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物理所等揭示內質網蛋白Nogo-B促進肝臟炎-癌轉化新機制

2021-01-08 中國科學院
生物物理所等揭示內質網蛋白Nogo-B促進肝臟炎-癌轉化新機制

2019-07-31 生物物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語音播報

  肝癌是第二大癌症,與其他腫瘤相比,肝癌發生的誘因常由於長期的肝臟慢性炎症,如慢性B型肝炎、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等。在誘導炎症發展成腫瘤的眾多因素中,炎性微環境的差異是肝臟炎-癌轉化的重要決定性因素。但是,這種炎性微環境如何激活細胞誘導癌變的調控網絡和功能機制仍未闡明。

  7月29日,《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楊鵬遠課題組的題為ER-residential Nogo-B accelerates NAFLD-associated HCC mediated by metabolic reprogramming of oxLDL lipophagy 的研究成果。該論文揭示了一種內質網定位蛋白Nogo-B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炎向肝癌轉化過程中通過調節氧化修飾低密度脂蛋白(oxLDL)代謝重編程促進肝癌的發生發展,闡明了一種新的肝臟炎-癌轉化機制,為肝癌患者的治療提供了新的理論基礎和防治策略。

  肝臟是機體代謝的重要器官,在脂肪代謝中具有重要而獨特的作用。代謝紊亂常見於肝癌的發生發展過程中,在中國高發肝病的急、慢性B肝病毒感染過程中也常伴有代謝調節失常,因此,代謝重編程是肝臟炎症到癌症轉化的關鍵步驟。脂滴代謝是肝臟脂質代謝的重要過程,但它在肝癌進程中的作用研究還很缺乏。如何靶向脂滴動態變化尋找肝癌代謝調節的新機制,對當今社會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該研究發現,在慢性肝炎的微環境中,LDL被大量氧化為oxLDL,通過CD36大量攝取入肝細胞內,誘導一種內質網定位的蛋白Nogo-B表達上調。Nogo-B的高表達顯著促進了肝癌細胞的生長。在高脂高糖誘導的小鼠肝癌模型中,肝靶向的Nogo-B敲減可以有效地抑制肝癌的發生發展,同時緩解脂肪肝的進程。病理機制研究顯示,Nogo-B可以通過與ATG5相互作用促進oxLDL脂滴自噬和降解。有趣的是,這種Nogo-B促進的oxLDL脂滴自噬促進了LPA的大量產生,進而提高Hippo信號通路YAP活性,激活下遊癌基因的表達。這種促癌信號的激活在大量的臨床資料庫分析和肝癌患者的臨床樣本中得到驗證。這些結果證明,CD36-Nogo-B-YAP通路通過調節肝癌細胞重編程,促進病人從肝炎向肝癌的進展,為肝癌腫瘤微環境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該工作由生物物理所與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國家消化疾病重點實驗室、第二軍醫大學、國家肝癌中心等多家醫學和臨床醫學中心合作,生物物理所感染免疫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楊鵬遠和香港中文大學副教授鄭詩樂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楊鵬遠課題組的副研究員田媛和博士生楊彬為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研究得到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中科院的經費支持。生物物理所劉平生課題組、張宏課題組、王曉晨課題組,復旦大學教授餘發星和生物物理所感免實驗室科研平臺提供了支持和幫助。

  文章連結

 

  Nogo-B促進肝癌細胞代謝重編程的模式圖。NAFLD肝炎中的oxLDL攝取入肝細胞促進內質網定位蛋白Nogo-B的表達,促進oxLDL脂滴降解,產生更多的LPA激活YAP,促進了癌基因的表達。


