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Genet:揭示EBV通過重編程宿主表觀遺傳景觀促進胃癌新機制

2021-01-12 生物谷

2020年8月3日訊/

生物谷

BIOON/---胃癌是全球第三大癌症死亡原因。作為最常見的人類病毒之一,愛潑斯坦-巴爾病毒(Epstein-Barr virus, 也稱為EB病毒, EBV)與大約8~10%的胃癌有關。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日本千葉大學、新加坡科技研究局和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研究人員揭示了EBV相關胃癌的新模式,即EBV病毒基因組直接改變宿主的表觀

遺傳

景觀,促進原癌基因(proto-oncogene,參與正常細胞生長的基因,發生突變後可變為致癌基因)的激活和

腫瘤

發生。相關研究結果於2020年7月27日在線發表在Nature Genetics期刊上,論文標題為「Cross-species chromatin interactions drive transcriptional rewiring in Epstein–Barr virus–positive gastric adenocarcinoma」。

EBV通過重編程宿主表觀遺傳景觀促進胃癌新機制,圖片來自Chiba University | Duke-NUS Medical School | Genome Institute of Singapore。

人類基因組是人類遺傳信息的完整集合,表觀基因組描述了對基因組的修飾,這些修飾決定了基因在需要的時候和地點是開啟還是關閉。與

遺傳

信息不同的是,表觀基因組是動態的,對外界刺激的反應也是動態的;某些外界刺激會引起DNA的異常修飾,進而破壞正常的基因表達,導致癌症的發生。

在論文通訊作者千葉大學醫學研究生院教授Atsushi Kaneda博士和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癌症與

幹細胞

生物學項目教授Patrick Tan博士的領導下,這些研究人員對人類細胞的三維基因組結構進行了全面分析。這涉及胃癌細胞系、患者樣本、正常胃上皮細胞和EBV相關胃癌。通過結合病毒感染分析,他們發現EBV陽性胃癌特有的異常激活的基因組區域。在體外培養的胃細胞感染EBV的實驗中,他們重現了EBV與這些失活的關閉的基因組區域結合併導致它們異常激活的現象。

Kaneda教授解釋說,「細胞在其行為所必需的基因組區域上打上活性標記並加以利用,而在關閉的不被利用的非必需基因組區域上打上非活性標記。我們做出了驚人的觀察,當我們用EBV感染胃細胞時,在特定的基因組區域失去了強烈的非活性標記。」

這些研究人員進一步發現,關閉的基因組區域中「沉默」的基因增強子(有助於促進基因表達蛋白的短DNA片段)被這種病毒激活,上調附近的癌症相關基因,導致癌細胞增殖。他們人員所說的這種「增強子侵染(enhancer infestation)」模型揭示了一種新型的

腫瘤

發生機制,這種機制不需要基因改變,而是通過重編程人細胞的表觀

遺傳

景觀,將潛伏的增強子從沉默狀態轉化為活躍狀態。

Tan教授評論道,「在所有EBV陽性胃癌細胞和原發性胃癌患者樣本的研究中,EBV DNA與同樣的也顯示出異常激活的宿主基因組區域結合。這些相同的基因組區域也通過實驗性EBV感染從非活性狀態變為活性狀態。」

這種「增強子侵染」機制導致了人細胞中相鄰原癌基因的激活,它很可能是多種癌細胞類型中EBV相關致癌的原因。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研究人員還發現,即使在消除EBV基因組後,它被誘導的表觀

遺傳

修飾仍然持續存在,這表明存在一種「打了就跑」的機制,即一旦EBV附加體(episome,指的是)改變了人細胞的染色質拓撲結構,這些改變的拓撲結構是穩定的,即使在去除EBV附加體後仍然存在。

Kaneda教授重申,「雖然8~10%的胃癌與EBV有關,但是我們相信我們的增強子侵染模型提供了一種涉及表觀基因組改變和病毒感染的癌症新機制,這可能與更廣泛的癌症和相關疾病有關。」

Tan教授補充道,「據估計,EBV的感染每年在全球範圍內導致超過20萬例癌症,包括某些胃癌。我們的研究強調了EBV陽性惡性

腫瘤

中新的潛在藥物靶點,這些靶點是由

表觀遺傳學

揭示的,而以前通過更傳統的基因測序研究是看不到的。」(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1.Atsushi Okabe et al. Cross species chromatin interactions drive transcriptional rewiring in Epstein Barr virus positive gastric adenocarcinoma. Nature Genetics, 2020, doi:10.1038/s41588-020-0665-7.

