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基因Ⅰ型與基因III型日本腦炎病毒宿主適應差異新機制

2021-03-05 現代畜牧每日電訊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上海獸醫研究所豬呼吸道傳染病創新團隊揭示基因Ⅰ型(GⅠ)與基因Ⅲ型(GⅢ)日本腦炎病毒宿主適應差異的新機制,為探究近年來在我國乃至整個亞洲地區,日本腦炎病毒流行出現的由GⅢ型向GⅠ型轉變的原因提供了新思路。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公共科學圖書館-病原學(PLoS Pathogens)》。

  據馬志永研究員介紹,日本腦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 JEV)屬於黃病毒科黃病毒屬,能夠引起人的中樞神經系統損傷和豬的繁殖障礙等疾病,在自然界中主要是通過蚊蟲叮咬進行傳播,蚊子是病毒的傳播宿主,水禽和豬是病毒主要的擴增宿主。從20世紀30年代到20世紀末,GⅢ型毒株一直佔據著亞洲地區日本腦炎病毒流行的主要地位,但最近二十年GⅠ型日本腦炎病毒逐漸替代GⅢ型,成為我國乃至整個亞洲地區的主要流行毒株,而對於基因型轉換的分子機制目前尚不清楚。

  團隊研究發現,GⅠ型日本腦炎病毒相對於GⅢ型在水禽宿主中具有適應性優勢,能夠引起雛鴨產生滴度更高、持續時間更長的病毒血症,而宿主適應性差異被認為可能是引起日本腦炎病毒基因型轉換的一個重要的原因。研究中發現GⅠ型病毒相對於GⅢ型能夠在水禽宿主中特異地誘導更低水平的IFN-α與β的表達,從而表現出對水禽宿主適應性的優勢。為進一步解析分子機制,該團隊建立了GⅠ型與GⅢ型日本腦炎病毒的反向遺傳學作業系統,構建了一系列的嵌合病毒與定點突變病毒,最終找到NS5-V372A-H386Y兩個胺基酸位點共同決定著GⅠ型與GⅢ型病毒對水禽宿主適應性的差異。同時研究發現,NS5-V372A與H386Y兩個胺基酸位點的氫鍵排布可能通過決定著NS5蛋白的NLS(核定位信號)的柔性而影響著宿主適應性的差異,通過對V372A與H386Y位點進行同性胺基酸的替換進行了驗證。該研究從病毒本身解釋了GⅠ型與GⅢ型日本腦炎病毒對水禽宿主適應性差異的機制,為進一步揭示日本腦炎病毒基因型轉換的分子機制奠定了理論基礎。

  該研究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資助。(通訊員 王雷)原文連結:https://journals.plos.org/plospathogens/article?id=10.1371/journal.ppat.1008773