  肝癌是第二大癌症,與其他腫瘤相比,肝癌發生的誘因常由於長期的肝臟慢性炎症,如慢性B型肝炎、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等。在誘導炎症發展成腫瘤的眾多因素中,炎性微環境的差異是肝臟炎-癌轉化的重要決定性因素。但是,這種炎性微環境如何激活細胞誘導癌變的調控網絡和功能機制仍未闡明。
  7月29日,《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楊鵬遠課題組的題為ER-residential Nogo-B accelerates NAFLD-associated HCC mediated by metabolic reprogramming of oxLDL lipophagy 的研究成果。該論文揭示了一種內質網定位蛋白Nogo-B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炎向肝癌轉化過程中通過調節氧化修飾低密度脂蛋白(oxLDL)代謝重編程促進肝癌的發生發展,闡明了一種新的肝臟炎-癌轉化機制,為肝癌患者的治療提供了新的理論基礎和防治策略。
  肝臟是機體代謝的重要器官,在脂肪代謝中具有重要而獨特的作用。代謝紊亂常見於肝癌的發生發展過程中,在中國高發肝病的急、慢性B肝病毒感染過程中也常伴有代謝調節失常,因此,代謝重編程是肝臟炎症到癌症轉化的關鍵步驟。脂滴代謝是肝臟脂質代謝的重要過程,但它在肝癌進程中的作用研究還很缺乏。如何靶向脂滴動態變化尋找肝癌代謝調節的新機制,對當今社會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該研究發現,在慢性肝炎的微環境中,LDL被大量氧化為oxLDL,通過CD36大量攝取入肝細胞內,誘導一種內質網定位的蛋白Nogo-B表達上調。Nogo-B的高表達顯著促進了肝癌細胞的生長。在高脂高糖誘導的小鼠肝癌模型中,肝靶向的Nogo-B敲減可以有效地抑制肝癌的發生發展,同時緩解脂肪肝的進程。病理機制研究顯示,Nogo-B可以通過與ATG5相互作用促進oxLDL脂滴自噬和降解。有趣的是,這種Nogo-B促進的oxLDL脂滴自噬促進了LPA的大量產生,進而提高Hippo信號通路YAP活性,激活下遊癌基因的表達。這種促癌信號的激活在大量的臨床資料庫分析和肝癌患者的臨床樣本中得到驗證。這些結果證明,CD36-Nogo-B-YAP通路通過調節肝癌細胞重編程,促進病人從肝炎向肝癌的進展,為肝癌腫瘤微環境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該工作由生物物理所與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國家消化疾病重點實驗室、第二軍醫大學、國家肝癌中心等多家醫學和臨床醫學中心合作,生物物理所感染免疫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楊鵬遠和香港中文大學副教授鄭詩樂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楊鵬遠課題組的副研究員田媛和博士生楊彬為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研究得到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中科院的經費支持。生物物理所劉平生課題組、張宏課題組、王曉晨課題組,復旦大學教授餘發星和生物物理所感免實驗室科研平臺提供了支持和幫助。
  文章連結
   
  Nogo-B促進肝癌細胞代謝重編程的模式圖。NAFLD肝炎中的oxLDL攝取入肝細胞促進內質網定位蛋白Nogo-B的表達,促進oxLDL脂滴降解,產生更多的LPA激活YAP,促進了癌基因的表達。
  

