西縣五經富鎮,受家庭影響立志學醫。1946年從廣東名校梅縣東山中學畢業後,他先是考進了復旦大學統計專業,1947年轉入上海醫學院(今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
  • 初中生物知識點之病毒的發現與研究歷史
    人們通過過濾性試驗,相繼發現了近百種病毒病害,包括流感、骨髓灰質炎、幾種腦炎、狂犬病、兔的粘液瘤、馬鈴薯花葉病、卷葉病、和條斑病、黃瓜花葉病、小麥花葉病等。而且人們從解決病害觀點出發,在機體水平上研究了病毒感染的症狀、傳播途徑、傳播介體以及病毒的繁殖特徵。1899年古巴流行黃熱病,細菌學家裡德(Reed)證明罪犯確實是伊蚊。
  • 前沿研究丨鍾南山院士:中國抗擊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戰略與進展
    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學專家鍾南山教授科研團隊在中國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2020年第10期「新冠病毒肺炎專刊」上撰文,總結了中國抗擊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戰略與進展。確定傳播途徑和感染源,迅速部署非藥物幹預措施,為控制全國範圍內的疫情提供參考策略。目前如何管控境外輸入病例,從而避免局部地區疫情的相繼暴發仍是一個挑戰。
  • 森林腦炎病毒危害性大 長春成功研製出新型疫苗
    森林腦炎病毒危害性大該設苗不僅可有效預防森林腦炎的暴發流行,並可布防森林腦炎病毒的人為傳播、抵禦森林腦炎病毒的生物恐怖襲擊。
  • B型肝炎簡述
    1992年以前,我國HBV表面抗原陽性者有1.2億人,人群B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攜帶率約9.75%,與東南亞和非洲地區一樣屬於B型肝炎高流行區,流行率≥8%;西歐、北美和澳大利亞等地區為低流行地區,流行率<2%。2006年以後,我國的B型肝炎感染率下降至7.18%,但仍有9300萬慢性B肝病毒感染者,其中約2000萬為慢性B肝患者,屬於中等偏高的流行國家。
  • 我國穩定同位素化學的奠基人張青蓮院士的光輝一生
    著名化學家和教育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穩定同位素化學的奠基人、北京大學化學學院教授、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張青蓮先生,因病醫治無效,不幸於2006年12月14日19時3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9歲。我國重水及穩定同位素化學研究的先驅和奠基人1934年秋進入柏林大學物理化學系,師從無機化學家李森菲爾特(E.H. Riesenfeld)。李森菲爾特根據張先生已有的科研基礎,建議他以重水的研究作為博士論文的題目。
  • 對鍾南山院士新冠病毒「環境傳人」的研判不可姑妄聽之
    12月19日,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表示,新冠病毒的環境傳播是新出現的課題,需要科學家尋找規律並研究預防措施。(環球網12月19日) 鍾南山院士作為我國資深傳染病醫學專家,在傳染流行病研究方面功績卓著,武漢發生疫情後,鍾南山院士忘我工作,對阻止疫情立下汗馬功勞。
  • 稱新冠病毒是「中國病毒」?都2020了,憑什麼還用地方命名
    3月4日,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個別媒體稱新冠病毒是「中國病毒」極不負責任,我們對此堅決反對。目前病毒溯源工作仍在進行中,尚無定論。個別媒體在沒有任何事實依據的情況下,妄稱新冠病毒是「中國病毒」,企圖讓中國背上製造疫情災害的黑鍋,完全是別有用心。新冠肺炎疫情是世界各國面臨的共同挑戰,國際社會同心協力、攜手應對才是人間正道,共同抵制謠言偏見是應有之義,疫情面前,我們需要的是科學、理性、合作,用科學戰勝愚昧,用合作抵制偏見。
  • 科學家首次鑑定出委內瑞拉馬腦炎病毒的受體
    科學家首次鑑定出委內瑞拉馬腦炎病毒的受體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0 14:35:04 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Michael S. Diamond研究小組發現,LDLRAD3是委內瑞拉馬腦炎病毒的受體。
  • 秋冬疫情防控,院士們這樣支招
    長江日報-長江網11月13日訊 秋冬季是常態化疫情防控的關鍵期,也是重要的「窗口期」。在第二屆世界大健康博覽會院士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外科學系主任陳孝平,中國科學院院士、心臟病研究專家葛均波等院士分享了他們對我國當前及未來一段時期疫情防控的判斷和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