相關焦點

  • 科研進展丨研究揭示基因Ⅰ型與基因Ⅲ型日本腦炎病毒宿主適應差異新機制
    Ⅰ型(GⅠ)與基因Ⅲ型(GⅢ)日本腦炎病毒宿主適應差異的新機制,為探究近年來在我國乃至整個亞洲地區,日本腦炎病毒流行出現的由GⅢ型向GⅠ型轉變的原因提供了新思路。從20世紀30年代到20世紀末,GⅢ型毒株一直佔據著亞洲地區日本腦炎病毒流行的主要地位,但最近二十年GⅠ型日本腦炎病毒逐漸替代GⅢ型,成為我國乃至整個亞洲地區的主要流行毒株,而對於基因型轉換的分子機制目前尚不清楚。
  • 揭示日本腦炎病毒宿主適應的新機制
    該團隊發現,日本腦炎病毒基因I型(GI)對於基因III型(GIII)在水禽宿主中具有適應性優勢,這種優勢具有宿主特異性,僅在禽類宿主中發現。這為探究近年來在我國乃至整個亞洲地區,日本腦炎病毒流行出現的由GIII型向GI型轉變的原因提供了新思路。
  • 宿主細胞限制愛滋病毒複製存在新機制
    本報訊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王建華研究組在最新研究中,揭示了宿主細胞限制愛滋病毒I型(HIV-1)複製的新機制,相關研究成果於7月發表在國際期刊《美國實驗生物學會聯合會會志》上。目前,愛滋病疫苗尚未取得根本性突破,針對愛滋病毒I型感染的臨床治療藥物主要通過抑制病毒蛋白的功能來抑制病毒的複製。
  • 適應人類宿主,新冠病毒在早期進化中發生長片段基因缺失突變
    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作為一種RNA病毒,其基因組具有相當高的突變率。研究SARS-CoV-2的基因組突變,對病毒的溯源、檢測和防控等工作具有積極性意義。此項研究發現了SARS-CoV-2基因組中一個長達382nt的缺失突變,幾乎覆蓋了整個ORF8的同時還刪除了ORF8轉錄調控序列(TRS),從而增強了下遊N端基因的轉錄,這很可能是SARS-CoV-2適應人類宿主的結果。
  • 我國科研人員揭示病毒劫持宿主感病基因的新計謀
    Plant Cell | 中科院微生物所郭惠珊研究組揭示病毒劫持宿主感病基因的新計謀編輯 | 奕梵研究發現蟲媒DNA雙生病毒誘導植物異常表達一個編碼E3 ligase的印跡基因,通過泛素化降解DNA甲基轉移酶,從而逃逸宿主甲基化抑制,促使病毒早期基因轉錄和病毒積累。
  • JEM:揭秘單純皰疹病毒躲避宿主免疫系統感染大腦的分子機理
    ,來自奧胡斯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幫助HSV1感染大腦的分子機制。研究者表示,幹擾素基因刺激蛋白(STING,stimulator of interferon genes)在機體免疫力發揮中扮演著關鍵角色,在病毒感染期間其能被病毒的DNA激活,隨後STING會開啟級聯細胞作用幫助機體抵禦入侵者。這些開始的效應包括基因激活和增強機體免疫反應的細胞因子蛋白(IFN,I型幹擾素)的產生。
  • 禽流感病毒宿主適應性「基因調頻」的進化特徵
    PB2-627和-701位點在人體內及禽/環境樣本中的不同進化特徵研究人員利用H7N9患者呼吸道樣本,及與病人有流行病學關聯的活禽/環境中檢測到的陽性樣本,進行直接的深度測序,結合臨床收集的數據,通過大數據分析等方法系統闡述了禽流感病毒通過「基因調頻(Genetic tuning)」適應宿主進化的特徵;並發現病毒的關鍵位點進化特性與患者的臨床表現息息相關
  • Nat Genet:揭示EBV通過重編程宿主表觀遺傳景觀促進胃癌新機制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日本千葉大學、新加坡科技研究局和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研究人員揭示了EBV相關胃癌的新模式,即EBV病毒基因組直接改變宿主的表觀遺傳景觀,促進原癌基因(proto-oncogene,參與正常細胞生長的基因,發生突變後可變為致癌基因)的激活和腫瘤發生。
  • 科研人員揭示紅光調控植物抗蟲媒病毒新機制
    以往的作物病毒病害研究注重病毒和植物宿主兩方面,但實際參與病毒傳播、病害發生的因子還包括傳毒媒介昆蟲和光照、溫度、氣候、生物周期節律等環境因子。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生化反應,植物光合作用主要吸收紅光和藍紫光並存儲為化學能,最終為人類和其他動物提供必需的食物和能量。光作為主要的環境因子,不僅調控植物生長發育的每個環節,而且與病害的流行爆發緊密相關。
  • 研究報導蟲媒DNA病毒劫持宿主印跡基因逃逸表觀抑制新發現