列印 責任編輯:葉瑞優

相關焦點

  • 王志珍院士課題組揭示磷酸化修飾調控內質網應激早期應答的新機制
    內質網(endoplasmic reticulum, ER)是真核細胞分泌蛋白和膜蛋白的摺疊工廠。細胞內外環境的變化會引起ER穩態(包括蛋白質穩態、氧化還原穩態和鈣穩態等)失衡。有意思的是,該位點的磷酸化使得PDI從一個幫助蛋白質氧化摺疊的氧化還原酶轉變為一個抑制錯誤摺疊蛋白聚集的分子伴侶,即從「Foldase」轉變為「Holdase」。這一功能轉換使PDI在ER 應激條件下得以發揮維持蛋白質穩態和細胞存活的作用。IRE1介導的UPR通路對於細胞命運的『生死抉擇』十分重要,其適度活化能促進細胞存活而過度活化則會引起細胞凋亡。
  • 營養所研究發現內質網應激介導血糖紊亂的新機制
    內質網應激IRE1通路參與肝臟血糖調節的信號機制9月12日,PNAS(《國家科學院院刊》)在線發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營養所劉勇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PKA phosphorylation couples
  • 生物物理所等揭示組蛋白乙醯轉移酶活性調節的新機制
    生物物理所等揭示組蛋白乙醯轉移酶活性調節的新機制 2018-08-10 生物物理研究所 【字體:大該工作通過解析真菌特有的組蛋白乙醯轉移酶Rtt109與活性調節因子Asf1以及底物H3-H4複合物的晶體結構,結合生化和遺傳學實驗,首次揭示組蛋白伴侶調節組蛋白修飾酶活性的分子機理。這是染色質領域第一個組蛋白修飾酶與完整底物複合體的結構。  核小體是真核生物染色質的基本結構單元,由約146bp的DNA纏繞在核心組蛋白八聚體而形成的。
  • 中國科學家《Cell Reports》發表封面文章,揭示內質網定位蛋白DF...
    該文利用超高解析度GI-SIM成像技術揭示了脂滴形成過程中,內質網定位蛋白DFCP1可以標記新生的脂滴結構上,這些結構沿內質網運動並進一步融合形成成熟的脂滴。DFCP1是Rab18的效應因子,位於成熟脂滴上的DFCP1與Rab18-ZW10形成複合體,介導內質網-脂滴的互作。脂滴是細胞中儲存脂類和能量的一種重要細胞器。
  •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朱明昭課題組在治療性B肝疫苗獲得重大進展
    該研究還進一步揭示了鐵蛋白納米顆粒抗原被淋巴結SIGNR1+抗原呈遞細胞主動靶向識別、轉運、誘導Tfh和B細胞活化應答的免疫學新機制。 因此,該研究不僅報導了一種效果顯著、具有臨床轉化潛力的治療性B肝疫苗,而且揭示了納米顆粒抗原靶向遞送、轉運、誘導Tfh和B細胞活化應答的免疫學新機制,具有重要的免疫學理論價值和醫學應用前景。 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完成。朱明昭研究員為通訊作者,朱明昭課題組碩博連讀畢業生,現助理研究員王文君為第一作者。
  • Gut | 阮元元團隊揭示HBV通過調控p53影響肝細胞癌進程的新機制
    p53蛋白自1979年被發現以來作為非常重要的抑癌基因被廣泛研究,惡性腫瘤中TP53基因的突變也是導致p53信號通路失活的常見原因。然而最新的研究表明,很多HCC患者沒有發生TP53基因突變,但其p53蛋白卻無法發揮抑癌功能,提示HCC發生發展過程中存在非突變性的p53失活機制。目前對於HCC中HBV的感染是否參與p53的非突變性失活有待深入研究。
  • 生物物理所等揭示核糖體在蛋白翻譯過程中倒退的分子機理
    該文章題為EF4 disengages the peptidyl-tRNA CCA end and facilitates back-translocation on the 70S ribosome,揭示了核糖體在蛋白翻譯過程中「倒退」的分子機理。  核糖體是蛋白翻譯的工廠。
  • 《細胞》:揭示NASH病理機制 有望帶來創新療法
    NASH患者的肝臟不但出現脂肪堆積,而且產生炎症。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通過對NASH患者肝臟樣本的分析,發現這些患者肝細胞中一種名為mitofusin 2(Mfn2)的線粒體蛋白水平顯著下降。而且他們在小鼠的NASH模型中同樣發現Mfn2水平顯著下降。那麼Mfn2與NASH的疾病發生是不是有什麼關係?為了確認Mfn2蛋白的功能,研究人員在肝臟中敲除了Mfn2基因。
  • 生物物理所揭示調控肝癌微環境T細胞免疫耐受新機制
    的研究成果,揭示了靶向抑制組蛋白去乙醯化酶HDAC6能夠特異性觸發TH17細胞的效應功能,增強機體抗肝癌免疫應答,為肝癌患者的免疫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策略。它能夠招募並活化肝臟內的免疫浸潤,放大機體免疫監視能力。已有研究報導TH17細胞在過繼轉移治療相關疾病中有著潛在的轉化價值。但同時TH17細胞也具有可塑性,其能夠在低水平TGF-β1誘導的情況下分化為「致病性」的TH17細胞,在高濃度TGF-β1會使其轉分化為Tr1抑制性T細胞。由於肝癌微環境顯著上調TGF-β1表達,促使TH17細胞的免疫效應功能受到抑制,甚至可能變成肝癌的「幫兇」。