2.Epstein-Barr virus rewires host epigenomes to drive stomach cancer
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0-07-epstein-barr-virus-rewires-host-epigenomes.html

相關焦點

  • 廣州生物院闡明lncRNA通過表觀遺傳抑制重編程的發生
    研究發現體細胞重編程過程中,可以誘導lincRNA-p21的表達,通過lincRNA-p21維持抑制性的表觀遺傳修飾來阻礙相關多能性基因的表達,從而阻礙這一過程的發生。該成果已於12月17日在國際性期刊Cell Research 上在線發表。
  • 劉光慧等合作繪製人類幹細胞多譜系分化和重編程多維表觀遺傳圖譜
    細胞重編程是指在特定條件下將代表成體細胞「身份」的表觀遺傳記憶擦除,使之重新獲得多能幹性的過程。經重編程產生的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PSC)在疾病的機制研究、藥物篩選和細胞移植治療等方面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R-loop是一種特殊的染色質結構,由RNA:DNA雜合鏈和游離的單鏈DNA組成。R-loop在許多物種中保守存在,且參與調控染色質修飾、DNA複製和基因表達等多種生物學過程。
  • 科學家揭示DDX5對體細胞重編程的關鍵作用
    該文章首次揭示了RNA結合蛋白(RBP)DDX5對體細胞重編程的重要作用和調節機制,這將加深人們對RBP介導細胞命運決定的認識。 RBPs不僅在維持細胞內穩態有重要的功能,在分化和維持細胞特性等方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儘管RBPs功能的多樣性和必要性幾乎涉及了RNA代謝的所有過程,但RBPs在細胞命運轉變中的機制有待進一步研究。
  • 頡偉組發表綜述總結哺乳動物早期發育中的表觀遺傳重編程
    在這個過程中,一個重要的生物學問題是表觀遺傳記憶是如何進行遺傳和重編程以完成親本到合子的發育轉變。近年來,微量細胞表觀遺傳和表觀基因組分析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在分子層面揭示這一過程的動態調控和功能成為可能。
  • 南開大學團隊揭示B肝病毒轉錄複製調控新機制
    日前,他們在生物醫學領域學術期刊《Theranostics》上發文,首次報導了「組蛋白乙醯轉移酶HAT1信號通路促進HBV cccDNA(B肝病毒共價環狀閉合DNA)微小染色體組裝和表觀遺傳修飾」的新機制,為臨床清除HBVcccDNA和治療B肝提供了新的潛在靶點。  B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的慢性感染可導致肝炎、肝硬變和肝癌。
  • 研究繪製人類幹細胞多譜系分化和重編程的多維表觀遺傳圖譜
    細胞重編程是指在特定條件下將代表成體細胞「身份」的表觀遺傳記憶擦除,使之重新獲得多能幹性的過程。經重編程產生的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psC)在疾病的機制研究、藥物篩選和細胞移植治療等方面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R-loop是一種特殊的染色質結構,由RNA:DNA雜合鏈和游離的單鏈DNA組成。
  • ...和梁興群團隊等揭示Isl1在心肌細胞凋亡表觀遺傳控制中的關鍵作用
    同濟大學心律失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孫雲甫團隊和梁興群團隊等揭示Isl1在心肌細胞凋亡表觀遺傳控制中的關鍵作用 來源:醫學院   時間:2019
  • 廣州生物院首次揭示KDM2B-PRC1在重編程中的功能
    研究首次揭示KDM2B-PRC1複合物在iPS誘導重編程過程中的促進功能,發現BMP信號通過削弱KDM2B-PRC1複合物在染色質上的結合併激活中內胚層基因的調節機制。這項表觀遺傳方向的基礎研究成果闡述了一個參與細胞潛能調控的重要蛋白質機器的功能,並發現通過細胞環境調控該機器的機制,為未來誘導特定功能細胞提供了理論依據。
  • 文獻精讀 甲硫氨酸代謝通過表觀遺傳重編程調節輔助細胞反應
    這篇文章闡明甲硫氨酸是影響CD4+ T輔助(Th)細胞表觀遺傳重編程的關鍵營養素。利用代謝組學發現,甲硫氨酸被激活的T細胞迅速吸收作為通用甲基供體S -腺苷-甲硫氨酸(SAM)生物合成的主要底物。在T細胞中,甲硫氨酸是維持細胞內SAM所必需的。甲硫氨酸的限制減少了影響Th17細胞增殖和細胞因子產生的關鍵基因啟動子區域的 H3K4me3水平。
  • 揭示先鋒轉錄因子在細胞凋亡表觀遺傳中的關鍵作用 | Cell Research