    研究發現蟲媒DNA雙生病毒誘導植物異常表達一個編碼E3 ligase的印跡基因,通過泛素化降解DNA甲基轉移酶,從而逃逸宿主甲基化抑制,促使病毒早期基因轉錄和病毒積累。雙生病毒是一類單鏈環狀的植物DNA病毒,能夠侵染包括玉米,番茄,木薯等多種重要的農作物,對農業生產造成十分嚴重的危害。
  • 趨化因子受體CCR5基因缺失突變與森林腦炎
    首頁 » 趨化因子受體CCR5基因缺失突變與森林腦炎 趨化因子受體CCR5基因缺失突變與森林腦炎 來源:醫學空間 2008-01-25 09:39
  • B肝藥物開發很好靶點,基於RNAi,對不同基因型沉默效應
    從遺傳學角度,B肝病毒被分為9個基因型,這些基因型是基於整個基因組中超過7.5%的組間差異。比如,南非約翰尼斯堡威特沃特斯蘭德大學健康科學學院病理學院抗病毒基因治療研究室研究人員曾介紹,有一個假定的第10個基因型J,從單個個體中分離出來,並被預測為基因型C重組體,但還需要進一步的鑑定。
  • 研究揭示宿主蛋白Cyclophilin A調控抗病毒天然免疫機制
    ,揭示了宿主蛋白Cyclophilin A(CypA,親環素A)對RIG-I介導的抗病毒天然免疫的調控機制。該研究從天然免疫角度揭示了CypA如何通過調節天然免疫反應來影響病毒的複製,首次闡明了CypA在RIG-I介導的天然免疫信號通路中的作用靶點及其泛素化調控機制,更深入地了解了CypA在抗病毒天然免疫領域的功能。CypA是一種肽基脯氨醯順反異構酶,在各種組織中廣泛存在,高度保守。
  • B肝基因型E–I序列被低估和德國研究人員揭示對HCC影響
    B肝基因型E–I序列被低估,3種不同突變,幹擾替諾福韋易感性德國研究人員發現,B肝病毒基因型在試驗資料庫中以不同的序列數表示。基因型A-D的每個基因型都有1004-2700個序列。但是,剩下的基因型(44到312)可用的序列較少。
  • 微生物所葉健團隊揭示紅光調控植物抗蟲媒病毒新機制
    以往作物病毒病害的研究注重於病毒和植物宿主兩個方面,而實際上參與病毒傳播、病害發生的因子還有傳毒媒介昆蟲以及光照、溫度、氣候、生物周期節律等環境因子。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的最重要生化反應,植物光合作用主要吸收紅光和藍紫光並存儲為化學能,最終為人類和其他動物提供必需的食物和能量。光作為主要的環境因子,不僅調控植物生長發育的每個環節,而且同病害的流行爆發緊密相關。
  • 微生物所葉健課題組揭示紅光調控植物抗蟲媒病毒新機制
    以往作物病毒病害的研究注重於病毒和植物宿主兩個方面,而實際上參與病毒傳播、病害發生的因子還有傳毒媒介昆蟲以及光照、溫度、氣候、生物周期節律等環境因子。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的最重要生化反應,植物光合作用主要吸收紅光和藍紫光並存儲為化學能,最終為人類和其他動物提供必需的食物和能量。光作為主要的環境因子,不僅調控植物生長發育的每個環節,而且同病害的流行爆發緊密相關。
  • ...代謝科羅飛宏團隊合作揭示環狀RNA在兒童1型糖尿病中的調控新機制
    我院兒科研究院周玉峰團隊與內分泌遺傳代謝科羅飛宏團隊合作揭示環狀RNA在兒童1型糖尿病中的調控新機制 2020-11-14 20: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郭惠珊組發表蟲媒DNA病毒劫持宿主印跡基因逃逸表觀抑制新發現
    研究發現蟲媒DNA雙生病毒誘導植物異常表達一個編碼E3 ligase的印跡基因,通過泛素化降解DNA甲基轉移酶,從而逃逸宿主甲基化抑制,促使病毒早期基因轉錄和病毒積累。雙生病毒是一類單鏈環狀的植物DNA病毒,能夠侵染包括玉米,番茄,木薯等多種重要的農作物,對農業生產造成十分嚴重的危害。
  • 研究揭示病毒糖蛋白與細胞受體複合體結構
    -1 exploits host cell adhesion」的文章,揭示了單純皰疹病囊膜表面糖蛋白D(gD)與其細胞受體nectin-1的複合體結構,從而解析了這兩者之間的分子水平上的相互作用模式,相關成果公布在12月的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
  • Cell|伊波拉病毒病單細胞圖譜分析揭示了病毒與宿主的動態變化
    這些方法可以量化單個細胞類型和表達圖譜,通過量化細胞內的病毒RNA,scRNA-seq可以比較宿主中感染和未感染的細胞之間的基因表達差異和炎症因子環境中感染所造成的直接影響。然而,這些技術在BSL-4環境中使用具有諸多限制,如scRNA-seq技術的液滴發生器、CyTOF儀器的高容量排氣需求和過熱組件與BSL-4環境不兼容等【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