  • 植物株型發育新機制 揭示如何調控基因表達
    光明網訊(記者 宋雅娟 張蕃) 7月13日,《自然—植物(Nature Plants)》在線發表了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等6家單位合作研究的關於作物株型發育基因表達調控的最新研究成果。
  • 生物醫學工程學院夏偉梁課題組發表Oncogene、Theranostics論文...
    在吸菸肺鱗癌中FGF19、FGF3、FGF4和CCND1區域的擴增頻率是非吸菸者肺鱗癌中的5倍,FGF19在體外可以促進肺鱗癌細胞的增殖。在此基礎上,課題組探究驅動基因FGF19及其主要受體FGFR4促進肺鱗癌進展的潛在機制。吸菸或化療可引起內質網應激,而內質網應激進一步促進FGF19在肺癌細胞中的惡性上調。
  • 揭示玉米內質網中的未摺疊蛋白反應出人意料地促進了核/細胞質熱休克反應,進一步完善植物耐熱機制
    Howell教授題為 The Transcription Factor bZIP60 Links the 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 (UPR) to the Heat Stress Response (HSR) in Maize 的最新合作研究成果。
  • 揭示酒精有害大腦健康新機制---促進腦細胞組蛋白乙醯化
    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佩雷爾曼醫學院和西奈山伊坎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在肝臟分解酒精時產生的一種稱為乙酸的常見化學物可能導致這種現象。相關研究結果於2019年10月23日在線發表在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Alcohol metabolism contributes to brain histone acetylation」。
  • 研究發現關鍵內質網伴侶蛋白協同自噬途徑負反饋調節細胞應激反應...
    因此,維持蛋白質穩態、降低內質網應激水平可作為代謝性疾病的潛在治療靶點。自噬作為細胞清除內質網錯誤摺疊蛋白的重要途徑之一,其與內質網應激的相互作用及其分子機制目前尚不清楚。  博士研究生楊雲志和馬風光等人在研究員李於的指導下,在衣黴素(tunicamycin)誘導的內質網應激動物模型及細胞模型中發現內質網伴侶蛋白Calreticulin表達上調,同時伴隨細胞自噬水平增強。
  • 膜間伴侶複合物促進膜蛋白生物合成
    膜間伴侶複合物促進膜蛋白生物合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21 15:52:10 英國MRC的分子生物學實驗室Ramanujan S.
  • Science:揭示HDAC6介導NLRP3和pyrin炎性體激活機制
    2020年9月25日訊/生物谷BIOON/---典型炎性體是一種多組分蛋白複合物,通過活化caspase-1,在對感染和危險的免疫監控中發揮關鍵作用。活化的caspase-1裂解白細胞介素1(IL-1)和成孔蛋白gasdermin D,從而導致細胞因子成熟和細胞焦亡。
  • JCI:王紅豔研究組揭示免疫細胞調控慢性炎症相關肝癌發生的新機制
    該工作揭示巨噬細胞利用激酶STK4抑制Toll-樣受體(TLR)介導的炎症反應,降低慢性炎症導致肝癌的發生發展;並創新性提出巨噬細胞內STK4作為炎性肝癌的診斷標誌物,相關工作已經申請中國專利。肝癌是世界上發病高、嚴重影響生存質量的一類癌症。其中,慢性遷延性炎症和抑癌基因的缺失是導致肝癌發生的重要原因。前期鑑定的眾多抑癌基因調控肝癌細胞增殖或凋亡的機理已經明確。
  • 南開大學團隊揭示B肝病毒轉錄複製調控新機制
    日前,他們在生物醫學領域學術期刊《Theranostics》上發文,首次報導了「組蛋白乙醯轉移酶HAT1信號通路促進HBV cccDNA(B肝病毒共價環狀閉合DNA)微小染色體組裝和表觀遺傳修飾」的新機制,為臨床清除HBVcccDNA和治療B肝提供了新的潛在靶點。  B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的慢性感染可導致肝炎、肝硬變和肝癌。
  • 科學網—揭示植物內質網氧化還原酶作用機制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等揭示植物內質網氧化還原酶作用機制   本報訊(記者高長安 通訊員譚莉梅)中科院遺傳發育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呂東平研究組與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王志珍研究團隊通過合作研究,在植物蛋白質氧化摺疊研究中取得進展。