    fate 期刊:Cell Research 作者:Rui Gao, Xingqun Liang, Sirisha Cheedipudi, Julio Cordero, Xue Jiang, Qingquan Zhang, Luca Caputo, Stefan Günther, Carsten Kuenne, Yonggang
  • 某複合物在心肌細胞表觀遺傳控制中起關鍵作用
    先鋒轉錄因子在編程表觀基因組中起關鍵作用,並在連續細胞譜系規範和分化步驟中促進其他調節因子的募集。該研究揭示Isl1 / Brg1-Baf60c複合物在協調心臟發生和建立心肌細胞命運的表觀遺傳記憶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幹細胞/祖細胞分化為不同的譜系涉及到一系列大規模的轉錄變化和染色質重組。組織特異性轉錄因子與表觀遺傳修飾因子協同作用對表觀基因組進行編程,建立細胞同一性,這是由表觀遺傳調控機制進一步維持的。
  • 【學術前沿】頡偉組發表綜述總結哺乳動物早期發育中的表觀遺傳重...
    早期發育過程中表觀遺傳學重編程模式2020年10月8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頡偉實驗室(第一作者為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後夏煒焜)受邀在Stem Cell Reports發表綜述「Rebooting the epigenomes during mammalian early embryogenesis」(哺乳動物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的表觀基因組重啟),詳細總結了哺乳動物早期發育過程中表觀遺傳學重編程的研究進展
  • 中科大劉強團隊揭示ApoE4導致阿爾茨海默病新機制 | CellPress對話科學家
    星形膠質細胞產生的載脂蛋白E(ApoE)是大腦內豐度最高的載脂蛋白之一,與膽固醇等脂類一起形成富含膽固醇的高密度脂蛋白複合物,並以ApoE顆粒的形式分泌到膠質細胞外,而後通過ApoE受體被神經元攝取並利用。神經元自身合成的膽固醇很少,而是主要依賴於膠質細胞來源的ApoE脂類跨細胞運輸所提供的膽固醇。但是,神經元的膽固醇自身合成通路是如何被沉默的以及這種代謝重編程機制對神經元功能的影響尚不清楚。
  • 科學家揭示人類表觀遺傳多樣性模式
    研究發現,在人群範圍內的表觀遺傳變化比 DNA 序列的變化快得多。相關研究於今日發表在 Nature Ecology and Evolution 期刊,這可能揭示了人類如何通過表觀遺傳學反應來應對環境壓力。表觀基因組是基因組與環境之間的接口,因此研究它提供了人類對其周圍環境作出反應的線索。
  • 揭示表觀遺傳記憶跨代傳遞新機制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的Oded Rechavi博士和他的團隊精確地闡明讓環境影響遺傳「開啟」和「關閉」的機制。他們揭示出決定哪些表觀遺傳反應(epigenetic response)會被遺傳以及持續多長時間的規則。
  • 復旦大學研究團隊揭示人胚胎幹細胞自我更新和分化的新機制
    人民網上海3月15日電 (記者 姜泓冰)近日,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孟丹研究組與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張書寧副主任醫師合作揭示了人胚胎幹細胞自我更新和分化的新機制。該研究首次揭示了一種關鍵的轉錄因子Bach1在調控人胚胎幹細胞自我更新和分化中的重要作用及作用機制,可能為開發幹細胞治療人類疾病的新療法提供新思路。 幹細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能性,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分化為體內任何種類的細胞,在器官再生和細胞替代治療中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 DNA甲基化是體細胞重編程過程中重要的表觀遺傳屏障
    點擊查看 DNA甲基化是體細胞重編程過程中重要的表觀遺傳屏障。然而,整個基因組的甲基化是如何被重新編程的,這在很大程度上仍是未知的。Sardina等人通過繪製正在重新編程的細胞的DNA甲基化圖來解決這個問題,並表明TET蛋白和轉錄因子協同配合去甲基化對重新編程至關重要。
  • 復旦團隊合作揭示人胚胎幹細胞自我更新和分化的新機制
    復旦團隊合作揭示人胚胎幹細胞自我更新和分化的新機制 2019-03-14 14:34:00來源:央廣網
  • 生物物理所等揭示內質網蛋白Nogo-B促進肝臟炎-癌轉化新機制
    生物物理所等揭示內質網蛋白Nogo-B促進肝臟炎-癌轉化新機制 2019-07-31 生物物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